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途径探索
2022-11-27江苏省清河中学滕小兵
■江苏省清河中学 滕小兵
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是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全新的发展方向,其强调以历史事件为主线,引导学生掌握解读历史真相的正确方法,并通过了解历史从而做出理性的评价与思考,以此获得相应的思想启发。如此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起到指引作用,使其在生活中面临选择与困难时,能够有效地做出准确判断。基于此,本文对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目标的培养途径展开研究。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等五大维度,其中不仅包含了学习历史知识的经验方法,同时也涉及到历史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具体要求,因此对于高中历史课程起到了关键的统摄作用。为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正确把握历史核心素养内涵,同时根据学生发展需求来改变教学活动模式,以此帮助学生深刻感悟历史思想,并有效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一、加强课前预习,强化史料实证素养
历史课堂不应只是大量历史事件的简单堆砌,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思考探索,从而梳理出相关的前因后果,并能够由此获得感悟启发。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项素养内容便是“史料实证”,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事件的主题或结果,准确搜索相应的历史资料来还原其发展经过。如此才能够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特征,并帮助学生掌握解读历史事件的重要能力。为此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把握好“课前预习”这一关键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分析,自主搜索并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使得课堂信息内容在得到进一步丰富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中,该单元的知识主题表现为“盛世”与“危机”两个方面,前者在于明清时期中国封建专制达到顶峰,后者则是由于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中国逐渐拉开了与“大航海时代”的距离,由此也为晚清王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为此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不妨以这两个方面作为线索,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明清政府外交政策、制度建设、边疆治理、版图扩张、文化科技、经济结构的历史资料,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课前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并能够带着个人观点与看法回归到课堂之中,进而展开深入的学习交流。
二、设置问题驱动,培养唯物史观素养
历史“唯物史观”素养是阐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与客观基础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需要保证学生对历史事件拥有充分的理解,另一方面则需要布置巧妙的引导线索,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提示,自主对历史的客观真相进行深入解读,并认识到由不同历史因素而引发的社会现象,从而能够将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最终逐渐获得从历史真相中剥离思想与经验的能力。为此,教师不妨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内容来逐步思考并掌握历史知识。
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2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这一章节知识为例,学生在彻底熟悉了教材知识内容之后,教师便可以围绕本堂课的教学主题来为学生设置相关的引导问题,如:“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引发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优势是什么?”“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核心动力有哪些?”根据这些线索指引,学生能够系统地对教材知识信息进行梳理,并逐渐理解“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科技革命”“新型交通与通讯方式”对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从而理解了社会因素对于历史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三、组织课堂讨论,形成历史解释素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不同历史事件往往有着独特的个性观点,因此教师需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对历史进行深入分析,并彼此分享自身对于史料的观点看法以及情感态度,从而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同时,也使其能够充分吸收他人的正确思想,对历史事件的社会影响、起源经过、文化内涵等方面作出客观判断,以此形成良好的历史解释素养。
例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中,一部分学生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饱受侵略的关键原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即便没有鸦片战争,列强依旧会寻找借口开启战端。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课堂小型辩论活动,要求其根据鸦片战争前英、法、美等国的发展政策,来对鸦片战争的真实性质展开深入讨论,并结合《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协议,分析英国等殖民政府向中国输入鸦片的根本目的。
四、巧借媒体技术,提高时空观念素养
“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对历史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联系,并能够通过年代尺、历史纪年、阶段特征、历史地图、历史时序等方式来解析事件发展规律,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也是历史教学中相对抽象的一部分内容。为此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多媒体技术优势,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历史时空变化,并能够从中发掘重要的事件线索,帮助学生有效解读历史文化,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例如:教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黄河文明的起源,教师可以借助数字地图的方式,为学生清晰地标记出黄河的位置,并按照朝代发展顺序,逐渐呈现出城市的扩张以及蔓延,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华夏文明的发展进程。
再如:教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时,教师在结束本单元教学之后,可以分别以“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为核心,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出两条时间轴线,将本单元中给出的各类历史事件按照时间线索排列出来,并引导学生分析两条时间轴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此对历史发展脉络进行全面梳理。
五、设置课后实践,落实家国情怀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从而对自身的现实生活产生启发作用,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并对其今后的人生轨迹产生深远的影响作用。为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将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对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探索发掘各种历史规律,使得历史教学能够与学生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帮助学生通过感悟历史来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如此才能够体现核心素养的培育价值,同时推动高中历史课程的升级转型。
例如:教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时,当学生完成了这一单元的学习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课后实践活动之中,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走进家乡的各个角落,并结合教材中给出的解释说明,寻找家乡存在哪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迹象。在完成资料的采集与整理之后,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内部讨论,分析这些现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由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认同心理,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素养。
综上所述,本文讨论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强调教师应深入理解历史核心素养内涵,并根据学生发展需求来设置课堂教学活动,由此提高学生思想认知,并使其对核心素养产生深刻的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