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俗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2-11-27余美兰
余美兰
(厦门市同安区西柯第二中心小学,福建 厦门 361100)
闽南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物质形态和精神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闽南文化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教学,是指以教材目标要求为指向,教材核心内容为主体,以某个典型活动案例或围绕核心内容的系列问题为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认识、理解和掌握的核心知识的探究性教学。将闽南民俗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依归,有益于提升主题教学效果,增强德育实效。
一、闽南民俗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教学的应用意义
(一)物质资源,促进德育情境体验
闽南民俗文化中的物质资源是有据可循的最直接的教学资源。比如古建筑、祠堂、民俗陈列馆、博物馆等场所,不仅为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教学提供广阔的体验空间,也使小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闽南民俗文化,从中汲取德育养分。在虚拟情境的教学中,通过图片、视频或文字材料等展示闽南民俗文化,感染力虽比不上现场情境体验,但也能够让小学生较为直观地了解闽南民俗文化,促进德育情境体验。
(二)精神资源,丰富德育文化内涵
闽南民俗文化的精神资源具有浓厚的德育文化内涵,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精神资源,从体现爱国主义的“闽台送王船”“开闽王信俗”“护国尊王信俗”,到勤劳勇敢的“宋江阵”“南少林五祖鹤阳泉”,再到“木雕”“漆线雕”“传统锡雕”等传统技艺,歌唱生活的“莲花褒歌”“荷叶说唱”“大广弦说唱”等,爱国爱民、救死扶伤、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道德品质,始终是贯穿闽南民俗文化的主线索。
(三)践行理念,引导促成学生知行合一
道德认知是前提,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是目的。闽南民俗文化中有许多德育理念值得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借鉴,比如抗击瘟疫的“黑面妈祖”“保生大帝信俗”,体现了闽南民俗中“热爱人民、舍己为人、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的德育价值。在道德与法治主题教学中融入闽南民俗文化,需要深入挖掘、整合、运用和践行这类优秀的德育理念。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和个性的差异,其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具有不稳定性,这就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能够重点运用知行结合的原则,在闽南民俗文化的主题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引导促成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二、闽南民俗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教学的价值依归
(一)有助于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实施德育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渠道。闽南民俗文化融入主题教学,对于发挥德育功能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强化道德与法治课程德育主渠道、丰富教学资源构建和促进教学生活化等方面。[1]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要求,从感知深厚文化底蕴,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促进学生完善自我意识,塑造学生健康品格;激励学生融入社会参与,树立责任担当意识等方面入手。在教学中,合理引用闽南民俗文化,将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给少年儿童,让小学生感知闽南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其文化的自觉性和对民族的认同感。
(三)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职业修养、心理修养。爱国爱民、救死扶伤、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等闽南民俗文化主题所体现的良好品格,对教师师德的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闽南民俗文化丰富的内涵,对于教师师德修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闽南民俗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教学的策略研究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将闽南民俗文化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道德观的教育,转化为小学生的道德追求,让小学生将这一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的实践要求。因此,闽南民俗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教学中的策略研究意义重大。
(一)结合物质资源,进行教学展示与实践
1.在课堂教学中展示闽南民俗文化资料。教师要注重搜集、运用闽南民俗文化的物质资源,并将其作为教具,在相应的课堂教学中予以展示,给小学生最直观的情境体验。[2]在课堂上,加强闽南民俗文化资料的运用,创建和现实生活场景类似的情境,并采用角色演绎、场景模拟等方法,通过多层次、立体化的展示,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深入的情境体验,能够让处于道德认知期的学生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增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参与度、实践力和获得感。例如,在讲授二年级“家乡物产养育我”时,应结合家乡相关民俗文化特产加以讲解,比如民族传统服饰、特产美食等,让学生知道这些物产是如何来的、如何制作的、有何用途。通过制作、展示家乡民俗文化特产,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恩教育效果。
2.将闽南民俗文化场所作为教学实践基地。闽南民俗文化资源中的古建筑、祠堂、民俗陈列馆、博物馆等场所,展现木雕、漆线雕、锡雕等技术工艺的场所,留存着从古至今的闽南民俗文化宝贵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把民俗文化基地作为教学实践基地,更能发挥民俗文化物质资源的功能。例如,在讲授五年级“古代科技,耀我中华”时,组织参观厦门雪樵公园,这是展现拼音历史发展、趣味汉语、拼音学习的青少年科普教育绿色公园,让学生领略汉字拼音之父卢戆章的一生贡献和著作。在讲授五年级“魅力文字,民俗瑰宝”时,为了展示丰富多样的文字,组织参观同安区西柯第二中心小学的汉字演变长廊。通过教学实践基地的落实,将民俗文化场所变为现场教学,更具直观性和感染性。
