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技术写作教育对比研究
2022-11-27张芒
张 芒
(西安外国语大学 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128)
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中国本土企业需要大量的能够将中国制造通过语言文字推广到国外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通称为“技术写作人才”。2017年发布的中国企业语言服务市场调查显示,除口译和笔译之外,技术写作已成为第三大主要需求,占比接近30%。但是巨大的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土壤缺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根据李双燕在2018年的调查,多数从业者没有接受过任何系统化的技术写作教育[1]54。教育与应用的脱节致使国内没有专业技术写作人才供应市场,因此中国出口商品的技术文档总体质量偏低,这大大降低了企业竞争力,阻碍了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与我国技术写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技术写作发展远远高于我国。美国技术写作人才培养起源于19世纪中叶,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已经为美国社会输入了数以万计的技术写作人才。基于此,有必要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技术写作教育差异,发现我国目前技术写作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从而确立发展目标,实施有效发展路径。
一、技术传播与技术写作
技术传播(Technical Communication) 是现代化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以恰当、便捷、高效的方式为目标受众提供有关技术性产品、软件或服务及伴随其全部生命周期的所有信息,以满足受众需求,优化受众体验,达到推广产品或服务的目的[2]。技术传播具备以下特征:具有技术或专门的主题;传播手段是技术;提供如何做某事的指导说明。
技术写作属于技术传播基础和核心领域。美国技术传播学会将其定义为“any written form of writing or drafting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used in a variety of technical and occupational fields, press releases,memos, business proposals, job applications, academic writings are but a few examples of documents that are considered forms of technical writing”[3]。可以说,技术写作几乎涵盖了一切传递技术、信息的文本的写作。任何涉及使用专门的词汇及格式的文本的写作均可纳入技术写作的范围,包括政府公函、商业文件及信函、技术报告、求职简历及信函、产品使用指南、产品宣传手册、网页设计等[4]69。技术写作的核心是为特定用户提供有用可靠的信息,帮助客户完成特定的任务。
早期的技术写作传递技术信息的主要媒介是纸张,信息的载体是图文。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媒介变成了电脑、手机等,传播载体变成了网页、视频、声音动画等。这大大扩展了技术写作的外延和内涵,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传播生态圈。技术写作和技术传播都承载着同样的目的,即为客户提供准确的信息,帮助客户使用产品,故大部分学者和从业者认为两者可以通用。
二、中美技术写作教育对比分析
(一)中美技术写作人才培养体系对比
美国是最早开展技术写作的国家之一,目前已经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培养体系。技术写作课程源于19世纪60年代对于工程师教育的教学变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迅猛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几乎每个院校都为本科生开设了TC(Technical Communication) 课程。到了80年代,许多高校的TC专业设置从本科生上升到研究生层次。2010年,在STC学术机构数据库里正式登记的可授予TC专业学位的高校共有151所,其中包含60个硕士层次专业、l8个博士层次专业,此外还有许多TC辅修专业或是非学历项目[5]。2016年,美国共有310所大学开展技术传播教育,开设的技术传播课程(学位与非学位)达到619门,其中的本科学位课程(含文学学士和理学学士) 82个,本科技术传播方向123个,本科辅修课程157个,本科证书课程70多个;硕士学位课程(含文学硕士和理学硕士)102个,研究生证书课程51个,博士学位课程34个。美国高校在各类技术传播课程下开设的课程高达5200门[6]101,开设的学院主要集中在英文学院、技术传播学院和人文学院及与该专业相关的学院。多数学院的核心课程都包括初级技术写作、高级技术写作、技术文档编辑、技术传播、网页写作等。
我国高等教育对技术写作的涉及起步较晚。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我国部分大学邀请一些美国TC方面的专家学者,如Coggins,Dragga,Barnum,Ding等,在国内高校开设短期课程。这些做法当时并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足够重视,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7]300-317。造成这种这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我国社会经济对技术写作人才需求数量非常少;二是国内缺乏开设技术写作课程的土壤,即学者们不了解到底在哪个专业哪个学院适合开设此课程,以至于我国技术传播学的研究、教学和实践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直到2008年,北京大学软件及微电子学院方为研究生开设了第一门技术写作课程。截至目前,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东南大学等20多所高校开设了技术传播或技术写作课程,课程开设主体为各专业学院和英文学院,开设对象主要是研究生。2014年,胡清平将技术写作课程纳入翻译训练体系,旨在辅助培养翻译人才[8]。自此越来越多的MTI专业开设了技术写作课程。虽然国内部分高校开设了技术写作课程,但是技术写作人才培养体系仍然没有建立起来,依然无法满足业界的需求。到2018年,仅有北京大学成立技术传播专业,并与荷兰屯特大学联合开展“技术与翻译”研究生项目。
