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建构游戏中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2022-11-27朱巧云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建构经验幼儿

朱巧云

(镇江市润州区凤凰家园幼儿园,江苏 镇江 212002)

“双减”落地后,越来越多人在“剧场效应”里被内卷,焦虑无处安放,幼儿园家长也难以幸免。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迎接这种新的变化与挑战呢?从幼儿园阶段开始,让儿童拥有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或许是化解“双减”政策引发的教育焦虑的有效做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未来要培养具有好身体、大格局、思辨力、创造力等核心竞争力的社会人。回归教育的初心,让儿童在一日生活中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养成用心发现、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品质和习惯,是奠定儿童未来真正竞争力的基石。建构游戏中,幼儿园重视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尝试将游戏与主题相结合,引导幼儿自主学习探究,大胆想象创造,合作解决问题。

一、从高控到追随——预设与生成结合,提出建构主题

建构主题由原来教师“拍脑门”决定玩什么,转变为倾听幼儿的声音,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生成。

(一)教师预设

1.主题延伸。将教材中适宜的内容延伸到建构游戏中,作为教学内容的纵向拓展部分。比如《新年到,喜洋洋》主题,延伸出建构活动《新年小屋》;《自信的中国人》主题,延伸出搭建《北京建筑》的系列活动。

2.社会资源。教师通过价值判断,筛选当前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中,可以提供幼儿有利经验的事件或事物作为建构主题。比如世博会的中国馆、神州火箭等事物,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幼儿喜欢的建构内容。

(二)幼儿生成

1.兴趣需要。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萌发建构主题。教师通过判断、筛选,和幼儿共同商量,确定某一个内容,为幼儿提供支持。比如大班一名幼儿特别喜欢阅读历史类书籍,他把《金字塔》书籍带来给同伴分享,还绘声绘色地讲述金字塔的故事,引起幼儿们的共鸣,于是生成了“金字塔”的主题建构活动。由于该活动是由这名幼儿引发的,他具有比较丰富的经验,自然成为此建构主题的核心人物、总设计师,承担更多的责任。

2.偶发事件。偶发事件会诱发幼儿的好奇心,点燃幼儿搭建的愿望,生成搭建主题。“立交桥”建构主题内容来源于幼儿寒假后的一次谈话活动:洋洋说,过年时,妈妈送给她一套乐高玩具。她回老家时经过润扬大桥,回去后就把大桥搭出来了。其他幼儿听完后,都说自己也会搭,还要比赛谁搭得更好。教师征求幼儿的意见后,确定“立交桥”的建构主题。

二、从随机到有意——准备与计划先行,丰富建构经验

幼儿只有具备对当前建构主题的相关经验,才能对活动产生更大兴趣,更投入地进入活动。所以每次确定主题后,教师首先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是什么,组织、参与幼儿的讨论与表达,将关于主题的他们想要知道的、想要学习的知识列出问题清单,画成网络图。再继续丰富幼儿的建构技能和知识经验,并引导幼儿将自己的已知经验运用到当下的建构中,使新旧经验能够互通、迁移。

(一)经验准备

1.收集资料。幼儿园发动家长和孩子共同查找资料,收集与建构主题相关的书籍和视频,通过亲子阅读、自由阅读、集体活动等方式,引导幼儿阅读、观看,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物体的建筑结构,启发建构灵感,为建构活动做好准备。如搭建“立交桥”时,请家长通过网络学习,帮助幼儿了解立交桥的基本特征,尝试用各种材料搭建立交桥。再通过集体教学,分享交流所查找的资料,形成对立交桥外形结构的认识。

2.提供书籍。在建构区摆放有中国以及世界著名建筑的书籍、图片或故事等。教师鼓励幼儿阅读,激发进一步建构的兴趣,并向他们介绍不同的设计特征和建筑技术。

3.邀请客人。挖掘家长资源,询问他们或他们认识的人中,是否有建筑工程师、建筑工人等,邀请他们来园和幼儿分享与建筑主题相关的技能、经验,激发幼儿建构的兴趣。

4.实地考察。户外的实地参观和考察,让幼儿近距离的观察物体的结构,把真实的建筑和在室内搭建的建筑进行对比,激励和鼓舞他们的建构工作。例如,在搭建“立交桥”的过程中,发现搭建的立交桥像铺在地上的马路,后来幼儿又萌发了搭建“斜拉桥”的兴趣,教师便请家长周末带孩子去润扬大桥实地考察。考察前,请幼儿列出问题清单,和家长商量观察的重点内容;考察中,通过拍摄视频、绘画等方式,记录自己看到、听到的感兴趣的内容;考察后,回班交流讨论、分享视频,不断丰富关于“立交桥”的知识和经验。

