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党史文化教育实施路径

2022-11-28

安顺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党史政治

吴 洁 周 宏

(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243002)

党史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对当前高校党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寻找二者有效融合的思路。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视野下党史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一)党史文化的内涵

党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以及党的自身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文化[1],党史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是党史教育。党史教育则是指中国共产党通过宣传思想工作,向人民群众广泛传播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2]。党史文化作为党史教育的重要内容,一般由网络党史教育、学校党史教育、针对重大历史纪念日进行的主题式教育、党的发展历程历史教育等方式进行传播。党史文化是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次为主,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精神文化则居于核心地位。而党史的精神文化是以大别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为代表的革命精神,和以雷锋精神、航天精神为代表的时代精神,可以说党史的精神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直接来源,这种精神推动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向前发展。党史文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新产物,蕴含着丰富的高校育人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好的启示与教育作用。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党史文化进行传播,促使着高校大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二)党史文化的功能

具有高度文化自觉、文化担当和文化自信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艰难探索和奋斗历程中孕育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史文化。党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

首先,团结亲和功能。党史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独特的思想理念、远大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党史文化可以集结中国人民的群体力量,可以使中国人民更加友爱团结。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发展中会深入到群众中,与群众进行密切联系,坚定地选择“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使党和人民形成了一种亲密关系,也使得党史文化更具向心力和亲和力。因而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有着强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心怀党和感恩党,衷心拥护党的统一领导,坚定不移地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其次,激励塑造功能。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历经了长久的艰难探索和艰辛奋斗,创造出了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党史文化,这是革命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所换来的成果,是中华民族独立与伟大复兴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共党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历史演练。通过党史教育传播与弘扬党史文化,可以使高校大学生深受教育和启发,并且激励和塑造大学生形成努力奋斗、认真学习的好形象。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在党史的学习中还可以培养独特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3],从而成为富有朝气、蓬勃向上的新青年。

再次,引领导向功能。1921年建党至今,中国共产党已经经历了一百年的岁月洗礼,逐渐在精神文化、制度完善、价值观念、思想理念等方面形成了优良传统,这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言行举止都有着引领导向的作用。党史文化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以加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刻了解以及加强政治认同与政治信仰,向大学生群体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可以引领大学生走出道德认知空缺、自我方向迷失的困境。事实上,随着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发展与提高,马克思主义不仅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也占据着中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最后, 道德规范功能。党史文化作为党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内涵。例如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远大理想、危急关头当仁不让的爱国情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等,这些都是道德规范所蕴含的丰富内容。高校大学生通过党史文化的学习能够遵循良好的道德规范,党史教育则可以加快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的传播,这就是党史教育的道德规范功能。正如邓小平曾提出:“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4]党史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坚定理想信念的时代使命,高校党史文化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就显得极其迫切。

二、加强党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把握世界发展潮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5]党史文化不仅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也记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既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也是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压迫,从而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新社会,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社会的发展进步。21世纪初,中国已走上了崛起之路,大国担当的形象日益显现,欧美地区的衰落初见端倪,这是中国发展的趋势,也是世界发展的潮流。高校大学生只有读懂党史,理解当下,才能拥有未来。将党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党的发展历史、加深对党的深刻认识,进而能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因为知史才会爱党,知史才能爱国。不懂党史的人没有生命的根,淡忘党史的民族没有人格的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资政育人的优良传统,开展党史教育是新时代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高校大学生是支撑祖国发展的新鲜血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只有树立远大理想信念,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祖国的兴盛繁荣。而将党史文化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才能使得大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脉络,传承伟大的革命精神,以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

(二)有助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充分利用育人资源,弘扬党的优良传统

不管是巩固与完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还是传播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以及时代精神,党史文化都是最生动鲜明的教材。同时,党史文化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资政育人的宝贵资源,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熏陶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抗战史、发展史、创新史、建设史,也是一部自我发展、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历史。认真学习与深刻了解党的历史,才能真正地意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因而在新时代下,大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衷心爱党、拥护党,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智慧、勇敢、爱国以及积极向上的力量。大学生作为国家栋梁,作为祖国的希望,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使命。然而生长在和平发展年代的广大大学生,对党的历史了解得还不够深入。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党史教育,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意识到中共党史是一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还可以让大学生汲取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史文化作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营养剂和清醒剂,高校要加快推进党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工作,不断创新党史文化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进而实现党史文化与时代背景的结合、线上教学和线下实践的融合,最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三)有益于大学生抵制错误思潮侵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以集体利益为先的英雄人物,如李大钊、周恩来等。这些英雄人物身上所显现的勇于献身精神、努力奋斗精神、舍生取义精神都深入人心。然而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有些大学生却深受网络不良思潮、西方腐朽思想的浸染,在个人价值观上有所摇动,盲目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且缺乏相对应的奉献精神。传承党史文化则有益于高校大学生真正地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首先,可以帮助大学生抵制不良思潮对价值观的影响,有利于其建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可以科学地揭示出中国共产党的主导地位和内在本质。其次,可以使得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一往无前。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社会变迁则向高校大学生展现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正确性。与此同时,社会上的拜金主义、极端自由主义的思想也会波及各大高校校园,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巨大挑战。对此教育工作者的当前任务是在高校传播与弘扬党史文化,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以及秉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者。

