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文化的当代阐释与传播*

2022-11-28

关键词:大运河江南苏州

居 易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9)

“江南文化”的概念由来已久,但当今蓬勃而起的“江南文化热”影响之大,人们对江南文化关注度之高,则是江南文化形成以来所未有的。江南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自然地理的沧海桑田和人文地理的更替变迁,使人们对江南文化的概念、界域、内涵的认知和阐释难免会各执一端。这显然有碍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认知和功能导向,并直接影响本轮“江南文化热”的时代价值。因此,笔者拟从江南文化的本质属性、核心内涵以及江南文化的传承发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为江南文化的当代传播与阐释之认知共性提供参考。

一、江南文化的本质属性

尽管学界对“江南文化”的概念、功能、地位及影响有多种表述,但江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被广泛认同的。

(一)江南始终是中国东南疆域的地理标识

对于江南的认知,当下有两个比较突出的观点,即“文化江南”和“地理江南”。从中国疆域自然地理的演变来看,江南始终是中国东南疆域的地理标识,“地理江南”更为明确。春秋时期,谓“泰伯奔吴”所到之处,“东方曰夷,被发纹身”(《礼记·王制》),方位及地理特征很明显。秦汉时期,通常称“江南”为“江东”或“江左”,因为当时的长江入海口还在今镇江一带,谓之“江东”;且古人的地理概念是“左东右西”。从唐宋开始,长江入海口东移,东南区域的地理板块基本成型,“江南”的概念也就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合二为一。元、明、清时期,“江南”的概念服从于当时的行政区划,从元代的江南东、西路到明代的南直隶,再到清代的江南省,江南的区域多有变化。民国期间没有明确的江南行政区划概念,但普遍以方言和居住地划分“江南”,如“江南人”“江北人”“江北话”“苏北话”“苏南人”“苏北人”“上海人”等,说明人们心目中的江南地域范围明显变小,但江南的地理位置越来越核心化,区域标识特征也越来越明确清晰。

(二)江南文化是中华农耕文化的精神提升

中国漫长的农耕时代形成全世界最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根基和发展源泉。江南文化不但有清晰的农耕文化的印记,而且充分体现了其在中华农耕文化基础上的精神提升。

首先,从敬天畏地到顺天应人。中华农耕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自然崇拜现象。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的变化与威力充满着敬畏,从而敬天祭地、拜风求雨,以祈求赐福和保护,形成一整套的崇敬自然的神化的仪式规范。但江南文化不是单纯的自然崇拜,而是有更多的顺天应人的内涵与形式。从祈求天人相通的祭祀到谋求天时地利的“天人合一”,江南文化开启了农耕文化的全新发展阶段,如江南水利工程的兴建、水运体系的开拓、鱼米之乡的形成,都是江南文化顺天应人的典型特征和时代印记。

其次,从保守内敛到开放融合。农耕时代的人们以土地为依附,以周期性、规律性的农作物的产出为期盼,春种秋收,尊天敬地,求稳求顺,形成内敛和相对封闭的文化个性。江南文化源于农耕文化又盛于农耕文化,形成开放融合、兼收并蓄的新风尚。江南文化的原生形态就是区域文化融合的产物,即吴地与越地文化的互为兼容。吴、越文化虽然差异较大,但两者优势互补,互相融合,促成江南文化的主体特征更为显性,外向张力也更为强劲。吴、越一体后的江南文化经历了与东晋和两宋的中原文化的大规模、全方位的兼容并蓄,基本形成前所未有的中国南北文化的大形态和大格局。之后,江南文化又包容了商业文化和海洋文化。时至今日,江南文化已然成为当代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形象代表。

最后,从渔樵耕读到经世致用。渔樵耕读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理念和表现形式,基本有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衣食之源,生存第一;二是立身之本,寄望于十年寒窗,登科入仕,光宗耀祖;三是历经繁华,回望青山,重归田园。江南文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从传统的渔樵耕读转向顺势而为的经世致用。至少从唐朝中期开始,江南区域的城市商业发展迅速,当时苏州的繁华程度已超越扬州和洛阳,仅次于长安,故白居易曾云:“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江南诸州,苏最为大。”[1]942宋、元、明之际,重科技、重理性、重实用的社会风气更为浓郁。从资本主义萌芽到对外开放,江南地区一路领风气之先,成为中国商贸和实业的先驱。

