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创新人才观探析*

2022-11-27范一泓

关键词:人才观人才

范一泓

(湘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人才的重要性,认为人才是党和人民事业未来发展的基石。在把握世界创新人才竞争形势和我国当前发展现状的同时,也提出目前我国要想实现科技高自主性发展,就必须牢牢抓住高水平创新人才这个核心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会议上强调:“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1]习近平结合国内外形势发展对人才工作的要求,围绕着人才强国这一重大战略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创新人才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顶层设计和理论遵循。

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指出了人才和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在党执政兴国方面的重要意义。2013年10月欧美同学会成立 100 周年庆祝大会,习近平在大会上致辞:“‘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2]112习近平把人才问题放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上。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2]112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就是创新人才资源,同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理论一致,习近平重视创新人才工作,肯定了人才在社会生产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创新人才也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目前国家综合国力的较量集中体现在人才竞争方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提升综合国力,这也意味着必须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创新人才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方针。”[3]在2014年6月9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也是一个智力资源大国,我国13亿多人大脑中蕴藏的智慧资源是最可宝贵的。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4]习近平认为当前社会应当广泛引进人才、团结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创造人人争当创新人才的氛围,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强大智力支持。

在2016 年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座谈会上,习近平使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表达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作用,他强调:“‘得人者兴,失人者崩。’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念好了人才经,才能事半功倍。对我国来说,改革开放初期,资本比较稀缺,所以我们出台了很多鼓励引进资本的政策,比如‘两免三减半’。现在,资本已经不那么稀缺了,但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依然稀缺。我们的脑子要转过弯来,既要重视资本,更要重视人才,引进人才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步子要进一步迈开。网信领域可以先行先试,抓紧调研,制定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办法。”[4]这既为新时代网信领域人才工作提供了指导,也为社会各领域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

2021年9月27日,习近平出席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并发表讲话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6]

这既是对我国过去人才工作的系统性梳理,也是对未来人才工作的要求。由此可见,习近平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不可谓不深刻。

二、习近平新时代创新人才观的主要内容

(一)“辨贤选才”的识才观

何谓贤?《说文解字》注释“贤,多才也”,贤者也就是人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如何科学精准的“辨贤选才”是习近平新时代创新人才观的重点内容之一,体现了识才观。识才观从“何谓人才”和“何以甄辨人才”两个方面,阐明了识别人才的标准和方法。

1.识才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树立起了强烈的人才意识,并一直坚持重才、爱才、善于纳才的优良传统。建党百年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不断夺取一次又一次革命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不断创造人类社会发展的奇迹。毛泽东曾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7]1401习近平还在地方工作时就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他认为发展必须念好“人才经”。在正定县工作时,习近平通过多次基层调研,总结出正定县经济落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一支专业的科技人才队伍。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习近平制定了正定“人才九条”,从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管理服务等九个方面创新了人才政策。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通过深入调研,抓住了浙江省制约科技水平发展的“软肋”和“痛处”,即研发投入不够导致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出了“自主创新,人才为先,人才为本。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点。[8]5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倡导要加大开放力度,敞开大门,拥抱世界之人才,英雄不论出处,人才不论出身。改革开放四十年间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正是在思想不断解放的基础上,才结出了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所以必须放眼世界,敞开国门,广纳贤才。我国以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国内人才和海归人才,重用国内外人才,实行“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双轨并行,一方面重视国内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不断引进国外各领域创新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2.识才要明确人才标准

习近平提出了创新人才的标准:创新人才要具有忠诚爱国品格、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担当精神、勇于改革创新、以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打造创新人才的世界格局。习近平在中科院考察时提出,“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他认为科学家要“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热爱我们伟大的民族,把人生理想融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要存精忠报国之志。[9]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也强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10]24,以袁隆平、屠呦呦、黄旭华、吴阶平、钱三强、胡焕庸、孙家栋为代表的一大批创新人才都将忠诚爱国刻在心间,不断创造出丰硕的科研创新成果,筑科技创新中的“新高地”,以勇于改革,敢于担当的精神,在科技领域攻坚克难,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回望漫漫科技长征路,一代有一代的楷模,他们每一个人都和祖国母亲同呼吸共命运,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未来发展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每当站在重大的历史选择面前,他们都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挺起民族的脊梁,勇于担当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同时,创新人才要立于世界之巅,用开放包容的胸怀,开阔眼界,进一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3.要在实践中识才