(四)有助于大学生坚定远大理想信念,注重脚踏实地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有些大学生却并没有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同时由于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消极腐朽思想泛滥,西方敌对势力也通过互联网的传输浸透着大学生思想文化。这导致了有部分大学生开始出现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动摇、对国家发展的美好前途动摇的情形。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党史文化的输入,需要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以此来改变现实困境。大学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坚力量,只有加强其党史教育,才能使大学生加强对党史文化的理论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以及行为认同,才能使大学生亲身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要倍感珍惜。将党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也能够让大学生意识到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与复兴所做的不惜努力,这样他们才会从内心深处地认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紧密团结在党的周边,配合党的各项工作的落实与推进[6]。党史文化的输入,其最终任务也是为了让大学生更快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更好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更好地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而终身奋斗的理想信念。

三、党史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问题

(一)党史文化课程体系分散化,内容单一化

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党史文化课程,使得党史文化无法对大学生入脑入心。首先,党史文化课程分散化。党史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内容,其教学内容分布在不同的课程中。例如关于党的时代价值的教育内容集中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关于党的艰苦奋斗的教育内容集中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关于党的道德规范的教育内容集中在“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这门课程。但是从本质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整合的整体,党史文化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然而当前高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分散式教学,使得大学生无法完整性、系统性地认识与了解党史文化。其次,党史文化的教学内容单一化。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是进行理论性知识的传输,实践性内容较为匮乏。大学生在学习单一化的内容时容易产生枯燥烦闷的心理状态,从而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党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则有助于他们完整地了解党的历史,有利于他们深刻地掌握党史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从而把握世界发展潮流趋势。在目前的高校学习生活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教学内容,党史文化也可以通过党史教育这个路径发挥其作用。

(二)党史文化教学方法陈旧化,方式僵硬化

当前高校的党史文化教学方法陈旧且教学方式僵化,难以适应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要求。首先,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途径、娱乐范围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客体,他们个性鲜明、思维跳跃,喜欢发掘创新点,以至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受到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7]这一讲话旗帜鲜明地阐释了加强党史文化宣传的必要性,为党史文化彰显其实用价值和时代价值提供了理论支撑。然而目前大学生的党史文化较为匮乏,高校的党史文化教学方法依旧主要以传统讲授为主,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无法充分发挥,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的单向传输。其次,党史文化教学方式僵化。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经常采用“教师讲述+学生听取”的教学方式,这对于理论性较强且易于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来说,容易使得大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状态。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方式陈旧僵化,并不适合当今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学习方式选择。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创新党史文化教学方式以此来应对现实的变化与困境,提高党史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三)党史文化教学缺乏针对性,脱离时代化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复杂多样,但是有关党史文化的教学课程缺乏针对性,脱离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学习、文化、娱乐环境。要想使党史文化的教学取得实效,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深刻把握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了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当前高校的党史文化教学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校园党史主题教育为辅,实现“理论+实践”的方法整合。自“05方案”实施以来,各个高校都构建了“学科、教材、师资、课程协同推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集体采用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如《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等),在实践检验真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等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成效。然而存在着“通用型教材与专业型高校培养目标方面间的矛盾、普通适用的基本理论与特殊的受教育者气质特点之间的矛盾、各具特色的差异性教学方法与普通意义的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8]。

(四)党史文化教育内容娱乐化,活动临时性

高校作为党史文化弘扬的主阵地,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党史文化传播的主渠道,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都受到了众多不良因素的阻挠。究其原因,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大学生的党史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很多高校并没有开设党史文化的相关课程,以至于大学生很难体会到党史文化的深刻内涵。其次,大学生对党史文化的认知偏差。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也使得信息传播的路径和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现了“去中心化”的特点。网络上频繁出现“手撕鬼子”“将抗日武侠化”“石头炸飞机”等抗战雷剧,社交平台上对“红色经典”进行恶搞,肆意抹黑英雄人物的形象,这些现象的发生使得大学生对党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刻、不系统。再次,大学生对党史文化活动应付性明显。高校会在一些重要的纪念日(如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或者法定节假日(如国庆节)来临之际,开展党史文化的宣传活动、开设党员主题教育,然而活动临时性明显、随意性较强,学生的应付性加剧。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迅速成长的特殊时期,高校需要及时地加强大学生的党史教育,弘扬党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怀、革命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以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四、党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路径

