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11-28李盼杰
李盼杰
(广东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东莞 523000;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贵州 安顺 561000)
乡村振兴事关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离不开各方面力量的支持。民营企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服务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涌现出了一批先进案例,也暴露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文章通过现有文献回顾,阐述了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对策。
一、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对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学界对此研究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作用、服务乡村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等方面的研究。
(一) 关于民营企业的研究
Nahapiet 和 Ghoshal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关系网络获取社会可利用的资源[1]。张治军认为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可以划分为建构性、认知性、关系性的社会资本[2]。Yli-Renko认为民营企业具有获取对外资本或资金的需求[3]。钟涨宝和刘东辉研究了乡镇企业发展概况,分析了乡镇企业兴衰的历程[4]。
(二) 关于企业服务乡村振兴作用
学界对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作用研究,多从发挥市场作用、促进产业兴旺、农民增收、促进乡村繁荣等展开论述。张鑫等人从民营企业经营、创新、产业等角度阐述了民营企业作用[5]。人民智库认为民营经济是筑牢乡村振兴根基、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6]。龚晨认为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具有跃迁价值、社会价值、双赢价值等[7]。
(三) 关于企业助力乡村振兴实施
李志萌和邱信丰分析了江西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原因[8]。龚晨认为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政策红利、资源优势、利益效用、心理认同、制度环境等[7]。李先军分析了碧桂园和昊龙两家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案例,提出了一些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方法[9]。郑必镇阐述了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问题,问题主要包括政策环境不完善、引导机制未形成、企业实力不强大、村企发展顾此失彼等[10]。
(四) 关于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对策
龚晨认为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对策,主要包括营造良好氛围、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资源配置、夯实产业基石、优化乡村环境、完善体制机制等[7]。李志萌和邱信丰认为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对策,主要包括扩宽投资准入范围、完善政策环境、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壮大农业规模等[8]。
综上所述,学界对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初步勾勒出了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理论框架,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但就目前研究已有文献和资料而言,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研究存在碎片化、地域化,从整体视角去认识和研究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研究还不是太多,还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基于此,本文从我国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对策。
二、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民营企业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产生了一定的服务乡村效果。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民营企业深知参与乡村振兴的战略深意,看好乡村的发展潜力,乐于服务乡村。目前,民营企业服务乡村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业、农业旅游、农业娱乐消费、农业特色产品加工等领域。其现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政治引导功能凸显化
政治引导功能的发挥得益于国家的制度安排。2019年6月,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发布,强调引导工商资本到乡村振兴的产业中来。2020年4月,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的意见》。2020年7月,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的意见》,要求各地方制定出台社会资本投资农村的指导意见[11]。2020年9月,农业农村部强调要加强政策创设,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12]。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政治引领。通过研究发现,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深受政治引导的影响。政治引导吸引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日渐凸显。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热情更浓,行为更加主动。“民营企业不仅可以收获短期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赢得社会声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13]。
