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经济学教育模式、问题及改革思路研究

2022-11-27王晗旭辽宁大学

品牌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评价

文/王晗旭(辽宁大学)

一、引言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作为近年来的热门学科,经济学的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引发了众多关注。为更好地促进高等院校培养优秀经济学人才,探索经济学人才培养新方式,本文在多方面具体分析目前高等院校经济学类专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为高等院校经济学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

二、经济学教育模式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所期待达成的结果,是当代教育的最终导向。作为教学的起始点与落脚点,教学目标一直是高校极为关注的部分。在经济学类专业的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除了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较高的外语水平、扎实的数学基础、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外,还包括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令学生具备扎实的当代经济学知识底蕴、了解中外经济发展史与经济思想史、能够进行较高级的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能够查阅外文文献并用外语进行对话、具备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能够自学以获取知识、素质高、三观正、拥有个人思想与目标、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总而言之,就是需要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使其能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政府部门、金融保险部门、咨询及信息服务部门、其他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学教学、研究和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

(二)课程设置

为达成教学目标,高校经济学教育必须结合理论与实践,丰富学生知识水平,适应时代需求对课程进行革新。具体来讲,现代经济学教育逐渐从传统的单纯基础理论教育不断向多重领域知识教育过渡,目的是向社会输送拥有多项技能的高水平实践性人才。经济学类课程设置不仅需要关注工具性知识类课程,更要注重专业性知识类课程与其他领域课程,要鼓励学生进行“宽口径、厚基础”式学习。除了学习经济学专业知识,学生也应该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法学、人文、管理学等相关领域知识,补齐学生知识短板,增强学生能力的全面性。

以辽宁大学经济学院为例,近年来学院讲授的课程逐渐从过去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向统计学、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上,下)、管理学、国际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课程过渡,特色课程不断增加,讲授范围也越来越广。除此之外,新增专业论文写作指导、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

近年来,来自全国高校的经管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质的经管类人才,怎样让他们在经管这一竞争如此激烈的领域中脱颖而出?这是所有高校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经管类专业的优势在于岗位需求多、岗位薪资高;而劣势在于全国甚至全世界内存在大批岗位可替代性人才,且经管类专业大多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对应届毕业生缺乏包容度。因此,高校需要适应这一现实情况,对各专业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对课程进行改革,增加实践类课程及专业特色课程,重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

经济学类专业教学内容应以高数、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英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想品德修养等工具性知识为基础,以经济学专业课程为核心,辅以相关课程讲授,以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经济学教育离不开数学的奠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加成。一个合格的经济学人才必须具备完善的数学知识和扎实的数学基础,能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可以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运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文献检索、数据处理、经济研究和论文写作。在专业上,学生需要牢固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尤其是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掌握经济运行规律、了解市场环境和政府政策及依据;洞悉经济学最新动态;能够将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解决问题。为此,高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内容需围绕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其他知识三个方面进行讲授。

具体来讲,现代经济学教学内容要避免仅单一讲授书本知识,这样学生不易理解,更不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授的内容上,要有侧重性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务必使其具备一定的经济业务处理能力;另外,在专业课的讲授中,要注重知识的连贯性,每学期讲授的课程应由易到难,逐步引领学生掌握应学习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方法上,教师需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和不同专业学生实际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单独设置教学大纲与考核大纲,增加形成性评价,使教学不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目前高校教育普遍使用的是讲授法,教师们可以针对经济学类专业特性,丰富教学方法:比如增加课程的任务导向性,考察课可以以完成一个实践任务作为目标,用任务驱动学生进行学习,支持同学间进行团队协作,同学间互相激励,优势互补,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寓教于乐;抑或是在教学过程中增添案例教学法的使用频率,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接受程度拟定标志性样本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以完成教学,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在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与综合素质上更具备优势。此外,经管类专业教学方式可以跨领域进行参考借鉴,在保持原有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参考文科类及理工类专业的成功教学经验,在部分合适的课堂上引入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教学手段上,可以引入线上教学及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工具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知识。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大规模引入了在线开放课程与双语课程,跨地域进行教学,引进国外先进教育内容开阔学生眼界,使学生可以更简单地获取知识。一堂生动有趣的课程理应拒绝照本宣科,将书本知识生搬硬套,以完成教学目标为唯一目的。无论是怎样的教学手段,其目标都是方便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出学生对课程的热爱,达成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新时代,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需不断更新发展,树立动态学习理念,不断充实教学思想,丰富教学内容,才能使教育更深入人心。经济学作为教育前沿学科,更要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利用好现代技术,通过变革的方式使教育更加高效。

