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护理临床应用的核心技术

2022-11-28曹新妹

上海护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外化丁丁解构

曹新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 200030)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深入,人的整体性、社会性越来越被关注。护理作为一项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工作,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不仅需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改善身心痛苦、缓解负性情绪。在此背景下,叙事护理应运而生。叙述护理是科学与人文在护理领域的调和,用以对经受疾病伤痛的患者进行关怀,是实现整体护理的独特方法[1-2]。实际上,早在20 世纪90年代,叙事的方法已被运用到护理领域,但早期相关研究报道极少。目前,叙事护理相关研究在国外已有较多开展,而在国内尚处于刚起步阶段,且未能向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扩展。叙事护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临床护理工作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是心理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以下对叙事护理的临床应用方法及核心技术进行介绍梳理,旨在为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供参考。

1 叙事护理概述

1.1 叙事护理的定义对于叙事护理,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Boykin 将叙事护理定义为“一种组织、挖掘和揭示护理实践知识,恢复护理艺术性的手段”[3]。Aloi[4]将叙事护理定义为“利用叙事手段帮助患者抛弃过去的生活故事情节,并建造新的、有积极意义故事的一种护理干预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尝试从临床干预角度对叙事护理的概念进行界定。姜安丽[5]教授认为,叙事即讲故事,叙事护理即将讲故事的方法用于护理领域,是有叙事能力的护士通过倾听患者疾苦境遇的叙述,见证、理解、体验并回应其叙述的护理实践。另有报道认为,叙事护理是叙事医学和护理学的结合,并在护理教学和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6-7]。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叙事护理就是护理人员通过患者对其疾病故事的讲述,应用自身已掌握的叙事理论知识和技能(如倾听、吸收、解释、回应),帮助患者实现生活、疾病故事意义的重构,从而为其提供人性化的照护。且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叙事护理是一种有效的临床干预方法,对改善患者病情,创建和谐、温馨的护患关系大有益处。同时,叙事护理强调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对叙述者和倾听者都会产生积极的意义。

1.2 叙事护理的起源与发展叙事护理是叙事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后现代心理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叙事治疗起源于20 世纪80年代。其两位创始人是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Michael White 和新西兰的David Epston。两人在实施家庭治疗时发现,使用讲故事等隐蔽的治疗方式往往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并将这种治疗方法命名为叙事治疗,并于19世纪80年代提出了相关理论。1990年,两人的代表作《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在北美发行,此书系统阐述了有关叙事治疗的观点和方法。随之,叙事治疗在北美、南美、非洲、亚洲、英国、欧洲等很多地区和国家得到发展和推广应用。200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Rita Charon教授正式提出了“叙事医学”的概念,并指出其本质是“一种人性化的、有效的医疗实践模式”[8]。同时,其提出叙事医学的三阶段理论,认为叙事治疗的实施包括3 个阶段:关注(完全投入地倾听患者叙事并观察)、表征(医务人员通过写作对患者疾病叙事进行反思)及亲和(采用富有同理心的姿态面对患者遭遇,满足患者需求)[9]。叙事治疗与临床护理是相通的,叙事护理的模式与方法本质上也是人性化的、有效的护理实践活动。

2 叙事护理的核心技术

叙事护理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干预,具体实施过程包括五大核心技术:外化、解构、改写、外部见证人及治疗文件[10]。

2.1 外化传统观点认为,问题是个体内在品质的一种外在表现。叙事护理的观点提倡尊重人的独立性,将原本贴有标签的人进行还原,把问题和人分离开。如将问题与人视作一体,则会增加改变的难度。问题被外化之后,人的内在本质会被重新看见与认可,进而有能力和能量去反省解决自己的问题。如:对于一个抑郁的患者,护士使用外化式的提问为“这个‘抑郁’是什么时候来到你身边的?”;而非外化式的提问则会是“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抑郁的?”。通过外化式提问,可以将“抑郁”拟人化,让患者感觉到“抑郁”不是自身的问题,自己只是在面对“抑郁”这个问题;让患者觉得自己是有主动权和力量去与问题进行抗争的。外化技术的流程和可操作性框架包括问题命名、询问影响、评估影响和论证评估4个步骤。

