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称天子的时间与华夏中心说的形成

2022-11-27黄震云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殷商正统文王

黄震云

(中国政法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86)

对于华夏的形成,历来有一定的分歧,起于东周时期是主要观点。中国古代帝王称天子的时间和华夏正统观念的形成这一重大的政治历史现象确实非常重要,但是言东周似乎太晚,不符合事实。认为起源于东周的原因是不熟悉东周之前的资料,但是课题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故普遍喜欢猜测一番。如《东周时期中华正统观念之形成》一文开始就说:“早在殷商时期,只有商王才称王,不见有其他诸侯(方国)君长称王的例子。周朝建立后,继承了王这一至高称号。”[1](P109-117)又说“春秋时期,徐楚吴越等国称王打破了周礼体系,中原诸侯为了维护周礼,强化了夷夏之辨,将称王诸侯等之夷狄,摒于周礼之外……最终实现大一统。东周时期诸侯称王以及由此造成的历史影响,基本奠定了后世正统论的主要格局,尤其是‘夷夏之辨’与‘大一统’成为正统论的主要内容”[1]。我们知道,在夏代部分帝王已经称帝了,殷商最后两代王已经不仅称王而且还叫帝,而诸侯已经称王。周人克殷后开始称天子,分封天下,建洛邑为中心,华夏中心说于是形成。

在诸侯轮流称霸的春秋时代,或者战乱不断的战国时代不可能强化出夷夏之别的华夏中心观念。夷夏之说,殷商之前就已经存在,但影响较大的还是孔子。现存的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能够证明称天子和华夏中心“正统论格局”形成的时间是西周初年,而不是春秋战国。

帝本指天上的祖宗神,到了殷商末期,地下的王也称帝了。事实上,夏朝已经部分帝王称帝,殷末二王也已经称帝,这表明族长地位具备了超出社会公权的历史地位,成为九五至尊。周文王、武王时期,一方面周承殷祀,称帝,另一方面延续传统称王。到周召时期,也就是从周公、成王开始统一称为天子。天上的帝是上帝,而地下的周帝就成为下帝。《四祀卣》(集成5413)说:“乙巳,王曰:‘尊文武帝乙宜’。才召大庭。”[2](P3385)对四周的民族一概称为方,另如马方、鬼方、龙方、林方等等,这样的方位布局已经显示出帝为中心、方为四方的政治格局了,与华夷之分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儒家的华夷之说不过是换一个说法而已。

商末周初的《禾林钟》(集成92)说:“首,敢对扬天子不(丕)显休,用乍(作)朕文考釐伯禾林钟,□众蔡姬永宝。”[3](P85)亦称君王为天子。如著名的《周公簋》《井侯簋》(集成4241)铭文:“隹三月,王令容(榮)众内史,曰:□(介)井(邢)侯服。赐臣三品:州人、重人、墉(鄘)人,拜稽首,鲁天子受阙濒(频)福,克奔走上下帝,无冬(终)令(命)于有周,追考(孝)对,不敢坠。邵(昭)朕福盟。朕臣天子,用册王令(命),乍(作)周公彝。”[4](P2457)显然,周公称王同时,已经有天子的称呼,封在鲁国的周公,应为主持朝廷政务,也称为天子,即鲁天子。其表达方式是出成命时叫王命,臣下称王叫天子,天子又叫下帝,下帝就是天下的中心。上帝就是这时候产生的,是为了和下帝相区分,而不是后来的舶来品。但是,下帝一般只称为帝,是与上帝对应的。像《作册麦方尊》等也是穆王之前的器,称王命时称王,表示尊敬时称天子,这样一个政治体制标志着华夏中心的确立。与之相应的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建都洛邑。

从传世文献资料同样可以证明,君王称天子至少从夏朝和殷商时代就开始了。《尚书·胤征》说:“钦承天子威命,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天吏逸德,烈于猛火。殲厥渠魁,胁从罔治,旧染污俗,咸与惟新。”[5](P104)。《尚书·说命》又说:“群臣咸谏于王,曰:‘呜呼,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式。’”[5](P139)天子惟君万邦就是说大臣称王为天子,这样的例子还比较多,《尚书·说命》下还出现了“对扬天子之休命”[5](P142)这样的句子。一般都认为三礼等典籍成书较晚,但《尚书》应该可信。《逸周书》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证据,《作雒解》第四十八说:“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监殷臣。武王既归,乃岁十二月崩镐,肂于岐周。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略。”[6](P48)也表明周公时代称王为天子。同书月令解第五十三说祭祀时“主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驾苍龙,载青畤。义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6](P58)。对照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在周初就称王为天子了。复检《诗经》,大雅中传为召公作的《假乐》说:“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干禄百福,子孙千亿。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愆不忘,率由旧章……百辟卿士,媚于天子。”[7](P895-897)召公教导成王做事要率由旧章,而百辟卿士要媚于天子,说明成王也曾经被称为天子。

历来的正统观念指的是代表天道,这个道实际就是正统。《史记》记载,殷纣王放肆荒淫的原因就是认为“我生不由命在天乎!”武王克商后,“殷民大说,于是周武王为天子。其后世贬帝号,号为王”。关于后世贬帝号之事,索隐说:“夏、殷天子亦皆称帝,代以德薄不及五帝,始贬帝号,号之为王,故本纪皆帝,而后总曰‘三王’也。”[8](P138-140)这表明从夏代开始,君王就开始称帝了。但是,每个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不是一直称帝,而是有的称帝,有的称王,有的称天子,我们阅读时应以资料为准。