(二)计划制定

1.计划讨论。确定主题、丰富经验后,幼儿自发组成搭建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制定搭建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交流分享已知的经验认识,环境里可增加什么图片、书籍?材料够不够,还要增加什么?人员如何分工等。

2.协商分工。在幼儿按意愿自主选择分工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运用竞聘、轮流、猜拳等方法,分组及协商分配搭建任务。分组的形式可根据主题搭建的需要。

3.设计图纸。讨论结束并成立小组后,由组长带领组员,根据搭建的任务,分别设计建构图纸。用绘画的形式,将现实中的立体建筑转化成自己记忆中的,或是想搭建物体的平面图、场地的规划图等。最终哪张图纸能成为该小组的建筑图,要通过投票选举的方式决定。搭建中出现问题,还可以修改图纸,重新按照新图纸搭建。

(三)环境准备

1.心理环境。创设幼儿与同伴、成人、材料之间宽松、舒适、愉悦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敢于并乐于创作和表现,与同伴一起合作,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搭建的满足感和成功感。

2.物质环境

(1)环境创设。在积木区中,贴上当前主题的建筑物照片、设计图纸,摆上各类书籍、建筑模型,或幼儿建构作品的照片、过程图、重难点步骤图等,并根据建构游戏内容的进展不断更换,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主动学习、想象创造。

(2)材料提供。公共积木区提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且种类适宜、丰富多样、搭配合理的建构材料。建构主题确定后,幼儿要先查看现有的材料是否能满足搭建的需要,商量还要补充哪些主材和辅助材料等。比如搭建“立交桥”时,需要许多圆柱体做立柱,于是请家长收集了许多旺仔牛奶瓶、薯片筒等低结构材料做补充,还让幼儿从家里带来不同的玩具汽车。幼儿发现设计图中有路灯等装饰,就自主寻找各类插塑作代替。

三、从无助到有法——介入与指导适时,尝试自主探究

建构过程中,教师及时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关注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从原来的盲目干预转变为适时的介入指导。随着时间的积累,幼儿在发现问题、协商合作中,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体会到自己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一)自主搭建

进区后,教师首先引导幼儿回顾建构公约,明确本次的建构任务;然后根据分组情况,将场地划分成几块;最后,各小组由组长牵头,分享设计图,进行场地规划、人员分工、选择材料等准备活动,开始自主搭建。

(二)观察指导

1.跟踪观察。幼儿搭建时,教师尽量不打扰。搭建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并通过文字、图表、照片等形式,记录活动现场:是不是所有的幼儿都参与搭建?他们在解决什么问题、遇到了什么问题?关注作品的细节,哪组搭建的作品、遇到的问题需要在分享环节重点交流等。

2.师幼互动。刚开始建构时,幼儿遇到问题就求助,教师不断奔忙于各处,解决幼儿在建构活动中的纠纷和问题。后来,教师慢慢退后,将问题抛给幼儿,鼓励他们自己解决。当幼儿遇到技能方面的困难且尝试多次也无法解决时,教师以启发性提问,引导幼儿迁移已有经验;或以伙伴的身份,和幼儿一起搭建,引发幼儿借鉴观察、习得经验,共同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模式。

(三)持续探究

幼儿尝试自己想办法、与同伴沟通、请求教师帮助等,之后开始再次探究和搭建,在循环往复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强自信心。比如幼儿在第一次尝试“斜拉桥”的建构时,第一组选择用积木展现斜拉桥钢索的部分,第二组则用报纸卷成长管表示钢索,但是两组都出现桥体不稳以及外形不像的问题。幼儿回班讨论后,进行第二次建构。他们选择用挂钩和麻绳建构,将绳子用挂钩挂在桥墩的顶端,另一端固定在桥面上,展现“斜拉”,但是尝试后发现绳子很难拉直,也不易固定。于是他们继续想办法,进行第三次探索。这次幼儿选择回形针、吸铁石和易拉罐等材料。易拉罐做桥墩,用吸铁石直接将串好的回形针吸在“桥墩”上,既方便又形似斜拉桥。在此过程中,幼儿还利用彩色吸铁石与易拉罐组合,做出简单的“红绿灯”。

