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医院校中医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2-11-27党慧敏李金娥吴喜利王文方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思政

党慧敏 李金娥 吴喜利 安 鹏 王文方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陕西西安 710004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发展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显示出了德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地位[1-2]。“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则是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实施的主导思想。中医文化发源于祖国传统文化,中医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特征受到祖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同时,又不断丰富着传统文化的宝库[3-4],而在西医院校中的中医课程作为中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中医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亦应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在“立德树人”的目标引领下,探讨分析目前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状及问题,同时在西医院校中医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深化专业课育人内涵建设,发挥中医文化中以文化人、育人的优势,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目前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1 课程思政主体认识不够

通过访谈调研发现,担任中医专业课教学的不少教师认为,在高校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是思政课教师以及班主任、辅导员等所应承担的工作,而作为专业课教师,中医课堂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给学生传授与中医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基本操作技能,教学内容往往也是着重于中医专业课程的知识性,而对中医课程所包含的思政价值性有所忽视,从而形成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视“专业知识”,轻视“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考察评价学生的标准也只是以专业知识为主,忽略了中医知识里面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最终导致课程思政的主体及形式载体,都不能很好地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也造成了高等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思政教育的一座“孤岛”。

1.2 高校课程思政缺乏创新,立德树人成效不显

目前,高校多数思政课程的教学形式仍以教师课堂的说教为主,学生无法从课堂中深刻领悟到道德教育的真谛,也就无法很好地将其内化成为自身的言行,从而削弱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成效,同时还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随意融入、非科学融入等问题,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只是生硬简单甚至随意地把自己所认为的思政元素硬搬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课堂中,而不能做到潜移默化并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以隐性教育的方式使其内化于心。另外,在临床医学院,课程思政与医学专业课的融入尚处于起步阶段,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缺乏创新性方法以及规范性、标准化的要求,尤其在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中,在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融合方面的研究尤其缺乏。

1.3 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加大了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难度

当代大学生出生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其思想更具开放性、创造性,且价值选择也呈现多样化,在追求职业发展的同时,也伴有明显的功利性心理。在追求和实现自我发展、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也存在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对集体利益、他人利益重视不足,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倾向严重。部分学生德智分离,对品德、医德认识尤其不够深入,在医学院校的学习过程中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和临床实习,而不重视思想政治学习、道德品质修养及心理素质提升。

1.4 课程评价体系中德育权重较小,影响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无论是从教学管理部门角度评价还是从学生角度评价,对专业课或者教师的教学考核及标准要求相对严格,而对课程思政的标准要求较低甚至缺乏,德育在教学的各个评价体系中权重较小,而这一状况则不利于督促教师不断加强政治素养的锤炼和对学生政治素质的引导[5]。医学院现有的课程评价更多的是从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技能操作方面进行评价,虽然已经开始逐步重视并强调要开展课程思政,但仍存在着课程思政教与评的“两张皮”现象[6],只是对任课教师做了课堂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的要求,但是对于开展课程思政后的相关评价质量体系,如评价要素和指标、观测点研究和分析等仍未建立完善,更不能在评价过程中逐步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升和改进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教育成效。

2 如何实现中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育人内涵

2.1 运用多种形式,挖掘中医文化的立德育人资源和内涵

高校的思政教育是育人的基石,要求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将思政教育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也就是说,在每一门课程中都要做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体现思政教育的目标。而在中医专业课程教学中,为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应该立足中医药文化育人的基本理念,从中医的专业课程中挖掘其包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转化为思政教学的生动载体,深度拓展教学内容,如通过引经据典以及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到中医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统一的济民之术,体会到中医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增强临床应用中医的自信心,并将人文知识融入中医知识体系之中,最终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力量,从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课程思政目标。

