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诠释
2022-11-27于焱
于 焱
(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辽宁 沈阳 110818)
在电影艺术快速从无声阶段发展至有声阶段后,原本不相连的音乐艺术及电影艺术快速融为一体,共同为观众奉献了别致的视听享受。在电影发展初期,电影音乐的作用被人们忽视。但随着有声电影的发展,电影音乐在电影艺术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观众对电影音乐的要求也逐步提升。从现代电影发展来看,电影音乐日渐成为电影艺术的重要配乐元素,并与电影中的主题、剧情以及情感等相配合,成为电影艺术表达借助的重要工具之一[1]。
一、电影音乐应用电影艺术归因
自电影发展至有声阶段起,音乐便成为其必要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步入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艺术音效也随之得到了完美地展现,不仅表现了新颖时尚的电影题材与风尚,一些翻拍的经典电影在电影音乐诠释功能的应用下,也表现了极强的时代风尚。
通过深入分析发现,主要是两方面因素使然。一方面,这是电影艺术的本质导致,虽然其艺术形式主要以音画表现为主,但因其对视听的要求,决定了音乐艺术理应于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从电影发展过程来看,无声电影之所以很快被有声电影代替,科技的推动作用仅是外力,其根本还在于人们对视听合一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则是电影音乐与生俱有的音质特效,使之成为现代电影不可分割的表现手法[3]。
二、电影音乐对电影艺术的诠释
1.影片氛围的营造
从现代电影来看,将电影音乐用于营造环境气氛是惯常手法。如果单纯地凭借画面或故事情节,观众就很难融于电影之中,无法得到一种沉浸式体验,电影本身的艺术内涵便不能得到展现,而电影音乐在不同题材的电影中营造环境气氛是较为合适的[4]。例如,战争片《长津湖》中的环境氛围表现得特别明显,正是得益于《长津湖之水门桥》背景音乐的应用,使置身于现代社会、从未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一代才能对该电影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年代感同身受。如果战争片一味打斗、拼杀,那么观影效果就会明显失真,观众也会觉得无聊,从而直接影响其艺术表现。同样,如果文艺片仅有剧情画面与人物对话,不但影片基调会凌乱不堪,而且剧中人物的细腻感情也不能得以准确地表现。
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自公开放映以来就获得了极大认可。该剧的主题曲源自苏联经典歌曲《山楂树》,经过钢琴的重新编曲与演绎后,给人以唯美纯洁的感受。当电影结束《山楂树》响起时,银幕内外充满悲伤的气息,留给观众的是唏嘘、感伤和感动。“曲终人散皆是梦,繁华落尽一场空”,爱情却永久。换言之,大多数对该电影刻画的场景、年代均没有体验的观众而言,如果没有片尾曲《山楂树》营造的背景和气氛,自然是不能深切体会在那个时期男女主人公的真实情感。
2.故事情节的推动
电影是视听艺术,是在他人的故事里感受人间冷暖、世间百态[5]。从发展趋势来看,电影叙事于现代电影中占据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此,场面的构置和动作的编排越来越细化,便于电影叙事的顺利实施。但相形之下,无论场景、动作等多么细致,其对情节的推动也近似于机械推动,这便需要有一种媒介可以充当润滑剂,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电影音乐又是电影情节不断向前发展的载体。随着音乐情节的变化,电影的戏剧性也不断加强,这样可有效避免电影情节因为没有声音而变得单调、枯燥。如电影音乐中通过节奏、旋律的变化,使不同的画面和音乐相互交织,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下依次按电影的主题线索前进,从而使故事情节在音乐、画面的融合状态下向前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受全球关注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钢琴并不是唯一的主题音乐,出于艺术效果的需要,作曲家同时选用小提琴作为背景音乐,以呈现电影对应年代的压抑感。例如,电影中有一幕极为血腥、残暴的杀戮场面,以钢琴音乐为背景,其低沉、安静的声音与激烈的斗争场面形成了鲜明对比,有力地衬托出战争的残酷,而后音乐节奏逐渐加快,悲凉的气氛随之改变,声音、画面、气氛在剧情发展中达成了统一,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人物情感的渲染