(二) 服务方式多样化
我国乡村振兴涌现出的新模式主要包括“土地流转反租合作”“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民营企业+合作社+农户”“农村+企业”“农村+合作社”“三三三模式”等,这些新模式运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多样化的参与方式。通过研究发现,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服务方式主要包括:一是通过产业带动促进乡村振兴,能够发挥产业集群的帕累托效应,最大程度释放产业发展红利。例如南山婆集团通过以现代食品科技与南山婆“非遗”膳食技艺的融合创造,聚焦酸汤粉(面)、酸汤牛肉粉(面)等产品,力图打造地域美食酸汤产业带,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二是参与乡村教育事业,通过教育帮扶为乡村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自2014年彩阳集团设立了“彩阳助学公益基金”,并每年持续投入捐赠资金,多年来已帮助贫困学子两千余人,并连续12年对口支持娄山中学。三是企业农村结对子,通过村企融合方面助力乡村振兴。四是参与乡村振兴项目,能够发挥项目针对性、高效性的优势。例如中天金融团结村乡村振兴项目[14]。五是参与乡村公益事业,通过捐赠满足乡村建设需要。彩阳集团自2016年起先后投入社会公益事业资金一千多万元。彩阳集团向黄溪村、河坝村捐赠仔鸡两万多羽;捐赠优质鸡苗约15,000羽[15]。
(三) 服务乡村动力多元化
激发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动力是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通过研究发现,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动力具有多元化。多元化的动力驱使包含承担社会责任、获得经营收益、获得社会声誉、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响应国家号召、获得制度政策福利、农村市场存在潜在商机、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能够参与农村民主政治、能够延长产业链等。例如贵州仁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将兴仁市涉及薏仁米的4家企业、3家合作社、1,318户农户整合在一起,种植薏仁米的面积达6,000余亩,产量1,500余吨,成功捕捉到了乡村的潜在商机,增收300万元,有力推动薏仁米产业发展,推进了乡村振兴[16]。通过上述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民营企业一般基于一个动力或者多个动力选择乡村振兴、参与乡村振兴,既通过自身的参与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又获得了乡村振兴带来的政策效应和制度优势,取得长远的发展进步。
(四) 服务效果本土化
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效果具有本土化的特征。民营企业一般选择和乡村本土的生产要素相关的生产模式,充分利用乡村的独特资源,谋求企业和乡村经营效益的最大化。这种本土化表现为生产本土化、产业本土化、效益本土化等。生产本土化是利用当地资源优势进行生产或通过改善环境、提质升级来创造条件进行生产。产业本土化是指发展的产业和本土的农业、资源优势、环境等密切相关,通过联合农民、农业合作社、能人、基地、贫困户等形成产业链,通过产业发展来实现致富。效果本土化是指企业经营效益溢出,用于乡村振兴、农民致富、农业生产等方面,切实增强乡村振兴的效果。
通过研究发现,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存在多种本土化的效果,包括促进农业生产、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美丽、塑造新型农民、传播现代观念、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满足资金管理技术需要、增加农民就业、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繁荣农村经济等。例如2015年兴伟集团利用安顺市普定县秀水村的生态资源优势无偿投资3.77亿,通过将兴伟集体的企业资本、技术、人才带到秀水,成功打造了包括秀水漂流、跑马场、赛车场、水上乐园、商业街在内的56个旅游项目的秀水旅游景区。2016年1月8日春节期间,兴伟集体投资的秀水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5万人,旅游收入达300万元,秀水人从秀水旅游景区的效益中吃上了旅游饭,秀水从根本上改变了落后的社会面貌。这一方面实现了生产的本土化,充分利用秀水资源进行生产经营;另一方面通过旅游和现代农业解决当地落后的面貌,实现了效果的本土化。
(五) 服务乡村目标双赢化
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能够实现企业和乡村的共赢。一方面,民营企业通过适当经营获得自身的经营效益,谋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民营企业有所作为,主动承担乡村振兴责任,服务乡村振兴。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存在大量的民营企业和乡村共赢的实践。他们基于一定的动机将自身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投入到乡村,获取自身利益的同时服务乡村振兴,实现乡村和企业的共赢。例如万达集团制定的2021年至2025年帮扶丹寨新规划,定位着力于支持丹寨致富,重点是支持丹寨发展全域旅游。丹寨旅游小镇开业3年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900万人次,带动全县旅游收入120亿元,拉动丹寨20个产业和50个子行业发展,实现了万达集团和丹寨的共赢[17]。
三、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民营企业是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虽然我国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政策环境有待优化
