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发展史视野下的音乐治疗学科变迁研究
2022-11-27李晓菲
文/李晓菲
一、中国音乐治疗学科的发展历程
本文依据音乐治疗学科发展中重要特征涌现的原则,对我国音乐治疗学科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我国音乐治疗学科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音乐治疗学科的初步形成期(1979年-1999年)
中国音乐治疗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与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密不可分。1979年2月,文化部在北京召开“文革”后的首次全国艺术教育会议。会议文件中指出,“我国必须适应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新形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完成艺术院校的恢复、整顿、提高工作”①。这些政策的制订和出台,为这一时期中国音乐治疗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首先,在音乐治疗学科的初步形成期,学科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中国音乐治疗学科的建立,与西方国家相比较晚。1980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刘邦瑞教授,在来访中央音乐学院进行学术交流时,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发表署名文章《音乐治疗学问题》,向中国学者介绍了音乐治疗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自此以后,一些对音乐治疗感兴趣的学者就逐渐开始进行音乐治疗的宣传、学习和实践,促进了中国音乐治疗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在音乐治疗学科发展的初创期,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学习或是对音乐治疗的机理、作用和应用领域等的理论探讨。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一些医疗工作者开始借鉴国外音乐治疗中的经验,并结合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初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治疗理论体系。
其次,学科教学和研究团队初步形成。在专业创设方面,1988年在中国音乐治疗学家张鸿懿教授的推动下,中国音乐学院首次开设了音乐治疗专业,招收专科生,这也是中国大陆第一所设置音乐治疗专业的高校。从此,音乐治疗专业的高等教育就在中国大地上开启了。由于第一批招收的学生都是具有医学背景的护士,因此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主要采取音乐类课程+心理学类课程的体系。音乐类课程由张鸿懿主讲,心理学类的课程,如心理测量课和心理治疗课,由北京回龙观医院的邹义壮博士主讲②。1996年,中央音乐学院设立了“音乐治疗研究中心”,中心教师有两位,一位是张鸿懿,另一位是国内首位从美国天普大学音乐治疗专业毕业的硕士高天。两位老师在中央音乐学院分别开设了选修课《音乐治疗》和《舞台焦虑的音乐疗法》,使得更多的师生认识了音乐治疗。1999年中央音乐学院开始招收音乐治疗专业的硕士生,培养了一批音乐治疗专业的高层次人才,使学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第三,学科研究平台开始出现,并出现了首批代表性研究成果。1989年我国成立了首个中国音乐治疗学会。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以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音乐治疗学术研究、教育和音乐治疗行业的发展,将初步形成期的中国音乐治疗界的人才联合在一起,有力地促进了中国音乐治疗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我国发表在正式刊物上的音乐治疗研究共有215篇,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研究涉及了音乐治疗的基础理论研究;第二类研究主要涉及了音乐治疗中的方法介绍和应用;第三类研究是音乐治疗临床实践方面的研究,包括对国外音乐治疗实践的介绍,以及进行音乐治疗本土化的尝试。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研究比较繁杂,专业的深入度不高,在临床实践领域的扩大化、研究方法的规范化、音乐治疗理念的本土化等方面都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音乐治疗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不断扩大,也进一步推动了音乐治疗学科在医学界和音乐界的影响力,为21世纪中国音乐治疗学科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音乐治疗学科的快速成长期(2000年-2008年)
21世纪初期,随着我国科技、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高等艺术教育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9年,国务院先是转批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接着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些政策中明确提出,中国高等教育要开始实施“扩招”政策,积极培养人才。在扩招政策的影响下,中国音乐治疗学科也迎来了快速成长期。这一时期,包括音乐学院、医学院以及综合类高校在内的许多高校都开设了音乐治疗专业,还有更多的院校增开了音乐治疗类的课程,培养出大批的专业人才,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中国音乐治疗研究和教育的发展。