(三)江南文化代表中华文化的与时俱进

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文化形态,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即中华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唯一从未中断过的只有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有着与时俱进的拼搏精神和持续变革的创新活力,江南文化正是这种精神和活力的代表,并有鲜明的特征和突出的表现。

江南文化与长江文化血脉相连。长江流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城市雏形和工艺品制作技术的诞生地。5000年前长江文化的起源——良渚文化,与江南文化更有着血脉相通并激活传承的基因关联。一是良渚古城的设址就是后世的江南属地,同属于江南文化起源的地理区域;二是良渚古城的水利工程和水乡布局,筑土堆墩,夹河筑城,今天的江南古城仍是遗风犹存;三是良渚的工艺品特别是玉器,其灵秀的设计、绝巧的造型、高超精致的工艺,无疑是江南工艺文化的破题和开示。

江南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变革发展。江南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最重要的不同点,是“它和中原文化有文化脉络的相连性”[2]。江南文化经3000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得益于中原文化的影响及其在中原文化基础上的变革发展。这种影响与变革发展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泰伯奔吴”与“季札三让”带来了谦让、开拓、尚德的中原文明理念,创新提升了太湖土著文化,并逐渐形成以吴文化为主体的江南文化;一是中国历史上三次著名的“衣冠南渡”,为江南文化从内涵到体系的全方位的变革、发展、提升赢得了机遇,注入了活力,并最终形成和确立了江南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北方士绅的向南转移,实质是中原经济文化全方位的“南渡”,促进了多元民族文化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江南文化是海洋文化的持续先导。江南文化发祥地吴、越的先民,劳作和生息繁衍于东南海域,熟悉海洋,亲近海洋,是海洋文化的创导者和先行者,说明江南文化有先天的海洋文化基因。历朝历代的航海活动、海上交易、海外商贸,无一不是肇始于江南地域的沿海城市。近代江南更是领海洋文化风气之先,并发展成为海上贸易的枢纽区域,使海洋文化对于江南社会的影响意义越发彰显。比如明初江南核心城市是南京,到明代后期东移至苏州和杭州,再后来东移上海,与海洋的距离越来越近,这就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海洋文化的影响过程。特别是有着江南文化鲜明印记的新兴城市上海,在开埠后数十年间即发展成全国最大的贸易口岸、工商业重镇和金融中心,被誉为“远东第一大都市”。随着海洋文化的深入影响,江南文化开放融合、多元包容、开拓进取的精神特色必将进一步呈现出持续先导的独特魅力。

二、江南文化核心内涵的苏州特质

精准传播、系统阐释江南文化的首要前提是明确传播的主体,把握阐释的内涵。江南文化在其漫长的变革发展进程中形成过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形态的文化主体,也相应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内涵、优势,其中,苏州的江南文化的主体特征最为明显、典型。苏州历来被公认为江南文化的主体,在江南文化的起源、地理区位、形态体系、发展沿革、功能与影响等方面,苏州的中心化和主导性始终没变。所以,阐释江南文化的核心内涵,传播江南文化,关键就是要研究苏州的文化形态的历史,研究苏州内涵丰富的江南文化城市的特质。

(一)以敬重自然承宣江南文化的“天人合一”

文化是地域环境的产物,江南的文化底蕴与优势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或折射出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域环境的底蕴和优势。

太湖及其周边的山水是江南自然环境的经典写照,在太湖流域古代文明发端基础上的吴地文化是真正意义上的江南文化的开始。太湖水系、长江水系、海洋水系、运河水系的交融,形成江河湖海水文化之大成,江南区域成为闻名天下的沃野绵延、山青水绿、稻浪飘香、花果满坡的鱼米之乡。水文化滋养出江南人开放包容、刚柔相济、聪慧机灵的精神气质。对苏州而言,对江南而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是现实的,更是历史的。特别是在当今的城市化大潮之中,敬重江南这方天造地设的自然山水,重视江南文化的“天人合一”,是传承和弘扬江南文化的前提和基本守则。

