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文献对外翻译中的语言自信研究——以党的十九大报告译文为中心的考察

2022-11-27冯智强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译文原文汉语

冯智强

政治文献对外翻译中的语言自信研究——以党的十九大报告译文为中心的考察

冯智强

(天津外国语大学 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

新时代以来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代表的政治文献翻译中所体现出的语言自信,即词汇、句子、修辞等层面所包含的中国元素,是中国政治理念、政治修辞和政治美学的直接表达,也是中国文化主体性和中华民族民族性的有力表现,更是融通中外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扎实推进。研究表明,中国文化对外译介特别是政治文献的对外传播不仅要体现中国文化的内涵,同时也要再现语言、思维、心理等诸多元素,更要重构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民族性,特别是文化身份,这既是由语言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体性所决定的,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然要求。从文化自觉到语言自觉,从文化自信到语言自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将努力实现新的突破和质的飞跃。

政治文献翻译;党的十九大报告;语言自信

一、引言

长期以来,中西意识形态的差异特别是西方经济优势所引起的认知偏差,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带来了重重阻力,使得中国话语走向世界的过程举步维艰。为此习近平总书记(2014:162)明确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的要求。因此,积极建构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树立客观的中国形象势在必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以下简称党的十九大报告)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行动的理论纲领,其译文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行动指南,即以文化自信为基础、以语言自信为原则,逐步完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改善以往对外翻译中由于过分拘泥于所谓的英语的习惯和标准所导致的核心概念模糊、感召力不强,特别是主体意识缺失等问题,从而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中国文化主体性和民族性的直接体现,也是语言自信在文化层面的真正落实。

一直以来,翻译领域存在着这样一份极其“不平等的条约”:英译汉时普遍接受和认同汉语被恣意“恶性欧化”,汉译英时却严防、痛斥“中式英语”,将其贬为“翻译体”(translationese)或“中介语”(interlanguage)。说到底,这种“标准英语情结”其实是对本民族语言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实际上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并没有严格、明显的界限,二者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中,而对它的抵制归根到底还是文化自卑在语言层面的体现。语言自信则是文化自信深入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文化自信扎实推进的集中体现和有力保障,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争取国际话语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冯智强、崔静敏,2018:47)。语言自信指导下的翻译策略恰恰凸显出了政治翻译的特殊性。无论如何,这种特殊性都是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本文将对党的十九大报告译文中所体现出的语言自信进行深入解读,探讨语言自信在传达政治话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中式英语、中国英语与中国话语的融会贯通,以期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可资借鉴的话语方案。

二、党的十九大报告词汇翻译中的语言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译文中的语言自信首先体现在词汇层面,即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语言自信处理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词汇,忠实传达其中的新范畴、新概念、新表达。核心词汇历来是话语建构的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译文努力实现了核心概念的再现,以此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

1 文化特色词的再现

1.1 俗文俚语的翻译:以亲民的语言讲述人民的政策

作为政治性文本,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了大量中国文化特色词,如俗语、成语、谚语等,既凸显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的心态,又使得语言幽默生动、通俗易懂。用浅显易懂的亲民体来传达党的方针政策,不失为群众路线的典型体现。针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俗语表达,译本中也尽量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色,忠实传达原文表达风格,充分再现了党政文献翻译的亲民性和自信心态。例如,“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这四种表达,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党的作风建设要求,敦促广大党员以党章为镜,用党的纪律方针严格要求自己,矫正缺点不足,端正思想行为,拂去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并对不正之风进行严格治理。在翻译这四种表达时,译文保留原词特色,分别直接处理为examining ourselves in the mirror,tidying our attire,taking a bath和treating our ailments。这种译法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也深入浅出地传达了中国共产党加强作风建设的决心和勇气。再如,译文将“打铁必须自身硬”处理为it takes a good blacksmith to make good steel,保留了原文以“打铁”比喻正身治党的表现特色,语言亲民质朴、感染力强,传递出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性和紧迫性。“扎牢不能腐的笼子”(strengthen the cage of institutions so they’re unable to be corrupt)、“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virus that erodes the Party’s health)、“血肉联系”(close bond)、“钉钉子精神”(have the perseverance to hammer away)、“从娃娃抓起”(starting with children)、“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have control over our own food supply)等一系列俗文俚语的翻译,也都尽量保留了原文的口语体和通俗化的亲民性。