在课程思政的具体教学实践实施过程中,通过总结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内容,认为较实用且便于推广的教学方法为案例法教学[7]。经学科系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和总结等形式的专题教研活动,并结合《中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要求的育人内容,进行相互整合并凝练、设计出了四个部分的内容,初步形成西医院校中医学案例法教学的体系,可大致分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部分内容,其中“爱国”部分共纳入案例5则,主要包括悬壶济世国之大医,如以孙思邈、王孟英、钱乙等为代表的一批医德高尚、艺术精湛的医家[8-11],在中医学绪论部分的课堂讲解中结合中医的历史发展沿革,结合具体的案例如半痴山人王孟英主张正气祛邪,妙手回春力战霍乱的医案故事,宋代钱乙由村医如何升为太医,又为何辞去太医职位甘愿回归民间,解除百姓病痛的故事,培养学生志存高远、救死扶伤的抱负、心系民众崇高职业品德以及祖国医学的灿烂文明和不断创新发展等内容;“敬业”部分共纳入案例5则,主要体现中医的名医们在行医生涯中,所呈现出来的热爱医学、敬畏生命、救死扶伤、医德高尚、科学求真、执着追求、矢志不渝及献身医学等品质,如在方剂部分的讲解中可融入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奇方救众生的故事;王清任摒弃世俗观念,在坟场亲自观察及解剖尸体,尊崇科学并绘制解剖图,创立血府逐瘀汤的故事等;“诚信”部分共纳入案例3则,主要体现出大医精诚弘德善医、行医廉洁纯良、恪守行业自律等内容,如引用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原文,让学生从内心去感受字里行间表达的对医者仁德为先的严格要求;“友善”部分共纳入案例5则,主要体现出医者之心仁恕博爱、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等内容,如结合朱丹溪风雨无阻,直到78岁生命的尽头都在行医中度过,临终时还警示后人:“医学亦难矣,汝谨治之”,用他的故事诠释医道就是发大慈恻隐之心普救含灵之苦,医生只有钻研医术才能竭诚救治患者。通过以上各部分具体鲜活的实例,则把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以及大医精诚等品德教育鲜活生动地融于西医院校中医学的课程教学中。通过课程学习,使西医院校的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中医的基本专业知识及中医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培养人文精神和医学生必备的职业素质,使学生深刻领悟祖国医学的前辈们在积累、研究和不断发展中医学的背后,是医道为先,不畏艰难困阻,持之以恒地坚持和付出。学生通过中医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兴趣,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能将祖国医者“大医精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能坚定学生们在将要从事的职业中恪守品德的信念,坚守一名医生为患者减除病痛,为全人类的健康而工作的初心和使命。

在《中医学》的教学内容中深入挖掘中医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内涵,不断探索“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病盛防危、病愈防复”中医思想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借助中医辨证施治体系的思维模式,在课程思政开展的过程中,形成以学生为本,利用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行为,做到充分调研,之后专业课教师“辨证”施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教学和课堂学习相结合,形成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特色德育课堂。

2.2 提升专业课授课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医学科系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必将直接影响专业课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必须坚定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明确自身所担负的国家责任与民族使命,提高思想认识、道德水平及素质能力,才能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2]。所以说,课程思政开展的前提是要使专业课授课教师认识到立德育人的重要性,做到把传授专业知识与培养学生医德融合为一体,在中医课程的学习中领会中医文化,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通过学科系的集体备课,优秀教师授课风采展示,教案分享和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教研活动,使授课教师认识到立德育人重要性的同时扩大知识面,认真仔细备课,对现使用的规划教材开展充分讨论和深入的研究,努力挖掘中医学各个章节的育人素材,结合西医院校学生的知识特点,有规划、有目的地渗透德育。

2.3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及多方评价不断改进与完善教学方法

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在实施专业课程中的德育教学后,通过设计调查问卷以及结合教务处学生课后教师评价表,并综合学生平时作业中有关德育方面开放性问题思考回答情况以及期末考试成绩等,综合进行课堂效果客观评价,通过评价后发现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分析进一步促进研究方法的改进与完善[13]。

