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联动”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共同治理现状研究
——以K市Z社区为例
2022-11-27□陈静
□陈 静
一、概念的阐释与界定
(一)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应用于我国特殊语境和制度状态下的概念,在国际上一般将其称为“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或“第三部门”等。世界银行组织认为:“非政府组织是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其中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
(二)社区组织。“社区组织”是指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成员,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需求为取向,由居民自发成立并自觉参与,以公益或互益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形态。社区组织可分为体育健身类、文化艺术类、公益服务类、休闲娱乐等类型。
(三)社区共同治理。“社区共同治理”在传统意义上可以解释为:是指政府、社会组织、居民及辖区单位、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等基于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社区认同,协调合作,有效供给社区公共物品,满足社区需求,优化社区秩序的过程与机制。另外,社区治理是治理理论在社区领域的实际运用,可以概括为它是对社区范围内公共事务所进行的治理。
二、Z社区基本情况概述
Z社区位于K市,总面积约0.3万平方公里,辖区有住房127幢,225个单元,共3,842户,总人口约11,000人。Z社区是K市最早建盖的开放式的老旧居民小区,大部分住房没有物业的管理,居民的大小事务均由居委会代办和处理。近年来,Z社区“四多现象”明显:社区管辖辖区多、社区老旧小区多、社区老年群体多、社区流动人口多。上述“四多现象”导致Z社区社会老年群体晚年生活单一,邻里关系疏离,社区居委会服务功能发挥不充分。
三、社会组织参与Z社区共同治理的现状
本着党建引领、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工作体系,Z社区在丰富辖区老年人群体的精神、文化、社交方面的同时注重社区内部骨干培养,以平台促参与,动员社区人员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Z社区借助“社区乐享学堂”平台,动员社区人员议事协商、开展社区院落志愿服务,探索在社区人员中重点发掘培养骨干,在持续引导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公共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乐享学堂服务。
1.常态化学堂服务的运行情况。该项目在2020年运行期间,共开设书法、舞蹈、太极(初高)、智能手机合计5个班级。采用“家门口学校,居民做老师”的方式挖掘培养师资团队力量,其中师资团队共有8人。其中书法课程目前共开展16节,服务115人次;太极初阶班目前共开展15节,服务94人次;太极高阶班目前共开展15节,服务300人次;智能手机班目前共开展9节,服务126人次;舞蹈课程每日开放主要以锻炼身体为主。前期主要是社工进行跟课,后期主要将负责主题转向教师和骨干学员。
2.学堂管理的完善。Z社区共开展学堂议事3次,分别为线上服务开展商议、协助各班居民教师开发设计课程、学堂管理制度建立。并在过程中建立学堂“入学”“毕业”机制、建立各班学员档案、对生病学员进行跟进探访、结合开班、结班活动,完善学堂管理。
(二)志愿者队伍建设。Z社区在项目运行期间,建立Z社区“三社联动”志愿者服务队伍,完成志愿者档案建立工作,目前共计志愿者26人,开展志愿者议事协商2期,分别围绕一些项目活动的开展、志愿者队伍建立及服务规划展开商议;开展志愿者“爱心敲门”35户,针对社区空巢、独居、困境老年人带领志愿者进行入户探访。
1.邻里互助服务。目前Z社区共开展5场社区邻里互助主题活动,分别以学堂开班活动、端午活动、国庆活动、重阳活动、夏令营互助集市活动为依托,以邻里互助为主题开展服务。
2.“三社联动”机制建立。在“三社联动”的影响之下,Z社区成员分别围绕:联席会议、信息互动、活动共办、资源共享四个方面建立联动机制,定期开展联席会议商议项目进展及所遇到的困难。
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共同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联动机制已建立,但功能体系不健全。目前Z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服务项目在“三社”合作中已形成系统的联动工作机制。Z社区作为资源配置的平台,社区社会组织作为载体,以社工为支撑的“三社”之间的联动尚未完全打通,社工主要作为沟通协调,整合社区资源与动员社会组织的参与,虽然有成效但长远性不强。
(二)志愿队伍已成立,但发展动力未持续。Z社区“三社联动”志愿者服务队伍已在项目运行过程中成立,朝向社区自组织方向发展,但是志愿者队伍的培育方面处于初期阶段,包括志愿者的能力提升,志愿者动力挖掘还需要不断的深化,包括志愿服务经验或可复制可推广的方式方法需形成系统。对志愿者队伍的管理、激励、志愿者积分管理制度的实施都有待完善。