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译文用词通俗易懂、朴实亲民,全文很少用到特别复杂的词汇,而是用“小词汇”表现“大思想”,以人民的语言传递党的方针政策,这是党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更是语言自信的具体体现。

1.2 四字格的翻译:体现中国文化魅力,还原汉语音韵之美

四字格是汉语行文的典型特征,主要包括四字成语和普通四字词组两种情况,其内容简洁凝练、节奏铿锵有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用到。尽管四字格的处理并非易事,但译本为了尊重其表达特色,在不损害原义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地忠实呈现汉语的形式之美和音韵之美。以四字成语的翻译为例,译文通常保留其紧密的结构和典雅的风格,以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对等。例如,“敲锣打鼓”“戮力同心”“百花齐放”以及“长治久安”等成语分别译为drum beating and gong clanging,strive with one heart,a hundred flowers bloom以及enduring peace and stability,尽量仿照了原有结构和节奏特点,从而再现了汉语四字格的意象美感、形式美感和音律美感。再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表达的翻译,译文同样再现了四字格的表现形式,将其译为to free our minds,seek truth from facts和move with the times,分别以四个词对应四个字,结构整齐精炼,表现力强,在阐述党的思想理论的同时,也彰显出富有感染力和动态美的汉语的魅力。

普通四字格的翻译同样也尊重了原文的表现手法。例如,在谈及文化自信以及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时,译文将“不忘本来”和“吸收外来”分别译为cherish our cultural roots和draw on other cultures,尽力保留了原文简洁凝练的四字格特征,使得译文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真实呈现了党和国家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定立场和态度。再如,在论述改革问题时报告中讲到“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短短14个字便将改革的要求、方法概括出来。译文尊重原文表达习惯,将其译为We have taken moves across the board,achieved breakthroughs in many ways,and made deeper progress in reform,尽量在结构和字数上向原文的四字格靠拢,并且忠实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尽管在多数情况下,英语中很难找到相同的结构与汉语四字格相对应,但即便如此,党的十九大报告译本却能够积极寻找类似结构进行变通,不断向原文靠拢,从而努力实现翻译的最优化处理。

1.3 关键词的重复:加强语气、强调语义,传递中国态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汉语文本倾向于反复使用相同的表达,尤其是关键性词语。通过同语反复,既可以达到加强语气和强调语义的作用,又可以保持句子结构的对称性,便于读者获取并认知信息,同时起到承上启下的呼应作用。报告中用到了大量显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关键性词语,充分彰显出自信自强、敢于亮剑的大国形象,而译本则同样坚持语言自信的原则,忠实再现党和国家“四个自信”的精神面貌。例如,在译文中people,development,innovation,socialist,democracy等表达分别出现了123次、91次、16次和7次,充分再现了中国“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创新特色,塑造出了自觉自信、追求发展的国家形象;而work hard,deepen reform,fully implement等动词词语则分别出现了10次、9次和7次,准确生动地诠释了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民族风貌,反映出党和政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另外,表示坚定决心的形容词decisive,firm,resolute,right的重复使用(分别为11次、22次、13次和22次)和评价性形容词historic,notable,significant,remarkable等的反复运用(分别为18次、4次、7次和4次)也都同样起到了加强语气、强调语义,传递中国态度的作用。

2 不同词类的对译

2.1 形容词:发扬亮剑精神,彰显中国气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用到了大量显示“四个自信”的形容词性的修饰性词语,而译文也表现出同样的自信,忠实再现党和国家的精神面貌。例如,decisive,firm,resolute,right等词分别出现了11次、22次、13次和22次,表现出了党和政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借助语言给人民以勇气和力量;而评价现阶段工作成就以及未来发展态势的historic,notable,significant,remarkable等词分别出现了18次、4次、7次和4次,这些词语包含了对阶段性成果的肯定,折射出自觉自信、勇于担当的良好形象,是党和国家“四个自信”的全面体现。再如,在提到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新举措时,new一词使用了85次,体现出党和国家不断革新、敢于创新的可贵品质。译本中这些形容词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新时代国家发展和“四个自信”不断深入的结果,代表着中华民族自觉、自信、自强的良好态势,是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真实写照。

