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视域下英汉复合词的认知解构

2022-11-27□禾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复合词喻体英汉

□禾 婧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3)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人们发现,英语、汉语都会有复合词的存在,而人们往往将这些复合词简单地理解为由原本两个单独存在的单词、词汇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单词、词汇。特别是在英语当中,有时还存在一些“词根”,这些“词根”有着固定的含义,它将这样的含义与其他词汇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个与之有关联的新词汇。简单来看,通常认知当中的复合词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词复合在一起形成的新词[1]。然而,在英汉双语的学习过程当中,如果只是简单机械地将词汇进行叠加复合,不去了解复合词复合在一起的价值与方式,甚至忽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就会让英汉双语的学习变得流于表面,忽略掉许多复合词背后真正的延伸含义,影响英汉双语学习的互通共融,让英汉双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英汉双语当中对于隐喻的使用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所在[2],这也体现出了不同国籍、生存环境的人们对于事物的不同理解以及他们的世界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这样的研究视角,着重对英汉双语学习中“复合词”的隐喻类型、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与差异之处进行了探究和比对,希望能够对英汉双语学习的人群有所帮助。

一、对于英汉“隐喻”的研究观点

无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当中,“隐喻”都是一种“比喻”[3],这是人类在改造世界过程当中一种思想和语言的积极进化,也是一种认知上的突破,人们尝试将看似不同的事物通过“比喻”联系在一起。然而,英汉之间又存在一些差异。本文认为,汉语更偏向于“比拟”,而英语更偏向于“比照”。学术界普遍认为,在汉语当中,自古以来就存在“隐喻”,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又不仅仅拘泥于“隐喻”就是一种“比喻”,有时候还包括“比拟”。早在19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就提出汉语当中的比喻是一种积极修辞,人们通过思想加工,让某件事物与其他事物产生了关联,找到类似之处。而这种思想上的升华表现在文章上就成了比拟。通过语言,人类认识了社会并积极地通过比喻来改造思想当中的社会,通过比喻实现了新词汇的诞生,也通过比喻来实现了更好的社交需要和表达需要。由此可见,通过比喻、比拟形成的复合词,在汉语当中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人类改造世界的思想,也在此过程中诞生出了新的词汇。同样的,美国、英国这些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国家,他们对于复合词当中的“隐喻”也有着自己的认知体系,他们更擅长于使用词汇之间的界限感,他们的比喻有时带着“比照”的意味。比如:单词“zebra”,无论是在英英或是美英当中,都有斑马的意思,同时也有斑马线、条纹的意思,但是英语中仍然能够看到“zebra horse”这样的描述,这里就是将斑马的条纹进行了比照,意思是有一种马,身上的条纹类似于斑马那样,但实际上这种马并不是斑马,而是类似于斑马一样的其他品种。同样的,有着斑马条纹的鱼、有着斑马条纹的蛇等等,英语当中往往都这样进行对照表示。英汉双语当中对于复合词的使用和创造,都是人类在自然界改造的过程当中积极地探索尝试,表达了人类的创新意识,也都存在比喻的性质,复合词之间往往存在一些必然的关联,并能够创造出新的词汇。但在不同的语言词汇习惯当中,英汉之间复合词又存在着必然的差异性,这与表达方式和思维套路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4]。

二、从隐喻看英汉复合词的构词及类型

(一)汉语复合词

在汉语复合词中,划分类型的方式有许多种。其中,束定芳[5]所采用的“四要素法”与“隐喻”视角具有更高的契合度,参考性也更强。因此,这里着重对这一分析方法进行陈述。在她看来,当一个完整的隐喻存在时,往往都有“本体”和“喻体”这两个要素构成,如果是明喻,那么往往还有“比喻词”参与到比喻的过程形式当中,而构成两个词形成复合词的关联性语境关系,就可以被称为“喻底”。综上四要素,构成了一个比喻,形成了复合词。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四要素更适合于普通的比喻形式,甚至是在句子当中,更为合适。单纯只在一个复合词当中,往往不需要比喻词,而这种喻底又是隐藏在词的内部的,不在外部展示,因此某个复合词往往从表面上看,只需要具备本体和喻体就可以了。就此,本文更认同于汉语复合词在构成条件上需要具备的要素应当是三个,而不是四个。即:“本体”“喻体”和“喻底”。

