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传染性浆膜炎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分析
2022-11-27吴丽萍福建省光泽县华桥动物疫病防控中心福建光泽354100
吴丽萍 福建省光泽县华桥动(植)物疫病防控中心 福建光泽 354100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危害性极强的细菌性疾病,是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鸭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1]。 随着鸭养殖业的不断扩大,养殖数量不断增加,部分养殖场的养殖方式不合理造成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严重威胁着鸭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由于该病病原的复杂性,使得该病防控工作面临着较大考验。 现将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总结分析如下。
1 流行特点
1.1 发病日龄 1~8 周龄雏鸭易感,2~4 周龄最易感,8 周龄以上鸭较少感染发病,成年鸭和产蛋鸭发病率较低。
1.2 发病季节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冬春较寒冷季节发生率较高,气温低、湿度大则会增大发病率和病死率。天气寒冷时为保温而使鸭舍密封,不常通风,造成舍内空气浑浊、有毒气体不断累积,进而对鸭呼吸道产生刺激,破坏呼吸道屏障,增大鸭感染传染性浆膜炎的几率。
1.3 发病品种 多品种的鸭均可发病,其中樱桃谷肉鸭最易感,发病率最高且临床症状较严重,其次是番鸭或半番鸭,种鸭和蛋鸭发病率较低,临床症状较轻。
1.4 发病危害 该病的潜伏期较短,往往为1~3 d,大多数为急性发病,发病率高达80%左右,病死率10%~80%。 流行较为广泛,主要呈地方性流行,几乎传播蔓延至所有鸭养殖场。 耐过鸭后期往往生长不良,体重增加缓慢,失去饲养价值。 该病在发过病的场能持续存在,可引起不同批次的鸭感染发病。
1.5 发病条件 通常与养殖场的饲养管理方式、环境卫生差、致病菌毒力及应激因素刺激等密切相关。
1.6 传播方式 带菌鸭和患病鸭是主要传染源,也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尘土、飞沫等传播,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的伤口而感染。
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2.1 临床症状 根据病程的长短和临床表现将其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等3 个类型。 最急性多见于1~2 周龄雏鸭,临床上不表现明显症状,发病时突然倒地死亡。 急性多见于2~4 周龄雏鸭,潜伏期一般为1~3 d,发病时患鸭往往表现精神不振,嗜睡,食欲减退,眼睛流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造成眼睛周围脱毛形成眼圈,不愿走动,共济失调,粪便呈水样、黄绿色。 患病后期患鸭表现神经症状,头摇摆不定,易跌到,两腿呈游泳状,角弓反张,最后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慢性症状多见于4~8 周龄雏鸭,病程长达7~10 d,患鸭表现精神不振,嗜睡,食欲减退或废绝,摇头缩颈,不愿走动,行走无力,排黄绿色或黄白色稀便,少部分鸭会出现歪头斜颈,后退或转圈,患鸭生长发育不良,大多数发展为僵鸭。
2.2 剖检病变 剖检病死鸭,可发现全身浆膜表面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特征性病变为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膜炎,以及脾脏花斑样病变、心包积液增多、心包膜明显增厚、心脏外膜附着大量黄白色纤维素性物。病程较长的心包膜渗出物呈干酪样。肝脏表面附着一层灰黄色或灰白色纤维素性膜。 气囊壁显著增厚, 整体浑浊不透明, 表面附着纤维素样渗出物,外观呈淡黄色,胸部及颈部气囊病变最为明显。脾脏不同程度肿大, 表面有一层纤维素性薄膜。 脑膜及脑实质血管扩张及瘀血。 病程较长的病死鸭关节炎症状明显, 切开肿胀的关节会流出大量炎性液体。
3 实验室检查
采集新鲜病死鸭肝脏、脾脏、脑部组织,划线接种到鲜血琼脂平板、 普通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平板,分别放置在37 ℃含5%~10%二氧化碳的烛缸中和37 ℃恒温箱内培养,24 h 后观察,鲜血琼脂平板上长出光滑、湿润、微隆起、半透明露珠状小菌落,不溶血, 普通琼脂、 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未发现细菌生长。在鲜血琼脂平板上挑取小菌落制成涂片,瑞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浓染的小杆菌,结合患鸭的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可确诊为鸭传染性浆膜炎。
4 治 疗
1)有条件的养殖场在分离到病原后可通过药敏试验,筛选高敏性抗生素对患鸭进行对症治疗,常用的治疗该病的抗菌药物有氟苯尼考、头孢噻呋、硫酸阿米卡星、盐酸林可霉素及喹诺酮等,治疗时尽量联合2 种以上抗生素,确保治疗有针对性。
2)治疗前要将患鸭隔离饲养,对病情较严重且没有治疗价值的患鸭及时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3)治疗时,可对整个鸭群每12 kg 饮水添加头孢噻呋钠 1 g,1 次/d, 连用 5 d, 或在饲料中添加0.01%氟苯尼考粉剂,连喂7 d。 症状较严重的患鸭可使用30%氟苯尼考注射液进行肌注, 0.1 mL/kg体重,1 次/d,3 d 为一疗程,或每千克体重肌注头孢噻呋 1 mg,1 次/d,连续 4 d 为一疗程。
采用以上治疗方法治疗7 d 即可控制病情。
5 防控措施
5.1 做好生物安全工作 据报道,该病可能会通过种蛋垂直传播[2],因此要做好种蛋、鸭苗的引进管理工作,在引种前要做好原产地疫情调查,避免从疫区引种蛋或鸭苗,同时规划好运输路线,避免途经疫病区域。 另外要建立健全检验检疫、隔离制度,控制好物流、鸭流、人流、车流等,以预防该病的水平传播。
5.2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鸭养殖场的饲养管理工作, 掌握不同品种鸭的饲养管理技术。 实行全进全出、不混养的方式,合理安排饲养密度,改善饲养环境,确保鸭舍干净、干燥、通风效果好,为鸭群提供温度、湿度适宜的生存环境,避免高温、高湿、换群、雨淋、暴晒等不良因素影响,减少各种应激。 日常可使用烧碱、生石灰等对鸭舍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消毒,所有外来人员及运输车辆都要经过全面消毒后方可进入,活动范围尽量控制在非生产区。另外要加强饲料营养,保证饲料营养均衡,提高鸭群整体抵抗力,降低该病的发病率。
5.3 疫苗免疫 接种鸭传染性浆膜炎疫苗是目前预防该病最有效且最经济的措施。目前,国际上鸭传染性浆膜炎疫苗有灭活苗和活疫苗两种[3],国内只有灭活苗。鸭传染性浆膜炎血清型较多,接种时尽量选择含血清型多的疫苗, 或对发病区域进行细菌鉴定后选择相匹配的疫苗。 根据鸭免疫系统的实际发育情况和母源抗体的变化规律, 种鸭建议在7~10 日龄进行首免,免疫剂量为0.3 mL/羽,皮下注射,3 周后进行第2 次免疫,免疫剂量为0.3 mL/羽,以提高雏鸭的母源抗体。
6 结 语
1)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细菌性传染病,一旦在鸭养殖场中传播开来,其致病原就会在区域内养殖场中进行持续传播与流行, 导致不同批次的雏鸭感染,造成雏鸭净化困难,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形成僵鸭,使养殖户损失惨重。
2)防范该病的传播流行,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养殖户要充分了解该病的流行特点,转变养殖观念, 积极构建完善的饲养管理方案及疫苗免疫程序,提高疫病防控重视程度,降低发病率,促进当地禽类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