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创新设计与实践
——以“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为例
2022-11-28韩敏
韩敏
(湖北工业大学 工业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是产品设计专业二年级的核心课程。通过学情调研,我们了解到存在三大问题: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之间“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合力难以形成、教学目标与学习成效无法保持一致性评量。这些都反映出此前教学中存在的痛点问题。
(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个性强,学习过程比较随意,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规划。专业分流之前学生压力较大,普遍比较迷茫,学习动力不足,导致大量的时间被浪费,影响了预期专业能力和素养的达成。
(二)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之间“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合力难以形成
多元文化冲击导致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及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之间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学生对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文化自信等观念的认识不足,课程思政全程育人成效较薄弱。
(三)学习目标与学习成效无法保持一致性与有效性
已开设课程涉及的学习目标、学习成效、教学活动、评价体系等因素之间是相对隔离的,没有做到一致性建构,无法为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学习支持,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无法持续提升。
二、以学习成效为核心的教与学解决方案
(一)以获取持续学习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再设计
成效为本的教学(Outcomes-Based Teaching Learning,OBTL)是一种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侧重学习预期目标(成果)的方法[1]。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以预先设计的学习目标或成果,作为教学与学习的指南,通过合适的教学活动,最终达到预定目标。
1.教师依据学生的成长规律,构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与学的体系,凝练出本课程承载的核心价值观。学生依靠“设计创·享三阶”的三个学习阶段,实现价值塑造、专业知识必须具备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能力、核心人文素养等预期目标。
2.学习成果基于显性的、可测量的、可转化的预期学习目标。利用“预期学习成效—学习活动—反馈—测评”的闭环系统,学生可以及时反馈,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尊重个体学习的差异化需求,学生得到快捷的、差异化的教学系统支持与学习资源。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学习边界,优化学习体验,强化学习成效。在现有信息技术平台和设计实践项目的基础上,从课程、专业、学校三个层面突破研究混合式学习社群[2]的学习模式、学习资源、学习成效的变革与创新,强调学习的元体验,逐步改善学生的整体学习行为与学习能力,以及毕业后的持续学习能力(具体研究框架见图1)。
图1 “设计创·享三阶”混合式学习与OBTL理念融合设计
(二)具体措施
1.构建“三度一体”(广度、深度、温度)的学习目标。在OBTL理念的指导下,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建构“三度一体”的学习目标。教师以预先设计的学习目标或学习成果作为指南,形成“预期学习成效—学习活动—反馈—测评”的闭环系统,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学习支持。(1)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一是家国情怀(责任与担当)。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认同和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二是道德品格(做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及良好的人文素养,成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开拓进取、学术诚信、具备工匠精神的人。三是科学观(做事)。通过生动、深入的价值引导,启发学生建立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历史视野,能实事求是、辩证地分析问题,以及求真务实地解决问题。(2)知识与能力目标。一是基础知识。学习用户研究理论后,能描述与辨析用户的基础概念,培养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观。二是知识整合。能以用户的需求设计模型,理解用户情感需求与行为特点,用相关设计原理、方法进行研究。三是技能应用。定性与定量研究,使学生能够用技术工具对研究的信息数据进行归类、分析和处理,并得出有效结论。四是项目管理。通过综合项目的实践,增加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规划和协作完成完整设计项目的能力。
2.完善“设计创·享三阶”的学习内容与教学模式。“设计创·享三阶”的混合式学习内容如下:(1)课前:分享。学生课前在线学习基础知识,组内分享自评,教师进行引导,建立情感联结,激发学习兴趣。(2)课上:乐享。教师通过精讲精练、案例分享、小组讨论、同伴互学互评等环节,与学生多维互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自然融合课程思政内容,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3)课后:创享。总结反思,通过设计项目实践,巩固课程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展示课程思政的成果,达到课程思政的预期目标。
“设计创·享三阶”原位混合式教学[3],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学。(1)课前重在引导。利用超星平台、手机App等信息技术,安排线上线下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允许学生提前试错。(2)课堂重在互动。同伴教学,小组互助互评,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主动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3)课后重在关爱。课后督促学生反思总结,完成设计作品展,并完成思想政治育人工作。
3.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搭建差异化在线学习资源库。基于学情调研,发现学生在能力基础、学习习惯、学习目标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本课程在“设计创·享三阶”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基础上,在超星学银在线搭建了多元、多层次的网络学习资源库,资源库包括本课程的视频、PPT、相关文献和论文、经典设计作品、优秀学生作业、试题库等1000多个资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课下自由选学;教师可以根据课程任务,制定不同难度的小组学习任务[4]。
4.多层次、多通道地开展课程思政实践。作为课程思政的示范课程,本课程提出了“灵魂唤醒”的课程思政理念,凝练出本课程承载的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严谨求真、工匠精神、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课程总体设计(见图2)力求设计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融合,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群中蕴含的知识模块和价值范式,从一个“专业知识+思政点”,形成多条“专业知识+思政线”,汇成“多维度、多层次的思想政治体系”,对学习广度和实践深度进行优化,构建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让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图2 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框架
将“讲好中国故事、情感教育与情感体验、成长教育”等思想政治育人理念,融入专业课程的项目式教学中(见图3)。例如,在湖北省博物馆等场馆中营造特定的文化情感场景,引发师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举办设计作品展——“以器传道、以物载文、厚德载物”,多元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魅力,夯实思政育人成效。
图3 课程思政的项目实践体系
5.构建教与学一体化的多元测评体系。(1)课程注重学习过程评价,积极构建多元测评体系。多元测评是教师以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测评[5]。(2)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要灵活平衡标准化与个性化。本课程依托超星学银在线平台,完成课题签到、小组任务、课堂讨论、平时作业、课程大作业的发布与测评,保证了学习反馈数据的客观准确和学习成效。(3)多元评价体系着力解决测评公平的问题。课程组设计了“分级测评+同级测评”的方式,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后,由组长负责分配具体任务,推进设计方案的进度,协同组员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各项任务。任务完成后,组内自评占30%(组员自评占10%,组内互评占20%),组间互评占20%,教师评价占50%,为公平、公正测评提供了依据[6]。
三、展望与反思
经过四年的改革,我们初步探索形成了以新文科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三度一体”为目标、以国家级一流课程研究成果为支撑、以项目式教学为手段、以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为内涵的教与学的模式。通过学生的课题研究报告、小组任务分享、设计作品汇报、设计竞赛等学习成果,发现在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与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跨专业合作后,综合能力与素养有所提升。多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大赛中获奖。学生在“与古同新——中国传统文化的体验设计”等项目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开展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研究。“以器传道、以物载文、厚德载物”多元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魅力,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意识及工匠精神。今后,针对学生学习成效从课程到学院跨专业层面涉及的成效匹配、形成性评价、微文化等问题,在教学改革中努力追求细致化和标准化,进一步提升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