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汲取党“十个坚持”宝贵历史经验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2022-11-27丁巨涛李友海鲁延安杨明贵

安康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发展

丁巨涛,李友海,鲁延安,杨明贵

(安康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中华民族是具有深刻历史意识的民族。追求“通古今之变”,重视总结探求历史教训,以达到“资治”之目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每一代人都是从历史中走来、又向历史中走去。任何时代的发展探索都是对人类已有历史经验的继承与扬弃。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离不开对古今中外历史中蕴涵的丰富而深刻思想智慧和治理资源的挖掘传承,更离不开对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借鉴运用。

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历史自觉性和历史自信心,重视总结运用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体现出的鲜明品格。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只有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党的事业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陕西要深刻吸取秦岭违建别墅问题的教训,痛定思痛,警钟长鸣,以对党、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职责,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决不能重蹈覆辙,决不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2]。这是党的领袖以史为师、以史为鉴的生动写照,为广大党员干部知史、论史、用史树立了榜样。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和深厚的使命情怀,深刻总结了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党的百年奋斗经验概括凝练为“十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决议》作说明时深刻指出:“这十条历史经验是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揭示了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揭示了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3]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与创新中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回顾历史,党领导的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大到强的发展历程。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本质特征,更是办好中国高等教育的政治保证。党百年奋斗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制胜密码,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学习好领悟好运用好党的百年奋斗宝贵经验,从“十个坚持”中汲取智慧和奋进力量,对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坚持党的领导,做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捍卫者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4]27历史和现实的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归根结底取决于是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特优势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最大政治优势,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新时代高校的根本任务、办好中国的大学必须抓好的基础性工作、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成才要求,为办好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是要以“两个确立”统一思想行动。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关乎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重要的政治决断。新时代民族复兴事业之所以能取得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新成就,根本原因是有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华复兴号巨轮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我们的奋斗方向。“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4]26高校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二是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5]5。高校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牢记“国之大者”,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办学治校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切实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牢牢抓在手上,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要立足“四个服务”,确保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目标保持一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5]5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要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高校必须融入党和国家发展大局,抢抓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步伐,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5]5。

二、坚持人民至上,做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实践者

坚持人民至上,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显著优势,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征程中,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百年奋斗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才能得到人民拥护,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才能不断增强。站在新历史方位,要履行新使命,完成新任务,就决不能背离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新时代背景下的我国高等教育面临一系列新变化、新机遇和新挑战,要抓牢机遇、稳健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期望,就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时代背景下,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高校改革发展成效的最高标准,着力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更好地满足人民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

一是要坚持人民立场,关心关爱师生,着力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充分发挥师生主体地位和作用,坚持一切为了师生、一切依靠师生,做到办学治校问计师生、发展成果惠及师生、学校管理服务师生,切实提高师生员工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坚持以所有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积极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人民至上的信念铭刻在每位师生的心中,引导师生把心系人民、扎根人民、奉献人民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提升育人实效。二是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校企、校地合作,协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努力提高人民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三是要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强化日常教育监督,加大正面典型宣传和师德失范惩治力度,引导激励广大教师践行“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标准和要求,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四是要深入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综合改革,努力提升社会服务贡献度。高校要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深入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科学分析,准确定位,实现分类发展、特色发展。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三、坚持理论创新,做新时代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理论发展、理论创新史。坚持理论创新源自党的宗旨使命和主体自觉,是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党坚持问题导向、紧扣发展实践,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4]67高校要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力量,努力增强在实践中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是要坚定做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者、传播者、阐释者和践行者。做坚定信仰者,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做有力传播者,让真理的光芒持续绽放;做深入阐释者,在把握精髓要义上下功夫,不断推出更多理论创新成果;做忠诚践行者,知行合一,传播真理,铸魂育人。二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办学规律,指导办学实践,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三是要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把党的创新理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不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生动活泼进课堂、全面准确进教材、融会贯通进头脑;强化实践性教育,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四是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健全科研攻关机制,优化学术评价体系,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重点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五是要准确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面临的新形势。“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新目标和新任务,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校要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完成中国高等教育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跨越。

四、坚持独立自主,做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追赶者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4]67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生成壮大的本源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6]这种“气”就是独立自主基础上自强不息、自信自强、自我超越的民族精气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既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又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信邪、不怕压,就一定能够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4]67-68党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的实践启示我们,只有扎根中国大地走独立自主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才能培育出中国人才,解决好中国问题,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才能为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一是要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指引,高扬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凝聚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磅礴力量。二是要充分激发师生热情和创新活力。积极探索建立相信师生、依靠师生、团结师生、激励师生的良好办学机制,汇聚源源不竭的强大奋斗合力,师生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以钉钉子精神狠抓工作落实,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三是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围绕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地位和时代价值,为实现中华文化在继承中弘扬、在弘扬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播指明了路径。高校要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强力引擎,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的历史荣光和新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中汲取精神力量,更加自觉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实践。四是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7]在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奋斗中,我们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要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底色,激扬艰苦奋斗的志气锐气。

五、坚持中国道路,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实干者

坚持中国道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立根固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我们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5]5只有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服务中国需求、融入中国智慧,才能彰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道路自信,才能加快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跨越的步伐。

