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高热综合征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2022-11-27邓红艳

养殖与饲料 2022年1期
关键词:病原猪群猪舍

邓红艳

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九龙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云南禄劝 651514

我国猪高热综合征最早肆虐于2006年,波及地区极广,传播速度极快。暴发之初,猪高热病和猪无名高热病是常用的称呼,后经中国农业大学杨汉春教授建议统一命名为猪高热综合征。该病往往在燥热的夏季高发,如果隔离等防控措施不及时,开始发病到扩散至全群仅需1 周,发病率在90%以上,死亡率在不同生长阶段差别较大,呈现随生长日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患病母猪的死亡淘汰率高达40%,该病还可能引起患病妊娠母猪的流产。该病由于病因的复杂性,不易控制,容易反复,给猪养殖带来极大损失。

1 猪高热综合征的病因分析

一般认为该病由细菌、寄生虫和病毒等十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引起,常见细菌病原包括致病性大肠杆菌、链球菌(Ⅱ型)、魏氏梭菌、猪霍乱沙门氏菌、副猪嗜血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立克次氏体(附红细胞体)也是诱发病原。寄生虫病原主要是球虫和弓形虫,病毒病原包括猪瘟病毒、猪流感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圆环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2007年农业部动物疾控中心通报,确定变异猪蓝耳病病毒是猪高热综合征的主要病原[1]。饲料霉变对该病具有诱导相关性,猪场普遍滥用抗生素对于该病的防治也存在不利影响。该病的病因还在于饲养管理的各种不当措施,如猪舍消毒、通风不畅、饲养密度过大、卫生条件差、病猪不及时隔离、死猪尸体随意处理等。无效疫苗和乱注疫苗也可能导致该病的流行,该病一旦暴发较难控制。

1.1 免疫因素

部分养殖户为了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带来的经济效益,未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接种计划和程序,未接种猪瘟、蓝耳病和口蹄疫等疫病的疫苗[2]。此外,养殖户在疫苗接种时不规范,接种程序不规范包括:未做到一猪一针、接种前不消毒、接种剂量不合理、接种部位不当等;或使用劣质疫苗、过期疫苗、保存不当的疫苗等也会影响免疫效果,最终导致疫病的发生[3]。

1.2 营养因素

如饲养管理不当,猪群日粮营养过于单一,且质量相对较差,无法满足猪群对于多种营养物质的需求,导致猪群的抗病能力下降[4]。高热、高湿季节是猪高热综合征高发时期,部分散养户和小型养殖场由于缺乏科学化的饲养管理意识,日粮存储不当,饲料发霉变质后没有及时更换仍继续喂食,导致猪群出现免疫抑制、代谢紊乱现象,此时病原微生物会感染猪群,导致高热综合征的发生[5]。

1.3 应激因素

部分养殖场饲养管理不到位,猪舍内卫生未定期打扫和消毒,猪舍内的采光不佳,夏季猪舍通风效果不好,冬天猪舍保温效果不好,猪舍内猪群的饲养密度大,饲养环境噪声较大,猪群长时间被运输等均可造成应激现象的产生,增加猪高热综合征发病率[6]。

1.4 引种因素

养殖场一般应用引种来改良猪群的品种,以此来提高猪群的生长性能[7]。但养殖户在引种时,往往会忽略被引种猪群的检疫检验工作和隔离工作,导致患病猪、带毒猪进入猪场[8]。此外,部分养殖户为了节约养殖成本,从疫区进行引种及发生动物疫病城市的周边进行引种,这不仅会给养殖场留下隐患,同时也会导致疫病的扩散。

1.5 不合理使用药物

在当前的生猪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较为常见,而抗生素等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会造成药物残留,而且长时间的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会使猪群产生抗药性,进而影响猪群免疫系统的抗病能力[9]。

2 猪高热综合征的流行特点

由于猪高热综合征主要以急性热性高度致死性为主要特征,引发该病的主要原因为病毒、细菌和支原体感染等,该病的流行特点如下。

2.1 流行性与传染性较强

由于猪高热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引发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在生猪的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如果不能做好科学的管理,就会导致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蔓延,又因为猪高热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引发,故其传播速度较快,波及范围较广,可在短时间内造成大范围的地方性流行。

2.2 多发生于养殖条件较差的养殖场

饲养管理条件较差的养殖场容易发生猪高热综合征。由于我国生猪养殖的模式以传统的散养模式为主,故很多养殖场没有构建完善的疫病防治体系措施,当出现猪高热综合征后养殖户不能及时发现患病猪,从而不能够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隔离措施,致使猪高热综合征在养殖场内迅速传播蔓延。