(二)以千年古城彰显江南文化的宜居理念

江南宜居,自古而然,不仅是因为江南地区物产丰富,而且是因为其人文发达,有着独具个性的诗性文化。白居易漫游和仕宦江南的经历,使他离开江南后仍无限追忆:“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1]527五代韦庄也认为:“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3]在中国区域文化中,江南文化最富特质的内容就是超越实用性物质文明的审美创造与诗性气质。江南文化是最宜居的文化,而江南宜居文化集大成者就是有着2500年建城史的苏州古城。苏州连续四年上榜全球最宜居城市,苏州的小桥流水、民居街坊、粉墙黛瓦、枕河人家等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已演变为整个区域极具个性的文化符号,成为历史江南与现实江南直接呼应的视觉联想,成为现代品牌概念中江南文化和形象的标志景观,是江南宜居特质的理念演绎和形象写照。

(三)以商业贸易演绎江南文化的城市文明

苏州至少从唐代开始就是人口集中、商贸发达的大城市。《吴郡志》载:“唐时,苏之繁雄,固为浙右第一矣。”[4]宋代的苏州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贸兴旺,已出现分工细致的商业行业,如《宋平江城坊考》记述了米行、果子行、鱼行、丝行等商行,经营衣帽冠带、金银首饰、胭脂花粉、箫管鼓乐等几十种行业的店铺,以及勾栏歌馆、酒楼茶肆、诸色杂艺等。[5]明清时期,苏州既是全国的经济贸易中心、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也是工商会馆的中心,在商业贸易的方方面面领先全国。明代苏州才子唐伯虎《阊门即事》诗云:“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买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6]苏州本质上是富有商业文化传统的城市,是江南地区商业贸易的先行区和典型区,也是极具江南文化城市文明基因的地区。

(四)以家居美食展示江南文化的精致生活

苏州有着悠久且底蕴深厚的“精致生活”的文化背景,尤其在美食和家居方面。传统的“苏帮菜”的特点是“时令、本味”,苏州人日常生活中对时令菜蔬等食品的讲究和苛刻,在全国恐怕也绝无仅有。陆文夫先生的《美食家》就充分表现了苏州人“吃”的精致与讲究。家居在苏州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园林、园艺、家具、摆设等在苏州从来都是互为关联、一脉相承的。时下流行的“绿色家居”“生态家居”,在苏州传统的家居理念中都是普及并占主导性的。苏州人骨子里的“精致生活”情结,既是苏州的城市格调,也是江南区域的生活风尚;既是江南文化的城市属性和人文底色,也是人类文明生活方式的一种理想预期和标识,所以有着极富张力的传播性和超常的可持续发展活力。

(五)以功名意识传承江南文化的创业精神

苏州人有着自己独特的功名文化,如重实干,重节俭,重本事,重才情,重行行出状元,能创业就创业,不能创业就守业,形成苏州人奋斗精神中特有的创业观和包容性。因此,苏州人很强调个人奋斗,又不注重攀比。达者当官出名,衣锦还乡,固然是光宗耀祖;穷者成家立业,香火相传,也不失为小康人生。功成名就者固然为人所尊,有技术有手艺者同样为人所敬。不管你干多大的事业,也不管你做多小的营生,只要努力去做,相互之间就有了某种对等。苏州科举时代的多状元和当今的多院士,苏州旧时多地主、多小业主、多能工巧匠和现时的多文化人、多“老板”,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江南文化强调个人奋斗,又强调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江南人特有的功名意识与创业精神的互为一体。

(六)以开放合作延续江南文化的创新引领地位

苏州不仅是历史悠久的古城,也是一座乐于、敢于、善于合作的有着强大的开放基因和国际化全方位融合的城市。苏州敢为人先,拼搏奋进,大刀阔斧地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改革探索,形成“三大法宝”的改革开放经典,全方位地奠定了互惠互利、开放合作的全国苏州发展站位。在长三角一体化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中,苏州义不容辞地扛起一体化示范区的苏州担当,带头做好对接上海大文章,领先开创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合作的新局面。在国际合作开放方面,苏州始终坚持推进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国际开放创新,全方位塑造具有品牌影响和特质的中国国际合作的先行者形象。中新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名扬全球的国际合作的成功典范。苏州位于“一带一路”的战略要点,国际合作任重道远。苏州应进一步以开放合作精神弘扬江南文化的创新引领作用,从世界名城的城市规划、智慧城市的管理体系、主导产业的创新引领、全球概念的宜居都城、文化古城的国际规范的站位和高点,把江南文化的理念和内涵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中发挥出越来越重大、越来越鲜明、越来越直接的作用和影响。