习近平认为识才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把握人才工作的核心,抓住人才工作的内在规律,全面识才,辩证识才,全方位、多角度识才,重视人才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基础,考察显绩的同时也要在乎潜绩。拓宽创新人才工作的视野,提高创新人才选取标准,形成全面、辩证、立体的识才体系。对创新人才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表现考量,结合主观感受和民意评价,对于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也要保证选拔科学合理。在一些特殊领域,很多人是奇才怪才,充满着创新热情和活力,经常有一些不走寻常路的奇思妙想。对待这类奇才怪才,我们不能过于求全责备,不能一个标准管到底,要在实际生活中灵活机动地挖掘创新人才。习近平曾提出:“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4]回首党的百年漫漫征程,无数伟大的革命家,无数各个领域的创新人才都是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实践奋斗中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要实践中识才,在实践中考察创新的潜质、能力和韧劲。

(二)“养贤培英”的育才观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治理国家的核心在人才,培养天下人才的核心就在教化。如何科学合理的“养贤培英”是习近平新时代创新人才观的重点内容之一,体现了育才观。育才观主张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培养人才,在交流锻炼中拓宽视野。

1.育才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11]随着经济的腾飞,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席卷而来,“一次学习终身受益”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创新人才必须主动更新知识体系、优化知识结构,增强本领,否则就会在未来社会中丧失主动权。因此,创新人才不能像“干电池”,而要像“蓄电池”,持续的充电放电。要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聆听时代的声音,面对挑战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乐学而好学,好学而苦学。要有“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求知渴望,要耐得住“我习于冷,志于成冰”的寂寞,在日复一日的理论学习中习得真理,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筑牢理论基础,避免本领恐慌。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思结合。正如习近平所说的,“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创新人才一方面要真正将创新的知识内化于心,另一方面将创新的价值外化于行,做到学用结合,在学习中领悟理论的真谛。[4]要放眼世界和历史,在学习国外先进理念的同时,重视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

2.育才要从扎根基层开始

习近平一贯认为创新人才要扎根基层,他形象地将扎根基层称为“墩墩苗”,并指出:“要根据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2]118只有先扎根基层,深入群众,未来的路才好走。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人才必须要奋斗在攻坚克难的第一线、冲在为人民服务的最前沿,只有在实践中经历风雨磨难,才能担当重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创新人才要在“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的追求里,在“请君看取百年事,就业扁舟泛五湖”的豪情里,在“千磨万击,千淘万漉”的磨炼里勇攀攻坚克难的高峰,真正“在泥里滚一遭”,在不断实践中吸取教训,炼就“钢铁的意志”。

3.育才要广泛开展内外交流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就开展了干部交流,通过年轻干部进行岗位轮换、外派挂职等一系列交流,年轻干部在交流锻炼中不断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民公仆”,奉献在为人民服务的前沿。习近平强调,对国内交流和国际交流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他指出:“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12]所以,要把国际交流合作打造成一流学者聚集的重要平台,积极主动地利用国际资源,建立国内外人才交流合作共享机制,在全球创新格局中形成相互交融的互动共赢格局。要坚定不移地推行对外开放,吸纳全球创新人才,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国外先进科技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完善自身,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增强我国独立自主研发创新的能力,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创新人才要在“走出去”和“引回来”上下功夫,从国外学习先进的理念和知识,回国后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三)“任人唯贤”的用才观

“官人惟贤,政所以至也”,只有任人唯贤,国家大事才能做到极致。怎样做到“任人唯贤”是习近平新时代创新人才观的重点内容之一,体现了用才观。用才观要求我们牢牢把握“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才标准和“以用为本,人岗相适”用才理念。近年来有关人才工作的会议和讲话中,习近平也反复提到了“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不能简单把职位作为奖励干部的手段”[13]419。

