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护理研究进展*
2022-11-27综述审校
白 敏 综述,伍 青 审校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庆 400030)
肿瘤治疗已进入免疫治疗时代,近年来,各瘤种在免疫治疗上相继取得重大进展,但并非所有肿瘤患者都可从免疫治疗中获益[1]。对于淋巴瘤等血液系统肿瘤,免疫治疗效果较好,而对于肺癌、结直肠癌、肝癌等实体瘤,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作为单一疗法给药时,超过50%的患者对治疗没有反应[2]。两种ICIs联合治疗、ICIs联合抗血管药物治疗、ICIs联合化疗、免疫单药治疗这4种免疫治疗模式的出现,给临床实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中肿瘤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成为了当前讨论的热点[3]。肿瘤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将延长患者治疗时间,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痛苦[4]。在进行肿瘤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管理时,护理人员应遵循“预防为主、早期干预、个体化管理、身心结合、全程随访”的护理整体原则,在免疫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有效评估,及时发现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症状,协助临床医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相应处理。本文将分别从皮肤毒性、胃肠毒性、肝毒性、内分泌毒性、肺毒性几方面阐述了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护理要点,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借鉴。
1 皮肤毒性护理
皮肤毒性在采用ICIs治疗过程中的发生率为30%~50%[5],其中最常见的是皮疹[6-8]和瘙痒[9-10]。致命性皮肤毒性包括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疹[11-12]。皮肤毒性发生较早,治疗开始后的3~10周即可出现,其治疗疗程也较为短暂,5~6周可痊愈。对于1~2级皮肤毒性,建议继续ICIs治疗,同时局部使用润肤剂或抗组胺药物,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3级皮肤毒性,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相关指南推荐暂停ICIs治疗,加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及泼尼松等药物对症治疗,同时请皮肤科会诊,必要时行实验室检查及活检[13]。
1.1皮疹及瘙痒护理要点 (1)保持皮肤的清洁和湿润,常规温水清洁皮肤,忌用碱性肥皂擦洗;使用无乙醇、无刺激的保湿润肤霜顺着毛发生长的方向涂抹直至完全吸收[14],每天2~3次,可减少毛囊炎的发生;勤剪指甲,避免抓破皮肤引起继发感染;穿全棉内衣裤,减少对皮肤的刺激。(2)忌吃刺激、辛辣食物,饮食宜清淡易消化。(3)瘙痒时可局部外用清凉剂(如:薄荷)或布类物品冷敷或轻拍局部皮肤缓解不适[14]。(4)外出时避免阳光照射,采取遮阳伞、太阳帽等防晒措施。(5)可遵医嘱予以抗组胺类药物口服治疗,用炉甘石洗剂、莫匹罗星软膏外涂皮肤患处[15],脸部可使用压缩面膜湿敷金银花水于皮肤瘙痒处[16]。(7)观察用药后皮疹变化情况,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
1.2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护理要点 该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弥漫性、融合性红斑、水疱、大疱,尼氏征阳性。受外力挤压后,大疱可破裂形成深红色糜烂面,状似烫伤样创面[17-18]。由于失去物理屏障,患者易受细菌和真菌感染,最终可因败血症而死亡,其护理要点:(1)选用生理盐水或抗菌剂[19],以冲洗、点蘸式清洗皮肤,0.5%聚维酮碘消毒液、1∶8000高锰酸钾溶液、3%硼酸水等消毒患处[20]。(2)全身皮肤完好者建议采用油性润肤剂直接喷洒皮肤,如50%凡士林和50%液状石蜡制剂。(3)大疱表皮松动未脱落者可保留疱皮,起到生物敷料的作用;对于已坏死、脱落并粘贴在创面上的表皮,可移除的直接移除,不易移除的用灭菌剪刀剪掉[20-21]。(4)小水疱及渗液少的水疱待其自然吸收,不做特殊处理。直径大于2 cm、充满液体的大水疱,常规消毒后用5~20 mL无菌注射器低位抽吸疱液,并送疱液行细菌和真菌培养[22-23]。抽吸疱液后,为防止再次损伤,可使用非黏性敷料覆盖保护,如水胶体油纱。(5)银离子抗菌敷料[24]等外用抗菌剂可用于表皮剥脱处使用;对糜烂创面可采用泡沫敷料、水胶体敷料等覆盖,以保持创面温湿度适宜,有利于创面修复;对于剥脱面积较大部位,采用暴露疗法,如红外线、电磁波频谱照射治疗,促进皮损处皮肤干燥。(6)病情严重者,遵医嘱早期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人免疫球蛋白[25]等治疗。
2 胃肠毒性护理