美国技术写作历史悠久,并在近10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具体体现在培训的人才数量不断增加,培养层次越来越高(从本科学位到博士学位),内涵逐渐丰富,外沿不断拓宽,特色愈发鲜明。美国技术写作课程或者专业的蓬勃发展为美国社会经济培养了一大批经过专业化训练的写作人员。与此相比,我国对于技术写作人才的培养体系不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开设院校数量偏少,目前仅有20多所开设相关课程。二是课程开设精细化程度偏低。美国技术写作课程已经形成了以文本写作为核心,兼顾文档编辑、文本规范、跨文化写作、网页设计等课程群,每门课程的精细化程度很高;我国目前只有技术写作或技术文档写作一门课程。三是课程开设层次单一。美国的技术写作涉及本科、研究生和博士阶段,外加选修辅修等形式,我国目前只有北京大学一所高校设立与技术写作相关的专业,无法满足各类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教育理论研究对比
理论研究用于指导教育实践,成熟的理论研究体现了专业发展的成熟度。以technical writing为主题,通过EBSCOhost搜索,共搜到美国学界相关文章3000余篇,以technical communication为关键词,搜索到近3万篇研究论文。文献梳理发现,这些研究大致涉及以下六大模块:技术写作的规范和提升途径,技术写作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技术写作的跨文化研究,技术写作线上课程研究,技术写作者的文化、性别,年龄等因素和不同文本的差异,技术写作中段落及语篇有效性等。研究主题涉及医药、健康、护理、法律、工程、生物、科学技术等。在Googlescholar沿着技术写作教学这一主题纵向看,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技术写作研究重点不断变化。在技术写作发展初期,很多研究讨论这门课程究竟开在哪个学院,应该由哪些教师教授,如何开发课程教材等。到了90年代,学者们主要讨论技术写作课程的EFL教学重点和关键,如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目前学者们关注的领域主要是技术写作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如线上教学、合作学习、跨文化教学等。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部分学者将研究重心转到中国高校的技术写作。如:Ding and Jablonski分析了在中国开设技术写作课程遭遇的挑战和面临的机会[9];Yu Han就如何依托英语专业ESP课程开设技术写作提出了三种模式[10];Ding Huiling对比了ESP和ERID作为平台开设技术写作的可能性并提出操作路径[7]300-317。美国对技术写作的重视以及技术写作的蓬勃发展体现在专门刊登此类文章的学术期刊的数量之多。这些期刊主要有Technical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Technical Writing&Communication,Technical Communication Quarterly,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Business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JBC:Journal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Busine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从学术研究的维度上看,业界普遍认为我国技术写作源于段平1999年在《外语界》刊发论文“美国高校的TechnicalCommunication专业介绍”[11]。这篇学术论文刊登之后并没有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在维普中文期刊中以技术写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从2004年至2019年,相关核心论文只有20多篇,其中的大部分发表在2013年之后,近5年研究数量略呈上升趋势,分别刊登在《外语学刊》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等刊物上。研究领域主要包括:(1)技术写作与翻译人才培养。如:苗菊和高乾论证了翻译专业硕士教育开设技术写作课程的可能性,提出了课程设置构想[12]。王传英和王丹讨论了技术写作对于职业翻译培养的重要性,提出现阶段可将技术写作作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育一个培养方向的观点,并就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课程设置提出建议[4]69-73。(2) 技术写作课程在英语系开设的构想、平台和途径。李雪峰和杜志娟提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技术写作能力培养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13];冯洁等探讨了“技术写作课程教学模式”在英语系的构建[14];李梅以同济大学“实用英语写作”课为案例,分析了课程设计与实现路径,论证了技术传播教育在国内开展的坚实基础[6]101-107。(3) 技术写作教学宏观调研和拓展。李双燕分析了我国技术写作领域在教学研究方面的进展,并对开展技术写作教育提出了展望[1]50-56。张鸽基于厦门理工学院的教学实践,从预设目标、孵化双方所需条件、活动方式和评价指标等方面探索适用于现阶段普通高校技术传播课程孵化的方案[15]。
从研究方向和论文数量看,美国的研究从最初的技术写作基础研究拓展到教学的方方面面,研究趋于个性化和精细化。另外,研究成果得到多家学术期刊的支持和推广。我国技术写作和技术传播的影响力较小,教师从事技术写作与研究的人员数量不多,研究领域零零散散,缺乏系统性。另外,也没有相关的专业化期刊承载该领域的研究。
(三)授课教师教育背景和教材建设对比
根据对密苏里州立大学、堪萨斯大学、普渡大学、犹他州立大学等不同层次大学教授技术写作教师履历的调研,美国各大高校技术写作专职教师普遍具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这得益于美国高等教育对技术写作的重视,高校普遍开设技术传播博士学位课程。另外,大多数教师都有行业经验,他们与当地公司有着密切的合作,在课程授课过程中融合了专业化、项目化教学内容。关于TC的教材达数百种,最受欢迎的教材是Mike Markel 1996年编写出版的Technical Communication。从1996年到2018年,该教材已经出版了十三版。除此之外,还有如Pfeiffer编写的Technical Writing:A Practical Approach;Elizabeth Tebeaux和Sam Dragga合著的The Essentials of Technical Communication;Gerald J.Alred,Walter E.Oliu和Charles T.Brusaw合著的Handbook of Technical Writing。
