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楚雄彝族服饰的传承模式研究
2022-11-27沈雅楠王建才严志民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楚雄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文/沈雅楠 王建才 严志民(.昆明理工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楚雄师范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服饰作为文化精华的载体,融合了各民族的发展历史,也体现了多元的文化习俗。楚雄州位于云贵高原中部,是古代各部彝族集聚的“交通枢纽点”。各部的相互融合造就了服饰的多种多样。然而现代化与工业化的发展使楚雄彝族服饰很难得到良好的继承和发展,许多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精美手工制品正在慢慢消失,替代其的是大量生产、过于单一的产品,再加上年轻人平日穿着的是西式便服,而传统服饰则只在节假日,特殊场合才会进行穿搭,使得其使用程度大大降低。服饰这一产品,本来就是为了人们日常穿着所发明的,人们如果将它束之高阁,就缺少了本土或者本区域的消费群体,那就需要考虑它的模式转变,所以对彝族服饰的传承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更加有利于我们对楚雄彝族服饰的传承与保护。
“互联网+”这个概念始于2012年。到2020年,国务院提出要全面推进“互联网+”,构建数字经济优势。“互联网+”通俗来讲,就是利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对某些经典但是缺少发展与传播度的东西进行传播,促使其发展,“互联网+”的经济模式将能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延续。
一、楚雄彝族服饰阐述
民族服饰是该民族文化审美的展现,楚雄彝族服饰也不例外,楚雄彝族服饰与其他地区的彝族服饰都有所不同。由于楚雄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他们的服饰是多样而融合的,不仅款式和划分方式具有多种形态,材料和纹样图案也丰富多彩,尤其是其以象征、传说、图案、寓意吉祥的纹样符号,表达彝族人民对生活的内心记录、向往和祝福。有表现楚雄美丽传说的,比如彝族崇拜的虎元素、火镰纹等;有从神话传说延续至今的美丽花卉图案,比如马缨花,山茶花等。还有复杂抽象的几何纹样—有些是从神话传说、自然景观以及图腾崇拜中演变为太阳纹、月亮纹以及火纹等;有些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出多种次生纹样;还有些只具装饰效果,不具本质含义。
楚雄彝族服饰的纹样色彩纷呈,寓意深刻。其服装以黑底居多,其他四种颜色—紫红、白色、黄色、蓝色多以装饰为主,与黑色底色完美融合,增强了色彩的对比,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其图案纹样的堆积也给人以丰富的层次感。
纵观楚雄彝族服饰的纹样运用与色彩搭配,发现都颇具有别样风情与鲜明特点,不管是纹样的和谐搭配、还是色彩的强烈对比,都有着楚雄一代的鲜明元素特征,并且清晰地保留了该地区这一传统服饰的历史发展脉络。
二、楚雄彝族服饰面临的传承问题
传承问题包含对过去的延续,对现阶段的转变,以及对将来的发展。在对楚雄彝族服饰阐述的前提下,从这三个方面去探讨传承问题。
(一)延续问题
从保护的角度来说,其未能受到良好的保护,在引导层面也缺乏足够的重视。比如许多优秀的彝绣工艺未得到很好的延续,造成新老工艺衔接不畅,逐渐地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从服务人群的角度来说,楚雄彝族人民是楚雄彝族服饰的主要服务对象,但由于现代化的融合,身穿沿袭下来的珍贵服饰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只在节日时才会身穿传统服饰,比如赛装节、火把节、插花节等传统彝族节日,更有甚者从出生到现在还没有穿过传统彝族服饰。彝人作为彝族服饰的直接使用人,应该关注其传统服饰,并且建立服饰保护机制,不仅要重视多种重要场合的穿着,同时更要注重其日常的穿搭。
(二)转化问题
彝族刺绣作为彝族服饰的搭配元素是一种优秀的传统工艺。一般传统的彝绣主要以人工缝制,时间周期较长,现如今的彝绣也有纯手工缝制的,但进行大批量生产时还是运用机械化缝制。早在2019年,楚雄州就出台彝族服饰保护条例。旨在保护彝族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对彝族传统的服饰进行创造性转化,并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在该政策的引导下,楚雄彝族服饰产业发展迅速,但还是存在矛盾:“在带有彝族的民族特色下如何才能转化为特有的现代化服饰呢?”的确纯手工缝制可以做小量的精品,而机绣的衣服则可以批量出产,但当彝族的符号与现代化的潮流时尚结合时,制作出美观又具有彝族特色的服饰还需一定的发展时间。
(三)发展问题