(三)互助模式初步成立,但参与程度不深入。结合“爱心敲门”服务探索Z社区邻里互助模式的运行情况,该项目深受社区志愿者、社区空巢、独居、困境老年人的喜爱,但目前仅部分志愿者参与到过程中,其余社区居民对目前的互助行动参与较少,包括志愿者的参与程度并不深入,需要在往后的服务中进行深化。
五、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共同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以社区党总支引领为服务聚力点。凝聚社区党员、能人骨干力量对“乐享学堂”进行组织文化建设,以探索社区教育为依托,以打造社区参与平台、志愿者服务平台为导向,以动员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为目标。持续寻找共享共建共治社会治理格局领导下的社区“乐享学堂”在目标达成、价值追求、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契合性。注重“乐享学堂”的规范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具体而言,在规范化建设方面对社区居民展开问卷需求调研,确保“乐享学堂”服务真正的为社区居民所需、所用。依托“乐享学堂”将服务过渡到治理,将“乐享学堂”服务与“社区治理”服务相契合。
(二)以辖区内弱势、特殊群体需求回应为服务点。以社区独居、高龄、空巢、残障老年人为对象,以提供精准性、精细化服务为内容,以社区内生力量反哺社区需求的形式为策略,汇合社区资源、建立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依托“爱心敲门”常态化志愿服务,结合志愿者能力提升,协助打造Z社区居民“人情味、生活味”两味生活。一方面,通过入户探访、多方联动信息核实精准掌握社区老年人服务需求。另一方面,抓住核心骨干成员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用行动践行志愿者服务意识培育志愿者服务能力。落实议事协商,协助社区困境人群服务与志愿者的联动,辅之对外资源的整合与链接,包括社区卫生院、口腔医院等资源的运用。
(三)以营造邻里守望相助文化氛围为服务发力点。以社区大型活动为载体,以社区邻里互助为主题,开展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将邻里守望相助氛围的营造落实到服务中,细化到活动中,融入到居民的心中。旨在开展公共性强、普惠性大、参与度高的社区文化服务的同时,践行“社区共同体”意识。一是联动社区党员、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开展集中性邻里互助主题活动。结合传统节日、特殊节假日,以邻里互助为核心主题,收集社区居民微心愿,包括服务心愿、环境心愿、文化心愿等内容,采用心愿认领回应的方式倡导互助行为。二是动员“乐享学堂”党员以社区活动的形式展示学堂学习成果。以题字画扇、才艺展示、作品展出等方法加深“乐享学堂”与整个社区为民服务方面的联结。三是“老幼相携”互助集市促和谐。
(四)搭建社区居民邻里沟通平台促进邻里关系融合。以“乐享学堂”作为社区“守望相邻”、愿景的实现重要策略,社工与居委会在执行项目过程中秉承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联动原则。“乐享学堂”将社区有共同需要、共同爱好的老年人聚集在一起,建立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为营造社区邻里守望相助的氛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乐享学堂为平台,开展“爱心敲门”服务契机,形成社区居民邻里互动的平台,搭建学员之间、居民之间的关系,实现初步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融合。
(五)加强社区志愿服务发展渠道巩固公益服务意识。通过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建立社区志愿者发展渠道,本着先服务后志愿的方式,在实践过程中从策划、实施、总结多个渠道实施志愿者能力培养。以“议事协商”为策略,将志愿者服务发展的主动权交给社区居民,共同策划服务的开展,从志愿者自身兴趣的需求点出发,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Z社区通过项目的开展,Z社区志愿队伍已成立并逐步发展壮大,志愿者的发展机制也已形成雏形,在实践过程中注意志愿服务意识的巩固。目前志愿者已经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区各项志愿服务过程中,包括经验的传播、建设想法的贡献、实践行动的实施等内容。
六、结语
随着我国政治中心向基层下移的逐步开展,基层社区组织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区工作,社区之间的互动性、关联性、紧密性也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这更加凸显出基层社区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基层社区治理能力的提高,政治中心的下移也意味着基层政府、社区组织的压力也在增加,社区组织的治理能力问题也亟待解决。本文以Z社区参与基层社区共同治理为例来进行分析,企盼能为基层社区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提出宝贵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