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话句法的汉语自闭症儿童会话研究
2022-08-27王德亮蒋元群
王德亮,蒋元群
基于对话句法的汉语自闭症儿童会话研究
王德亮,蒋元群
(北京师范大学 外文学院)
近年来,自闭症儿童的话语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关于汉语自闭症儿童的会话研究还比较欠缺。先前的相关研究大多基于传统的会话分析框架,论文采用对话研究的最新成果——对话句法理论,提出评估自闭症儿童会话质量的六个指标,并从语料库中选取真实语料进行了量化研究。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整体会话能力比同龄正常儿童弱,会话主动性差,话语产出量少,在与交谈者产生共鸣时多采用重复或平行策略。虽然自闭症儿童的对话共鸣度从整体上看与正常儿童无显著性差异,但个体差异大,有些自闭症儿童在局部共鸣度和宏观共鸣度上与正常儿童存在明显差距。对话句法理论中的平行和共鸣思想,为我们深入研究自闭症儿童话语提供了新的视角。
自闭症;对话句法;对话共鸣;儿童话语;会话分析
一、引言
自闭症儿童①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美丽可爱,却也仿佛来自一个我们无法理解和沟通的世界。近年来,自闭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根据美国疾控中心(CDC)2020年的统计分析和报道②,在美国每54个儿童就有一个是自闭症。也就是说,每100个儿童约有2个儿童会得自闭症,发病率约2%,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中国的情况也不乐观,据2019年的报道,中国约有超1 000万自闭症谱系障碍人群,其中12岁以下的儿童约有200多万③。Sun等(2015)在北京地区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国学龄期儿童的自闭症患病率高达1.19%,与全球自闭症患病率基本持平。
自闭症儿童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存在语言障碍。考察自闭症儿童的会话能力已成为评估自闭症儿童综合认知能力的一个方式,成为自闭症儿童干预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现在对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本质的了解主要来自美国和欧洲国家的研究(Sanua,1986;Daley,2002)。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关于自闭症儿童的研究较少,更不用说与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和障碍相关的研究(李晓燕,2008)。早期研究表明,汉语认知存在不同于拼音文字语言认知的脑神经激活模式(Tsao,Wu & Feustel,1981)。汉语是语义型语言,与印欧语系的形态型语言不同。汉语儿童与欧美儿童处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潘文国,2001),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对儿童语言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汉语语言文化环境下,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和交流极有可能呈现不同的状况(李晓燕,2008)。
本文尝试研究汉语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属性,基于对话句法理论(Dialogic Syntax),分析汉语自闭症儿童的对话特点,以便能深入了解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的本质,为治疗和干预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目前有关自闭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医学、康复治疗、心理学、特殊教育学等方面,从语言学角度对自闭症话语进行的研究明显不足,国内对自闭症儿童语言产出进行语言学上的分析刚刚起步(何旭良、杨峰,2018)。
1 关于汉语自闭症儿童会话的先前研究
目前,国内自闭症儿童语言研究总体不足。在中国知网(www.cnki.net)上以“自闭症儿童语言”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至2022年6月30日,只有385条相关文献,以“自闭症儿童会话”为关键词检索,显示的结果只有30条。