在《中医学》课程教学中,利用课堂德育案例法教学及见习课床旁德育教学渗透等形式,并参考文献报道[14],在课后小范围地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专业课思想教育、价值观与医德医风、人生观与世界观三个模块。该问卷基本涵盖高校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能够对专业课教师德育工作的效果做出初步的评判。同时综合教务处学生课后教师评价表,学生平时作业中有关德育方面开放性问题思考回答情况以及期末考试成绩等。经过综合分析其结果表明,专业课教师在课堂开展德育教学方面,具有与中医专业课内容贴合、实效性强、可操作性强等优势和特点。分析其具体原因如下:第一,在中医学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学生较易于接受。中医专业课教学内容中包含着很多育人素材,如结合医案讲述大国医的成才之路等,与临床实践能够紧密结合,具有生动、形象、学生易于接受等特点,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故能取得较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则有利于开展德育工作。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的教学过程多年来一直存在着课时少,内容多,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偏重,哲学理论相对枯燥难懂,与现代医学知识体系完全不同等特点,融入了德育案例式教学后,学生能够通过感兴趣的中国文化作为桥梁与中医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德育教学的同时也完成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好地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目的。第三,实施德育教学的教师多为学科系学术水平高、课堂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往往受到学生的尊敬和喜爱,师生感情和谐融洽,在学生心目中也具有权威地位。学生对于教师这种亲师、向师的感情,也会无形中影响他们的兴趣和态度,从而更乐于接受以前反映相对比较枯燥的中医专业课的知识,随后再通过见习的临床实践课程,经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德育教学更能取得成效。

2.4 充分利用线上课程及网络空间的优势,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当代大学生群体是伴随网络发展成长的一代,对网络的接受力、依赖性与影响程度更为突出。尤其在2020年初,全国各个高校纷纷采用线上教学模式。中医专业课程教学作为参与我校线上教学的一分子,也对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的模式如何开展,如何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积极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培养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首先,“互联网+课程思政”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颠覆了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被动思想灌溉,缺乏实用性等不足[15]。“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将教学形式从相对封闭转为对外开放,通过在互联网线上就可以获得许多优质在线课程及精品课程,如中国大学(MOOC)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等,这些优质资源的应用创新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扩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从而能够弥补因地域差异所带来的教育鸿沟。进而开展“互联网+课程思政”则能够实现引鉴并整合互联网中与本专业课程相关的课程思政内容,包括音频、视频等,丰富了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教学形式更加多元化,学生更能灵活方便应用教学资源,更能从兴趣上让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体验,最终呈现更好的学习成效。

当前,“互联网+课程思政”已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点和研究方向,但由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所以作为医学专业课的学科,尤其是中医学的教师,在西医院校教学中存在学科体系小,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的现状下,鼓励每位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教学模式提出自己的意见,并积极申报线上课程,利用线上课程联合线下教学的模式,更好地融合德育教学,还能弥补教学课时的不足。教师在线下课程开课时,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中医学习微信群,群里有专职老师负责更新各种中医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知识,将有趣的现实案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要求图文并茂,内容深入浅出,学生可以在微信群里进行评论以及讨论,阐明观点,目前已经在2016级1个医学实验班开展,学生反响较好,有待进一步评价教学效果。

在本学科系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上,还尝试让见习课带教老师提前给学生布置课程思政作业,如利用互联网检索中医名医名家与思政教育相关的案例,并利用见习课的一部分时间进行分享、讨论,最后由带教老师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种课堂和互联网相结合的方式,来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并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教学效果。“互联网+课程思政”这种形式的教学模式仍有待进一步评价、完善和创新,使其在今后的中医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发挥较好的示范作用。

总之,在西医院校的中医专业课教学中要做好德育教学,深入进行课程思政工作的建设,就必须通过专业课教师的言传身教,结合开展多样的教学形式,将中医学的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内容紧密融合,从而引导学生实现中医人文知识的内化和医德医风、家国情怀等道德情操的升华,同时也是深入开展西医院校中医专业课程思想教育工作的有力手段,值得深入研究、评价、改进及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思政课“需求侧”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