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2022-11-27曹炯,田惠
曹 炯,田 惠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江阴 2144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各门课程都要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力做好高校德育工作[1]。公共英语课堂是高职学生接触国外思潮的重要窗口,教师除了教授学生掌握语言沟通技能,更应该增强学生的文化思辨能力,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国家建设者。
1 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1.1 高职思政教育的局限性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当今中国大学生受到各种思想意识的影响,虽然高校开设了一系列思政课程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但是,思政课的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在本院以414名公共英语学生为对象的问卷调查中,有近半数的学生不太喜欢思政课,觉得思政课内容不吸引人,灌输式教学方法效果不佳,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缺少参与感。而且,学生对思政课重视度不够,觉得不是专业课,是无关紧要的公共课。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思政课堂是不够的,思政教育应该渗透在一点一滴的学习生活中,才能熏陶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2 高职公共英语的课程特性
高职公共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开设时间长,覆盖面广,在公共英语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能持续地进行两学年的思想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语言学习承载着文化传播的重任,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公共英语课堂可以自然地融合思政元素,引导学生从英语语言表达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基础上,公共英语课堂更应该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文化分辨力,学会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提升本国文化意识。公共英语课堂还应该传递美好高尚的品德,崇尚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相较于其他专业课,公共英语课程会比较容易进行思政元素的结合,也容易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1.3 思政教育促进高职公共英语教学
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多样,英语基础良莠不齐,大班授课很难照顾到所有学生,需要学生有内驱力进行自主学习。课程思政的融入会让公共英语教学内容更有意思、有意义,更吸引学生,课程思政内容的拓展,涉及中外文化、政治、经济等多元化的内容,能打开学生的国际视野,丰富语言表达,更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职业精神、家国情怀等,从而推动学生努力掌握英语知识技能。
2 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时面临的问题
通过分析本院10位公共英语教师访谈和414名学生问卷调查,本文把目前公共英语中融入课程思政面临的最大难题总结为课程德育目标缺失、思政教学资源不足和教师思政素养缺乏三方面。
2.1 课程德育目标缺失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具体说明了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要求,但德育要求并未提及,按照此标准开展的英语教学必然存在德育目标缺失的问题[2]。这一点在本院的教师访谈和学生问卷调查中也有所体现。
80%的学生表示语言知识点讲解占用了公共英语课堂绝大多数时间,教师补充的课外素材中最多的是考级资料。在教师访谈中,90%的公共英语教师认为让学生通过课程考试和考级考试是首要教学目标,因为学院对考级通过率也相当重视。由此可知,目前本院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主要是围绕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展开。虽然70%的受访教师表示会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领,但都是偶尔为之,缺少计划性和持续性。有的教师围绕新闻热点事件展开讨论,有的教师结合自身经历教导学生,有的教师在课文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因教学目标中没有明确的德育目标,教师的思想政治引导的内容和方式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势必影响德育效果。
2.2 思政教学资源不足
在教师访谈中,约20%的教师认为目前使用的教材中大部分单元内容不适合渗透思政教育,约30%的教师则觉得该教材很难结合课程思政内容。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融合课程思政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教材问题,当前的英语教材大多围绕西方文化和生活展开,不易与思政教育结合,需要增加与教材匹配的思政教学资源。部分高职院校采用校本教材补充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但是由于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指导,校本教材的质量参差不一,无法完全支撑高职公共英语中的课程思政教学[3]。
2.3 教师思政素养缺乏
在教师访谈中,全部受访教师都赞同应该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但教师们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全面。有些教师觉得思政教育就是教育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学习;有些教师认为应该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有些教师主张英语课堂应该从文化安全角度教育学生,其实这些都包含在课程思政内容的范畴里,教师应该结合课程内容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
访谈中,七成教师困惑于如何在英语语言知识点讲解中结合思政教育,三成教师受困于自身思政素养,例如选择哪个思政点、如何组织教学活动、运用哪些思政理论来论证等。本院公共英语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却因为教师本人对思政教育的内容、实施手段等知识储备不足,造成在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时缺少计划、方法不当和效果不佳。再者,本院公共英语教师中党员人数偏少(30%),普遍缺乏对党的理论、政策等方面的了解,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开展课程思政时对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考虑较少。
3 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路径
结合学院具体情况,本文从课程德育目标设立、课程思政资源建设、教师德育素养提升三方面提出课程思政融入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路径。
3.1 课程德育目标设立
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传统上分为三部分:语言知识目标、语言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而情感目标其实就是德育目标。但是传统教学中情感目标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往往局限于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培养,而德育目标范围更为宽泛,包含爱国教育、传递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文化判断力、培养职业精神等。