从产品原创性来讲,现如今的楚雄彝族传统服饰都只是按照传统的纹样来设计的,缺少产品的原创性,而至于产业化生产,已有小部分的机绣产品问世,但该部分机绣产品图案粗糙,鲜少有人购买。而且在各大旅游景区,比如彝人古镇,其所谓的民族特色衣服其实是各民族服饰的杂糅,其所售卖的服饰产品根本没有体现“彝人”这两个字,商家不注重彝人特色,游客也分不清—没有彝人特色的彝人古镇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而有些偏向传统彝族服饰的市场面向人群主要是该民族的人员,作为售卖的商家应积极地去开发新的客户人群,开拓旅游市场,加以创新设计理念,去探索新的道路,以用来发展并壮大楚雄彝族民族服饰的产业。
三、楚雄彝族服饰的发展策略
通过互联网大平台的资源、信息、技术等进行流通与传输,互联网本身就具有强大的融合优势,将楚雄彝族服饰放入这样的一个平台,可使其融合社会上的资源、配置,并通过大数据更好地进行分配。将楚雄彝族服饰放入“互联网+”的优势下,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但“互联网+”只是最后一步,更重要的是楚雄彝族服饰自身的优势—能够面向群众,去优化改进图案花纹、并创新设计款式类型。这样才能在一个广阔的网络宣传平台下进行良好的传承发展。
(一)优化图案纹样
庞薰琴将图案定位“有装饰意味的花纹与图案”,所以图案与我们常讲的纹样其实是同一个含义。图案纹样是具有装饰性的,通过它原来的图形,进行变形、夸张化的提炼与加工,再进行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方式进行优化组合,这样就可以得到纹样。再将这些纹样按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就能得到完整的图案。
首先,对于非遗传承人来说,将彝绣与彝族服饰按照传统的方法将其传承下去是首要条件,设立非遗传承人的最重要目的就是传承非遗,然后在传承下去的情况下优化彝族的图案纹样。
其次,对于设计师来说,优化图案便是他的主要职责,并且在优化图案之后进行宣传推广,以便更好地促进其发展。设计师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在具备市场的情况下将图案纹样优化是可行的,纵观历史,从图案的诞生到运用,再经过几千年的体系,虽然图案的基本形状不会改变,但是各种表现形式都是在发生变化的,图案就是这样经过一代代的优化演变而传承至今,比如清代的土司制度,给楚雄彝族服饰带来了不一样的汉文化元素,所以彝族的部分服装便有了汉文化中纹样的运用,例如蝠纹等。在理解其纹样的内涵与构成下对图案进行再优化,舍弃其累赘部分,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的审美与运用,在保留符号辨识度的同时进行简化设计,并且与现代化的简便舒适相结合,使其服饰受更多年轻一代与观光游客的喜爱,才能传承且发展下去。
最后对于售卖的人员来讲,找准用户的特点与需求点较为重要,旅客或者本地人在进行选购时,他们会更倾向于挑选哪种款式,哪种价位会合适,怎么样的服务态度会合适,这些都是需要斟酌的。比如游客,会更加倾向于购买具有彝族特色元素的物品,那么增加具有彝族元素的服饰,或者服饰配件就是一个合适的选项。还可以分为机绣类与人工刺绣类,不同类别的价格定位都要合理,如果是学生等游客,会更加倾向于购买实用性较强的物品,那么可以推荐机绣类服饰产品。如果是较为富有的人士,希望走高端路线的,那么能够定制有独特的彝族刺绣产品是不可或缺的。在这样进行分类后,市场秩序与价位就不会杂乱无章了,而且有了售卖层次的分段之后,每个年龄段用户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
(二)弱化色彩等级
楚雄彝族服饰对色彩的等级划分很大。服饰以黑底为主,装饰色彩则用其余四种颜色等。但是从另一种角度来讲,也是一种限制:从色彩来讲,现代的纺织工业的工业染料色彩鲜艳,使得原来由草木染制作的自然色彩改为现在饱和度较高的浓郁颜色,原来的朴质繁华如今也变得鲜艳耀眼;从大环境来讲,以汉服为例,在西方工业革命的大量纺织品倾销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服饰由从前的烦琐改为现如今的简约,色彩的等级制度也被弱化,传统的礼制审美逐渐变为现如今的简约又个性的审美。所以说不管是色彩本身,还是大环境,进入现代社会的彝族服饰都是可以打破等级禁锢的,只有弱化其色彩的等级颜色含义,并与现代审美的简约与便捷相结合,才能做出适合市场的现代感服饰。
但是需要注意一点,楚雄彝族的传统服饰不需要全盘否定它的色彩,现在博物馆或者节假日身着的服饰,一般都是其最为烦琐、花纹最为绚丽的服饰,这部分的传统服饰可以直接按照原来形制色彩进行延续,因为这些服饰本来的用途也是节日盛装性质的。但是除了这些需要盛装打扮的场景之外,更常见的其实是日常的简便穿搭,这一部分就可以采用现代简便的形式进行设计改造,减去较为累赘的部分,加以更加简练的线条与纹样,以现代的审美去要求它,使其制式更加简便,色彩更加丰富,使其在符合楚雄彝族服饰的要求下也满足现代的审美需求。
(三)加强高校合作
云南地区的高校具有众多的设计人才,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因此不会受固有印象的限制,可以大胆突破彝族服饰的样式、色彩、图案的传统观念。他们对少数民族服饰又有较多的接触和理解,通过设计手法打破服饰的固有结构,并对传统服饰进行解析,提取服饰的独特之处,与当下流行的风格、产品相结合,创新地创造出既具有彝族特色又可以迎合消费者的新颖产品。