在分析自闭症儿童会话方面,影响最大的首先是Sacks等人(1974)的会话分析理论(Conversation Analysis)。受社会学和民族志研究方法的启发,Sacks等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了会话分析理论。在此之前,会话语料从未受到过足够的重视。会话分析理论为分析日常会话或机构语言提出了清晰的分析框架,国外早期关于自闭症儿童的会话研究基本上都采用这个分析框架。当然,有些研究者在会话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或改进,如Ninio和Snow(1996)将儿童的会话能力概括为话轮转换能力(turn-taking)、会话发起和维持能力(topic selection and maintenance)、会话修补能力(repair)。
在此大环境的影响下,目前国内特殊教育领域关于自闭症儿童话语的研究也是在会话分析的研究框架下进行的,研究相关的自闭症儿童会话评估指标有会话发起、会话维持、会话修补和话轮数量等(陈冠杏、杨希洁,2014;袁文晗,2016;冯晨,2017)。张文杰(2014)专门探讨了自闭症儿童会话的维持能力,以普通儿童语料为参照,对比分析了自闭症儿童在会话话题维持、会话意图维持和会话策略维持三种会话维持方式上的特点。李晓燕(2008)对四个汉语自闭症幼儿个案的语言进行研究,综合了语言成长模型研究、语言运用质量研究、语言运用交互平台研究三个方面,采用的衡量语言发展的指标有:衡量语法状况的MLU(平均语句长度)和MLU5(最长5句话语长度),衡量语义多样性的词汇种类,衡量基本语用能力的交流行为种类与功能性言语比例。在衡量语言运用质量方面,纳入了基本语用交流行为类型和会话类型特征。我们可以看出李晓燕的研究在会话分析的基础上,尝试融入语法、语义、语用各范畴的因素,但过于复杂,可能只适合分析个案。
近年来,从医学、康复治疗和心理学角度开展的自闭症儿童研究主要采用《汉语沟通发展量表使用手册》()来测评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Tardif、张致祥、梁卫兰,2008;谢帆、苏怡,2016;苏怡,2018;苏怡、谢帆,2018),该量表主要采用的指标是词汇、句子和手势。
美国国立耳聋与其他交流障碍疾病研究所曾提倡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自然语言样本分析、家长报告评估和标准化测试等,系统地评估学前自闭症儿童的表达性语言发展(Tager-Flusberg et al.,2009)。未来有必要采取多元手段针对汉语学前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系统研究(苏怡,2018)。
本文将尝试以对话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对话句法理论(Du Bois,2014)为理论指导和分析框架,对汉语自闭症儿童的会话进行探索。对话句法理论同时关注会话之间的语言、认知和功能因素,我们的预设是对话句法理论将为探索自闭症儿童话语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2 对话句法理论
对话句法理论是Du Bois(2014)提出的会话分析理论,旨在考察会话中的语言、认知和互动过程(王德亮,2017)。对话句法可以被界定为符号与符号之间并通过符号表达的互涉(engagement)结构(Du Bois,2010)。对话句法关注说话人在交流过程中,尤其是在口语交流中选择性地复用前面说话人的某些成分来建构自己话语的过程(Du Bois,2007)。
单句层面的语言形式、意义和功能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言语交流中话语与话语之间的本质联系。对话句法则关注话语的句际关系,并基于特有的分析视角(话语间的亲缘性特征)和理论研究范式(认知+功能)提出句法新观念,以揭示意义建构中语言、认知和人际互动的关联性(曾国才,2015)。
对话句法(Du Bois,2014)观察到,一句话会重现上一句的部分或全部结构模式从而形成平行现象,结构和意义上会产生某种共鸣(resonance)。句法在平行结构中被有效利用,一句话和另一句话形成映射(mapping)。平行语句之间的共鸣会界定一个关系亲密度的矩阵,触发类比关系,从而生成此刻推断意义的增量。一个语句与另一个语句的并置产生的结构耦合(structural coupling)会创造一种新的、更高一阶的语言结构,称之为跨句图谱(diagraph)。在跨句图谱中,耦合的成分相互之间进行重新语境化,产生新的意义(Du Bois,2014;王德亮,2017)。
对话句法中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分析工具主要包括平行(parallelism)、共鸣(resonance)、重现(reproduction)、跨句图谱、选择(selection)、对比(contrast)、类比(analogy)等(Du Bois,2014),下面举例说明。
(1)鲁贵:大海,你究竟是矿上大粗的工人,连一点大公馆的规矩也不懂。
四凤:人家不是周家的底下人。
鲁贵:他在矿上吃的也是周家的饭哪。
鲁大海:他在哪儿?
鲁贵:他,谁是他?