课程德育目标设立要以教材为本,不能生硬地植入。例如教材单元主题是“健康”,教师就可以把本单元德育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单元教学通常会分成三至四次课,教师可以根据教授的知识点设立具体的德育目标,例如听力对话材料中医生建议患者戒烟,教师可以将本课德育目标设立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吸烟行为。思政目标并不是多多益善,教师要做好取舍,选择思政资源融入效果好、学生最能接受的思政点。
3.2 课程思政资源建设
课程思政资源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基础,它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和内容,需要具有丰富的多学科文化知识,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因此课程思政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必须要团队合作。本院拥有成熟的泛雅学习平台,校级公共英语课程资源库已通过验收,学习平台日益完善,在线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常态。因此,公共英语教师团队可以在课程资源库的基础上建设思政资源体系。
我院目前使用的公共英语教材的人文性较强,利于教师进行思政素材的挖掘。公共英语教师团队在单元主题和语言知识点的基础上讨论确定每单元的思政主题以及各板块可挖掘的思政点,再进行优化,突出重点,进而搜集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源上传到学习平台并进行任务设计,最后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和研讨选择教学效果良好的资源使用到下一轮的教学中。
除了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的思政内容,教师团队还应该结合时事热点,选择学生容易产生共鸣的思政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例如跟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疫情防控、全球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全网关注的影视热播剧等。比起生硬地在教材中挖掘思政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能起到更好的德育效果。目前的英语教材中对中国文化提及的比较少,因此教师团队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放入课程思政资源体系中,例如节气、节日、风俗习惯、历史人物等,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美,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职业素养培养是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在公共英语教学中也可以注重这方面的思政结合,例如准时、守信等职业习惯,爱岗敬业、实事求是等职业道德,利用人物或话题讨论将职业教育渗透进英语课堂。
思政元素的融入不能让英语课变成思政课,教师所选的思政材料必须能够同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一些优质公众号和APP可以提供最新的热点话题,例如“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学习强国”等,中英文对照的双语新闻适合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非常适合作为思政资源。学生喜欢看的视频网站例如哔哩哔哩、抖音,也有很多优秀的双语资源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内容。
公共英语教师团队精心挑选出来的思政资源应该按照内容分类整理成体系,便于查找和更新。根据公共英语课程设立的德育目标,课程思政资源体系可包含跨文化交际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精神等内容,教师把教学实践过的思政素材归类其中,例如中国宴请座次安排、西餐礼仪、中式早餐和全英式早餐等内容可以放入中西方饮食文化这一章节;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春节热词等内容放入中华传统文化这一章节;感恩节的由来、浪漫婚礼传统、全球各大促销日等知识放入西方传统文化这一章节,最后把这些章节全部归类在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个目录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国家精神、社会精神和个人精神三个层面展现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国家精神这一章节包括中国的发展进步、政府工作报告、两会精神等国家政策,社会精神这一章节包括冬奥会、载人航天等热点事件,个人精神这一章节收录袁隆平、屠呦呦、钟南山等人物事迹。职业精神目录下主要包括守时、敬业、职业规划、面试礼仪等必备职业素养。
公共英语教材经常会更换,但并不意味着要舍弃原来的课程思政资源,不同的教材正好充实了各类思政主题,经过几年的积累就会形成相对完备的公共英语课程思政资源体系,教师们在思政素材的选择上会越来越游刃有余。
3.2 教师思政素养提升
教师的思政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榜样和示范。治学严谨的教师自然会传递给学生认真、敬业的职业精神,上课提前到班级准备,严格考勤的教师会让学生养成准时的好习惯,虚心接受学生意见的教师能引导学生成为谦逊的人。教师需要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成为品格优秀的人,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不仅要拥有高尚的师德师风,还应该提升自身思政意识和理论水平。学院可以通过组织思想政治理论培训增强教师思政水平;教研室集体备课时可以邀请思政专业教师加入,在思政内容的思想性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指导;教师在平时要做个有心人,注意收集可以用作思政素材的内容,留意学生关注的话题,学会对事件进行分析思考[4]。
思政素材的呈现手法是英语教师要提升的另一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靠说教,要采用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例如小组讨论、辩论、个人展示等,让学生能主动思考并加以内化。教师要掌握互动式教学中的引导能力,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思政融入公共英语教学不能只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延伸到课堂外,让思政教育渗透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实现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英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相应地把思政元素设计进校园活动中,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了我国翻译泰斗许渊冲,课后教师可以选取许老先生翻译的中国经典古诗词,组织英文书写大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英文翻译的美妙,体味中华诗词经久不衰的魅力。
教学经验需要互相交流学习,学院可以举办或组队参加一些课程思政为主题的教学竞赛,让教师学习成功教学案例,汲取他人经验成果,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使教学与竞赛互为促进。
4 结语
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教师必须肩负的责任,是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教师应该在公共英语课程的语言技能教学目标基础上增加立足于教材的思政目标,提升德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思政资源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公共英语教师团队应立足于教材挖掘思政元素,结合社会热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素养等方面构建思政内容体系,运用优质双语思政资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英语教师应该认识到肩上担负的“立德树人”的重担,提升道德修养和个人魅力,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崇德向善,同时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通过教学实践优化课堂设计,参加竞赛学习他人教学经验,成长为新时代优秀的英语教师,把英语课堂变成文化安全教育的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