从隐喻视角来看,汉语隐喻复合词类型划分为:“明喻”和“借喻”。其中“明喻”又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本体在前,喻体在后;另一种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这种明喻通常都能看出复合词本体与喻体之间都还保有原来本身的含义,只是通过相同的喻底将二者进行了结合。比如:喇叭花,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明喻复合词。其中本体是放在后面的,这显然仍然还是一种花,它的含义没有发生过改变,喻体是喇叭,而喻体用来形容花的形态,其本身也仍然还是保留了原来喇叭一词的本意。而“借喻”则不同于“明喻”,借喻时,喻体和本体之间已经没有了明确的比喻义和本义的区别,而是两者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具有新内涵的复合词。或者可以看作是新构成的复合词,其意义就是原来本体与喻体共同作用形成的比喻义。比如:“手足”,这个词原本由“手”和“足”构成,各自有自己的含义。然而形成复合词之后,“手足”往往指的是自己的亲兄弟,情感上难以割舍的部分。在复合词当中,已经不能清晰地判断本体和喻体,二者也不再是原来字面的含义,但依照两个词原有的含义形成了共同的喻底,构建了复合词的新含义。这种含义更注重了原词的比喻义,在长期的使用中,人们已经逐渐更加接受复合词的含义,不再去详细剖析单个组成部分的含义了[6]。

(二)英语复合词

和汉语复合词一样,英语复合词出现的频率也是非常高的,这类词在英语词库当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英语当中的隐喻极为常见,比如说:用英语表述人体的器官,就其本身也类似于汉语的“手足”这样的复合词,本身是器官名称,然而通过这个词引申出隐喻含义,比喻成其他内容,这种情况并不在少数。在这里,本文将英语复合词也通过明喻和借喻来进行阐述。同样,英语复合词的明喻构词与汉语复合词的明喻构词都具有本体喻体位置互换的情况。比如:basketball这个单词就是典型的复合词,本体是ball,而喻体的basket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球的玩法和竞技目标。bedroom也是如此,room是本体,强调了这是一个房间,而bed则找到了这间房间最典型的特征代表物,也强调了房间的功能性和特征。这两个例子都是本体在后,强调了本体本身的指向性和功能性。而同样和bed有关,在riverbed这个复合词当中,本体则是river本身,它被放在了单词的前面。

在英语复合词中,借喻则是本体,是被隐藏起来的,与明喻相对存在。在这里,本文更愿意称之为暗喻。这种比喻将本体所代表的含义掩藏了起来,而更多使用复合词形成之后的引申内涵来诠释新的词汇。有的时候两个词汇共同作用,构成了这个复合词的新含义。比如:“冷血”这个词,在英语中是“cold-blooded”,表示为冷酷无情的,冷血的。其中,cold含义为寒冷的,blood含义为血液,二者均采用了引申义,最终形成了新的复合词,但却很难去确定哪个是本体,哪个是喻体,意思更偏向于哪个词的本意了。

三、从隐喻看英汉复合词构词规律及异同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复合词都是存在并且比重不小的一部分词汇,简单理解下,复合词就是合成词的一部分,就是由两个或以上词组合而成的新词,而这种形成都有着一定的规律[7]。

(一)机制上的共性

无论汉语或是英语,创造它们的都是人类,只是在不同的发展背景下,受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呈现出了不同的语言和差异化的表达习惯。但从核心来看,人类在创造复合词时,其最根本的目的是用已知的词汇去描述和解答一些新的思想,新的事物,因为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已掌握的知识,也更能够让新创造的词汇便于理解和流传。因此,英汉复合词的核心创造规律,都是利用简单的已有词汇来进行了复合叠加,通过一定的含义引申、意象表达、组合呈现等方式,最终形成了新的词汇,在这一点上,英汉复合词是高度统一的,也是符合人类对世界改造的客观规律的。此外,从隐喻视角来看,通过复合词的呈现,一些抽象化的概念被具象化了,听到的人更容易形成客观地分析和深层次的理解,这让英汉的复合词都显得格外的便于理解,并且印象深刻。再从复合词所占据的比例来看,英汉复合词都在本身语种的词库中占有不小的位置,且在复合词当中,都是名词复合词数量最为庞大,这源自于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事物和信息由粗到细的加工模式,认知的深度总是在不断加深的,因此,名词从最初的指代某一个事物,到新的事物出现但又具有类似旧的事物特征,再到两个具有共同特征机制的事物出现,最终单一的字面内容无法满足新事物层出不穷的状况,这个过程就是名词复合词不断涌现的过程,也是人类赋予复合词最初意义的猜想。由此可见,名词复合词在不断地演变发展中,最初听到和使用的人往往会感觉到这个词恰当、准确地表达了新事物、新特征,然而这种惊喜会在不断反复的传播和使用中衰减,最终形成习惯性词汇,而这时,复合词是否是原有单一词汇的引申义这一问题,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但对于最初接触这个语种的人而言,复合词的用法令人耳目一新,又觉得恰如其分,这种惊讶在母语者看来已经司空见惯,却需要初学者不断地使用并习惯。因此,得出一个推断,即英汉复合词对于母语者而言,是一种习惯性地使用;而对于那些作为外语学习的人而言,就必须要通过不断地使用经历研究到习惯的过程。