2.2 解构解构是一个过程,通过一系列的问话探索问题或行为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探索问题的来龙去脉。其具体过程包括解构、承认、重新定位及寻找价值观。人们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往往受主流文化的影响,解构就是避免用常规的方式去看待相关问题,而要看到属于个体的独特性;要对事物抱有好奇的态度,尝试从患者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问题之外人的整体性。换言之,解构就是看到患者没有表达的那些内容,并帮助其从绝望当中看到希望。如《叙事护理》[10]一书中所例举的丁丁的故事。丁丁(化名)是一个患有1 型糖尿病的8 岁女童。她知道这个病是家族遗传疾病,是一辈子都治不好的,于是她非常绝望,所以她要及时行乐,经常多吃一口饭,多偷吃一颗糖果,少打一针等。护士了解到患儿的相关行为与其疾病家族史及自我认知有关,则会对她这种貌似拿自己生命不当回事的行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少一份抱怨和苛责。同时,护士的理解也可能影响患儿与其父母的关系。护士通过实施叙事护理,成功帮助丁丁意识到自己是有能力控制血糖的,帮助其建立新的自我认同,看到希望。

2.3 改写改写是一个长时间的曲折过程,且一定会在行为蓝图和认同蓝图之间来回穿梭。行为蓝图是人的行为;认同蓝图则是对相应行为产生的看法。在探索过程中,首先要去发现例外事件,发现患者叙事故事中的那些“闪光点”,引导患者把过去产生的自我认同感迁移到现在或者未来,形成新的自我认同,帮助患者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重新构建一个积极的故事。具体实施过程中,护士要鼓励患者先讲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主轴),并从中找到例外(支线故事),再引导其进行改写,丰富支线故事。即帮助患者从不同的角度重新编排和诠释自己的人生和经历,并形成一个积极的、新的故事。例如针对一个逃学的孩子,护士通过询问“你(在逃学期间)是怎么照顾自己的?”让孩子意识到,原来在“逃学”的故事中,自己也是那么不容易,还学到了如何照顾自己,进而使“逃学”这个故事得到新的诠释,让孩子发现自己身上宝贵的地方。带着这份新的意义和力量,干预对象的自我认同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能够寻找到隐藏在消极自我认同中的积极部分,进而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改写就是要发现一些与主线故事旋律不一致的“例外事件”,即支线故事;并引导干预对象不断丰富这些支线故事,使相关行为不断得到强化,并慢慢替代主线故事。

2.4 外部见证人每个人的成长与改变,往往需要一些外力因素的见证和促进。一个新的自我的界定,如果得不到其所在意人(如家人、同学、同事、领导、朋友等)的支持,那么这个自我认同仍是很脆弱的。所以,叙事护理干预过程中,应通过一些方法让患者的相关改变能被他人,特别是其在意的人了解到;即帮助患者与他人建立生活关联,以得到他人的提醒、支持和肯定。外部见证人的反馈往往会强化患者的改变行为。再以上述丁丁的故事为例,护理过程中,护士可以针对丁丁的正向行为和积极改变给予奖励。如每做出有效改变就发给她一个奖励贴纸,满几个贴纸后可以换得一个她喜欢的物品或文具。这样,丁丁的每一点进步就会得到病区护士及家人的见证,成为促进她改变的动力。

2.5 治疗文件治疗文件作为一种支撑性文件,多用于增强干预效果,具有帮助患者重塑自我认同的作用。传统的治疗文件包括奖状、证书、信件等。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微信、短信、电子邮件等也被创造性地作为治疗文件使用。具体实施过程中,护士可借助某种奖励或工具强化患者的信念。治疗文件可以被保留分析,且通过护患之间相关文件的往来反馈,可以帮助患者进行自我梳理和具象表达。

3 叙事护理的实施注意事项

叙事护理具体实施中,5 项核心技术并非需要同时运用。且叙事护理的实施要求护士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质。实施者如对叙事的目标认识不足,认为要通过叙事护理改变患者,则会在具体实施过程遇到较大阻力。叙事护理的核心观点是:人不等同于疾病,每个人都是应对自身疾病的专家,是自己生命的作者,疾病不会百分之百地操纵人。实施者需认识到叙事的目标是帮助患者寻找生命的力量,而不是跟着任务走。护士作为患者的陪伴者,不应以改变患者为目的,而应更加关注和强调对患者生命的了解和感动。叙事护理技术的学习和掌握虽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带着尊重、谦卑、好奇的叙事护理精神去陪伴患者及其伴家属,帮助他们自然而然地建构出属于自己的、积极的人生故事。

4 小结

叙事护理派生于叙事医学,是一个新的人文护理实践领域。本文简要阐述了叙事护理在临床应用的5项核心技术,旨在帮助临床护理人员理解和领会叙事护理理念,并在实际工作中能以患者的需求和需要为导向,帮助其积极面对相关问题。

猜你喜欢

外化丁丁解构
浅析服装解构设计的方法
还原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解构“剧本杀”
动物“叫”各不同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一起去踏春
谈天气
神奇的三角形
运用叙事疗法使问题学生在问题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