鲁大海:董事长。
鲁贵:老爷就是老爷,什么董事长,上我们这儿就得叫老爷。(曹禺《雷雨》)
这段对话看似自然,如果不对它进行深入分析,就不会发现一些特殊的地方。因为语言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很容易习以为常。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一下前三句话,就会发现里面有一个有趣的规律。第二句四凤说“人家不是周家的底下人”,这是一个否定的判断句,这一表述完全是受了第一句鲁贵说的“你究竟是矿上大粗的工人”激发而产生的。鲁贵的表达被映射到了四凤的答语里,“人家”对应“你”(这里是指鲁大海),“周家”对应“矿上”,“底下人”对应“工人”,更重要的是,句型结构也是完全借用,都是“是”字句。在第三句中,鲁贵继续沿用了“是”字句的结构。按照Du Bois(2014)跨句图谱的标示方法,我们可以把这三句之间的关系表示如下:
(2)
ABCDEFGHI 鲁贵:大海,你 究竟是矿上大粗的工人…… 四凤: 人家 不是周家的底下人 鲁贵: 他在矿上吃的也是周家的饭哪。
通过跨句图谱,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对话之间的映射关系,词汇和结构上的对应产生语义和语用上的共鸣。语义不一定是原义重现,也可以是反义、近义或替代回指等,如这里的“究竟是”“不是”“也是”,还有“你”“人家”“他”(都是指鲁大海)。在语用方面,四凤为了反驳鲁贵的观点,特意采用了否定“是”字句,意在表达鲁贵这样批评她哥哥,她不高兴。她认为鲁大海不是周家的人,不必遵从周家的规矩。而鲁贵的回击仍然采用了“是”字句,既与前面的结构平行,又能增强反驳的力量。他认为鲁大海虽然不是周家的人,但他吃的也是周家的饭,也应该遵从周家的规矩。鲁贵代表的是老一辈的被奴役阶级,已经被奴化,阶级观念深重;而四凤代表的是新的一代,阶级意识开始觉醒,并试图反抗阶级压迫。基于对话句法理论,我们对于对话结构的分析有了更明晰的框架和抓手,对于对话之间的语义、语用和认知互动理解得更加深入。
对话句法理论独辟蹊径,视角独特。认知语言学界最重要的核心期刊在2014年第3期以对话句法为主题发表了专刊,之后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对话句法理论可应用的范围也非常广泛,至今取得的成果显示其可被用于态度立场研究、争吵话语、辩论话语、儿童语言、对话手势、仪式话语研究等。已有研究者尝试把它用于自闭症患者的话语研究之中,但目前能找到的这方面的资料还不多,国外有Hobson等(2012)以及Du Bois,Hobson和Hobson(2014),国内有何敏(2018)。
Hobson等(2012)与Du Bois,Hobson和Hobson(2014)实际上是同一组人基于同一项研究而写的两篇论文,他们主要探讨自闭症儿童是如何与人交谈的,主要采用了对话句法中的共鸣概念,考察自闭症儿童会话中的对话共鸣和主体间互涉与常人有何不同。何敏(2018)受他们的启发,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增加了多模态视角,把非言语的共鸣也纳入了评估范围。
以上研究是运用对话句法来分析自闭症话语的有益尝试,但他们也有各自的局限性,Hobson等(2012)及Du Bois,Hobson和Hobson(2014)只考察了自闭症儿童话语中的共鸣,而且只是针对英语语料。何敏(2018)的研究对象虽然是汉语儿童,但她也只是考察对话共鸣且只是一个个案。总的来说,对话句法与自闭症话语的结合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初衷之一。
三、研究设计与测评指标
1 研究问题与设计
如何科学地测评不同语言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能力并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案,是当前国际自闭症儿童语言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Naigles,2017)。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基于先前的评测方法,在自闭症儿童会话分析中加入对话句法的分析指标,从而找寻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儿童④之间的会话能力差异,为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能力干预提供参考。
本文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TalkBank语料库⑤中选取汉语自闭症儿童会话材料作为我们的分析语料,从TalkBank语料库中选取考察对象的好处是语料已经从录音或录像中完成了转写,并已进行了话句(utterance)切分和话轮标注(MacWhinney,2019)。研究选取5岁的自闭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因为有关英语自闭症儿童的多项跟踪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在5岁左右时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预测其疾病预后水平的重要指标,与自闭症儿童进入青少年和成人阶段的社交能力、教育状况、就业程度和社会适应水平均有着密切关系(Howlin et al.,2004)。研究从TalkBank的自闭症会话子库ASDBank中选取7名汉语儿童语料,然后从TalkBank的子库CHILDES中选取7名年龄相仿的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因被试偏少,性别不作为考察变量。最后,我们把这14名儿童统一编号,详情如下:
表1 被试的详细信息
类别编号性别年龄 自闭症儿童1男孩5岁3个月 2男孩5岁6个月 3男孩5岁6个月 4男孩5岁1个月 5女孩5岁0个月 6男孩5岁1个月 7男孩5岁1个月 正常儿童1男孩5岁9个月 2女孩5岁9个月 3女孩5岁11个月 4男孩5岁8个月 5男孩5岁10个月 6女孩5岁4个月 7女孩5岁7个月
我们尽量使两组儿童具有可比性:年龄相仿(均为5岁),会话对象相似(母亲或父亲,这样儿童更具安全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语言能力),会话场景相同(玩玩具、拼乐高或拼图等)。
2 儿童会话质量测评指标
要了解自闭症儿童的会话能力需要测评其会话质量。如何测评?需要采集会话中的哪些指标?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第一步。如前文所述,先前的测评大多是基于会话分析,本研究中加入了对话句法的分析因素。据高彦梅(2015),对话句法理论中有两个关键概念:平行和共鸣。我们将把对话共鸣和平行纳入测评指标,另外再结合会话分析理论,共总结出六个指标:局部共鸣度、宏观共鸣的次数、平行或重复的次数、发起新话题的次数、连续多个话句的次数、儿童话句的占比。接下来将详述每个指标的含义和评测方法。
2.1 局部共鸣度
共鸣是对话句法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被定义为“语句之间亲近关系的催化激活”(Du Bois,2014)。通俗地讲,正常对话中的一问一答应该有某种联系,否则就不能成为对话。而自闭症儿童正是存在这样的困难,要么不能充分理解问话的含义,要么回答时不能形成恰当的共鸣。所以,考察自闭症儿童会话中的共鸣,将为我们深入探寻其中的规律提供一个路径。先前的测评方式过于依赖会话的表层形式,忽视了会话之间的这种互动联系,共鸣指标恰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但问题来了,如何计算对话共鸣呢?Hobson等(2012)尝试衡量共鸣时,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抓手(frame grab),但没有提供具体测量的细节。王德亮(2018)提出了共鸣度计算公式:共鸣度指一组对话中共鸣的个数与纵栏个数的比值。但这样的计算只适合相邻的两句对话,我们对语料进行初步分析时发现,有时答话者回应的不是上一句,而是隔了好几句的上文中的某句对话。所以在本研究中,我们把共鸣进一步区分为局部共鸣(local resonance)和宏观共鸣(global resonance)。局部共鸣度的计算方法我们将采用王德亮(2018)的计算公式,但有部分改动。在计算共鸣的个数时,我们也算上省略成分的纵栏。因为在会话中,有些成分会被省略,没有表面的语言形式,但它有一定的语用含义。计算共鸣时,如果把它们一起考虑进来,将更贴近现实和语感,如下面例子:
(3)*MOT:你喜欢住几楼?
*CHI:住二楼。
*MOT:住二楼呀。
*MOT:为什么要住二楼?
*CHI:我的家我想住二楼。⑥
因为我们主要是考察儿童话语的局部共鸣度,所以只有看到儿童话句时,才计算该句与上一句的共鸣度。例(3)中第二句是儿童说的话,我们先把它与第一句的跨句图谱写出来:
(4)
ABCDE *MOT:你喜欢住几楼 ? *CHI: 住二楼 。
参照Du Bois(2010,2014)的纵横栏分析法,横栏用数字标识,纵栏用字母标识,把有共鸣可能性的成分放到同一个纵栏中。如果直接这样计算的话,共鸣发生在C,D,E栏,共3个,全部的纵栏个数从A至E共5个,那么这两句的共鸣度为3/5=0.6。但我们的语感告诉我们这两句对话非常自然,此例中的儿童在回答时进行了省略,完整的句子应该是“我喜欢住二楼”。所以,例(4)可以进一步补充为:
(5)
ABCDE *MOT:你喜欢住几楼 ? *CHI:(我)(喜欢)住二楼 。
省略的成分用括号标注。更改计算方式之后,本句的共鸣度为5/5=1。这说明它们处于完美的共鸣状态。再看第五句与第四句,先画出它们的跨句图谱:
(6)
ABCDEFG *MOT: 为什么 要住二楼 ? *CHI:我的家 我想住二楼 。
此例中,共有7个纵栏,4处共鸣,共鸣度为4/7=0.57。我们也明显感觉到第五句与第四句的应答没有第二句与第一句之间自然。因为它们的共鸣度比前者低,儿童在此增加了新信息“我的家”。
共鸣度的取值范围是[0,1],如果共鸣度为0,表示两句话之间没有任何共鸣。当共鸣度为1时,对话双方两句话的所有成分及整个句式都产生共鸣,会形成平行现象。关于平行,我们将在第三个指标中详细阐释。一段对话的局部共鸣度的计算方法是先算出每一组对话的局部共鸣度,然后求平均值。
2.2 宏观共鸣的次数
宏观共鸣是指一个语句与紧邻的上一句之间没有共鸣,但与除上一句之外的上文中的某一句存在共鸣的现象。例如:
(7)*MOT:你看看有什么好玩的。
*MOT:打开看看。
*MOT:有什么?