2.2 副词:发挥强调作用,弘扬中国作风

副词作为重要的修饰性词语是党政文献翻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针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的诸多副词,译本充分尊重原文的词汇功能和情感色彩,发挥副词的特殊作用。例如,译文中使用了大量表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懈奋斗的副词,如actively,resolutely,firmly,fully等分别出现了8次、9次、8次和22次,这些副词的运用充分彰显了为人民大众不懈奋斗的优良作风,是群众意识、拼搏意识和进取精神的重要体现;而表现严谨务实工作作风的markedly,significantly,steadily,strictly等词分别出现了3次、6次、10次和2次,从而高度体现出“四个自信”的精神面貌,是求真、求实、求严、求精等中国作风的重要体现。

2.3 动词:付诸实际行动,提供中国方案

汉语属于动词优势的语言,而动词是表现力较强的一类词汇。从某种程度上讲,动词的选择和搭配是对社会现实和政策方针最直接的反映,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译文特别重视保留原文动词的使用及其使用频率,从而实现译文和原文动词的“等效”,以传递中国精神。以“必须”一词为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处使用该词来表达党和国家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与原文对应,译文中出现的情态动词must达78处之多,将原文中的使命精神和担当意识再现到译文之中。再以译文中关键动词的反复使用为例,如develop,transform,improve,fight,serve等分别出现了130次、12次、70次、10次、15次,有助于读者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重要精神,从而将追求革新、不断发展、服务大众的中国精神传递到世人面前。

3 创新词汇的浸入

语言自信更体现在吸收汉语精髓、传递汉语精神上,通过音译的形式创造核心词,为译入语旧词赋新义,特别是根据英语构词法为译入语创造新词等方法的使用,丰富了英语词汇,从而实现真正平等意义上的文化沟通和交流。

3.1 以音译的形式创造核心词:中国制造、世界瞩目

语言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通常通过大量吸收外来语以丰富和完善自己。音译是指用译入语的文字符号来表现源语言的发音,从而引进新词。中译外也不例外,党的十九大报告译文中的音译词就有许多,例如,在翻译一些中国重大科技成果时,译本将“天宫二号”“蛟龙”“天眼”“悟空”“墨子”等名称分别译为Tiangong-2,Jiaolong,Tianyan,Wukong,Mozi,以直译的方式保留原词的特色,最大限度地呈现原有名称的寓意和内涵。再如,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政治词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直接翻译为Mao Zedong Thought,Deng Xiaoping Theory,将地理词汇“泛珠三角区”直接处理为pan-Pearl River Delta,借用音译的形式填补词汇表达的空白,原汁原味地传达原词的风格特色。这种中国特有事物的音译,充分体现了从文化到语言的自信,同时也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重要保障。

3.2 赋旧词以新义:中国元素、世界表达

党的十九大报告译本借用汉语表达特色,将汉语意蕴合理地融入译文之中,不断地丰富英语词汇内涵。以“工匠精神”(quality workmanship)为例,workmanship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中被解释为“工艺、手艺”,而译文却将其提升了一个高度,用以代表敬业专注、精益创新的职业精神,大大拓展了原词的表现内涵。再以“纯洁性”(purity)为例,purity本为纯洁、纯净之意,此处用来表现党员队伍建设问题,将原本宽泛的词语具体化,从而为purity一词赋予了新的内涵。如译本将“码头文化”译为patronage,该词原为赞助、资助、恩惠之意,此处用来代指“具有江湖气息的形为‘义’而实为‘利’的拉帮结派行为”,与原词词义相关联又有所延展,进一步拓宽了patronage一词的表现范围。此类旧词赋新义的情况还有“大局意识”(big-picture terms),“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examining ourselves in the mirror,tidying our attire,taking a bath,treating our ailments;“打虎”“猎狐”“拍蝇”(take out tigers,hunt down foxes,swat flies),“敢于刮骨疗毒”(be braced for the pain),“三个代表”(Three Represents)等。这种赋旧词以新义的做法,既体现出中国元素在英语中的浸入,也折射出译者的充分自信。