腹泻和结肠炎是ICIs治疗的常见胃肠毒性反应,其中腹泻的发生率为9.47%,3级及以上腹泻发生率为0.59%;结肠炎发生率为1.24%,约1/3结肠炎为3级及以上[6]。胃肠毒性常出现在治疗后5~10周[26],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抑制剂导致的胃肠毒性可发生于治疗中的任意时间,甚至治疗结束后数月;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剂的胃肠毒性多发生于用药后的5~10周[11,27]。以上两类药物联合使用会使胃肠毒性发生的风险增加,且时间提前[28]。对于无症状的1级腹泻患者,可继续用药;对于严重腹泻或持续2级以上腹泻患者,暂停ICIs治疗,并进行相关的诊断性检查、对症治疗及激素治疗[13]。
护理要点:(1)评估患者腹泻发生时间、粪便性状、腹泻次数和量、气味和颜色,以及有无腹痛及疼痛部位,有无恶心呕吐、发热等伴随症状,有无口渴、疲乏无力等失水表现,严重者遵医嘱停止免疫治疗。(2)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营养干预方案,指导患者进食色香味俱全的高蛋白、高热量食物,适量饮水,记录饮食情况。腹泻严重者根据病情和医嘱,给予禁食,或进食流质、半流质或软食,并遵医嘱补液。(3)指导患者进行肛周皮肤护理,便后温水清洗或使用吸水性强的软纸擦拭。若肛周皮肤红肿,可局部涂凡士林或护臀霜保护皮肤,或高锰酸钾溶液坐浴。(4)症状较轻患者适当休息,重型患者卧床休息,减轻肠蠕动和肠痉挛。若行药物保留灌肠,宜在晚睡前,嘱患者排便后进行,取左侧卧位、低压灌肠。(5)长期腹泻可致水电解质失衡、结肠炎、肠穿孔等并发症,加强病情观察和实验室指标监测;指导家属辅助患者完成各项日常活动,预防跌倒;若腹泻持续加重,遵医嘱予以止泻药物。某些止泻药有致肠麻痹的风险,注意观察用药后患者排气、排便、腹胀情况,及时处理。
3 肝脏毒性护理
低于5%的患者会出现免疫相关性肝炎,其主要表现为谷丙转氨酶和(或)谷草转氨酶水平升高,伴或不伴有胆红素水平升高,一般无特征性临床表现,有时伴有发热、疲乏、食欲下降等非特异性表现。胆红素水平升高时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茶色尿等。肝脏毒性通常出现在治疗开始后7周[26]。ICIs相关的肝脏损害患者预后较好,大多数患者停止ICIs治疗后可自行缓解,少数患者出现肝衰竭。1级肝脏毒性患者可继续ICIs治疗;2级肝脏毒性患者需暂停ICIs治疗,使用泼尼松缓解症状;3级以上肝脏毒性患者,建议永久停用ICIs治疗[13]。
护理要点:(1)严格掌握用药指征,进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对容易引起肝脏毒性的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29]。治疗前查看患者肝功能检查结果,确保安全用药。一旦确诊为药物性肝炎,立即停止使用相关药物,若原发病严重而不能完全停用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2)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皮肤、巩膜是否有黄染,是否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腻等消化道症状,是否有皮肤瘙痒等。如出现上述情况,立即告知医生,并密切监测肝功能情况,尽早进行对症治疗。(3)症状明显时或起病初期嘱患者卧床休息,以促进肝脏血液循环,有利于肝脏恢复。稳定好转期可适当活动,保持生活规律。(4)保持皮肤完整性,可温水清洗皮肤,避免使用碱性刺激物擦洗,选择棉质宽松衣物,剪短指甲,避免抓破皮肤。(5)肝功能受损时,会出现糖原合成减少,蛋白质、脂肪代谢障碍。合理饮食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肝细胞再生修复。指导患者遵循“高热量、高纤维素、低脂、易消化清淡饮食”原则,稳定期进高蛋白饮食,重症肝损害期严格限制蛋白摄入,以防肝性脑病发生。(6)杜绝滥用药物或再次用药不当造成新的肝损害[30]。
4 内分泌毒性护理
ICIs相关内分泌毒性主要包括垂体炎和甲状腺功能障碍,可累及肾上腺、胰腺等内分泌器官,引起原发性肾上腺功能不全和糖尿病,常发生在免疫治疗开始后9周(5~36周)[31]。研究表明,约5%接受ICIs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级别内分泌紊乱[32],与Ipilimumab(CTLA-4抑制剂)联合会导致发病率增加[33]。其中,最常见的是甲状腺功能减低(6%)和甲状腺功能亢进(2.8%)。无明显症状的1级内分泌毒性患者,可继续ICIs治疗,不需要特殊处理;症状明显或2级以上内分泌毒性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继续行ICIs治疗或考虑停药,并进行对症处理。内分泌毒性导致腺体功能较难恢复,对于内分泌不良反应的治疗,患者有可能需要终身服用激素[13]。
4.1甲状腺功能减低的护理要点 甲状腺功能减低患者多数表现为嗜睡、畏寒、体重增加、毛发脱落、便秘、抑郁等典型症状,症状较轻微。(1)对于甲状腺功能减低患者,应重点关注患者情绪变化,有无焦虑或抑郁。(2)加强与患者沟通,积极引导其正确面对自己的负性情绪,并教患者用听音乐、阅读等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排解自己情绪。同时,取得家属理解与配合,共同应对患者的情绪变化。(3)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钠、低脂饮食,保证足够水分摄入。