(二)利用精神资源,丰富教学设计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创新呈现形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材内容的呈现和编排方式,使之更加生动、新颖、活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3]可见,教学设计中,教学案例、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否得当,对学生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增强教学案例引用的针对性。将闽南民俗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关键是增强教学案例引用的针对性。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首先应确定该课时的德育目标内容,再选择合适的闽南民俗文化案例,经过融合后,完善教学设计。教师要对闽南民俗文化案例进行精心挑选、反复打磨、臻于完善,做到对案例的内容和内涵了然于心,然后将案例与授课的德育目标内容相对应,尽量做到两者严丝合缝,让教学既有学理支撑,又有事实力证,提升闽南民俗文化案例教学的质量。例如,讲授五年级“我们神圣的国土”,在教学案例的选择时,应注意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国土庄严不可侵犯进行探究,可以引用“民族英雄郑成功信俗”“海峡两岸妈祖信俗”等传统民俗文化,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2.强调教学方法选用的恰当性。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最恰当的主题教学方法。这要求教师从小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选取采用最合适有效的形式方法,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掌握德育知识,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道德水平。闽南民俗文化蕴涵丰富的精神资源,不论是实地参观还是课堂教学,除了让小学生直观地认识传统民俗文化外,还要引导其积极主动地思考,举一反三。比如,选用蓑衣、斗笠等传统农用品进行展示时,要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农用品的用途是什么?什么样的天气可以穿戴这些农用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节气的知识。
3.优化学习方式选择的合理性。学习方式,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所选择的参与方式。当前,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方式要跳出以往接受式学习、机械式训练的历史泥淖,逐步扶植以自主、探究、合作、实践、创新为主要特点的学习方式。将闽南民俗文化作为自主探究性的内容,通过自主学习或实践的方式,融入主题教学中,有助于优化学习方式。教师要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奇心,注意所选取的闽南民俗文化内容的合理性,文要对题。让小学生自主查找、搜索相应的闽南民俗文化的内容,通过对闽南民俗文化的了解,将内容带入课程课堂中。通过知识的内化,将闽南民俗文化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闽南民俗文化从生活中来,到课堂中去,再回到生活中。例如,在讲授四年级“我们的风俗”中最具代表性的“端午节”时,教师布置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性质的端午主题教学预习和课后实践作业,使节日文化的教育入脑、入心、入行。首先,学习端午节的两个来源,无论是祭祀氏族的图腾“龙”,用以祈求风调雨顺;还是纪念在端午节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都可以让学生了解典故,激发爱国情怀。其次,教授闽南“四角粽”的做法,让小学生在家中亲手制作,增强自主学习的趣味性。此外,还可以拓展关于端午佳节的其他习俗知识,比如饮雄黄酒、插菖蒲、戴香包、划龙舟、抓鸭子等闽南传统习俗。
(三)融合践行理念,巩固实践教学成果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主题教学中,实践活动主要有三种最常见的形式,分别是课堂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要将闽南民俗文化融入实践活动的每个环节,让小学生从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知行合一,最终达到认知、情感、意志与行动的统一。
1.课堂实践活动。课堂实践活动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要立足课堂主题教学的目标要求,认真研究、逐节分析教材内容,考虑情节设计,将闽南民俗文化中的情境,通过课堂主题教学,巧妙且自然地融入教案的预设中,以突出实践的主题。比如闽南地区有着丰富的归侨资源和畲族等少数民族资源,闽南各地市均有不少畲族村。在上五年级“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如果班级有畲族学生,可以邀请他们穿着畲族民族传统服饰和配饰,展现畲族的特点与风貌,让学生对祖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更深刻的认识,升华爱国主义教育。
2.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主题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也是素质教育和德育实践效果提升的有效方法之一。可立足小学生的年龄实际,通过各类主题班会、国旗下演讲、少先队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校运会、青少年宫活动、闽南民俗文化活动展演等,激发参与热情,以开阔学生视野,巩固课堂教学实效。比如,厦门市翔安区莲塘小学的“宋江阵”,厦门湖里区钟宅民族小学的“闽南拍胸舞”,漳州市实验小学的“闽南语童谣”,晋江市仕头小学“南音”课堂等,都是将闽南民俗文化融入第二课堂活动的典型代表。一方面,闽南民俗文化为小学道德与法治第二课堂教学提供多元化素材,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普及;另一方面,闽南民族文化走进第二课堂活动也为素质教育和德育实践过程提供实施的形式与方法指导。
3.课外实践作业。课外实践作业是完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主题教学的重要补充,将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和课外实践作业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功能。教师在布置课外实践作业时,一定要以小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为前提,坚持生活性和真实性相统一,作业要具有合理性、可操作性。例如,二年级“我们的节日”,在讲授“团团圆圆过中秋”时,可组织学生参与厦门地区独特的闽南民俗文化活动“博饼”“博状元”,或将“博饼”“博状元”活动布置为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了解这一活动的由来以及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爱国之心。这样的活动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帮助学生领略闽南民俗文化魅力。
综上,将闽南民俗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依归。教学中,要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关注闽南民俗文化物质资源、精神资源和践行理念,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不断提升主题教学效果,增强德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