1.用才要首先把握“党管人才”原则

习近平多次强调:“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2]114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他又指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外、国内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14]“党管人才”原则贯穿整个人才工作的始终,充分体现了我国在人才国际竞争方面的制度优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初心和使命的坚持。牢牢抓住党在人才事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不仅体现了党是领导一切的,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管人才”,让创新人才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引领创新人才把握时代方向,以及服务创新人才保障后勤工作,创新人才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从中央到基层必须尊重知识、尊重科技、尊重人才,承担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责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团结创新人才提高创新动力。“党管人才”原则解决了“创新人才为谁而用”这一根本问题,是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并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用才要坚持“以德为先”标准

在各个历史时期,我党用人的基本标准都离不开一个“德”字。建党百年,我们经历了救亡图存的“革命救国”,开放包容的“改革立国”,从“执政兴国”站起来到“发展强国”强起来,我党在选人用人时始终坚持把“以德为先”刻在心中。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党在用人的基本标准方面也作了继承与创新,提出了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习近平提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在选人用人方面仍然始终把“德” 作为第一标准,倡导崇德修身,只有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才”方能用得其所。创新人才的选用更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只有“德”字当头才能明确创新的初衷和目的,把握正确方向。在正确的方向扬帆远航,才能获得饱满的创新活力和不竭的创新动力,进而创造出更多造福人民的成果与产品。

3.用才要秉持“以事择人、人岗相适”的理念

习近平强调:“怎么用人?就是要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人岗相适。”[16]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就以“摆棋子”作比喻,认为干部的任用问题就像摆棋子,只有摆在恰当的位置上,才能发挥最理想的效果。要准确地抓住创新人才的特点和长处,在他们最激情澎湃、充满闯劲活力的时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资源和平台。所以,对创新人才要把握用人时机,抓住人才的“黄金期”,只有用当其时,才能才尽其用。同时要注意“用人如用器,用其长,而不强其短”,用人还要善用其长而避其短。分析不同创新人才的技能专长,对于特殊人才要不拘一格,摒弃排资论辈、求全责备固有问题,要善用科学家与科技人员,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深挖他们的创新潜力,让他们各显其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四)“纳贤引才”的聚才观

“天下英才中循迹,人间好景处开眉”,人才济济,是大国应有之气象。如何“纳贤引才”是习近平新时代创新人才观的重点内容之一,体现了聚才观。聚才观要求我们开发集合国内外人才资源,开放国内外人才市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了“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的改革任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讲话中,习近平也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

1.聚才要开发国内人才资源

针对我国缺乏“高、精、尖、缺”领域专业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严峻形势,习近平提出各级领导干部在招商引资的同时,也要招人聚才,在一定条件下要将招人聚才摆在优先位置。目前我国人才政策聚焦“高、精、尖、缺”等领域,努力提高创新人才和高水平人才的开发水平,通过多种有效渠道,吸引国内学科带头人和“高、精、尖、缺”创新人才,优化人才供给机构,率先实现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让创新人才请得来、干得好、留得下。在各研究领域,聚集世界科技领域泰斗和行业领军人物,增强科技号召力 ,不断吸引国内外投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让天下英才都能找到一片生长沃土。

2.聚才要集合归国人才资源

习近平认为,中国有数量最庞大的海外留学生群体,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人才助力,我们必须结交好、聚拢好、利用好这一笔巨大的人才财富。在每次出国访问时,习近平一定会抽出时间和留学生深入交谈。他提出回国留学生就业必须要开放、宽松、灵活、自由,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科研环境,让留学生愿意“回国工作”和想要“为国服务”。习近平还强调: “党和国家将按照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方针,把做好留学人员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3]目前我们实施的开放、开明兼具开拓性的人才政策,打破了人才的壁垒,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才回流潮”。据教育部统计,从1978年到2018年底,我国各类留学人员累计达585.71万人,其中约153.39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432.32万人已完成学业;365.14万人在完成学业后回国发展,占群体总数的84.46%。[17]近几年政府大力扶持创新创业,越来越多的归国人才选择回国创业,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正通过多种政策为留学人才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机会,让留学人才归国没有后顾之忧。集合并留住世界高水平人才,才能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掌握话语权、占据制高点。