*MOT:有一个什么?
*CHI:这个好玩。
在这个自闭症儿童和其母亲的对话中,母亲极力引导儿童说话。母亲说了四句之后,儿童才回应了一句,但不是与紧邻的第四句共鸣,而是与第一句共鸣。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宏观共鸣,宏观共鸣可以反映出说话者的长时记忆能力和宏观把控能力。
2.3 平行或重复的次数
平行是对话句法理论的两大核心概念之一。平行也在别的理论中出现过,也被其他的学者研究过(如Harris,1952;Jakobson,1966),但Du Bois(2010,2014)对此进行了深化和提升。与平行相近的概念也包括重复(repetition)(Johnstone,1994)。所以本文中把平行和重复放在一起讨论和计算。
先前的学者(如Harris,1952;Jakobson,1966)认为平行表达的是两个或多个话语片段之间的一种结构相似关系。但对话句法理论更进一步,它不仅考察结构平行,更是把一组对话之间的功能对应也纳入进来。所以它的界定是:平行表征的是一个对话并置语句之间的映射,可以唤起它们对应成分之间相似的感知。换句话说,相邻两句之间的结构相似就会产生平行(Du Bois,2014)。但是Du Bois并没有对平行进行明确界定,按照他的理论,两句对话的部分结构相似也算平行。那么平行与共鸣的边界在哪里?不好区分,也不便于测量和计算。所以,本研究把平行界定为两句对话完全相同才算是平行,即完全重复现象。
事实上,自闭症的相关研究早已注意到了这种现象,他们称之为回声(echo),回声式语言是自闭症儿童语言的经典特征,在自闭症儿童群体中属于常见现象(McEvoy,Loveland & Landry,1988)。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回声式语言具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即时性回声,即儿童往往重复刚刚听到的所有话语或部分话语,如问一个自闭症儿童“你叫什么名字?”,他的回答还是“你叫什么名字?”,这种即时性回声语言又被称为“鹦鹉学舌”。另一种是延迟性回声语言,指自闭症儿童重复在过去的某一时刻听到的话语(李晓燕、周兢,2006)。本研究将即时性回声归入平行或重复,将延迟性回声归入宏观共鸣。
2.4 发起新话题的次数
第四个测量指标是发起新话题的次数,即如果儿童没有回答上一句的问话,而是另起一个新话题,我们就计算一次。
(8)*MOT:狮子的嘴巴张这么大。
*CHI:假装他们还是活着的。
*CHI:让它看不见路。
*MOT:为什么?
*CHI:你看姊姊。
%add:to EXP
*EXP:喔。
*MOT:它是百兽之王。
在例(8)的对话中,第五句就属于发起新话题。第四句妈妈问孩子为什么要让狮子看不见路,孩子没有回答,而是拿着玩具给旁边的工作人员看。Exp 是experimenter,指参与实验的工作人员。
当然,正常会话也允许发起新话题,虽然不断地发起新话题可能会减弱对话共鸣能力,但它可以反映出儿童想要主导对话的能力。所以,我们把发起新话题的次数作为一个测量指标,看一看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儿童在这方面的表现有何异同。
2.5 连续多个话句的次数
第五个指标是计算儿童产出的多个话句的次数,这可以反映出儿童的语言产出能力。儿童语言能力弱时,最多可以完成一问一答的对话。随着儿童语言能力的增加,他们可以连续说出多个句子。
(9)*MOT:你在画什么啊?
*CHI:画火车。
*CHI:上车了。
*CHI:请休[: 勿]贴车门。
*MOT:请什么?
