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汉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22-11-27温小凤弓亚斌
□温小凤 弓亚斌
(太原开放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教学改革与模式创新一直是开放教育教学的热点和难点课题。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中提到要优化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增强实训实操环节,创新多元教学模式。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编制的《“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中也提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全面推开,教育质量显著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学科与学科、课程与课程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和载体。语言类课程则是以语言的性质、规律及具体应用为学习、研究的对象,促进学习者语言素养提高的课程[1]。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情况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语言素养的提高,同时汉语母语教育在维系文化认同、传承优秀传统、构筑心灵世界等方面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汉语言类课程也是其他一切课程的基础,因此加强汉语言类课程建设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增强其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作用,汉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一、汉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汉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可从宏观的社会生活角度和具体的专业领域角度进行分析。宏观角度,语言的地位直接影响了语言类课程的地位,因此要明确语言类课程的地位,就要了解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具体角度,汉语言类课程在基础教育和开放教育中的作用都不容忽视。
(一)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显著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是在人的大脑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产生的,语言和大脑、思维具有与生俱来的不解之缘,要想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学好语言,一个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很差的人,他的思维能力一般是不可能很好的。其次,语言文字的使用关系到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关系到社会文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另外,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生存状态、事业成败、发展前途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始终与汉语的应用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语言文字功底与实际工作能力一般成正相关的关系,汉语的应用能力强则工作能力强,反之则弱。
(二)信息化社会对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语言的社会属性视角来看,语言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工具,与其他任何工具相比都更加具有使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信息化社会背景下,语言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语言能力既是生产力,又是战斗力。但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母语意识淡薄、母语能力下滑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逻辑混乱、口语表达不流利、书面语表达不清晰等问题。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成人教育高校,其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其中语言能力是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因此对于各专业学生来说,汉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对于丰富他们的语言知识结构,提高其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作用。
(三)语言教学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汉语教学视角来看,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规律性运转的命脉,是课堂教学操作过程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语文基本功的中心,是培养语感能力的依据,是作文教学的基础,是进行具有语文特色的思想教育的源泉[2]。可见,汉语言类课程作为汉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在基础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汉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
汉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支撑,而先进教学理念的树立则应以汉语言类课程的培养目标为导向。汉语言类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对汉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增强学生的语文修养,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基于此,汉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应以人才培养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理念,通过汉语言知识的学习,培养和提升其语言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其文化自信。
(一)以语言素养为目标,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语言学在学科性质上既具有自然科学属性,又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特点,既属于基础学科又属于应用学科。在应用科学领域,语言学在语言教学和语言规范化中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对于各专业学生来说,学好语言学科能够有效提升语言水平。而开放大学体系作为成人开放教育的主要阵地,其语言类课程开设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也应该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尤其是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语言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中语言理解能力指能够快速高效地提取语言信息并进行有效评价;语言表达能力则指能够游刃有余地使用并且驾驭语言信息,从而高效的实现语言交际[3]。
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语言交际,语言交际的前提是语言表达,语言表达的前提则是语言理解。因此,在成人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汉语言类课程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收集、理解、分析汉语中的语言现象,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电大以其特殊的远程教育优势完成了学历补偿教育的重任,为全国培养了一千多万大中专毕业生,在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自身实力来说,电大教育的整体发展却滞后于普通高校,其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着游离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外的特点,这些因素都制约着电大的可持续发展。在成人教育由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的大背景下,开放大学要实现内涵式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适应新时代国家和地方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需求,为社会培养专业化人才。
在此背景下,开放教育视域下的汉语言类课程也应充分发挥就业导向作用,实现面向时代、面向专业、面向社会、面向就业的新发展格局[4]。结合当前社会对语言方面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重新规划汉语言类课程整体设计,在教学中突出课程特色和实用性,以供学生进行自身素质强化。
开放教育模式下汉语言类课程在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在发展过程中升华形成的人的基本活动技能,是每一位从业者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它主要包括观察感知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反思实践等能力,其发展需要经历被动学习、主动模仿、创造性实践三个阶段,最终形成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实践能力。汉语言类课程在具体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过程,逐渐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素质,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汉语言类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要求。
(三)以文化传承为引领,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传播的工具,语言类课程教学与文化传承息息相关。语言类课程既是中华民族情感和精神历程的有机记录,也是中华民族最主要、最重要的交流过程与规律凝聚,呈现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过程中的语言变化特征及规律[5]。因此,汉语言类课程教学应深度挖掘语言学各门课程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同时增强其文化自信。
汉语言类课程中的大多内容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汉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学作品和社会历史,教师在讲授汉语言知识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充分了解并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更加坚定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三、汉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开放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开放教育应加强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而实践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此外,开放教育要深化教学改革必须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创新课程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实践先行,将实践教学贯穿始终
