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民族合唱编创中的几种特色手法

2022-11-27曾令荣

歌海 2022年4期
关键词:阿妹谱例和弦

●曾令荣

近年来,我国合唱事业蓬勃发展,合唱团越来越多,演唱水平也越来越高,不同风格的好作品逐渐多了起来。但总体来讲,短时间内合唱作品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民族风格的合唱作品一直受到广大团队的喜爱。这几年,年轻作曲家的不断加入,壮大了民族合唱编创的队伍,然而由于经验上的不足,编创多少会遇到一些技法上的困扰。笔者有八年的合唱团员经历,近十年来一直在广西民族合唱编创领域探索、努力,现结合自身经验和几首作品谈一谈民族合唱编创中的几种特色手法,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希望能抛砖引玉。

民族合唱的编创不可避免地要对民族音乐元素进行提炼、加工,既要做好音符上的文章,又要做好唱词的处理,还要注重结构的布局。可以说,这三个重要因素处理好了,作品也就立起来了,倘若还能出点新意,作品就更能凸显特色。以下是笔者实践中常用的一些方法。

一、推陈出新的创作方法

保持音乐素材的统一性在音乐发展中至关重要,这是保留原始民族音乐个性的基础。运用一些不常用的手法能使音乐在保持素材集中的前提下获得独特的效果。

(一)倒影手法

将原型各音作等距离上下翻转的模仿(音程关系要一样)称为倒影。在《星星伴月亮》这首作品中,对比段起句上行的旋律骨干音FbAbBCbEF 就是主题段落第三小节(主题动机)下行旋律骨干音CAGFDC 的翻转(向上纯四度移位)。因为旋律线条翻转,调性也由大转小,音乐色彩对比就很强烈。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仅仅两个小节以后,原型主题紧接着又出现了,不过此时调门升高,乐句也得到发展,熟悉的材料又产生了新鲜感;对比段落结束处的四个音bBbEbAF 又是主题段落结束四个音CGDF 的倒影(向上小七度移位),完成了落音回归。在此思维上,创编还可尝试逆行或者倒影逆行等手法。

谱例1:

(二)用高度提炼的素材做创作动机,派生出所有的结构段落

混声合唱《海耕谣》的音乐主要取材自流行于广西北海以及钦州等“廉州话”地区的民间曲艺“老杨公”里的唱段“棹船调”,还借鉴了京族民歌《党的恩情深似海》。主题段落在原始民歌基础上高度提炼而来,优美动听,第一个乐句作为主题核心材料有很强的可塑性。全曲分为五个段落(A B A1B1A),第三段是第一段旋律的变形再现,第五段是原型再现,第二段(也是由核心动机发展而来)、第四段两个段落分别是中部及其重复,整曲是三部—五部曲式的布局。但调性、节拍却是三部性的,即两端是F大调、4/4拍,中间三个段落是bA大调、6/8拍,形成单三部—五部曲式与三部曲式的融合全新结构。结构图示如下:

(三)横向素材纵向使用

在一些篇幅稍长的民歌中,可以尝试将先后出现的横向旋律片段根据需要提炼并剪辑,通过复调手法安排在同时进行的不同声部中相互补充。男声合唱《赶歌圩》的中间慢板部分,笔者就是提炼那坡过山腔《壮乡美》的两个旋律片段作为核心动机安排在高低声部,并发展成整个中部。主题经过声部轮换、声区交替、强弱对比,很好地刻画了壮族小伙渴望在歌圩场与心仪姑娘对歌的心理,表达了他们对纯真爱情的追求。

谱例2:

二、文学思维确定音乐结构

对于合唱编配非常重要,谋篇布局,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回旋曲式等都是创编者立即就能从音乐角度想到的。在一些民谣合唱(可简单理解为两首及以上民歌串联)体裁中,这些专业的曲式结构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此时如结合民歌的音乐形象、背后的故事或传说,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学意象(故事梗概),那么几首民歌的先后排序就出来了。在民谣合唱《再唱连就连》中,笔者选取了河池市不同地区的几首山歌(《武篆调》《嘟啷调》《三板腔》《下枧河水清悠悠》)作为素材(经过提炼加工后使用)。反复研究之后,笔者脑子里形成了一个爱情故事的简易台本:在外务工的阿哥触景生情而思念在家乡的阿妹,曾经的画面不断浮现——阿哥阿妹牵手在春天的山水之间游玩,农忙季节阿哥阿妹在稻田里进行插秧比赛。留在家乡的阿妹也在思念阿哥,唱起了《三板腔》:“打烂花碗砌花街,砌条花路等哥来,十年不来十年等,再不移花别处栽。”此时阿哥阿妹像是心有灵犀,隔空对起了歌,“连就连”与“山歌好比春江水”的主题以复调的形式同时唱出来,最后通过声部的叠加、调性的转换将情绪推向高潮。故事梗概浓缩成小标题,就形成作品的结构:“踏春”“劳作”“思念”“定百年”。接下来所有的技术动作,如音区选择、声部安排、唱段衔接、和声运用等都要紧贴四个小标题的意象而展开。