*CHI:请勿贴车门。
例(9)中第二、三、四句就属于连续多个话句,可以看出这个儿童完成问答之后,还尝试产出更多的信息。尽管第四句中出现一个错误,在母亲的引导下,儿童在第六句中进行了自我纠错。
2.6 儿童话句的占比
最后一个指标是计算儿童话句在整段对话中的占比。因TalkBank中的语料都已进行了切分标注处理,我们只需要用儿童话句的数量除以整个被分析段落的所有话句数量,就可以得到儿童话句所占的比例。该指标反映的也是儿童的话语产出能力,我们的目的是考察自闭症儿童在话语产出方面的整体能力与正常儿童有何差异。
3 数据处理方式
研究将自闭症儿童作为实验组,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数据先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用R语言根据每组指标的数据制出箱线图(Boxplot),可以得出每组数据的第1四分位、中位数和第3四分位。箱线图可以把数据可视化,使我们形象地观测到数据的分布情况,然后我们再对各组对应数据进行预测性分析。因客观条件所限,本研究考察的样本数量偏小(N=7),无法作T检验,但是可以作Wilcox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数据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
根据上一节所讨论的评测指标,我们对每个儿童的大约200行对话进行人工分析,所得数据如表2。
我们用R语言,以自闭症儿童和正常儿童为组别,对不同指标下获取的数据先制作箱线图进行可视化处理,然后再对每组对应数据作Wilcox秩和检验。
表2 被试会话能力指标得分
类别编号局部 共鸣度宏观共鸣的次数平行或重复的次数发起新话题的次数连续多个话句的次数儿童话句的占比 自闭症儿童10.72112425.89% 20.46324113.23% 30.643111531.7% 40.586315826.27% 50.30040116.37% 60.57324618.18% 70.72253017.09% 正常 儿童10.681053176.22% 20.632052651.72% 30.5530122132.67% 40.702352253.81% 50.662271751.4% 60.5750101346.99% 70.724051035.98%
箱线图可以反映一组或多组连续型定量数据分布的中心位置和散布范围,它包含数学统计量,不仅能够分析不同类别数据各层次的水平差异,还能揭示数据的离散程度、异常值、分布差异等。根据我们的数据所得到的箱线图如下:
图1 局部共鸣度
图2 宏观共鸣的次数
图3 平行或重复的次数
图4 发起新话题的次数
图5 连续多个话句的次数
图6 儿童话句的占比
图1表示的是自闭症儿童组和正常儿童组在局部共鸣度方面的数据分布情况。从图形来看,正常儿童组的中位数明显高于自闭症儿童组,而且箱体较窄,即使最小值也比较高,接近自闭症儿童组的中位数。而自闭症儿童组箱体较宽,箱须较长,这说明自闭症儿童在局部共鸣度方面个别表现差异较大,数据比较分散。但是Wilcox秩和检验显示,W = 19.5,p-value = 0.5631,p值大于0.05,这说明两组数据并没有显著性差异。从这组数据可以得出,自闭症儿童整体的局部共鸣度能力与正常儿童无异,但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如表2显示1号和7号自闭症儿童的局部共鸣度最高,高达0.72,但5号儿童只有0.3。
图2呈现的是宏观共鸣的分布情况。图2显示,不论是自闭症儿童组,还是正常儿童组的中位数都太接近箱体的某一端。这说明两组数据分布的偏态性都很强,自闭症儿童组是右偏态,正常儿童组是左偏态。自闭症儿童组的中位数高于正常儿童组,自闭症儿童组也存在异常值(图中箱体之外的小圆点),据表2可知是7号自闭症儿童得分过高。对这两组数据做Wilcox秩和检验,我们发现W = 23.5,p-value = 0.9478,p值还是大于0.05,这说明两组儿童在宏观共鸣方面的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
从上面两个指标的数据分析综合来看,自闭症儿童在整体上与正常儿童在对话共鸣方面,不管是局部共鸣,还是宏观共鸣,并无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与Hobson 等(2012)对英语自闭症儿童共鸣能力的考察结果类似。但数据显示,汉语自闭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自闭症儿童的父母还是要对儿童进行个体的评估,如果得分低于平均分,要尽早引导和干预。
图3显示的是会话中平行或重复的数据分布情况。从图3可见,自闭症儿童组的中位数明显高于正常儿童。正常儿童组的数据分布异常,中位数过低,而且还有一个过高的异常值。Wilcox秩和检验结果为W = 41.5,p-value = 0.02991,p值小于0.05。这说明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自闭症儿童在会话中过多依赖平行或重复策略,而正常儿童的语言产出能力较强,很少直接重复别人的话语。
图4表示的是自闭症儿童组和正常儿童组在发起新话题次数方面的数据分布情况。从图4可以看出,自闭症儿童组的中位数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组,而且箱体较扁,整体处于较低水平,这说明自闭症儿童整体在这个指标上的得分都偏低。但4号自闭症儿童的得分又过高,属于异常现象。对两组数据进行Wilcox秩和检验可以发现W = 7,p-value = 0.02788,p值小于0.05。这说明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自闭症儿童在发起新话题方面明显低于正常儿童。
