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策略分析

2022-11-27柳立新湖北省地质局第五地质大队

品牌研究 2022年24期
关键词:管控评估管理工作

文/柳立新(湖北省地质局第五地质大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国内商业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市场风险因素急剧增加,为此各行各业都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确保自身稳定运行。在此背景下,事业单位也应当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于事业单位而言,财务管理无疑是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系到单位活动开展的资源提供,为此需要借助财务内部控制手段来加强单位各项管理工作,促进预设管理目标的有效落实。

一、相关概念

(一)内部控制含义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组织为了确保预设管理目标的顺利完成,借助构建制度、落实制度等方法手段,加强对单位管理工作的强力控制,确保单位组织执行工作能够按照预设计划有序进行,减少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带来的风险压力,为单位组织工作任务的高质量完成提供有力保障。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单位为了履行自身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进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控制机制,主要包括内控环境、风险评估、沟通交流、控制活动以及监督管控等要素[1]。

(二)内部控制原则

内部控制原则包括四大原则,分别是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以及适应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指单位的内部控制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不应局限于某一环节或某一时期,而是涵盖单位各项管理工作内容;重要性原则,是指单位在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将主要精力投入风险较大的工作环节当中;制衡性原则,是指单位需要明确人员职责界限,使其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促进管理工作有序进行;适应性原则,是指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决策需要结合客观现实,并根据客观条件进行动态化适应性调整,确保制度体系的可行性。

(三)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含义

财务内部控制是指事业单位在既定管理目标下,进行有效的相关财务资金的管理活动,目的在于保障会计资料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确保单位经济活动有序进行,并针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优化,实现单位资金筹集使用的有效规划,防止出现资金违规使用的情况。

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高效推进事业单位运营的管理工作,帮助事业单位创造更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当前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系统性较差

事实上,财务内部控制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单位各个部门科室相互协调配合,完成具体的工作内容,但是目前一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系统性较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单位机构设置不合理。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并未建立完善的管理组织机构,未能从全局管理的角度出发来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比如缺乏专门内控管理部门,而是由财务部门代理负责内控推进工作。第二,核心岗位管理不到位。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在核心岗位管理方面还存在问题,财务部门不仅负责单位的财务审核工作,还负责单位财务监督工作,使得两项实权都集中于财务部门,违背了关键岗位不相容原则,加上财务审核和财务监督两个工作环节交接过于紧密,因此很容易发生财务舞弊行为。

(二)风险评估工作弱化

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加强控制力度,促进各项管理工作有序进行,从而减少风险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风险发生概率。但是目前一些单位存在风险评估工作弱化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单位风险意识薄弱。虽然事业单位因自身特殊属性,不需要面临生产经营风险,但是依然会遭遇到各类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部分单位认为经费由财政拨款支持,因此对风险管控不以为然,不愿在该项工作中投入精力。第二,尚未形成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一些事业单位因对风险管控不重视,因此并未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依然依赖于传统人工经验来判断风险和治理风险,风险管控理念和管控手段落后。

(三)控制执行力度不够

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实际成效取决于执行力度,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内控工作过程中,某些执行工作呈现出敷衍、应付的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些事业单位已经制定好预算编制,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未严格按照预算编制完成本职工作,导致预算管理制度未能有效落实,因而时常出现预算执行偏离计划甚至预算超支的情况。第二,审批制度执行不到位,事业单位的审批工作通常是由单位直接领导负责,但是在单位领导临时出差等外出时,单位领导并未确立明确审批流程和审批人员,使得审批工作形同虚设,甚至出现资金调用无须审批的情况[2]。