4.2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护理要点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悸、出汗、进食、便秘和体重减少。(1)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反应,重点评估患者神志、食欲和体重、发质与发量、是否耐受冷或热、是否出现心悸、是否腹泻或便秘、是否皮肤干燥,以及情绪或行为是否异常。(2)补充足够热量、优质蛋白质,多食富含维生素食物。禁食海带、海鱼等含碘量较高的食物,不宜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3)指导患者充分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激动。(4)对于使用激素替代治疗的患者,应在治疗前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定期复查,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
5 肺毒性护理
免疫相关性肺炎是一种罕见但有致命性威胁的严重不良事件,可发生于治疗的任何时间,其中位发生时间为2.8个月左右,联合治疗时发病时间更早[34]。免疫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呼吸困难(53%)、咳嗽(35%)、发热(12%)、胸痛(7%),偶尔会发生缺氧且会快速恶化致呼吸衰竭[35]。研究发现,PD-1抑制剂与PD-L1抑制剂导致的所有级别的肺炎发生率分别为3.6%和1.3%[36-37],而CTLA-4抑制剂单药治疗时的发生率在1%左右[35]。与单治疗相比,PD-1/PD-L1抑制剂联合CTLA-4抑制剂可使各级和3级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3倍左右[38-39]。在所有肺炎病例中,72%的患者为1~2级,但大部分的免疫相关性肺炎需要采用激素或免疫抑制治疗,超过85%的患者可通过停药和免疫抑制治疗得到缓解或治愈[40]。
护理要点:(1)评估患者肺功能基线情况和既往病史,有无肺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结节病),是否存在危及呼吸的病史(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部感染。对于上述高危人群,应加强病情监测,提前做好干预措施。一旦怀疑药物性肺损伤,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并遵医嘱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待症状改善后逐渐减量[41]。(2)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评估患者休息和运动时的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如早期发现血氧饱和度下降时应及时进行处理。(3)对于免疫相关性肺炎患者,嘱其多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胸痛明显者,协助取患侧卧位,指导患者深呼吸和咳嗽时用手按压患侧,采用局部按摩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缓解疼痛,必要时遵医嘱用止痛药;痰液量多者,鼓励其深呼吸,协助翻身及进行胸部叩击,指导有效咳嗽,促进排痰;痰液黏稠不易咯出时,鼓励多饮水,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持续低流量吸氧,改善缺氧状况。(4)指导患者遵医嘱按时用药,勿自行停药或减量。(5)对于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高流量鼻导管吸氧可有效降低气管插管率,预防支气管痉挛等并发症。氧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精神状态、生命体征,加强气道管理,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最大限度预防排痰困难等并发症。如氧疗30 min后病情仍无好转,甚至出现低氧血症者,及时告知医生,给予有创或无创机械通气[42]。
6 小 结
随着免疫治疗的进展及国内外ICIs的上市,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接受免疫治疗,由此导致的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越来越多。与细胞毒性化疗药物相比,免疫抑制剂有其独特的不良反应及发生机制,这种独特的作用机制又导致了更高的发生率和更持久的反应。护理人员可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定期评估、病情监测,早期发现新的症状和体征,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进行干预,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从而保证患者安全用药。目前,国内外缺乏免疫治疗相关的护理共识及指南。在今后的工作中,除了加强护理人员免疫抑制剂相关知识的培训,增强护理人员对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早期识别与处理能力外,还需要建立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护理路径,为其护理提供科学指导,提高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