图5显示的是两组儿童在产出连续多个话句方面的情况,从图5可以看出,两组数据都属于正态分布,但自闭症儿童整体上得分都偏低。Wilcox秩和检验结果为W = 2,p-value = 0.004891,p值小于0.05。这说明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自闭症儿童在产出连续多个话句方面明显低于正常儿童。
图6表示的是两组儿童在儿童话句占比方面的数据分布情况。从图6可以看出,正常儿童的儿童话句占比明显高于自闭症儿童,即使最低值(32.67%)也高于自闭症儿童组的最高值(31.7%)。这两组肯定有显著性差异,我们统计的数据也得到Wilcox秩和检验的验证,结果为W = 0,p-value = 0.002141,p值小于0.05。自闭症儿童在话句占比方面明显低于正常儿童。
我们把第四、五、六个指标的数据综合起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自闭症儿童在会话中一般比较被动,倾向于被动回答,而且问一句答一句,连续会话能力较弱。正常儿童思维更加活跃,会话主动性强,可以自己引领一个会话,善于发起新的话题。
五、结语
先前的相关研究在评估汉语自闭症儿童会话质量时,大多只采用会话分析的理论框架,忽视了对话之间的互动因素。本研究采用了对话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话句法理论。结合先前的研究,总结出六个测评指标,并从TalkBank语料库中选取汉语自闭症儿童会话语料,通过量化分析比较了自闭症儿童和同龄的正常儿童在这六个指标上的异同。
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自闭症儿童整体的会话能力比同龄的正常儿童弱,会话主动性差,话语产出量较少,需要借助平行或重复策略,以便与交谈者产生共鸣。自闭症儿童的对话共鸣度与正常儿童无显著性差异,但个体差异大,有些自闭症儿童在局部共鸣度和宏观共鸣度上还是与正常儿童存在较大的差距。
有鉴于此,我们建议在与自闭症儿童进行交流时,要多运用对话句法中的平行和共鸣手段,还要积极关注他们的反应。如果他们的交谈离题了,要及时说出或重复他们感兴趣的词语,为他们产生语言的共鸣创设条件。他们更喜欢直接的表达,不喜欢含蓄委婉。要多进行眼神的交流,多给予耐心和包容。
限于客观条件,本研究的样本数量较为有限。未来如果有条件,可以开展大规模测评,以便进一步验证这六个指标的有效性。本研究的测量对象是汉语儿童,将来可以用同样的指标评测一下汉语儿童和英语儿童的异同,以便探寻语种对自闭症的影响。另外,对话共鸣是非常复杂的概念,内部包含多方面的因素,下一步可细分对话共鸣,并测量自闭症儿童的表现,可能会有更多发现。本研究只是把对话句法理论与自闭症话语研究相结合的初步尝试,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① 自闭症儿童全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又称孤独谱系障碍、孤独症等。
② 数据来源:https://www.autismspeaks.org/autism-statistics。
③ 数据来源:https://www.sohu.com/a/305372823_100253947。
④ 正常儿童,即很多国外文献中的典型发展(typically-developing,TD)儿童(如Naigles & Chin,2015)。
⑤ TalkBank 语料库网址:https://talkbank.org/,该语料库是由卡耐基·梅隆大学的Brian MacWhinney领衔开发的多语种口语语料库,目前涵盖了14个研究领域和34门语言。
⑥ 文中所有例句都选自TalkBank语料库,所有的转写语料都按照CHILDES格式进行了标注,详情可参考MacWhinney(2000)。为了行文方便,去除了一些与本研究无关的标注。
[1] Daley, T. 2002. The need for cross-cultural research on the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J]., (4): 532-551.
[2] Du Bois, W. 2007. The stance triangle[A]. In R. Englebretson (ed.)[C]Amsterdam: Benjamins.
[3] Du Bois, W. 2010.[M/OL]http://www.lattice.cnrs.fr.
[4] Du Bois, W. 2014. Towards a dialogic syntax[J]., (3): 359-410.
[5] Du Bois, W., R. Hobson & A. Hobson. 2014. Dialogic resonance and intersubjective engagement in autism[J]., (3): 411-441.
[6] Harris, S. 1952. Discourse analysis[J].(28): 1-30.
[7] Hobson, R. et al. 2012. Dialogic linkage and resonance in autism[J]., (12): 2718-2728.
[8] Howlin, P. et al. 2004. Adult outcome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J]., (45): 212-229.
[9] Jakobson, R. 1966. Grammatical parallelism and its Russian facet[J].(42): 398-429.
[10] Johnstone, B. 1994.[M]. Norwood: Ablex.