一是要坚定“四个自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办好高等教育的现实基础。高校必须紧跟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汲取国内外一流大学办学经验和成果,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政治、组织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努力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二是要促进“四链衔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高校要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把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通衔接。三是认真总结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经验与启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开放办学,坚持依法治校,不断改革完善体制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之路。要认真探讨和总结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四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领青年大学生立鸿鹄志,做追梦人。高校要积极寻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拓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路径,使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入脑入心”,强化广大青年使命担当。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重视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理想信念教育的外部环境和氛围。

六、坚持胸怀天下,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者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的崇高品质。胸怀天下的核心内涵是推动中国和世界共同繁荣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全人类解放为己任的国际主义情怀和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理想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世界担当、国际视野与人类情怀的生动展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在本质上都是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4]68高校要以胸怀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勇立时代发展潮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高等教育的智慧和力量。

一是要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职能,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平台和桥梁,使高校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荣使者。二是要坚持开放办学,着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拓展开放办学格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以开阔的胸襟视野与世界高等教育对话,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经验,在新格局中校定位,在新要求中找差距,在新发展中谋奋进,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努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三是要树立新型国际观。高校要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紧盯科技发展前沿,打通人才成长和成果孵化转化通道,切实练好内功,积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竞争与合作,为推动全球教育变革传递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七、坚持开拓创新,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者

开拓创新是民族和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石。敢于开拓创新是中华民族的鲜明禀赋。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开拓创新既是一种政治品格和责任担当,更是党带领人民开辟发展新道路、开创发展新局面的力量源泉。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开拓创新,党的事业才能战胜风险挑战,破浪前行。当前,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惟有坚持开拓创新,才能彻底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和动力。“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高校要做开拓创新的主力军,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一是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高校管理治理体系顶层设计;打造高水平管理服务队伍,构筑高校管理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夯实高校基层治理根基,切实推进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二是注重破解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症结,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高等教育治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学术评价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职能,努力探索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新模式。三是要锐意进取,担当作为,切实加强作风建设。高校教职员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适应高等教育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四是要聚焦“四个面向”,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面向经济主战场,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育战略科技力量;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八、坚持敢于斗争,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弄潮者

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和精神底色,是党和国家战胜一切艰难困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勇于斗争的伟大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充分发扬敢于斗争精神,才能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中赢得主动、取得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领导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8]高校师生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聚焦内涵建设,敢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敢于斗争,敢于啃“硬骨头”,让斗争精神照进师生心中,造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

一是要直面学校办学面临的短板和瓶颈,攻坚克难。高校既有自身发展优势,也有各自的短板和瓶颈,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创新工作举措,努力做到扬长补短。二是要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高校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核心任务。要找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着力点,在加强主体、丰富载体、创新方法、落实责任等方面精准施策,坚决抵御和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对高校进行渗透和破坏。三是要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高校党组织要坚定不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师生正确认识“国之大者”,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持续提升高校党建工作质量。四是坚决反对和克服好人主义,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落实落细。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是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内在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持之以恒强化高校作风建设,坚决纠治“庸懒散慢虚粗”不良风气,强化“勤快严实精细廉”作风建设,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锤炼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强化监督问责,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九、坚持统一战线,做擘画最大同心圆的助推者

坚持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统一战线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6]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是统战工作的重要阵地。《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是新时代高校开展统战工作的总规范和总遵循。高校统战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不断增进统战成员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一是要坚持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学习教育,引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坚定不移地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做到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行同向。二是要全面提升高校统战工作水平和质量。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改进高校统战工作方法,创新举措,完善机制,强弱项、补短板。三是要容才聚才、用才爱才。努力做到“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9]。充分发挥侨联、留联会、知联会等群众组织在高校统战系统中的作用,擘画爱国爱党同心圆,积聚海内海外报国志。

十、坚持自我革命,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忠实践行者

坚持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党历经风险挑战而愈显活力,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在前进征程中勇于自我革命,坚决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灰尘和病毒,做到了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始终是人民利益的忠诚捍卫者。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10]高校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高等教育思想,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笃行不怠。

一是要敢于直面问题,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按照党内政治生活有关制度和组织程序规范领导干部党内政治生活,用好用活“四种形态”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第七条对“四种形态”重新进行了定义。“四种形态”为: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特别是在运用第一种形态上下功夫,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等方式精准发现问题,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带头弘扬正气,抵制歪风邪气,全面激活高校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确保党建和办学治校沿着正确轨道前进。二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确保党在高校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三是要不断总结办学经验教训。高校要善于总结自身办学实践,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提升办学治校工作能力和水平。四是要扎实推进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工作。认真落实巡视整改主体责任,坚持问题导向,建立问题、任务、责任清单和整改台账,明确整改要求,加强巡视整改跟踪管理和日常监督,形成整改工作闭环,强化整改成果运用,确保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工作落细落实。

“十个坚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立足新的历史方位、观照中华民族新的伟大愿景,对党以往历史经验总结的认知创新和理论升华,是党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行动指南,对做好新时代党领导的各项事业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指导意义。“十个坚持”不仅是“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的深刻总结,更是“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行动指南。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务必学习好领悟好运用好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务必深刻把握“十个坚持”的内在逻辑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奋进力量,务必在推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坚决做到对党忠诚、听党号令、跟党奋斗,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猜你喜欢

发展
张丽敏:传承路上求新求变求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印刷术的发展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