(一)完善党史文化的课程内容与体系

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所孕育的宝贵财富,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道德素养和思想素质。注重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党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也具有重要意义[9]。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党史文化融入思想政理论课中,通过课堂教学将党史文化的丰富内涵、精神内容等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中。然而当前党史文化课程分散化、内容单一化是高校存在的普遍问题,需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切实通过系统规划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首先,高校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党史文化讲义,以此作为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特别补充。针对部分特定党史人物专题的系统性讲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党史文化课程分散化的现状。其次,整合教学内容,将“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等革命精神融入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再次,结合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挖掘出党史文化中的育人资源,从而完善党史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最后,高校应该及时关注党史文化的最新成果,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从而丰富党史文化课程体系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党史文化进行传承,是历史源泉的深入挖掘,是思政内容的丰富拓展,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

(二)改变党史文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党史文化不同于传统教材的理论性讲授,而是以史代论,或是寓史于论,让大学生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学会思考、比较分析、探寻正确的历史观和党史观。当前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强硬的说教式”和“单向的灌输式”的党史文化教育模式,结合大学生的成长环境、认知背景和个性特征等,将党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切实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学习党史要坚持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学史以明理,学史以增信,从对党史科学而深入的把握中来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10]。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组织开展党史主题实践活动,将党史理论性知识与课外实践性活动相结合,从而加强理论内化和实践外化的良性互动。其次,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为每个小组选择特定的讨论主题,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党史文化教育的成效。最后,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组织举行党史文化学习讲座或党史读书报告分享会,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党史文化的兴趣度,从而引导大学生向党组织积极靠拢。将党史文化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不仅可以凸显党史文化资政育人的特色,也可以深化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因而高校应该切实采取党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措施。

(三)推进党史文化技术时代性与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新、因势而新。”[1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以丰富的时政资源和教育资源为主要内容,党史文化蕴涵着资政育人的理论课资源,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载体以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党史文化教育要通过创新教育技术时代性和现代化,更新其教学方式,从而增强党史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首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增强自身的媒体素养能力,辨别与分析新媒体平台所传输的内容,坚决抵制西方腐朽思想和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其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外教学中,高校应积极搭建党史文化教育的专项平台,加强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党史教育,以供大学生自由学习。再次在时事政治教学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特点,关注网络热点事件和把握学生对热门话题的兴趣度,从而促进党史文化教育的时代性与现代化。最后,高校应集中丰富的党史资源,紧贴时事新闻,牢牢掌握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解释权,主动加强大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度,积极引导大学生对党史文化的思考与理解。党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是增强党史教育成效的重要路径,将党史文化的理论性知识与社会发展的时代性技术相结合可以极大提高党史文化教育水平。

(四)创新党史文化叙事话语体系与媒介

当前的新媒体时代下,各种剧情离谱、远离实际的抗战剧穿插在互联网平台上,戏说英雄人物、恶搞形象的无厘头视频甚嚣尘上。这种良莠掺杂的新媒体环境给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大学生带来了许多困惑,极易形成错误的历史观和党史观。高校需要积极构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高校思政工作学术话语体系,这对高校坚守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阵地具有重要意义[12]。因而创新党史文化的叙事话语体系可以使大学生辨别是非、明史知理,自觉抵御错误思潮的侵蚀以及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首先创新党史文化叙事话语体系,要讲述党的伟大发展历程、党的英雄事迹故事、党的思想路线和革命精神;其次创新党史文化叙事话语方式,冲破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模式,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多层次、立体化地展现中国共产党;最后创新党史文化叙事话语媒介,将新媒体技术与党史文化相结合,使得党史文化叙事话语体系更为时代性、生动性。正如当前热播的《觉醒年代》觉醒了历史教育,通过艺术性的镜头向大学生展现了有理想、有主义的革命先辈们是如何在历史的浪潮中拥抱真理、坚定未来的过程。知史才能爱党爱国,要通过时代性的党史文化叙事话语体系,讲述党的革命故事,弘扬党的革命精神,让党的历史弥久弥新,让青年一代传承革命先辈的智慧。

结 语

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史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新环境和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党史文化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而党史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在讲述党的发展历程、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弘扬党的革命精神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高校应促进党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发挥党史文化的铸魂育人的作用,从而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

猜你喜欢

理论课党史政治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党史上的今天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