该材料由世界上最高比例的植物基原材料-聚酯和聚氨酯制成。 “Ultrasuede BX”也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植物基聚氨酯制成的无纺麂皮绒面料。
首先,学术共同体形成,学科研究队伍逐渐发展壮大。2003年中央音乐学院开始招收本科生,专业体系逐渐完备起来。同年,长治医学院也开设了音乐治疗专业,2004年四川音乐学院开设音乐治疗专业,2006年天津音乐学院、江西中医学院,以及2008年上海音乐学院等院校都相继开设了音乐治疗专业。同时,全国各类高校,包括音乐院校、医学院校和综合类大学也都部分地开设了音乐治疗选修课程,如首都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武汉工业大学等等。音乐治疗专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开设,极大地促进了音乐治疗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促进了音乐治疗学科的发展。在音乐治疗的学会建设方面,2007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在发展壮大后,又新设立了七个学术分委员会③,反映了中国音乐治疗专业发展的不断细化和完善。
其次,学科研究不断涌现新的重要成果。在学科研究方面,该阶段除了呈现出研究数量不断增加的趋势外,在研究内容上也不断完善,出现了一些代表性成果。特别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音乐治疗的危机干预对恢复灾后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疗效,也激发了这一时期的相关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类,分别为音乐治疗的本土化研究,西方音乐治疗理论研究以及我国音乐治疗的临床实践研究。其一,在音乐治疗的本土化研究中,突出的有五音疗法④等。其二,在对西方音乐治疗理论的研究中,有相当数量的研究都介绍了西方音乐治疗学的三类主流治疗方法,分别是接受式音乐治疗、参与式音乐治疗和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其三,音乐治疗的临床实践研究成为了这一时期音乐治疗研究的重点。除了在精神医学领域的临床实践研究一直在不断发展外,在心脑血管、高血压等疾病的音乐治疗和音乐镇痛分娩方面也都有了相关的实证研究。
回顾这一时期的研究可以发现,由于音乐治疗理论不断发展,研究中针对音乐治疗的学科历史及文献介绍方面的论文明显减少,并转向在音乐治疗的临床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总之,在这一阶段中,由于音乐治疗学科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不论在学科的理论研究上还是临床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成果,所以在该阶段中后期出现了较多总结性的研究文献,涉及对音乐治疗的应用、机制等多方面的归纳和总结,这一时期是音乐治疗学科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具有研究内容趋于集中,注重临床研究的实践价值等特点。
(三)音乐治疗学科的深化建设期(2009年-2018年)
2009年到2018年是中国音乐治疗学科发展的深化建设期。这一时期,教育部对学科门类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中国音乐治疗学科也有了新的学术定位和新的发展起点。2011年“艺术学”成为我国第13个学科门类,艺术学门类下设五个一级学科,音乐治疗专业也从此有了新的发展定位,成为了隶属于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自此,音乐治疗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都不再是“文学”,而是“艺术学”。可以说,艺术学“升门”是这一时期中国音乐治疗学科发展中里程碑式的事件。自艺术学“升门”之后,中国音乐治疗学科的发展迈入了正轨。另一方面,从国家卫生与健康政策的调整来看,“健康中国”政策的提出为中国音乐治疗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公共卫生政策基础。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国家提出要构建全面一体化的新时代卫生与健康政策体系,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音乐治疗学科的发展和音乐治疗活动的开展也因此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学科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在音乐治疗学科的深化建设期,学术共同体不断扩大,学科研究队伍更为多元化,学科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在此阶段,招收音乐治疗专业学生的艺术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多,武汉音乐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都开始招收音乐治疗专业的本科生;招生层次也不断提高,中国音乐学院于2011年开始招收音乐治疗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这也是国内高校首次开始培养音乐治疗博士人才。中国音乐治疗学科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在内的完整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
其次,学术组织及研究平台更加完善。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的学术年会基本每两年举办一次,会议主题都是在一定时期内的,音乐治疗领域所关注的重要议题。譬如,2013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讨论了“音乐治疗与大众身心健康”;2015年召开的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12届学术交流大会则探讨了“音乐治疗与康复医学”的主题。2018年11月,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全国高校音乐治疗教学交流会暨中国音乐治疗学会高校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此次会议针对当时我国音乐治疗教学、科研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促进了我国音乐治疗教育和学术共同体的发展。学术组织举办的学术年会可以很好地促进音乐治疗学科的国内外交流,促进我国音乐治疗学术研究的发展。
