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要素 实施单元整合教学
2022-11-27李幼美
李幼美
(厦门市翔安区舫山第二小学,福建 厦门 361101)
单元教学设计的实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单元教学进行分析、整合和重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主题。教材注重加强不同学年段、不同册次之间的纵向进阶,呈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发展梯度,在每个单元内部又是横向关联的,使各板块之间的内容形成一股合力,促进学生发展。特别是三年级后,每个单元页都设有“导语”。[1]单元篇章页的语文要素,对单元要素进行提醒,对单元语文要素进行明确的提示。以整个单元为基础,从综合的角度确定单元的教学目标,设置单元内容,承担单元语言要素的不同任务。那么,教师应怎样理解和实现“单元整合”,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呢?
一、以单元语文要素为焦点,梳理整合单元目标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语文要素是衔接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重要线索,是培养学生核心素质的基石。基于落实语文要素的现实需求,教师应该对各个单元的目标进行整合,进一步凸显语文要素,更为扎实地将语文要素贯穿、落实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所谓单元整合,即围绕某一主题,由三到四篇课文构成意义单元,常常包括随后的练习和部分习作的内容。在教材处理时,教师要整组备课、通盘考虑、关注联系、注意差异、前后照应、温故知新。教师要进行单元备课,将单元内容进行整体梳理,然后紧扣单元语文要素,整合单元目标,形成一条前后串联的主线,让学生更系统、更直观地向目标迈进。
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一个主题展开的,单元语文阅读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以该语文要素为焦点,教师可以整合单元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体验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2]如将《草原》这篇课文中描写“草原天空”“草原小丘”等句子和《丁香结》这篇课文中描写“月光下的丁香”“城里街旁的丁香”等佳境的句子整合在一起,让学生聚焦这些美景、佳境,大胆想象,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读思结合。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通透地达成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果教师以语文要素为焦点,整合单元目标,既能够进一步凸显组成单元的语文要素这一线索,也能够有的放矢地将语文要素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今后的阅读过程中,运用所学的语文要素,学生就能游刃有余地解决相关的阅读问题。
二、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设计单元整体框架
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导向,整合语文教材中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全面、深入、细致了解每一位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适时适度、恰如其分地整合单元学习内容。在教学时,可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和“最近发展区”两方面,着手设计教学框架: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调整单元内教学资源出现的顺序,将符合学生认知经验的部分提前教学,激发学习自信;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及时链接课外资源,在举一反三的训练中,达到对学生成长能力的拔高。以上两方面的设计,都应当基于课标和基本要求,既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在本单元之前所学内容的基础上,串联整合零散的篇章内容,链接课外资源,建构完整的单元教学网格。
例如,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以“寓言故事”为主题组元,是继三年级上册“童话世界”单元之后,第二次以文体组元编排四则寓言故事:《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3]丰富多样的学习素材,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寓言。寓言单元之前,学生在一些单篇寓言学习和自主阅读中,已经有丰富的积累,对寓言已有感性的认识。本单元各部分之间关联性较强,应根据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程度,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如把“快乐读书吧”作为前置性阅读,布置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寓言,是如何学会的,并与同学交流。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阅读视野,帮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本单元“快乐读书吧”是继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后,第二次提出读整本书的阅读要求,不仅推荐了中外经典的寓言故事,还提示了阅读寓言的基本方法。如《守株待兔》一课的教学,可以与“日积月累”的学习整合;“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可以与《鹿角和鹿腿》的课后练习整合,使故事更加生动。
除了本单元的这几篇寓言故事外,教师还可以搜集、整理一些课外的寓言故事,统整到本单元教学中。学生通过课外整本书阅读和课内教师教读,掌握读懂寓言故事的方法,积累大量古今中外的寓言故事。通过寓言这面镜子,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特点,发展学生的审辨能力、辩证思维。
三、以教学活动为载体,落实单元整体教学内容
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主题鲜明、精彩纷呈的教学活动,既是教师整合单元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落实语文要素的主要抓手。教师应通过引领、指导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各种教学活动,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助力语文要素落地生根。第一,通过师生互动活动,建构单元整体教学的框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指示进行知识的联结,完成单元整体学习的建构。第二,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促成语文要素的落地。自主思考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自主探究,能够有效带动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来解决文本的重点难点,促进语文要素落实。第三,通过合作学习,链接单元内外教学资源。合作式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乐趣,同时提升学习效率,在合作主题的引领下完成课内外学习的链接。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时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4]为了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本单元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如在教学《琥珀》一课时,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既然这个故事发生在几万年以前,在那个时候,既没有摄像机,也没有航拍器,作者是怎么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的?”“老松树为什么会渗出厚厚的松脂,小松树也会渗出松脂吗?”“陆地为什么会慢慢沉下去,海水为什么会渐渐漫上来?”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深入细致地阅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与同学沟通交流等途径,引领学生解决上述问题。
总而言之,适时、适度、巧妙、恰当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落实语文要素,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条必由之路。为了更好地落实统编版教材中每个单元所蕴含的语文要素,教师应以单元语文要素为焦点,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统整单元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