3.3 利用英语构词法创造新词:中国特质、世界面孔

党的十九大报告译本结合原文内涵,利用英语造词规律构造新词,同样值得关注。例如,在翻译“好人主义”一词时,译本借鉴英语“形容词+名词→复合名词”的构词规律将其译为nice-guyism,结构简洁生动、语言形象具体,仅一个合成词便将原词的内涵概括出来,在尊重英语语言规律的同时彰显出汉语的独特魅力。再如,译本将“民主集中制”处理为centralism-guided democracy,此处同样采用复合词的形式翻译“集中”一词,生动阐明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辩证含义,便于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其深刻内涵。再以“全民健身活动”的翻译为例,译文结合英语构词规律将其处理为Fitness-for-All programs,既符合英语语言特点,又体现出“全民健身”的宗旨和内涵。另外,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社会文明水平”译为civic-mindedness,将“面向全球”译为globally-oriented等,这些创造性译法在不违背英语语言规则的前提下,融入汉语内涵特征,既丰富了英语的词汇表达,又有助于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不失为语言自信的典型例证。利用英语构词法创造新词的例证还有:以人民为中心people-centered,“五位一体”总体布局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四个全面”战略布局the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基层群众自治制度the system of community-level self-governance,依法治国law-based governance等,都是语言自信在词汇层面上的有力体现。

三、党的十九大报告句子翻译中的语言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译文关注译语组篇方式和句法结构习惯的同时,努力贴近原文句子结构、衔接手段、句长、词序、语序和语篇习惯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1 第一人称主语句的登场:体现凝聚力、责任与担当

与英语重物称以及被动式不同,汉语往往倾向于使用主动式和第一人称主语句,这是中国人主体意识的体现,同时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以人为本、强调能动作用的民族心理;而被动语态往往是“冷漠地强化主客体分裂意识形态的表达模式”(庞秀成,2008:372),甚至是有意地逃避责任。党的十九大报告译文多处增添了人称主语,据统计,主语人称代词we共出现了178次,这种高频率的使用次数并非偶然,而是党和政府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的高度体现。请看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译‍文:

(1)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性调整、战略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In the state-owned sector, we will step up improved distribution,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strategic reorganization. We will work to see that state assets maintain and increase their value; we will support state capital in becoming stronger, doing better, and growing bigger.

(2)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落后腐朽文化侵蚀。

We will promote the spirit of science and make scientific knowledge widely attainable; we will work to see the back of outdated social mores and to promote good and up-to-date practices and trends; and we will resist the corrosive influence of backward and decadent culture.

句(1)译文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主语句,通过使用人称主语we,凸显出中国共产党在时代发展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和务实精神,体现出其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坚定信心,而句(2)在提到思想道德建设时同样连用了人称主语we,借助人称主语的重复使用,增强了表达气势,强调了党在思想建设方面的能动作用。

同时,主动句的使用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译文的一大亮点,例如:

(3)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We must exercise Party leadership at every point in the process and over every dimension of law-based governance, and be fully committed to promoting socialist rule of law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若完全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此句很有可能被视作被动句译为Party leadership must be exercised...,译本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其处理为主动句。主动句的大量使用彰显出党政文献的责任意识和能动精神,是党和国家担当进取精神的重要体现。值得一提的是,以“我”“我们”为关键词检索党的十九大报告原文,其词频共计为75次,除了无主句以及其他主语句外,原文和译文均用到大量主动句,不失为语言自信的典型表现。通过在译文中使用第一人称主语句,向人民传递出党和政府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感,同时也凸显出中国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意识,整个国家的自信状态跃然纸上。

2 流水句的复现:体现紧迫感和使命感

流水句作为汉语中特有的句式,通常是“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很多地方可断可连”(吕叔湘,1979:27),体现出汉语行云流水、灵活多变的特点。党的十九大报告译本充分尊重汉语特点,将原文中的流水句大量移植到译文中,再现出汉语简洁凝练、精辟刚健的风格。据笔者粗略统计,党的十九大报告译文中出现的流水句多达 153 个,这是语言自信在党政文献中扎实推进的典型体现,以大会主题的翻译为‍例:

(4)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Remain true to our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keep our mission firmly in mind, hold high the banner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ecure a decisive victory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strive for the great succes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and work tirelessly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译文中连用了remain,keep,hold,secure,strive等一系列动词,保留了汉语连动式的表达方式,使得译文节奏铿锵有力,强调了党和政府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彰显出汉语灵动多变、紧凑精炼的风格,传递出了汉语独特的魅力。再如,谈到正风肃纪的问题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5)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In improving party conduct, we must focus on maintaining the Party’s close bond with the people, keep them firmly in mind, develop a closer affinity with them, and keep working to foster stronger public support for the Party’s governance.