三、江南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江南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发展,最本质的问题就是把江南文化的理念内涵赋能当前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把江南文化的特质和优势作用于这方水土所面临的时代机遇和发展使命。

(一)示范长三角一体化的江南引领作用

长三角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地区共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家园,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文化基础。长三角地区可以率先实践一体化发展,实质就是因为有着覆盖三省一市区域、历史悠久且具有鲜明特征的江南文化。江河湖海的“四水”经济为江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江南的工商经济文化激发了长三角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活力,对外包容的江南文化促进了长三角各地的对外开放,合作诚信的江南文化让长三角地区的跨区域合作丰富多彩,不断深化。示范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江南引领作用,一是加强对沪、苏、浙、皖文化产业的整合与创新,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二是坚持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扩大文化品牌效应,形成城市文化名片,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江南文化产业聚集区和都市形象;三是注重江南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拓展,将江南传统文化嵌入长三角创意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与产业的互动发展,形成对全国发展的引领性和示范性。

(二)全面提升江南城市国际化水平

海洋文化与国际化有着天然的密切关联。江南文化有着鲜明的海洋文化基因,呈现出诸多不同于内陆的文化特质,开创性地走出一条颇具中华特色的海洋文化发展路径。江南最具海洋文化特性的城市上海,仅用一百多年就发展成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在全国范围内,江南具有国际影响的城市相对较多,这与江南城市海洋文化的国际化底蕴和基因有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欣逢全球一体化的潮流和中国全方位国际化发展的机遇,江南城市的国际化迎来前所未有的高质量提升,赢得了对标世界国际化城市群的重要前提和厚实基础。因此,进一步彰显江南文化海纳百川的基因特质,全面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国际化水平,创建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开放合作城市、高新产业城市、国际消费城市、国际会展城市、国际旅游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等品牌城市,应是正当其时。

(三)再创江南大运河文化辉煌

江南大运河是指京杭大运河的南段,北起镇江、扬州,绕太湖东岸达苏州,南至杭州。再创江南大运河文化辉煌,重点就是要通过研究江南大运河文化带的历史文化及其特定的优势和特质,围绕把江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中国大运河样板区和示范段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框架,提出江南大运河文化带样板区和示范段建设的推展策略。一是要强调建立实施江南大运河世遗品牌战略,把江南大运河样板区和示范段的建设与大运河世遗品牌的推展战略结合起来;二是要注重挖掘展示江南大运河的文化传承模式,千年大运河的生生不息,核心内涵是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传承;三是要研究并突出江南大运河人文故事地标,保护修复运河古镇,使江南大运河文化带的样板和示范看得见、有亮点、有故事;四是要专业规划建设江南大运河生态景观长廊,包括天际线、绿化带、景观带等都能综合成为可圈可点的视觉亮点;五是要持续优化江南大运河黄金水道功能,千年以来,大运河持续具有黄金水道功能的最具典型的点段就在江南大运河带,要把江南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传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再创辉煌。

(四)永续江南宜居宜业的富庶繁华

人们对江南有两个突出的印象:一个是诗画江南,一个是富庶繁华。诗画江南重在视觉、意境及其憧憬和联想。湖光山色,小桥流水,素雅的江南景致隐现着东方的情韵;青山隐隐,粉墙黛瓦,俨然是最中华的文化符号,蕴含着最古典的诗情画意。富庶繁华是江南欢愉、优越的生活方式和富裕安康的物质场景,《红楼梦》的作者说苏州“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7],点评最到位。诗画江南和富庶繁华的本质要素是宜居宜业。宜居是江南千百年来的环境特质。“居者有其屋”是当今宜居的最重要的前提,除此之外,还需要有更全面更广泛的交通、医疗、教育、娱乐设施和商业消费的综合配套。宜业的本质是人才的集聚,是知识技术和劳动力资源的集聚,这就要求一个城市的产业布局必须是全方位的。只有全面发展工业、农业、制造业、高科技产业、服务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旅游等行业,才能形成知识技术和劳动力资源的“八面来风”。因此,倡导江南文化宜居宜业内涵特质在今日江南的丰富提升,当是永续江南富庶繁华的核心理念和基础保障。

猜你喜欢

大运河江南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续写千年大运河的精彩故事
大运河,行走山东
大运河,流淌2500年的中华智慧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