一是制度机制有待完善。从总体上讲,政治引导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力度还不够,尚未形成一系列的专门针对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指导意见、具体政策措施、具体规划。参与乡村振兴的民营企业或自发的、或零散的、或无序的、或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去。有的地方存在制度空白,导致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找不到自身的定位,民营企业蠢蠢欲试但不能放开手脚。有的地方缺乏规划,导致民营企业下乡有一定的盲目性,民营企业试图发展但有所顾虑。有的地方引导宣传机制不健全,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良好氛围没有形成,政策环境迟迟没有得到优化。有的地方缺乏对乡村振兴的统筹规划,导致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着碎片化问题。
二是要素保障力度不够。虽然农村“三变”改革激活了农村资源,推进了市场自由化,但是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在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方面还存在着瓶颈。例如土地流转不畅引发的土地纠纷问题、事前事中事后缺乏监管引发的经营效益问题、法律服务介入缺位引发的相关法律问题、资金筹集难引发的企业生产经营问题、人力资本缺乏引发的知识问题等。
三是履行职能有待加强。一些偏远地区引进的项目投资规模较小、项目质量不高、大项目较少。一些发达地区受政策约束、要素价格的影响,引来的大项目质量不高。民营企业在招商引资方面也存在着缺少相关部门“牵线搭桥”、缺乏相关部门项目推介等问题。此外,政府行政理念有待转变。一些基层政府对民营企业存在偏见或者旧观念,不能一视同仁地对待民营企业,挫伤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效果。
(二)生产经营所需有待增加
一是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乡村亟待完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确保民营企业能够入驻乡村发展。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了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效果。虽然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深入实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改善,但还需要不断完善。长期以来建设用地指标很难下达农村,很大程度上影响民营企业对土地的需求。乡村亟待加大农民培训教育,提升农民的素质,储备更多的乡村振兴的人才,着力解决民营企业招工难、招工荒、用工难、工人素质低等问题。乡村亟待强化网络信息技术。长期以来,农村在运用技术、推广技术、普及技术等方面存在着滞后性,影响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二是金融支持有待加强。乡村金融发展缓慢,金融供给不足,制约着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民营企业投资乡村项目周期长、见效慢,需要有力的资金支持。但是民营企业在乡村能够获得的金融支持较少,直接影响了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势头。例如民营企业涉及乡村存在着银行贷款难、项目融资难、投保难等问题。简而言之,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着“缺钱”“没钱”的问题。金融机构出于乡村投入时间长、见效慢、效益不确定等,对民营企业贷款不积极。加之社会资金不愿考虑投资时间长、见效慢、效益不确定的农村项目,社会资本很难大规模地介入。
三是乡村市场有待发展。乡村市场机制缺位,导致民营企业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不正当竞争。这种不良竞争可能会损害一些想服务乡村振兴的民营企业,或降低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热情和积极性。民营企业的生产、交换等市场环节会受限。民营企业利用乡村市场进行产品买卖,会存在着市场销售渠道单一、销售速率较慢的情形。这些都会影响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18]。
(三)乡村振兴宣传有待加强
第一,政策宣传有待加强。目前对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形势宣传、政策宣传、专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没有完全到位,示范引领作用还不明显,社会关注度不够。民营企业对乡村振兴的前景、对乡村振兴的政策等还不太了解,因而乡村振兴还没有完全得到民营企业家们的认同,影响到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效果。
第二,乡村振兴意识有待加强。乡村振兴意识较强的民营企业家可能会主动投入到乡村振兴中来。乡村振兴意识较弱的民营企业家可能会不愿意参与乡村振兴或被动地投入到乡村振兴中来。有的民营企业家热衷于追求短期效益,有的热衷于投资具有比较优势的城市项目,有的在投资乡村振兴中只顾自己利益,有的参与乡村振兴流于形式等等,因此,民营企业家乡村振兴意识还有待加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不是国家要求所有企业参与乡村振兴,而是鼓励一部分有能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去,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第三,工作创新意识有待加强。民营企业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存在着工作创新意识不够,新方法不多,服务形式单一等问题。有的只注重表面的资金投入乡村;有的工作方法单一、不灵活变通;有的不调查研究直接开展工作;有的不了解乡村实情采用蛮干、盲目的工作方式;有的开展服务工作只是为了获得社会声誉等等。未来如何发挥好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势必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工作创新。
(四)企业和乡村矛盾有待解决