(四)信息沟通效率过低

事业单位开展财务内部控制工作,需要所有科室部门成员一同参与其中。在此过程中就需要各部门加强沟通交流,在工作对接过程中了解各部门的工作进展,并做好后续工作规划调整,但是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存在信息沟通效率过低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部分事业单位缺乏沟通交流意识,主要原因在于过去较长时间内,单位各部门工作都处于高度独立的状态,不需要参与其他部门的工作,基于这样的工作思维习惯,使得单位对新添加的工作要求感到排斥和抗拒。第二,部分事业单位的沟通反馈机制不健全,主要问题在于没有构建完善的信息沟通平台,信息沟通方式依然是以过去的人工口头传输方式为主,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信息在多次传输之后,很容易出现数据遗漏或者失真的情况。

(五)内部控制牵制不足

内部控制牵制是内部控制机制的主要体现,该机制主要是通过对人员的权责范围进行明确划分,利用追责机制和奖惩机制,使人员处于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环境当中,以此减少管理人员压力,提高管理效率。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牵制力度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人员职责不明确,部分事业单位并未对人员的权责范围进行明确划分,基本是一个部门负责一片工作内容;并未再对工作职责进行细分,使得某一工作环节出现问题,人员互相推卸责任,严重影响工作推进,由于职责不明确,工作内容和奖惩措施也无法及时落实。第二,追责机制不完善。

一些事业单位在追究人员责任时,往往是以主观判断为依据,缺乏客观衡量标准,使得责任归属以及奖惩评级不够公平准确,容易滋生单位内部矛盾。

三、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发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内部控制重视不足

科学正确的认知理解,是一项工作工作有效推动的关键因素。当前部分事业单位之所以存在组织机构以及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主要是对内部控制缺乏正确的认知理解,因而对内部控制工作重视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组织架构方面。一般而言,事业单位内部组织机构可分三部分,分别是决策机构、执行机构以及监督机构。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单纯认为财务内部控制就是会计核算,因而未能设立监督管控机构,而是由单位领导负责监督工作,由于单位领导对其不重视,再加上需要负责单位决策,因此经常无暇顾及监督管控。第二,对关键岗位不相容的危害了解不足,期望从人员思想道德层面来预防风险,未能认识到制度制约的重要性。

(二)缺乏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内部控制的主要核心作用在于帮助事业单位管控和预防风险,因此风险评估分析就成为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环节,其中风险评估就是指利用特定技术手段,精确分析并识别出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导致单位财务风险频发,主要原因如下。第一,一些事业单位对内外环境变化敏感度不足,认为内外环境一成不变。因此在风险管控方面尤其是风险评估策略上,并未对其进行动态化调整,因而现有的风险评估手段已经失效,无法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第二,构建单位风险管控机制需要结合客观条件,如何判断客观环境需要数据,内部控制执行结果就是第一手数据资料。单位需要对其进行分析评价,从而找到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但是目前一些单位缺乏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因此执行结果缺少有效分析,无法判断风险源头。

(三)信息化建设不足

随着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也开始在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仍有部分事业单位存在信息化建设不足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单位沟通交流工作的进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一些事业单位对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了解不足,认为信息技术并不能从本质上提升单位的信息沟通水平,因而不愿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投入资源和精力,使得信息化建设缺乏资金支持,建设工作推进效率低下。第二,一些事业单位虽然开始着手进行信息化建设工作,但是由于单位并未提前做好充分调研准备工作,包括单位信息化管理需求、市场产品价格功能定位等,使得购置的信息化设备和软件与需求不匹配。

(四)内部监督评价乏力

任何一项执行工作的有序进行,都需要单位全面严格的监督管控,对于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更是如此。但是目前部分事业单位依然存在内部监督评价乏力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监督工作并未形成长效机制,只是在某段特定时期、某个关键环节进行监督管控工作,未能全程参与执行工作,使得监督管控力度不足。第二,事业单位的审计部门独立性不足,在开展审计监督工作时,时常会受到同等级部门甚至领导人员的干涉,使得审计结果难以客观体现实际工作结果,丧失了评价应用的价值。