通过使用流水句,将focus,keep,develop等一系列动词置于连动句式之中,赋予译文行云流水般的律动效果,与汉语“灵活多变,颇多隐含,着重意念”(龚千炎,1988:2)的特点相契合,娓娓道出了中国共产党对群众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增强了表达气势,突出了汉语特有的简洁灵动的竹式结构之美。

3 语序的保留:体现中国人的叙事逻辑

汉语的语序最符合逻辑顺序,其行文连接酷似对现实世界的直接临摹。作为语义型语言,汉语具有严格的逻辑性,这主要体现在时序的先后律、空间的大小律、心理上的重轻律等方面(潘文国,2013:257)。语序并非只是一种单纯的机械形式,本质上是事理逻辑的体现,因此,不同的叙事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党的十九大报告译本十分重视保留汉语的语序特征,力争按照原句的意群或停顿顺序顺势处理译文,努力将中国人重先后因果的思维逻辑体现到译文之中。例如:

(6)……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跨越。

We completed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rough 28 years of painful struggle, and founde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 thus making China’s great transition from a millennia-old feudal autocracy to a people’s democracy.

整个句子严格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语序,语言明确具体、表达层次分明,译文尊重原文语序特点,借用“顺句操作”的手法来处理译文,在语言上起渲染强调作用的同时,突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艰辛历程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再如:

(7)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Upholding the unity of Party leadership, the people running the country, and law-based governance.

以上译文仿照原文语序,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以及依法治国进行有序排列,但是这种排列方式并非巧合,而是“轻重律”主导下的中国思维的典型体现。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短短数语便将党的治国理念与治国态度体现出来。汉语的语序逻辑是中国人意识形态和思维特点的体现。因此,译文对原文语序的保留,不仅提供了叙事的模式框架,同时也再现了原本的叙事效果,与此同时,除时序、空间、心理等方面的语序处理外,并列句的对译也是汉语语序的直接体现。针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的并列句,译文多数沿用并列句的处理手法,凸显两者间的平等均衡,以体现汉语和谐均衡的特点。例如:

(8)五年来的成就,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更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past five years are the result of the strong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and more importantly, the result of all Party members and all the Chinese people pulling together in their pursuit.

针对原文中两个并列的“判断句”,译文保留原文的句式特点,使“党中央领导”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处于平等地位,体现了对群众地位和群众作用的充分肯定,是党和国家群众路线和群众观念的重要体现。

4 语义的雕琢:体现准确性、规范性与形象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为政治性文献,牵涉到意识形态、国家立场以及国家形象等多个方面,因此对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要求很高。党的十九大报告译本在积极传播中国元素的同时,高度重视体现翻译的规范意识,对语言反复推敲考量,纠正先前的错误表达,避免译本的误译、漏译或失真现象,准确传达原文的思想,这也不失为语言自信的另一种体现。例如,针对“形式主义”这一表达,先前的译文formalism侧重于表现文学、艺术或戏剧等对作品形式的重视,且词汇本身属于中性词,因此并不能准确传达“形式主义”的真实含义,甚至对读者的理解具有干扰作用。而党的十九大报告译本结合“形式主义”的产生根源和具体表现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把握,同时兼顾译本的形象性效果,最终将其翻译为formalities for formalities’ sake。虽然与formalism相比,该译法的经济性和精炼性有所降低,但却把握住了原有表达的主旨和精髓,易于读者理解,同时使用押头韵手法更有助于增强译本的可读性、趣味性和形象性,因此,最终的翻译效果要远优于先前的译法。再如,“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一句,由于考虑到外国宗教文化的因素,译本并未按照字面意思将其直接译为provide a source of spiritual guidance,而是在准确把握原文内涵的基础上将其译为provide a source of cultural and moral guidance。若采取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spiritual guidance很可能使西方读者产生“上帝指引”等方面的误解,这与原文的表达内涵相差甚远。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译本最终确定的译法准确传递了原文内涵,加深了读者对中国表达“精神指引的理解”,其对准确性和规范性的重视为语言自信的落实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四、党的十九大报告修辞翻译中的语言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修辞多属于政治修辞。政治修辞是政治与修辞相融合的产物,它以政治为目的,以修辞为手段,向世界诠释特色鲜明的中国。具体而言,就是政治主体以政治利益为初衷,运用语言技巧进行修辞行为,从而达到劝服受众、建构政治合法性的目的(冯智强,2021:40-50)。翻译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关注原文中的修辞方式,才能更好地体现译语的修辞力量,从而实现译文从内容到形式的完美转换。鉴于作者先前已有专文就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修辞问题进行过探讨,本文仅就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语音修辞的仿拟:再现感染力和号召力