[11] MacWhinney, B. 2000.[M]. Mahwa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2] MacWhinney, B. 2019. Understanding spoken language through TalkBank[J]., (4): 1919-1927.
[13] McEvoy, E., A. Loveland & H. Landry. 1988. The functions of immediate echolalia in autistic children’s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J]., (4): 657-668
[14] Naigles, R. & I. Chin. 2015.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ith autism[A]. In E. Bavin & L. Naigles (eds.)[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5] Naigles, R. 2017.[M]Washingt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6] Ninio, A. & E. Snow. 1996.[M].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7] Sacks, H., A. Schegloff & G. Jefferson. 1974. 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J]., (50): 696-735.
[18] Sanua, D. 198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opinions of USA and European professionals on the etiology of infantile autism[J]., (32): 16-30.
[19] Sun, X. et al. 2015. Exploring the underdiagnosis and prevalence of autism spectrum conditions in Beijing[J]., (8): 250-260.
[20] Tager-Flusberg, H. et al. 2009. Defining spoken language benchmarks and selecting measures of expressive language development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 (52): 643-652.
[21] Tsao, Y., M. Wu & T. Feustel. 1981. Stroop interference: hemispheric difference in Chinese speakers[J]., (2): 372-378.
[22] Tardif, T.(谭霞灵), 张致祥, 梁卫兰. 2008. 汉语沟通发展量表使用手册[M].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3] 陈冠杏, 杨希洁. 2014. 自闭症儿童会话能力探究[J]. 中国特殊教育, (11): 45-51.
[24] 冯晨. 2017. 轻度自闭症儿童在母子会话情境中的会话能力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5] 高彦梅. 2015. Du Bois的对话句法[J]. 语言学研究, (1): 79-92.
[26] 何敏. 2018. 多模态对话共振与主体互涉研究:来自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证据[D]. 四川外国语大学.
[27] 何旭良, 杨峰. 2018.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研究现状及构想[J]. 医学与哲学, (8): 25-28.
[28] 李晓燕. 2008. 汉语自闭症幼儿语言发展和交流的个案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9] 李晓燕, 周兢. 2006. 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综述[J]. 中国特殊教育, (12): 60-66.
[30] 潘文国. 2001. 汉英语对比纲要[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31] 苏怡. 2018. 学龄前孤独谱系障碍儿童汉语核心语法的习得[J]. 心理科学进展, (3): 391-399.
[32] 苏怡, 谢帆. 2018. 汉语孤独谱系障碍儿童早期语言及沟通发展水平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 (2): 118-127.
[33] 王德亮. 2017. 对话句法:认知功能主义对会话分析的最新探索[J]. 外国语, (2): 41-51.
[34] 王德亮. 2018. 论对话句法共鸣[J]. 当代语言学, (2): 214-229.
[35] 谢帆, 苏怡. 2016. 学龄前孤独症儿童词汇习得的量表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 (3): 61-68.
[36] 袁文晗. 2016. 自闭症儿童会话技能障碍及干预方法[J]. 文教资料, (36): 33-34.
[37] 张文杰. 2014. 自闭症儿童会话维持能力及教育干预研究[D]. 温州大学.
[38] 曾国才. 2015. 认知语言学前沿动态——对话句法学初探[J]. 现代外语, (6): 842-848.
A Study of ASD Children’s Conversation Based on Dialogic Syntax
WANG De-liang & JIANG Yuan-qun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the study of autistic children’s discours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but conversational research on Chinese autistic children is still lacking. Most of the previous related research is based on traditional conversation analysis framework. By applying the latest results of dialogue research—dialogic syntax, this paper sums up six indicators to assess the conversational quality of autistic children, and carries out a quantitative study of the data chosen from Talkbank corpus. It finds that the overall conversational ability of autistic children is weaker than normal children of the same age, the conversational initiative is poor, and the output of speech is less. When resonating with the interlocutor, autistic children tend to use more repetition and parallelism as a strategy. Although the dialogic resonance of autistic children i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normal children as a whole,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re obvious. Some autistic children still have a significant gap from normal children in terms of local resonance and global resonance. The idea of parallelism and resonance in the theory of dialogue syntax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us to study the discourse of autistic children in depth.
ASD; dialogic syntax; dialogic resonance; children’s discourse; conversation analysis
H043
A
1008-665X(2022)4-0087-15
王德亮,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篇学、外语教学法
蒋元群,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外语教育、跨文化交际、口译及口译教学
(责任编辑:张新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