三、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人才培养困境

(一)学生实践经验不足,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普遍存在学生教育与社会脱节的问题,从高校出来的应届毕业生初入社会无法快速进行学生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身份转换。截至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教学计划仍以续写旧版教学计划为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环节,整体教学观念偏陈旧,教学内容多年来缺乏合理创新,经济学教育更是缺少适应社会发展的变革,导致培养的人才在步入社会后无法将所学化为所用。由于经济学专业学生毕业主要在证券、事务所、银行等领域工作,这些领域行业处于时代变革前端,革新尤为频繁,常常是一两年就会更新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反观学生教育,教学计划对应国标后便很少进行更改,处于一个“非要求不变更”的状态,部分高校实践环节学时数偏低且基本都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展,此阶段学生忙于考研考公或寻找工作,对实践的重视程度大大降低。长此以往,学生很难学到真正贴合实际的专业知识,空有理论而不善应用。

(二)课程设置存在缺陷,授课效果不如预期

经济学教育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一开设学科核心课程打好基础;大二、大三开设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经济学系统学习;大四继续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并开设毕业论文实习实践,在专业上对学生进行拔高,促进学生进行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衔接。同时,在学生整个大学阶段,应保持一定量的实践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各类课程教学的学年极易混乱,不利于学生学习;重要的实践环节在运行中也被各大高校忽视,一般是仅仅作为形成性评价的参考部分,并不足引起学生与授课教师重视。如此教学,导致学生接受知识程度较低,专业能力不强,授课效果不如预期。

(三)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与当代教育需求不匹配

现在,多数高校的经济学教育还在沿袭传统的教学手段,照本宣科,课程缺乏活力,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时代瞬息万变,当代教育与旧时教育需求早不相同,社会中巨大的竞争压力迫使学生需要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需要对学习感兴趣,而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无法对教学形成助力。

(四)教师与课程评价体系不规范

目前各大高校对教师评价与课程评价缺乏一个完整严谨的规范条例,虽有评价,但浮于形式。依据规定,高校一般每学期期末会对授课教师与本学期课程授课情况征集评价,多数是由学生与其他教师及院领导进行参评。但纵观国内高校,大多缺乏一个具体的评价体系,校内没有具体评价教师与课程要求的文件,执行机关通过发布通知直接要求参评人员进行评价,每年评价的要求也并不完全一致。评价不透明、不严谨、不连续,导致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与说服力。

四、高校经济学教育改革思路

(一)适应社会情况进行人才培养,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经济学作为一个紧贴时事的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需做到时时关注行业变化并针对行业需求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式。为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实践性人才,高校可以增加与社会的合作,筛选出一批真正适合学生未来工作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可参考先锋院校,创建经济学基地并开设特色课程,举办更多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合作能力,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在学生大二、大三阶段增加实践类课程,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学生的实操水平,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适应互联网大时代的现实情况开设数据分析课程,保证学生具备利用互联网查找与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严格按照知识学习先后顺序安排课程,增加实践环节在成绩评价中的比重

教育要遵循其内在逻辑,合理安排课程,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循序渐进安排课程,制订计划后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教学,最大程度保证授课效果。在课时占比上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平时可以鼓励授课教师多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给予学生更多实践机会;最终成绩分布上增加实践环节分值占比,均衡各环节考核指标,激发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保证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三)引入先进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当代教育如能科学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授课,通过引入电子视听设备或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方式进行辅助教学,便能更加便捷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中的重难点,使得学生对知识点记忆更加深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锻炼其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现如今,“电化教学”越发普及,经济学教育可以采用现代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以提高授课效率,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教育的目标永远是让学生掌握知识,为此,教师应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增强学生的课堂沉浸感。案例教学法与传统讲授法相比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导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前为课堂做好准备,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信的同时,提高其自学能力,学生还可以更多地对课程内容进行思考,学到的知识也更扎实。

(四)建立健全规范的教师与课程评价体系

高校需要制定规范的教师与课程评价体系,在科学合理的情况下指导参评人员进行评价,使评价客观且有说服力。有统一的体系作为支持,遵从体系进行评价,评价才能真正起到作用。管理层要重视评价体系,并相应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这样更能使教师认真授课,激发教师讲好课的决心,树立标杆,使教师明确努力方向。

猜你喜欢

经济学专业评价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首届中国应用经济学年会在京举行
部分专业介绍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