实践教学作为汉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从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和语言能力等方面入手提高实践性,并坚持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中。
1.提升课程实践性
汉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最终要契合开设汉语言类课程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适应国家和社会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开放教育中的汉语言类课程设置应以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的职业活动为方向,按照新时代各专业发展的具体需要,紧密结合现实需求,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就业需求进行专门的教学活动设计,构建实用性强、就业导向显著的汉语言类课程教学体系。一方面,可从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基础课、核心课、拓展课和综合实践等课程入手,重新规划汉语言类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且更具有针对性的课程选择;另一方面,可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对汉语言类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适当加入一些新媒体创意写作、公文写作、文本创意开发、广告、影视等与学生职业选择相契合或者接近的课程,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对自己有帮助的课程进行学习。
2.增强教学过程实践性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增强其实践性,在教学内容上,将汉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与分析语言现象、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等相结合,尽量选择鲜活的第一手语料,将语言学知识点与日常生活现象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分析生活中出现的相关语言现象,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能力等。比如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分析,掌握对语言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方法,探究网络语言的规范化问题;通过对一些口语和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非常中国”等“副词+名词”结构形式用法的分析,研究语言的规范观和动态观;通过方言调查,了解各地方言之间的差异,以及方言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等差异,达到语言保护和文化传承的目的。
在教学形式上,需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实践教学方案,并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各类实践教学活动,如演讲比赛、参观走访、方言调查等,引导学生有计划按步骤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调查问卷,进行田野调查,并最终形成调查报告。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深化理论学习,在理论学习中兼顾社会实践。
3.加强语言能力实践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语言运用。以现代汉语课程为例,其教学目的可分为三个层次:系统掌握现代汉语相关理论知识;提高理解、分析语言的能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6]。但就目前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现状来看,多数学校仍停留在第一层次,并没有真正达到第三层次,这也就直接影响到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汉语言类课程教学在强调语言人文性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语言的工具性,应加强语言实践训练,注重语言的工具作用,挖掘汉语言类课程中蕴含的能力和素质因素,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比如学生通过参加朗诵比赛、表演活动、方言调查等语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学习到相关的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内容,而且可以在活动中逐渐提高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思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科研等能力。
(二)创新为要,分类型建构汉语言类课程体系
语言的工具性特点使得语言类课程的适用面很广,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来说,语言类课程教学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中提出的分类型建构汉语言类课程就是指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需求开设不同的汉语言类课程,从整体上调整各专业课程设置,适当加入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汉语言类课程,构建语言类课程整体框架。
1.与专业相结合,分类型优化课程结构
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下,汉语言类课程教学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汉语言类课程教学也应积极转变教学思路,在遵循学科内在发展规律和外在新环境变化的基础上,突破传统语言学研究的限制,拓宽培养方向和研究思路,面向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适当增设汉语言类相关课程以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实践能力,构建能与开放教育远程教学模式相适应、面向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助力汉语言类课程教学实现高质量发展。
汉语言类课程作为基础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语言素养,增强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重任,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各专业提供一定的支撑。新闻、传媒、广告等相关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可开设一些应用性强的汉语言类选修课程,使其与专业必修课有机结合,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科之间的融合,而且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信息传播与策划等专业应运而生,适当开设汉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文本制作与编辑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可开设新闻语言研究等课程,帮助学生提高信息采编和新闻稿件撰写的能力。对于一些理工学科来说,演讲与口才、修辞与写作等汉语言类选修课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学习选择,既可缓解专业课学习的压力,又可提高其语言素养。
“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专业格局和课程结构都发生了显著变革,学科融合已成为各专业发展的新趋势,不仅出现了一些交叉学科,而且同一专业也出现了不同的培养方向,课程设置自然也就不同。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就分为师范、文秘和中文三个培养方向。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的学生就业目标明确,将来一般会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侧重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接轨,可适当开设语言要素教学课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将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内容与中小学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行政、文秘工作,这类工作对于公文写作、语言功底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开设一些应用文体写作课程,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构建“三位一体”的联立式课程体系
语言类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对中文专业学生来说,更需要一个配套的科学的课程体系。传统的语言类课程模式较为单一,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表现出了单一且滞后于时代发展的弊端。以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为例,其语言类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综合实践三个部分,其中专业基础课包括现代汉语专题和古代汉语专题两门课程,专业课包括语言学概论(本)一门课程,综合实践部分学生则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语言或者文学角度进行社会实践和论文写作。从当前的这一课程体系来看,汉语言类课程并没有占据重要地位,存在课程设置单一、课程数量较少、实践环节也大多流于形式的问题。因此,要想真正确保汉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改革传统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联立式整合模式是指注重学科之间以及学科内部的联系,通过一个主题、概念或技能与下一个主题、概念或技能的联系来形成明显的联结,各部分既相互独立又有联系[7]。
“三位一体”联立式课程体系框架中的核心基础课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传统意义上的汉语语言学课程,其重点在于讲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核心拓展课比核心基础课更具有广度和深度,包括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汉语语言学分支学科,以及词汇学、修辞学等汉语语言学传统课程的延展性课程;核心技能课则注重从不同专业方向角度入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侧重于专业知识实践,包括语言教学、公文写作、广告创意写作、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应用性显著。
汉语言类课程联立式整合模式不是简单的课程相加,而是系统地有机整合,不仅可以实现学科与学科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充分整合,而且同时兼顾理论与实践、知识性和实用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层层深入,最终落脚点在于实践能力的发展和语言素养的提高。
四、结语
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背景下,汉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应坚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导向,以提升综合能力为核心理念,运用创新思维深入探索汉语言类课程分类型建构体系,并将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始终,强化突出汉语言类课程在培养和提升学生语言能力、语言素养及文化自信心方面的教学效果。汉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而且可以更好地助力开放教育实现创优提质目标,推进继续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