国内从事技术写作教学的教师人数较少,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英语专业专职教师。这类教师往往接受过国内外技术写作的短期培训和专业进修,通常会实现国外学习内容本土化,如修订教学大纲等。第二类是国内行业从业者。如Sigma的张勇先生在北大开设了国内第一门技术写作课程,同济大学等高校开设技术写作课程也是邀请资深从业者担任导师。这类师资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对教学目标有更深刻的认知。第三类是国外教授。这些专家学者在他们的Sabbatical year来到中国,为大学开设短期的技术写作课程。如Dinial Ding为郑州大学开设的技术写作课程。鉴于中外存在文化冲突和教学主体不同,使得技术写作课程的开设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在教材建设方面,我国针对技术写作的教材特别匮乏,屈指可数。段平主编的《专业信息交流英语教程》 (English for Technical Communication)是为数不多的教材,而且也不完全适用于技术写作教学。
(四)相关学会协会对比
行业协会的发展是教育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美国技术写作专业协会STC(Society for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和美国技术写作教师协会ATTW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of Technical Writing)是非常有影响的两个行业协会,这两个协会旨在鼓励和支持技术写作与交流的教学和研究,为技术写作和交流领域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交流手段,向学术界和广大公众传播有关技术写作和交流学科的信息。技术写作人员和教师通过注册成为协会会员,交流分享行业信息和学习心得,获取行业最新信息。STC拥有来自各国各领域的会员5000余人,是该领域内全球最大的专业组织;其出版物Technical Communication期刊和Intercom杂志在业界享有盛名。此外,STC每年组织国际研讨峰会,提供高质量的在线培训,参与者可以在考核合格后获取执业证书。
我国的技术写作协会姗姗来迟,直到2015年才成立了技术传播研究中心,2017年底成立了中国技术传播联盟,此后每年举办一次技术传播论坛,但是参与者多为业界人士,对学界影响力有限。
三、中国技术写作教育开展启示
通过以上对比不难发现,我国在技术写作教育方面与美国存在很大的差距,难以满足与日俱增的社会需求。因此,我国应该借鉴美国技术传播教育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社会文化特色,构建技术写作课程架构,完善技术写作人才培养体系。
(一)高等院校管理层要认识到技术写作课程的重要性
我国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化技术写作人才所面对的技术写作教师数量少、教材匮乏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高等教育管理者高度重视技术写作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同时尽可能地提供政策支持,确保管理到位。如:在各级公派教师留学项目或学校教师进修项目类别中专门成立技术写作研修课题组,优先派出从事技术写作相关领域研究的教师;引导教师关注,提高教师教研兴趣,尽快培养能够胜任此类课程的教师群体,完成教师梯队建设。针对本土化教材匮乏情况,高等院校要通过资金扶持,设立教材编写项目,组建教材编写团队,形成教材建设合力,编写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经济文化特色、实践性强、操作性佳的技术写作教材。
(二)高校教研人员要了解技术写作的交叉属性,合理设置课程
我国的技术写作课程目前依然处于发展初期,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问题之一是该课程应该在哪个学院开设。美国最早的技术写作开设在Engineering School,后来发展到英文学院、传播学院和人文学院等。技术写作学科属性是属于语言、人文、工科及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任何一个学院开设该门课程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外语类大学英文学院开设技术写作课程,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提升英语写作能力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技术写作课具有ESP特征,这无疑使英语老师面临很大的挑战。同时,技术传播的呈现形式已经从传统纸质发展到当代的网页社交媒体、音视频等,这也就意味着当代技术写作人员不只是需要英语功底扎实、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笔者认为,技术写作课程或技术写作课程群应该由高校通识学院开设,并构建英语教师、专业教师和计算机老师学术共同体,鼓励不同学科教师共享学术资源,协同建设技术写作课程。在此基础上,拓宽技术写作外沿,增加课程数量,培育技术写作课程群,为开设技术写作或技术传播专业做准备。
(三)产学研相结合,全方位培养技术写作人才
国外技术写作训练采取学位教育与执业资格培训、认证相结合的方式,我国可以以此为鉴。从宏观上讲,技术写作课程教学有效性依赖于高校、业界和专业认证机构的通力合作。高校需要扎实开展技术写作教育,企业需要开展职业培训,相关机构需要负责资质认证,共同构建技术写作人才培养生态圈。从课程特点来看,技术写作非常注重用户体验,高校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与业界交流。教师搭建平台聘请技术写作的从业者,以项目管理的形式,使业界人士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从用户的角度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和考核。李梅认为:“高校与企业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模式。通过合作,可以确保学生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与企业建立了‘双赢’的合作方式,他们的指导为学生和课程创造价值。同时,企业也可以发现他们所需的人才。”[6]101-107此外,鼓励业界人士多参与到理论研究中,对从业人员的素质、业界规范或者国际业界的前沿问题进行研究,并发挥研究成果的反拨效用,为技术写作人才培养提供指导。
四、结语
在国际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技术写作行业也在快速成长,然而由于教育界对此认识不足,起步相对较晚,技术写作人才供需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为了满足我国对技术写作类人才的需求,教育界应该借鉴美国在技术写作和技术传播方面的成功经验,大力培养外语水平高、专业知识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技术写作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