《尚书·大禹谟》:“无殆无荒,四夷来王。”[5](P53)应该说这么做主要都根据政治需要。又《竹书纪年》载:“帝癸(夏桀)即位,畎夷入歧。”[9](P9)在夏代,四边民族已经被称为夷。夏,根据《尔雅》释义就是大国中心之意。周朝分得更为详细,西有昆夷,东叫淮夷,北作畎夷,周为中国,等等,华夏之说早就出现并形成了。

普天之下都是王土,既然君王为天子,当然天子就是正统和天下的中心了。那是不是说君王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是正统的中心呢?从理论上说似乎是这样。周朝的首都曾经迁移,但是不影响帝王的称呼,选择天下中心作为都城是华夏中心正统学说的核心。也正因为如此,周公秉承周武王之命一直在寻找这个中心,经过多年的论证,最后确定在“有夏之居”洛邑建都,华夏正统中心于是形成。之前或是或不是,但到周代,完全确定,之后没有变化。东西南北的称呼也是这样,以洛阳为中心,一直到清代。

《何尊》(集成6014)出土于陕西,根据器形纹饰及铭文字体风格,知此器的制作时间属西周早期。铭文云:“肆文王受兹大命,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自之义民。”[10](P3703)《何尊》中的大命就是天命,中国就是天下中心,尊表示周人完成了天下中心的转换改制。在武王克商之后,武王决定建设中心都城,因此周公建设洛邑是秉承武王之命完成了这一任务。建设洛邑的目的,《尚书》《史记·周本纪》《逸周书·度邑》也都有记载。周武王灭商之后,忧虑“未定天保”而夜不能寐,因此要确立享受天命的正统,居天下之中。周公花了五年的时间经过丈量,确定洛邑就是“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于是迁九鼎,同时伐淮夷、践奄、改度制、兴礼乐,包括根据道里确定五服制度。

周穆王时祭公谋父云:“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亨,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亨,岁贡,终王。”[11](P4)对于诸侯和边远地区的人,周人按照距离,确定其关系。严格意义上,在周朝这种关系是不变的,中国的大一统社会由此全面形成,而所谓华夏中心论也当然确立,由于后来彼此消长,重新洗牌,就出现了华夷之辩。孔子是从周的人,恪守周制,所以他藐视夷狄。

周朝和殷商有姻亲关系,周文王又是殷商的三大诸侯之一,周武王攻打朝歌时还带着周文王的木主(木刻像),所以周对于殷商的东西采取的是逐步改变的策略。由于祖先相同,所以,殷周同祭以及安抚殷民,成为极其重要的现实。但是,殷纣王鼓吹他继承位置是秉承天意,周武王虽然杀了他,但是出于安定人心的需要,所以才有了称王、称帝和称天子几个罕见的说法。

《诗经·大雅·文王》说:“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12](P175)大雅《皇矣》又说:“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12](P83)所以,开始时候按照《史记》所载是延续殷商最后两位帝王的称呼,叫死去的帝,文王不是他们的儿子,但是关系密切,所以文王能够在他们左右。《逸周书·世俘解》说:“戊辰,王遂御,循自祀文王……甲寅,谒我殷于牧野。王佩赤白旌。龠人奏《武》,王入,进《万》,献《明明》三终。”[13](P417)

西周时代的《虢季子白盘铭》为西周宣王(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铜器,亦称《虢季盘》。《虢季盘》出土于陕西宝鸡虢川司,内底铸有铭文八行一百十一字,通篇用韵。《虢季子白盘铭》说:

唯十又二年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作)宝盘。不(丕)显子白:壮武于戎工(功),经维四方。搏伐(玁)狁,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桓桓)子白,献馘于王。王孔加(嘉)子白义,王各周庙,宣爱鄉(飨)。王曰伯父:“孔(景)有光。”王暘(賜)乘马,是用左(佐)王。暘(賜)用弓,形矢其央。暘(賜)用戊(钺),用政(征)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虢季盘》铭文说明,周宣王时期也是将帝王叫做王。西周时期的《史墙盘》说:“曰古文王,初盭龢于政……渊哲康王。宖(宏)鲁邵(昭)王,广楚荆。唯寏(焕)南行。祗(景)穆王,井(型)帅宇(訏)诲。申宁天子,天子克缵文武长刺(烈),天子无匄(害)。褰()上下,亟慕(謨),昊照亡(斁)。上帝司夒(擾),尢保受(授)天子绾(宽)令(命)、厚福、丰年,方蛮亡不见。”[10](P5485)《史墙盘》(墙盘)为西周恭王史官墙所作的礼器,1967年于陕西扶风庄白村出土,从文字看,将文王前面加古字,与当代的显示不同,当代的帝王则称为天子,说明帝王自称为天子,以后称王逐步减少。事实证明,早期的王或者帝的称呼是延续殷商,而天子是周其命维新的结果。到战国时期,已经称立天子是古代的事情,说明这已经成为惯例。

总之,从夏朝开始,帝王开始称为帝,自称华夏。夏就是大国中心,将四周边区称为夷,华夷之说初步出现。周人其命维新,帝王叫天子,所以后期的王就叫天子了,王专门指诸侯。随着战争和文化的消长,出现了华夷之争,孔子恪守从周理念,贬低四夷,亦承此而出。有人认为华夷正统论出自春秋与之后,不符合事实。

猜你喜欢

殷商正统文王
殷商编铙的类型学与双音性能研究
殷商遗址大搜寻
殷商鸮形器及鸮形纹饰探析
读典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文王《诗经·大雅》
双语话中国历史名人:姜子牙
殷商古城青铜器对现代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