2.3 治疗要求高

猪高热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引发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故该病的治疗要求较高。猪群在发生猪高热综合征后,养殖户如果不能够明确是何种病原微生物导致的就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这不仅不能有效治疗猪高热综合征,还有可能使猪高热综合征患病猪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因此,养殖户在对猪高热综合征进行治疗时应选择合适的药物。

3 猪高热综合征的临床症状

发病猪体温明显升高,可高达41~42 ℃,呼吸急促、困难、无规律,甚至出现气喘、喷嚏等;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精神萎靡,病情严重的病猪会出现痉挛等神经症状;皮肤发红甚至发紫,部分存在溃烂,耳朵、腹部等部位甚至出现斑块状出血点;粪便结球,散发恶臭味,甚至可能出现血便,有些病猪则出现腹泻症状,尿液深黄。

对于仔猪和年龄较小的猪,猪群往往表现出体温升高,但仍聚集扎堆,采食减少,活力减弱,眼睛出现黏性分泌物,抗病力下降,极易继发其他疾病。育肥猪发病,多为急性发病,呼吸沉重,四肢无力,无法站立,开始伏卧。种公猪发病还会表现出性欲减退,包皮皮肤积液甚至出血。母猪除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经症状外,不发情或发情延后,受胎率低,出现阶段性发热;繁殖性能出现严重障碍,大量出现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猪仔出生后,母猪乳房萎缩,减少泌乳甚至停止,猪仔死亡率极高;产仔后可能出现子宫炎症(主要是子宫内膜炎)、子宫宫腔积脓等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

4 猪高热综合征的防控措施

猪饲养一定要进行合格的免疫,各类有效的疫苗在相应的时间注射,避免各种可能的病原。当确诊该病后,及时将病猪隔离,猪舍内地面和设施全面消毒。不要盲目用药,不能不顾配伍禁忌而胡乱搭配。对于在发病早期的病猪,可以使用珠康或新必妥和强力霉素、加康等抗生素联用,肌肉注射,不同生长阶段的猪药物用量不同[10]。用药期间在饮用水中补充电解质和葡萄糖,也可以使用中兽医药保健,如鱼腥草、黄芪、苍术、连翘和防己等中草药添加进饲粮中。当病情过于严重,可以使用抗病毒血清,不过价格较贵。如果治疗效果仍旧有限,及时淘汰,上报当地畜牧兽医管理部门,避免疫病更大范围的传播。当小猪场或农户出现病猪死猪,一定不可以随意丢弃。

该病病因和症状都极为复杂,对于该病目前仍旧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和疫苗,主要以预防为主。因此除了疫苗和治疗外,更为重要的做法是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引种应进行疫病监测,隔离观察,绝不从疫病发生的地区引种。各猪场最好自繁自养,坚持“全进全出”制度,尽量少地转栏和混群,饲养密度合理。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及时清理粪尿、粪便、未采食的饲料、污水等,当猪舍清空后进行全面消杀。猪场做好全封闭措施,严禁场外人员未经消毒进场,尽量减少场内人员在不同猪舍间走动,严防狗等动物入场,尤其做好蚊虫、老鼠的杀灭工作。科学安排饲料配比,清洁饮水,也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有益的活菌制剂和中草药等,提高猪只的免疫水平。

减少应激的影响,应激可能会诱发该病,同时也会直接影响猪只的生产性能。在此病高发的夏季,应注意通风换气,增设水帘,降低猪舍内温度。所使用的消毒剂也应选择低毒性和低刺激性的。夏季的饮水也应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决明子、陈皮等降暑中草药。注意查看饲料品质,保障饲料不与水和粪尿接触,且无霉变。

5 结 语

猪高热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病快、死亡率高等特点,该病需要养殖户在充分结合猪群病情特点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进行相应的防治工作。笔者建议:1)养殖户应加强猪群的营养供给,以此来提高猪群的抗病能力,进而更好地实现抗病毒等微生物的作用。2)在猪高热综合征出现暴发情况时,养殖户不要盲目地给猪群用药和接种疫苗,更不要偏信民间游医的秘方、偏方,要积极配合执业兽医分析病情,对症下药。3)在猪高热综合征出现大面积暴发情况时,养殖户药物的选择最好以中草药为主,抗生素为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达到科学治疗的效果。4)养殖户还应做好养殖场饲养管理,有效地做好免疫规划工作,以便更大程度地降低猪高热综合征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生猪产业经济。5)针对患病猪或病死猪,养殖户应进行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严禁贩卖。6)养殖户应坚持自繁自养,杜绝引种,如为必须时可通过加强引进猪群的检疫工作,来防止疫病进入猪场。

猜你喜欢

病原猪群猪舍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母猪怀孕后如何控制猪舍环境
冬季猪舍有啥讲究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标准化猪舍设计技术
鹅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采集和分离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新型帐篷式猪舍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