加强高校合作,可以通过校地合作的项目进行,因为楚雄州的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每个区域,每个镇城,甚至于每个村庄,都有不同却又融合的服饰制式、传统纹样以及传说故事。他们有着明显又细微的差别,却又是相互渗透在楚雄彝族这样一整个大的服饰环境中的。高校可以与每个县城进行合作,彝族服饰不同系别的传统服饰文化,融合又各不相同的各类神秘传说,包括图案、纹样、故事等都是良好的设计素材。高校作为拥有最好学习资源、教育资源的大平台,可以将楚雄彝族服饰再设计,并且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其推广与发展。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来进行校园活动的传播,开设一些有关彝绣、彝族服饰的课程。这能增强教师、学生对于楚雄彝族服饰的了解,进行彝族刺绣、服饰的创新,并且更好地对楚雄彝族服饰等进行传播。课程可以分为短期课程与长期课程,短期课程可以让同学们进行体验活动,长期课程能让学生们对彝族服饰有了一定的系统了解;短期课程可以推广时使用,长期课程可以系统地深入学习。在这样的一个横向与纵向的课程推广下,才能真正良好的在校园层面进行合作,从而在校园中进行良好的传播,保持楚雄彝族文化活性。
(四)深化网络宣传
在做好对纹样、款式的优化下,减少固化色的运用等自身的改善后,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宣传与推广楚雄彝族服饰,缔造新的可能。
互联网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在2021年,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就高达10.11亿,这颇具规模的人口数量使得“互联网+”的传播效应得到广泛的认可。宣传平台可以基于任何传播媒体端,包括传统媒体端、新媒体端以及自媒体端。宣传手段可以涉及任何方式,包括推广,软广等。互联网传播的广度与深度都远远高于其他形式。因为疫情的影响,2021年与2022年中国永仁赛装节都采取网络“云上赛装节”的方式去宣传与推动经济转化:基于网络的传播技术,利用视频直播的方式向全国人民宣传赛装节文化与楚雄州特色,云播采用与各大媒体平台,包括央视、新华网等平台进行联合直播的方式,其播放量也创历史新高。全媒体的传播形式固然重要,但是宣传内容的优质,可以推动用户之间的传播,让真正楚雄彝族自治州特有的产品去增强与用户之间的黏性。比如2022年的云上赛装节,用了随处可见的水果种植等农产品进行销售,并没有侧重于楚雄彝族赛装节的本身,这其实是有问题的。楚雄服饰是楚雄彝族的瑰宝,利用楚雄彝族服饰去设计文创产品,并且在网络大平台上进行推广,这效果远比推销农产品要更有黏性,更有特色,更有吸引力。而且除了赛装节的传播推广方式可以如此,楚雄彝族特色传统的节日还有火把节、插花节等,这些彝族传统节日都可如此依托网络平台宣传,从而进一步推动楚雄彝族服饰文化的传播,使得楚雄彝族服饰有着更新一步的发展。
同时,可以在互联网层面去建立一个楚雄彝族服饰的数据库平台,这个平台可以进行服饰起源、分类、纹样等分类,也可以集成基于楚雄彝族服饰的文创类产品。文献资料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照片文献、文字文献、数据文献以及影视文献等各个类别。文创产品种类也要丰富多彩,最好是直接基于数据库的文献资料所设计的文创产品,这样既有一个连续性,也能很好地刺激消费者的购买需求。该平台也可以成为一个展示楚雄彝族文化的场景,并且时不时地上新一些文创产品,去增加用户的黏性,形成热度,才能真正地“出圈”。
此外,还可以结合楚雄彝族博物馆,去开发关于彝族服饰文化的优质小游戏、小程序、H5或者场景交互等。楚雄彝族博物馆的彝族厅的第二部分是基于彝族服饰的藏品常设展览,该展厅收集了彝族服饰的所有具有代表性的服饰类型,包含服饰样式、款式等,所以与楚雄彝族博物馆结合,参观用户亦可娱乐亦可学习知识。不仅可以增强本地用户对其文化的深入了解,也可以吸引外地游客的游玩兴趣与知识了解,使其有一个较为良性的发展前景。
四、结语
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下的楚雄彝族服饰的传承模式,是需要在自身转化这个前提下进行的。自身转化很重要,只有将自身的一些发展问题解决,包括其服饰制式、色彩等级、纹样层面的优化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更好地设计运用,在符合楚雄服饰的传承规律下与现代化进行融合,才能切实解决自身转化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网络层面的推广宣传,这样才能发挥互联网平台的最大用处,使得楚雄彝族服饰的开发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并且更好地为楚雄地区增加社会与经济层面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