汉语节律特征比较丰富,主要表现为“音步上趋偶求双,声调上平仄相对,音顿上整齐对称,音列上长短交替”(俞德海,2012:63),具有典型的汉语言之美。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汉语的节律特征,努力将这种平仄相间、整齐对称的音律节奏之美体现到政治文本之中。例如:

(9)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Whether in times of weakness or strength, whether in times of adversity or smooth sailing, our party has never forgotten its founding mission, nor wavered in its pursuit.

原文用到了四个双音节词以及两个四字格词,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性和韵律感,且连用两个“无论……还是……”,音调平仄相间,音顿规则齐整,具有强大的语言表现力。“相似节奏感的重复有时会体现为思维的一定程度的规整,由此构成人类语言感受的相似性或接近点”(王宏印,2017:324),译文高度重视原文的表现技巧和节奏特征,连用两个whether与原文的两个“无论”相照应,抑扬格的使用延续了双音节词和四字格词的表现效果,使译文富有韵律,朗朗上口,增强了译文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注重将头韵、尾韵等韵律方式运用到译文之中,如fully and faithfully,integrity and ability,unity and solidarity等,这些韵式处理使得语言铿锵有力、音韵和谐,将汉语美感贯穿于译文之中。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语言简洁精炼、富有气势,常将相同结构并列铺排,使得整个句式极富动感、韵律十足。以强调党建工作的一段话为例:

(10)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

This great struggle, great project, great cause, and great dream are closely connected, flow seamlessly into each other, and are mutually reinforcing.

句子开头连用了四个相同结构,层层递进,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译文同样模仿这种处理方式,连用了四个great,制造出坚定有力的语气效果,在句式重复之间表达党的政治思想,增强了党政文献的活力和韵律感,更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原文文本中使用了大量的三字格、四字格词语,这些词语大多词形工整、平仄相同,体现出汉语特有的节奏感和音律美,节奏明快,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党的十九大报告译文在处理这些固定格式时,一般采取直接复制的方法,从而获得了与原文相似的音响效果。例如,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译为it has stood up,grown rich,and become strong,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译为new ideas,new thinking,and new strategies,以及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译为maintain political integrity,think in big-picture terms,follow the leadership core,and keep in alignment等。以上特殊格式短语的直接对译,基本上做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最大相似,从而做到了内容忠实准确,节奏铿锵有力,韵律自然优美,再现了原文极富美感的音乐性。相信目的语读者在领略博大精深的政治内涵的同时,也会大饱耳福,愉悦视听。

2 情景修辞的再现:还原历史语境,建构政治合理性

情景修辞是以情景为基础的政治语言修辞活动(胡亚云,2001:10),是政治修辞的主要范式之一,对于反映历史情景、渲染情感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译本注重再现原文“宏大叙事”的文本特征,以宏大的建制表现宏大的历史和现实内容,同时尊重原文中的情景信息,忠实传递原文所论及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从而增强政治话语的真实性和信服度。例如,在论述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11)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The world is undergoing major developments, transformation, and adjustment, but peace and development remain the call of our day. The trends of global multi-polarit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T application, and cultural diversity are surging forward; changes in the glob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are speeding up; countri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nterconnected and interdependent; relative international forces are becoming more balanced; and peace and development remain irreversible trends.