很多时候,电影经常会出现声画对立的场景,如角色只是静静地坐着、站着或躺着,但其内心的情感却是气象万千、波澜壮阔,而这种复杂的人物内心却无法通过电视画面展现,但电影音乐诠释人物内心的作用便可以得到有效发挥。或者说,借助电影音乐的表达,角色人物的内心真实情感会通过音乐旋律得以展现。为了更好地表达人物内心,渲染情感,需要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把握一定的目的性。要把不同的电影故事与电影音乐本身的特性互相融合,角色情感的渲染才能精准、到位。
实际上,无论演技多高的演员,也难以凭借表情、肢体语言等把多重复杂的人物情感拿捏准确。在影片《夜宴》中,太子与曾经的情人重逢时,苍白的语言却不能表达太子内心丰富的情感。一方面,与曾经的情人相逢,内心难免存有一些幻想;另一方面,他内心又极其纠结,特别想知道父皇真正的死因,内心是苦闷的、纠结的、煎熬的。在这个桥段中,背景音乐运用郎朗演奏的《越人歌》作为主题音乐,是该剧的最大亮点。该段通过节奏的变化展现了太子表面的纠结,而通过乐句的起伏、音高的变换,则渲染了太子内心的绝望与悲怆。
4.电影主题的意涵
作为电影艺术,其主题表现通常需要故事情节、人物命运走向、文化意蕴等方面共同表现。相对于这些,电影音乐更能作为软实力,可以对电影要表现的主题进一步阐述[6]。例如,《山楂树之恋》旨在表现一种唯美、单纯的爱情,使用钢琴作为其背景音乐,将旋律主题高八度演奏,体现一种晶莹剔透、柔美的纯净与诗意,使电影的主题再次升华。
另外一部电影《钢琴家》根据波兰钢琴家斯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1911—2000)的同名小说改编,完全是以音乐为题材的作品。电影的主题旨在表现被压迫的人们同权势、命运做斗争的主题思想。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在电影音乐取材上巧妙地使用了“钢琴诗人”肖邦《升c小调夜曲》,以这部作品为背景音乐穿插于故事情节中,紧扣电影主题意涵,使电影情节的背后流露出人类在无助时的绝望心态。
5.艺术真实的强化
电影创作源于现实,或者是根据人们因为现实而产生的一些想法。从理想层次来讲,电影艺术的真实性应是对故事真实内容的完整再现。电影音乐作为一种声音艺术,看不到、摸不着,如应用得当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提升电影的真实性[7]。
电影《八佰》是极好的案例。该电影取材于淞沪会战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一个只有400人的加强营,固守四行仓库、狙击日军的真实英勇故事。对于这样历史题材的电影,其音乐需要给人以振奋、希望,并能给人以抒情和感动。其片尾曲《苏州河》在实现这种音乐艺术效果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艺术的真实性。四行仓库位于苏州河畔,结尾曲以《苏州河》为名,其旋律优美动人,如同苏州河的风景,直接歌颂了不畏生死的英勇战士,同时也代表了战士内心的乡愁与对和平的渴望,衬托强化了“八百壮士”英勇阻击日寇的真实历史。
6.艺术创造的提升
但凡艺术,均需创造,单纯地以艺术还原真实的创作并不能实现艺术应有的氛围与境界。电影音乐同样具有妙用,以自身独有的诠释功能提升电影艺术的创造性[8]。为此,在进行电影音乐创作时需要基于真实发挥的想象,如果失去了想象的存在,音乐便失去了动态的生命力。无论是画面还是声音,以及电影主题中蕴含的思想和美学价值,只有想象贯穿于其中,其作为心理因素才能更好地激发观众的内心,从而为电影艺术本身的创造提供发挥的空间。同时,观众才能按个体意识、审美及习惯对其进行二次加工。
张艺谋执导的《悬崖之上》片尾曲便是如此。该电影以群像的形式展现20世纪30年代隐蔽于战线下的无名英雄,在绝境之下他们无畏无悔。其同名曲《悬崖之上》虽然作为片尾曲出现,但它的内容、格调与整部电影融为一体,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视觉感受。当片尾曲响起的时候,在观众看来,北国的洁白冰雪却仍在眼前浮现,象征一代儿女对党的纯洁与赤诚之心。
三、结语
如今,电影是一门视听结合的艺术,在电影中应用电影音乐,对电影艺术的呈现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合理运用,人物情感可以通过电影音乐传达给观众,使观众与电影人物产生共情,在视觉效果上融入听觉,能够强化电影的真实性,引起观众的无限回味。恰当地在电影中运用电影音乐,有助于塑造电影人物形象,营造影片气氛,并推动剧情进一步发展。此外,电影音乐还能起到升华电影主题的作用等。
分析研究电影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不仅有利于电影音乐的多维发展,也极大提升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为电影音乐本身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从而提高电影音乐的质量。由本文论述可知,电影音乐依托着影像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以诠释功能于电影艺术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实是双向选择的结果。电影艺术与电影音乐二者相互配合,协调发展,能够有效地提升观众的审美能力与艺术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