(二)新词汇诞生的差异性

从英汉复合词的引申义来看,一个复合词的形成,往往会用单一词汇的引申义构建。然而,构建之后呢?汉语当中对于已经进行过引申义构建的复合词再进一步进行引申的词汇数量并不多。大多时候,人们会遵循汉语已构建好的复合词形成固定的复合词义,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和句子、段落当中进行恰当的使用。当认为这个复合词义本身已不能胜任更深层次、更复杂多样的意义表达时,人们往往会选择创造一个新的词汇,让这个新的复合词来表达与之前复合词更不一样的意义,而不是不断地赋予复合词更多的含义。相反,在英语当中,复合词的形成本身对引申义就十分执着,很多复合词就是由单一词汇的引申义构成的。而某一个单一词汇的引申义可以有许多,这就导致了英语复合词在形成之后,仍然会不断地赋予已形成的复合词以更多更繁杂的新的引申义,反复出现在不同的语段语篇当中,但所表达的含义却大相径庭。也许是受限于英文只有26个字母,所以可以变化出的新的排列组合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总之,在英语学习过程当中不难发现,创造出的新词并不多见,其新词的发展变化远远不如汉语丰富。从一定程度上而言,这样的模式下,汉语的复合词更容易进行举一反三的学习理解,而英语复合词的学习仍然要基于更多的记忆和使用习惯的积累。

(三)复合词认知的顺序性

究竟在一个复合词当中,人们如何判断这个词要表达的具体意思呢?如果两个单一的词构成了新的复合词,那么复合词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重点在哪个词上面?这些人们都是通过怎样的认知顺序来确定的呢?事实上,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复合词在认知的顺序上都是有据可循的,二者有着一定的共性。而这种共性可以结合语言认知学领域对于人类理解认知的顺序来进行阐述。如果说,将一个复合词看作是一幅画,那么这幅画往往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前景和背景,而前景往往更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也往往被确立为整幅画的核心部分。那么复合词当中主要的认知重点就是这幅画的前景,它往往呈现为一个图形、一个符号、一个具备标志性的物品等等。而这幅画的背景则帮助人们确立画作所处的区域、领域、环境氛围、整体效果等等,这就类似于复合词当中的概念化部分。仍然是前文提到过的“喇叭花”这个复合词,在汉语当中,将其分为“喇叭”和“花”两个部分,放在整幅图片当中,“花”就相当于是画作的前景,是图形,也是符号,告诉人们这个词的核心含义;而“喇叭”则是为其描绘的背景,也是特征,是区别,是整体效果。这朵花长得像喇叭,所以叫喇叭花。英语当中的复合词也遵循这样的认知顺序,比如“bubble - economy”字面翻译为“泡沫经济”,众所周知,这是西方经济发展当中一个非常形象的复合词。如果将其看作一幅画,那么前景图形是economy,强调了这是一个与经济有关的词汇,bubble则充当了背景,确定了这个经济是不稳定的,是充满危机的。当然,这里所指的这种认知符合大部分的英汉复合词认知顺序,也有一些特殊的词汇是需要另当别论的。

猜你喜欢

复合词喻体英汉
类型学视野下汉语和维吾尔语反义复合词的对比研究
基于对外汉语的结果义与虚化义动补式复合词分析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怎样辨析比喻和拟人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试析杭州方言词中的喻体
功能对等论在英汉宣传语中的体现
从构式语法角度分析英语复合词
喜马拉雅
从构式语法角度分析英语复合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