第三,研究成果大量发表,学科研究热度迅速升温。这一时期,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精神系统疾病中的音乐治疗临床研究,如对焦虑和抑郁症的音乐治疗,众多研究发现,音乐治疗能够改善心理状态,影响大脑皮质功能,促进多巴胺的产生和释放,进而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治疗抑郁症。
(五)中国音乐治疗学科的发展机遇期(2019年-至今)
从2019年至今,是中国音乐治疗学科的发展机遇期。首先,音乐治疗教育的不断发展也有利的促进了学术平台和共同体的发展。2019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正式批准了音乐治疗专业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外新增特设专业,专业代码为130210T,说明音乐治疗学科的发展逐步走上正轨。
其次,2019年年末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发生,极大地引发了人们对医疗卫生领域的关注和反思,音乐治疗也由此更多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音乐治疗学科的发展有了新的机遇。2019年9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一届亚太国际音乐治疗论坛”,则首次将亚太地区的音乐治疗学者联合在一起,扩大了音乐治疗学术研究的平台,促进了音乐治疗机遇期的新发展。2020年,由武汉音乐学院主办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下的音乐与健康国际学术论坛”,重点关注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音乐及人的精神健康,扩大了音乐治疗在全民中的认可度。
第三,此阶段的音乐治疗研究更加深入。此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音乐的情绪与行为干预方面,包括音乐对于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干预和促进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针对阿尔兹海默症等特定病症进行音乐治疗的临床研究,以及对中医音乐治疗的作用机制探讨等方面。
二、音乐治疗学科面临的任务和未来的展望
通过对中国音乐治疗学科发展史的回顾不难看出,在4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经由几代学人的筚路蓝缕,“音乐治疗学”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从一个新学科发展为具有一定理论体系、较完整的学科组织和较雄厚的科研人才的应用型学科。未来,若要实现音乐治疗学科的新发展,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学科建设:
首先,应打通学科壁垒,完善学科的核心理论体系。尽管音乐治疗学科已经发展了40余年,但它还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特别是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音乐治疗学科的核心理论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目前由于专业的限制,我国音乐治疗学的学科交叉性还是比较薄弱,较难突破学科壁垒,也就造成了当前很多有关音乐治疗的研究或是缺乏医学和心理学等理论基础的支撑,或是缺乏音乐理论的支撑。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音乐治疗学科应当与相关学科广泛交流,进行跨学科研究,使我国音乐治疗学科得到更好的发展。
其次,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的定位,争取在国家级课题的立项中获得更多的支持,提高学科影响力,搭建跨学科交叉型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学科专业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扩大就业渠道。
第三,把握国家艺术教育政策和卫生健康政策,探索音乐治疗新课题。当前,国家卫生健康政策给音乐治疗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音乐治疗学科也应该不断强化服务社会的职能和功能,提高学科影响力,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提出政策参考建议,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总之,尽管中国音乐治疗学科发展已愈加完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国内开设音乐治疗专业的高校和培养的专业人才也越来越多。但是,应该看到,我国音乐治疗学科在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不但要了解和学习国际音乐治疗发展的新方向,还要找到自己发展的道路,让中国音乐治疗学科在未来发展得越来越好。
注释:
①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G].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892-1894.
②张鸿 .高校音乐治疗教育的回顾及几点建议[z].会议主题发言。
③杜青青.近十年来音乐治疗在我国的研究进展[J].人民音乐,2011.1.
④罗小平.析五音与五脏关系的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3),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