第一,过度开发资源引发矛盾。民营企业资本下乡必然会利用和开发乡村的资源,原则上要求他们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谋求自身利益。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民营企业承包土地后不断调整价格,引发农民和土地承包者的利益摩擦。有的民营企业承包土地、林地、湖泊、景区后过度开发使用,用地过程不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导致资源不能再使用。有的民营企业一边生产经营,一边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片面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导致农民和企业矛盾加剧。有的民营企业故意投机炒作、寻找借口变现圈地,挪占农民土地,侵害农民的切身利益,引发群体性事件。此外,有的农村合作社组织、村委会、村民也对投资乡村的民营企业不看好。这会影响到民营企业在村办厂、在村生产等问题,从而导致民营企业和乡村两方的不愉快。也有的基层组织、村民打着保护环境、争取权益、服务乡村的旗号,通过提条件、聚众闹事、镇里告状、借机敲诈等形式来分割企业的蛋糕,导致民营企业和乡村互不信任、互相埋怨。
第二,劳动争议方面引发矛盾。民营企业下乡创业必然会使用农村劳动力,原则上要求他们要遵循劳动合同,自觉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民营企业安置劳动力或者招工时,增收“滞纳金”、签订霸王条款、强制缴纳培训费、以各种随意理由辞退员工、不给员工缴纳五险一金等。有的民营企业在安置劳动力就业过程中,随意或故意拖欠工资、克扣工资、缴纳各种乱七八糟的费用、甚至半年一年才发工资。有的民营企业在安置劳动力就业的过程中,任意延长劳动时间、随意分派职工范围以外更多的零活。有的民营企业在民工辞职时,不按时发工资、压制员工的工资。有的民营企业在员工伤残时,不按照工伤保险履行赔付责任,或直接推脱责任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影响到民营企业和农民的关系。
第三,企业和乡村关系引发矛盾。有的民营企业以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乡村以全面振兴为目的。两者价值目标上存在的差异性,导致其引发矛盾。在调查中发现,有的民营企业以企业自身发展的狭隘观念进行生产经营,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或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流入乡村市场,造成乡村市场的混乱。有的民营企业隐瞒自身的经济收益,作假账、逃税漏税、抽逃资金、欺骗农民没有办法分红等。有的民营企业只管自身企业发展,名义上支持乡村振兴,支持手段流于形式。有的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或为了社会声誉,并不是出于本心。有的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不考虑乡村的实情,盲目一刀切,任意支持或服务乡村振兴,伤害了农民的感情。有的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只是作秀,或只是做做样子,或只是投资金,并没有带来乡村的根本变化等。这一系列的事情造成民营企业和乡村之间的矛盾,使乡村和民营企业发展顾此失彼,共赢难以为继[10]。
四、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对策
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的新机遇、新趋势。民营企业家要以更大决心、更强信心、更大作为服务乡村振兴,走出一条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为此,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增强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效果。
(一) 优化政策环境
要让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最关键的是政治引导,通过制度安排构建引导机制,不断优化政策环境,从而激发民营企业寻找符合自身的乡村振兴服务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第一, 加强顶层设计。要根据国情和乡村振兴的需要,有条不紊地制定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指导意见、具体规划、具体措施。通过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形成包含制度、规划、政策、措施、保障和激励为一体的政策体系。明确规范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范围和标准,明确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职能和作用,让民营企业明确自身在乡村振兴的定位。通过将引导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作为政绩或考核标准,将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纳入“万企兴万村”行动和“民营企业服务年”工作的重要内容,强化政治对民营企业的引导力和政策对民营企业的吸引力,逐渐形成“国家-乡村-企业”合力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第二,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加强对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通过出台有利于吸引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优惠政策,激发他们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要逐渐加大财政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落实配套相关优惠政策;适当地进行税费减免和税收优惠,吸引民营企业参与乡村的公益性和经营性项目建设。根据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表现适当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通过授予奖章、进行表彰、发放奖金等,激励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创造更多的成绩。
第三,强化要素供给保障。民营经济与市场经济具有天然的联系,并互为发展条件,其一切的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通过市场去实现[19]。因此,要促进乡村振兴,需要深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激活沉睡的资源。着力解决民营企业的资本、技术、管理、土地、人才等要素瓶颈。