译文充分保留原文信息,按照原有语序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国际秩序等背景信息进行逐一展现,生动阐明了中国践行和平发展道路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树立了爱好和平、谋求发展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再以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结尾部分为例:

(12)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

The Chinese nation is a great nation; it has been through hardships and adversity but remains indomitable. The Chinese people are a great people; they are industrious and brave; and they never pause in the pursuit of progres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a great party; it has the courage to fight and the mettle to win.

原文寥寥数语便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勾勒了出来,译文仿照原文的排比手法,连用三个相同句式以忠实再现原文背景信息和情感意义,塑造出不畏强权、勇于抗争的民族形象,论述客观真实,语言生动有力,从而号召国人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进行不懈奋斗。

五、党的十九大报告语言自信的多维解读

党政文献的政治性、民族性、思想性决定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必须呈现出中国特色,传播中国精神,这既是文化自信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建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必由之路。

1 政治立场的体现:维护民族身份,捍卫话语主权

形式既是语言内容的载体,又具有自身的意义,二者不可分割。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传递意义的过程也是传递形式的过程,脱离原文形式的翻译必然会导致意义的损失。同时,形式表征的保留可以传递给人一种“美学的裂痕”,“正因为这种美学的裂痕,合法的政治权力和所有政治的创造性才得以产生”(Ankersmit,1996)。党政文献作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大政方针、政治文化状况的权威来源,高度反映了中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文化审美等传统特征,与普通文学作品具有本质区别,对于纠正国际舆论导向、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以及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翻译过程中要有明显的主权意识,注重体现源语言的中国性(Chineseness)和民族性,将中国政治文化从内涵到语言特征尽可能融入对外话语体系之中,充分发挥语言在传播意识形态、建构国家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译文通过对政治核心词、文化特色词以及不同词类的还原,通过第一人称主语句、流水句以及原文语序的运用,同时通过对偶、排比、隐喻等修辞格,特别是语音修辞和情景修辞的对译,实现了党政文献美学特色和文化魅力的完美再现。同时,只有通过主动界定和建构对外话语体系中的关键词和核心概念、特别是政治核心概念,才能避免产生不当的政治误读,才能掌握政治话语的自主权,才能切实优化对外传播效果,从而最终做到维护民族和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

2 语言世界观的要求: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党和国家递交给全国人民的一份答卷,更是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声音的重要渠道,因此,其译文必须体现出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语言哲学家、普通语言学创始人洪堡特(1999:52)的语言世界观所强调的“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充分说明了语言和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密不可分。语言是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是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反映了民族的意义体系、价值体系和思维特征,具有典型的民族文化印记。因此,要传达民族精神,必须体现原文的语言特征,坚持语言自信。语言转换和语际翻译绝不是单纯的语言现象,更是国家和民族独立意识的体现,无论是英语的印度化,还是英语的日本化,都传递出了使用者鲜明的民族标记和文化立场,是英语在异国语境中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党的十九大报告作为新时代中国发展建设的总纲领,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宣言,更应注重体现民族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这是语言世界观视域下对政治文献翻译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心理图式对英语语言的迁移(transfer)。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尊重民族语言文化特色,努力传达中国的语言特征、思维风格和文化心理,以中国表达讲述中国故事,在建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过程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3 能指与所指错位的结果: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味道

所指和能指作为一对重要范畴,分别用来指代概念和音响形象,即语言要表达的概念和语言的语音形式。不同语言间能指与所指必然存在巨大的差距、甚至严重的错位。由于二者间的任意性,“一种语言中就可能出现一词多义和不同词之间的同音和同义现象”(金微,1990:6),而不同语言间,特别是英、汉语这两种“相距遥远”的语言之间能指与所指的差异则更为悬殊,常常会产生语义空缺和文化空缺,这便决定了多数情况下所谓地道的译文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针对中国特有的事物,翻译中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汇来与其相对应,反之亦然。英汉之间这种能指与所指的严重错位和不对称是导致汉英翻译,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译文,从形式上更加偏向汉语原文的重要原因,这是汉英转换时必然会产生的结果,是译者无法回避、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认识到这一重要的理论根源,进一步坚持语言自信,落实文化自信,理直气壮地讲述带有浓厚中国味道的中国故事,这是文化多样性大背景下世界文化交流和沟通的必然选择,也是传达特色文化概念、保留民族文化精髓的必然要求。