一些先词后曲的创作合唱也可以借鉴以上做法,例如混声合唱《喜鹊登枝》的歌词有很强的叙事性,是以一对青年男女(壮族小伙百果王、瑶族姑娘金蚕娘)从相遇、相知到相爱并最终喜结连理的过程为叙述脉络,笔者经过反复构思,决定用讲故事的文学思维来设计作品的结构,以“约会”“迎亲”“喜宴”“洞房”四个音乐主题来诠释歌词的叙事脉络。音乐结构为带引子与尾声的再现三部曲式,“约会”与“迎亲”主题构成主部,中部“喜宴”“洞房”为再现部。

三、巧用非乐音

大量非乐音(没有具体音高的音)的使用是现代作曲技法的一大特征。在民族合唱作品中使用非乐音,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和运用方言说唱。

(一)模仿大自然的声音

通过身体的各个部位(或借助特定道具)发出的声音来模仿溪流、大海、雷电、风雨、汽车行驶等声音,可以增强音乐的生动性。在《喜鹊登枝》的中部,笔者用踏脚与击掌来模拟民族鼓的敲击,用口技、口哨来模拟鸟叫,取得生动活泼的音乐效果。混声合唱《阿哥阿妹来跳坡》的插部则通过次女高与女低音声部口技模仿苗族姑娘服装上银饰摆动的声音。

谱例3:

(二)方言说唱

方言的运用是民族合唱的一大特色,巧妙地运用方言在给演唱和排练带来趣味性的同时又增加了作品的辨识度。简单说来,将当地一小段或者几句话用特定的节奏说出来就成了方言说唱。如果要做更深层次的处理,可以从句子里面提炼出最具特色的小句或词组进行精心的节奏设计,不同的声部担任不同词组的说唱并形成一定的循环方便记忆。《喜鹊登枝》《阿哥阿妹来跳坡》的方言段落都是用这种方法写成,都在方言说唱的基础上融入大自然的模拟声,舞台感和戏剧感都非常强烈。前一首作品描写“喜宴”的热闹景象,后一首作品在此基础上加入苗族高腔的原生态领唱,表现苗族跳坡节的盛大场面。

谱例4:

一些以乐音为主的作品,适当地在间奏或连接部分用一点方言说唱,可以加强乐曲表现力。女声表演唱《裙摆摆》在领唱出来之前的4 个小节连接部,用桂柳方言将“裙摆摆、袖摆摆、肩摆摆、手摆摆”核心词组“唱”出,力度渐强并强收,先扬后抑,引出相对安静的领唱片段,增强了感染力。混声合唱《鸳鸯·西水》的间奏部分,笔者用粤语将流行于西江流域的水上童谣“唱”出,增加了作品的古典韵味。

四、拓展和声风格

在实践中,一些朋友或多或少都会为民族风格的旋律配和声而感到苦恼:用多了,功能和声就会风格不统一;都用民族和声则缺少动力。既要有动力又要有色彩,更要符合音乐形象,笔者也常常为找到合适的和声连接而反复修改。单一和声解决不了问题时,就要考虑做和声风格上的拓展,一般来说,向流行和声、现代和声方向拓展都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一)向流行和声方向拓展

通常四五度叠置的和声提供色彩,三度叠置和声提供动力,能不能将二者结合,答案是肯定的,流行和声里9/6、7(sus2)、7(sus4)、9(sus4)、maj13 等常用结构的和弦就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例如F大调的旋律音c2相对应以上结构,可以配的和弦有以下六种:F9/6、Bb9/6、D7(sus2)、D7(sus4)、G9(sus4)、Ebmaj13(谱例5),再加上其他常用的三度叠置和弦如F、Dm7、D7、Dbmaj7、Bbmaj9、Bb9、Gbmaj9(#11)等,就大大丰富了可选择的范围。根据和声连接的前后关系、情绪渲染的需要、个人喜好等来选择合适的和弦,就可以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流行和声作为点缀,在笔者的诸多作品中经常使用。

谱例5:

一些优秀的合唱团人数虽然很少,甚至五六个人就可以唱出很丰满、很有色彩的和声效果,除了音准好、音色统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各个声部少唱重复音或不唱重复音(一个声部一个音),那么以七和弦为基础的流行(甚至爵士)和声就是首要选择,这在阿卡贝拉编创上尤为重要。4 个声部可以唱出完整的七和弦、省略五音的九和弦,5 个声部可以唱出完整的九和弦、省略五音的十一或十三和弦,6个声部可以唱出完整的十一和弦、省略特定音的十三和弦、各种属变和弦。

(二)向现代和声方向拓展

民族合唱运用现代和声,目前主要表现在音块的使用上,这种方式用来模仿自然界的某些场景(如群体昆虫的飞舞或鸣叫、闹市的喧嚣、飞机的起飞等)或渲染某种特定的氛围有很好的效果。笔者在《喜鹊登枝》中就通过声部分配,同时唱出整条音阶的方式来表现“喜宴”中人们的欢呼。

谱例6:

以上是笔者在民族合唱编创中常用的特色方法,所有的技法都是为音符、唱词、结构这些核心要素服务的,不在乎用得多少而在乎用得是否恰当。在保留民族音乐元素特质的基础上,将作品的核心要素有机融合起来,再出一些新意,增加一些辨识度,才能谈得上对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阿妹谱例和弦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看阿妹
阿妹家在长江头
阿妹门前一树槐
拯救交响危机的音乐创作
——以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为例
苗家小阿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