3.聚才要开放国内外人才市场

面对全球知识经济浪潮,要想不被其他国家甩在后面,就必须开放国门、纳贤引才,实施内源发展、对外开放与外向拓展相结合的积极人才战略。习近平指出,必须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引创新人才,提高在世界范围内配置人才资源能力,加快构建具有国际可持续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要有国际眼光,从全国范围、世界范围吸引人才。”[18]11放眼世界引进掌握核心技术、领军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的高水平人才。制定更加积极、主动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不断吸纳和融合实现人才协同创新。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人才国际范围内流动和全球市场化竞争不可避免。创造良好的创新人才政策环境、法治环境、舆论环境和工作环境,打破制约聚合人才的政策壁垒和体制障碍,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让人才流通更顺畅。除此之外,筑巢引凤,拴心留人,必须要有完善便利的政策和配套服务,让来华外国专家在出入境、文化融入以及工作生活等方面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也要对作出创新贡献的外国人才给予表彰奖励,从而形成国外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良好局面。

综上可见,以“识才”“育才”“用才”“聚才”为主体的习近平新时代创新人才观,放眼世界,掌握时代方向,深刻阐述了创新人才的使命,敏锐洞察了创新人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了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目标。习近平新时代创新人才观将中国依靠创新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开辟人类发展的新文明样态充分展现出来。

三、习近平新时代创新人才观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最新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我们党一路走来,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19]113在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基础上,结合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人才思想方面的不断探索,融合新时代的现实需要,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创新人才观,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人才思想方面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后,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建立一支有知识、有技术的、“又红又专”的人才队伍,并强调创造精神的重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认识到了人才在改革开放中的重要意义,提出要创新人才机制体制,创新人才要有勇于改革的进取精神,要有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要有大胆使用的尝试精神,把竞争机制引入到人才体制机制中,充分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科技成果和创新经验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认为,人才资源才是第一资源,把党在各领域取得的成就,归因在创新人才的使用上,社会的各领域的创新也依赖于人才。党的十六大首次明确提出科学人才观,认为英雄不问出处,人才也是一样,要不论出身、一视同仁,并把人才强国战略作为推动国家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战略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基本理论基础之上,从中华优秀传统人才思想中取其精华,借鉴国外创新人才理论,形成了以“辨贤选才”的识才观、“养贤培英”的育才观、“任人唯贤”的用才观、“纳贤引才”的聚才观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在人才思想方面的最新成果。

(二)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行动指南

人才强国战略是目前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法,加快推进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利用国际国内人才资源,凸显我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人才制度优势。创新人才体制机制,提高人才资源开发水平,充分认识人才是“强国之本,兴国之基”,为人才提供各种机会发挥自身才能,以强大的人才源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创新人才观紧贴现实问题,为解决我国当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出现的不平衡问题和科技人才结构中出现的不协调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回应了如何育才、用才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如何把握创新人才结构同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本土创新人才和国外创新人才之间的关系;如何建立创新人才发展与激励机制;如何推动创新人才国际化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社会也期待“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继续助力全球治理,而习近平新时代创新人才观正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坚定决心的彰显。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育才、用才、聚才,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同时,也不断为人类各项事业发展做出贡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为世界创新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让创新人才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实现世界创新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就像习近平所说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既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20]中国的脱贫攻坚,战“疫”抗“疫”等经验已经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并且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以,习近平新时代创新人才观体现了创新人才在实现“中国梦”中的重大作用,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的理论彰显。

猜你喜欢

人才观人才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丰臣秀吉人才观解读
智珠
浅谈《三国演义》
以开放的人才观视角思考谋划企业发展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