4 全球化的重要使命:多元互补,和谐共生

本土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创新理念,“是发展中国家、地区随着经济的崛起而逐步获得文化话语权的历史进程,是世界文化走向多中心的产物”(金元浦,2013:14),具有深厚的社会根源。本土文化全球化代表着一种多元互补、和谐共生的文化良性态势,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高级目标。英语的本土化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英语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再生过程(李少华,2006:8)。中国本土文化只有通过英语才能实现全球化,但是以往过于欧化的表达,却容易导致“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甚至会引发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误解。因此,要实现中国文化全球化,特别是传播政治文化,必须先使英语本土化,即在保证可理解性和接受度的前提下,在语言中融入中国本土元素和文化特征,从而减少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误读和失真现象,争取国际舆论的公平性,实现各民族文化多元互补及共同发展的理想目标。用外语表现中国的事物,必然会带有中国的印记;用外语解读中国的政策,也必然要使用中国话语。简单模仿是语言学习和翻译的初级阶段,反思甚至批判后的创造性使用才是跨文化交流的高级阶段。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译本中所体现出的语言自信,不仅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落实,更是实现本土文化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六、结语

政治文献的对外翻译是传播党和国家声音的重要载体,既不同于常见的文学翻译,也不同于一般的非文学翻译,其生成、建构与传播有着非常独特的流程与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译本以中国表达讲述中国故事,以民族视角构建中国对外政治话语,充分呈现了由中式英语、中国英语到中国话语的重要转变,这是争取国际话语权过程中的重要突破,也是文化自信主导下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典型印证。中国话语作为中国特有的概念、范畴和表达体系,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语言技术层面的桎梏,进入了政治修辞和政治美学的范畴,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世界了解、认识、接受中国的重要渠道。党的十九大报告作为政治性语言,将民族政治、民族文化和民族美学纳入其文本之中,增强了政治语言的审美感召力和文化亲和力,进而更有利于形成超越语言层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体系。语言就是力量,在推动中国话语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文化自信是前提,语言自信是保障,翻译自信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译文所诠释出的文化自信、语言自信和翻译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传达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最终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提供了有益的示范。

[1] Ankersmit, F. 1996.[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 冯智强. 2021. 语言自信驱动下的十九大报告国家政治修辞英译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5): 40-51.

[3] 冯智强, 崔静敏. 2018. 林语堂英文著译中的语言自信研究[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1): 46-61.

[4] 龚千炎. 1988. 汉语特点与中国语法学的研究——中国语法学史札记之一[J]. 汉语学习, (6): 1-‍3.

[5] 洪堡特. 1999.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5] 胡亚云. 2001. 论政治修辞与政治传播[J]. 河南社会科学, (5): 9-12.

[6] 金微. 1990. 能指与所指的困惑[J]. 中国翻译, (4): 6-9.

[7] 金元浦. 2013. 全球本土化、本土全球化与文化间性[J]. 国际文化管理, (00): 11-16.

[8] 李少华. 2006. 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中的中国英语[M].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9] 刘亚猛. 2008. 西方修辞学史[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0] 吕叔湘. 1979.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1] 潘文国. 2013. 汉英语对比纲要[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2] 庞秀成. 2008. 翻译的文化视角与辩证思维[M].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13] 王宏印. 2017. 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M].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14] 习近平. 20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15] 习近平. 2017.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6] 俞德海. 2012. 论英汉翻译应体现汉语表达的节律特点[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63-67.

Confidence in the Language: A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Report to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FENG Zhi-qiang

The Chinese elements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Report to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revealed in lexical, sentential and rhetoric level are the direct embodiment of Chinese political ideology, political rhetoric and political aesthetics. It manifests the subjectivity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ts Chineseness, as well a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stablishing an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system.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confidence in both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so as to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to promote the exchanges with the outside world, establish the good image of China in the world, and win more say for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ranslation of the CPC literature; the Report to 19thCPC National Congress; confidence in the language

H059

A

1008-665X(2022)4-0033-15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委托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中的语言自信研究”(TJWYZDWT 1901-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翻译成就研究”(22AZD006)

冯智强,教授,博士,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专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央文献翻译、林语堂研究、儿童文学翻译

(责任编辑:王冠珠)

猜你喜欢

译文原文汉语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弟子规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弟子规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