第四,履行好政府职能。要着眼于乡村振兴“双招双引”,加大乡村招商引资的力度,引进好的、投资规模大的、质量高的项目。要做好政府牵线搭桥工作,创建项目平台设施,按照“一乡一企、一村一匠”策略选择适合当地的项目工程。要继续发挥工商联的作用,通过工商联引导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要利用各种推介会、“万企帮万村”行动等及时发布项目投资需求和市场竞争需求,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此外,各级政府还要转变对民营企业的观念,适当给予人文关怀,努力做到对待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建立清廉的政商关系,摆脱长期以来的旧观念和偏见,为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创造条件。
(二) 补全企业发展条件
补全企业发展的所需条件,就是要配齐企业资本下乡后的软件和硬件,确保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完善乡村配套设施。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适当地倾斜乡村、扶持乡村,完善水电路配套设施,根据基层政府的经济情况有所轻重地分配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要适当下放建设用地指标,简化土地建设用地审批流程,确保民营企业能够拿到合适的建设用地。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立民营企业的流动法庭、农村法庭、法律服务平台等,专门处理涉及民营企业的法律纠纷问题。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回流。通过激励政策吸引农村大学生、科技人才、退伍军人回乡创业,通过举办讲座、聘请专家学者、学习贤人能人、发挥村干部作用等提供智力支持。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完善农村网络体系,建立企业和农民个人征信系统,满足乡村企业的发展需要。
第二,加强乡村的金融支持。通过发行涉农金融债券、涉农金融基金等创新乡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合作金融、商业金融、政策金融、民间金融、农村保险对民营企业的倾斜力度。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吸引各类商业银行贷款给民营企业,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贷款难、筹资难问题。通过发展乡村保险事业,完善乡村保险的类型和种类,切实帮助民营企业防范经营风险。通过加强乡村信用建设,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创建活动,健全农业信贷担保制度,帮助民营企业解决信用担保难问题。
第三,打通生产到消费的通道。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乡村市场秩序,加大市场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促进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消除不正当竞争。通过网络平台、实体店、乡村市场、出口等多种形式拓展民营企业的消费渠道,打开消费市场,解决销售难的问题。
(三) 增强乡村振兴意识
增强乡村振兴意识是发挥多元力量作用的基础,是民营企业诚心诚意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保证。
第一,加强乡村振兴的宣传。运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宣传标语等大力宣传乡村振兴战略、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等政策,大力宣传民营企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先进典型事例,形成良好的乡村振兴社会氛围。通过专家讲座、专题讲解和培训等多角度多层次地剖析乡村振兴战略,让民营企业了解乡村振兴战略,把握乡村振兴的本质,认同乡村振兴战略,消除对乡村振兴前景不明的疑虑。
第二,加强企业家乡村振兴意识。分析把握民营企业家的意识状况,大力宣传乡村振兴意识,积极推广乡村振兴教育,让民营企业家听得到、看得到、感受得到乡村振兴,在耳濡目染中不断增强乡村振兴意识。另外,民营企业家也要主动学习乡村振兴相关理论,接受相关乡村振兴的讲座教育,激发民营企业家自身浓浓的乡情,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第三,创新服务乡村的方法和形式。在形式上,民营企业要敢于突破路径依赖,敢于寻找制度创新空间,积极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模式,探索多样的乡村振兴服务形式。在方法上,民营企业要从乡村实际出发,立足乡村谋求自身的长远发展,始终不能损害农民的利益,不能做生态环境的破坏者和资源的浪费者。要有重点地服务乡村振兴,既要注重参与乡村振兴的项目质量,不能只是走马观灯,流于形式和作秀;又要有问题导向意识,着力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 探索村企共赢机制
要通过探索村企共赢机制,破除民营企业和乡村的发展矛盾,打造共建共赢的乡村振兴新标杆。
第一,探索村企共赢机制。要大胆探索和实践村企产业联动新模式,通过村企共建、村企联建、村企结对共建化解矛盾。可以选择共建村的特色产业资源和从事这种产业的民营企业进行合作,通过产业带动形成规模效益,助力村企共赢。可以由民营企业和共建村分别提供企业所需的生产要素,进行企业合作经营开发,实现村企共赢。可以通过党组织牵头,合作社、民营企业、农民参与模式,共同进行项目经营开发,助力村企共赢。
第二,形成村企利益联结机制。民营企业要在乡村积极探索开展创新家门口就业工程发展模式,通过农民家门口就业、农民自己创业、农民创业带动就业等形式,带动农民增收。积极探索农产品销售一体化模式,通过民营企业结对购买农民的农产品、代销农民农产品、发展订单农业、电商平台帮销农产品等帮助农民增收。积极探索村企共同培育的新制度新模式,通过企业的各项培训吸纳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民增收,最终形成村企利益联结机制,从根本上消除村企矛盾。
第三,促进村企长期共赢。民营企业要通过帮助困境人员、教育基金支持、修建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环境等积极支持村组织为乡村办实事,多为乡村做一些实事,让农民感受到民营企业的友善。同时,村组织要加强对民营企业办实事的宣传,营造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积极协调处理各种矛盾纠纷,为村企长期共赢奠定基础。
第四,构建矛盾协调机制。针对乡村矛盾的纠纷,成立由政府、民营企业和乡村共同推举人员组成的专门的矛盾协调处理小组,专门处理民营企业和乡村的矛盾问题,维护好民营企业和农民共建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