(四)有效支持

建构中,教师通过发问,引起幼儿对某一重点或难点问题的思考。师生共同讨论与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教师观察到幼儿建构中常出现建筑物倒塌的现象,就利用集体教学,丰富幼儿对建筑稳定性的认知;在科学区增加各种大小、形状、材质的材料,让幼儿自己操作、探索、发现,怎样的材料更稳定,如何组合材料不容易倒等,逐步丰富幼儿对材料属性的认知。比如在区域游戏中,增加粘有子母扣的冰棒棍,让幼儿探索四根棍或三根棍粘在一起时,稳定性不同,并通过开展有趣的实验“纸桥大挑战”,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等。

四、从凌乱到清晰——回顾与反思问题,整合建构经验

教师通过集体或小组的形式,组织幼儿交流、分享、讨论建构游戏中的搭建经验。通过展示搭建成果、回顾搭建过程、反思搭建问题、交流搭建故事等方式,将凌乱的建构经验梳理、整合起来,目的是通过评价实现指导的功能,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提升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交流评价

1.分享交流。让幼儿先按建构组各自开展小组内交流,推选出大组交流的人选,然后所有幼儿集中围坐在作品旁,共同分享和交流各组的搭建故事。分享的内容可以是讲解作品完成的过程和有趣的创意,反思自己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提出问题,请其他同伴积极思考,共同想办法。分享的游戏经验包括建构中的合作与分工能力、技能的掌握、材料运用、游戏规则等。

2.观摩欣赏。分享环节通过互相观摩作品、触摸作品,让幼儿动手、动眼去体会作品,直观了解作品的材料、结构、构建方法,真切感受这些作品是由自己努力完成的,从而激发建构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3.评价讨论。鼓励幼儿对建构中的分工合作、社会交往、学习品质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自评和他评,对存在的共性问题组织讨论。启发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办法,并尝试对同伴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初步的分析和评价,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记录表征

1.幼儿表征。建构结束后,教师鼓励每一位幼儿进行表征记录,将合作建构的过程、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搭建的作品等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借此帮助幼儿有意识、更深入的回顾建构过程,反思搭建中的问题,总结建构经验。一开始,幼儿仅仅是采用绘画的方式表征,后来出现用表征符号、图表记录。学期末,教师将一组幼儿的记录图整理、装订,形成一张海报或一本建构图书。

2.教师记录。教师通过摄像、录音、照相、记录轶事等方式,记录幼儿在建构活动中的行为和表现。再借助展板、学习故事等形式,回顾和反思幼儿发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分析和解读幼儿游戏过程中的问题与需求,回应和提出下阶段建构活动的支持策略和方法。

(三)资源利用

1.交流工具。幼儿将所做的记录和完成的作品作为交流的工具,分享自己组的精彩故事。教师用文字记录,汇编成《我们的建构故事》。再将这些故事悬挂在建构室,让幼儿在感受成功的同时,获得建构经验。

2.学习资源。引导幼儿将自己建构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画出来,教师经过筛选,将突出的问题、有效的方法装订成册,制作成《××主题建构工具书》。再将其摆放在积木区,供其他幼儿查阅、借鉴,作为同伴互助学习的载体。

3.展示推介。教师将建构活动的照片、视频、幼儿的表征记录等做成美篇或课程故事,制作成二维码,张贴在积木区玻璃上。家长可以随时扫码观看幼儿游戏的精彩瞬间,教师也可以扫码分享给幼儿观看,让幼儿再次回顾建构中的问题,体验建构过程的成功和快乐。

五、结语

“双减”政策的出台,不仅是为了减轻学生肩上的负担,更重要的是真正引起我们对儿童自我学习、自律等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幼儿园开展的主题建构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是“大师”。他们是建筑的“大师”:运用堆积、拼插、组合等技能,与同伴一起完成建构作品,通过想象、创造、合作、探究,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的体验;是人生的“大师”:发展高阶思维、审美想象、语言表达、自我解决问题等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为人生的发展奠基;是人类的“大师”:自主交往,互助合作,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将来能成为服务社会、奉献社会、造福人类的大师……

也许不是每个儿童长大后都能成为一名建筑师,但是他们在寻找发现问题、学习分析问题、智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想象创造、互助合作。在他们眼里,积木、牛奶瓶、牙膏盒、贝壳、竹片等都是上等的建筑材料,经过他们灵巧的小手,搭建出一个个精美的作品,讲述着一个个精彩鲜活的故事。让教育回归本真,让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发“游戏化”“生活化”课程,把童年还给儿童,让儿童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猜你喜欢

建构经验幼儿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建构游戏玩不够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