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语言学研究专栏

2022-11-28主持人纪瑛琳教授

关键词:概念化语义学语言学

主持人:纪瑛琳教授

主持人语:自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在20 世纪初将语言学打造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其语言学思想在欧美两个大陆上都得到了充分继承和长足发展。 无论是早期的美国结构主义学派、乔姆斯基的形式语法理论,还是中欧布拉格学派的功能语法思想,都体现了语言学者们执着探索语言的本质及普遍规律、 阐释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的不懈努力。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科间交叉融合趋势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学思潮(或者研究范式)得到了语言学者们的高度关注。 认知视角下的语言学研究寻求符合认知特点的、具有心理真实性的语言机制及规律,强调语言描述要符合我们对大脑和心智的描述,尤其在认知语法和认知语义学两个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与形式语言学中“语法是生成语言的、高度概括和抽象的原则”之观点不同,认知语法认为语义在构建语法规则中起重要作用,语法本质上是概念化的过程,对语言单位的研究应做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过去二三十年间构式语法的兴起即体现了这种思想。在语义学方面,认知视角和心理学实验范式的引入使得认知语义研究硕果累累。 原型理论、意象图式、心理空间理论、运动事件语义学及概念隐转喻等观点的提出改变了传统语义研究集中于语义成分分析的做法,集中体现了语言学和其相邻学科(包括但不限于认知科学、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脑科学)之间借鉴互补、协同发展的新趋势。

本栏目选取的3 篇文章从理论角度阐释了语义作为概念化过程的体验性、百科性及语境化特征;同时从实证角度探索了语言特异性因素在空间运动事件语义学中的影响。 文旭教授的《语言、意义与概念化》对概念化的内容和本质进行了全面探讨。 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语言符号形式、人们的具身经验和概念化表征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语义结构可视同为概念结构,且表现出具身性(概念结构来自人和世界之间的互动及人们身体的、认知的和社会的体验)、百科全书性(语义不仅由语言知识构成,还应该包括世界知识)、动态性(语义概念常常不固定,需由具体语境激活)等特征。 张辉教授的《批评认知语言学与社会再语境化》则强调“再语境化”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内在趋势和特征,而批评话语分析也以社会实践为基础。 两者以社会再语境化为联接,融合产生了批评认知语言学。 作者认为,社会再语境化符合第三次认知科学浪潮,即融合大脑、身体与环境的混合心智,而心理学实验方法应成为实践社会再语境化的主要途径。 实验设计和量化分析方法(如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一些研究范式)在过去40 多年的认知语言学发展过程中被多次采用,纪瑛琳教授的《空间运动事件的二语表达和汉语复合动词的习得》即是一例。 与以往传统的二语习得研究注重偏误分析不同,认知视角下的习得研究强调目标语学习过程中的语法概念系统转换模式及程度,旨在确定认知普遍性和语言特异性因素在习得中的权重及作用机制。“一叶知秋,一斑窥豹”。本栏目的文章反映了目前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量化(实验)转向、社会转向等新趋势,同时提示了未来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将展现出更加清晰的学科融合的特色。

猜你喜欢

概念化语义学语言学
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及其治理
论英国学者的语义学简史研究∗
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分析
美国现代语言学会版《〈红楼梦〉教学法》:要览与反思
事件语义学框架下“给”句式歧义的形式化描写
《雨中的树》:一场突破“概念化”的主旋律洗礼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概念化对俄汉成语互译的影响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The Influence of Memetics for Language Spread
创作主体变化与戏曲的单一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