四、优化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

(一)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事业单位改善财务内部控制环境需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强化财务内部控制意识。单位需要组织全员开会学习内部控制的知识理论,借助思想宣传的方式,使单位上下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并动员所有科室部门一同参与到内部控制工作当中,为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二,明确内部控制机构职能。事业单位需要借助内部控制工具,对相关人员的职责范围进行合理划分,加强人员之间监督和制约,促进日常工作对接有序进行,避免出现责任互相推诿的情况。第三,优化财务内控人力资源配置。其一,单位需要加强人员岗位培训工作,针对岗位要求,对人员进行科学培训,并将培训结果与绩效考核工作挂钩,激发人员的学习主动性。

(二)完善风险评估机制

完善风险评估机制,需要事业单位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成立风险评估机构,事业单位应在自身风险管控需求上,构建专门风险评估机构。该部门专门负责单位的风险评估和管控工作,并依据自身专业素养对单位日常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分析,从中发现潜在的管理风险,将其提早排除。第二,完善风险评估机制,风险评估并不是一项短期工作,而是需要事业单位定期对内控工作中潜在风险进行排查分析。因此需要事业单位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体系,该体系需要大量数据信息支持,因此单位需要构建风险数据库,借助信息技术对风险数据进行分析整合,生成风险预警机制,从而实现单位风险管控预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三)开展良好的内部控制活动

开展良好的内部控制活动需要单位人员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加强人员责任意识。事业单位要在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的前提下,加强人员的责任意识,督促人员各司其职,以总体目标为切入点加强人员的沟通合作。第二,完善单位绩效考核方式。为了实现单位管理工作精细化,事业单位需要对绩效考核规范化和合理化处理。其一需要设立合理可行的绩效考核目标,将目标内容逐级分解至各个职能部门,并对工作结果进行客观合理评估;其二需要扩大绩效考核范围,将所有管理工作都纳入考核范围,确保考核结果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第三,建立完善的评估反馈机制。需要事业单位设立明确的评估标准,加强事业单位对评价结果的应用力度,从中分析目前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加强单位动态化管理模式,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单位领导,及时做出纠正措施[3]。

(四)健全信息沟通机制

健全信息沟通机制,需要事业单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纠正错误认知,事业单位应当及时摆脱传统人工管理模式遗留的工作观念和习惯,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从而对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强重视。再对其投入足够的精力及资源,保障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为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转型提供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第二,建立单位沟通渠道,单位需要构建完善的信息共享管理平台,实现单位各部门信息系统的数据对接。为此,单位要在购置硬件设施和软件配置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准备工作,了解单位目前的信息化管理需求,确认引进的硬件软件与单位需求一致,实现单位数据信息的高效传输。第三,明确单位的数据传输格式,便于不同部门在数据传输之后,能够快速识别数据内容,减少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损失,提高沟通效率。

(五)建立内外监督机制

建立内外监督机制,需要事业单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建立完善严谨的监管体系,使审计监督人员在开展监督工作时,能够有据可依,实现单位高效化、规范化审计监督工作。此外,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事业单位领导还需要赋予审计部门足够的独立权,确保其是完全独立组织机构,不受其他人员的恶意干涉制约。第二,加强外部监督的有效性,通过建立单位信息公开机制,定期向外公布单位财务数据信息,使公众了解单位当前阶段财务管理状况,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督环境,以舆论压力来督促人员严格遵循工作规章制度,促进内控工作高效完成。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开展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能够有效提高自身财务管理水平,增强单位风险管控能力,提高单位资源使用效益,为企业各项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因此事业单位领导层应当对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开展引起高度重视,不断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开展良好的内部控制活动,健全信息沟通机制,建立内外监督机制,从而构建完善可行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将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管控评估管理工作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医疗设备质控管理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核电工程建设管理同行评估实践与思考
施工现场的信息技术与成本管控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优质冬枣周年管理工作历
广电总局出台“最严”整顿电视盒子管控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