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中水质采样质量控制研究
2022-11-27鲁鹏
鲁 鹏
(大连市生态环境事务服务中心庄河生态环境监测站,辽宁 大连 116400)
当前阶段,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高度重视的话题。尤其水污染问题更是成为所有环境污染问题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国家通过环境监测持续加强对水污染情况的监控,在最源头对水污染状况进行准确掌握,从而制定有效政策,降低水污染问题的危害。保证水质监测质量的前提需要具有代表性的水质样本,但是,在开展水质采样工作过程中,不仅流程繁琐复杂,而且十分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水质监测工作的顺利展开。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水质监测中提高水质采样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意义。
1 影响水质采样质量的因素
在水质监测过程中,精确的水质样本是水质监测工作的前提,如果水质样本出现偏差,很容易为后续工作带来连锁式影响。而在水质采样中,影响其质量控制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影响水质采样质量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水质采样工作会在露天条件下进行,而水质样本周围的土壤、气候、温度等变化,都会对水质样本带来影响,进而改变水质样本质量,使其和水环境的实际情况相偏离。除此之外,诸如洪水、沙尘暴、泥石流等恶劣环境也会严重影响水质样本[1]。此时,如果采样人员没有提前了解采样环境,十分容易影响水质采样质量。
1.2 采样设备因素
水质采样是一项兼具精密性、专业性、严谨性的工作,因此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运用专业化的设备。一方面,在水质样本的采集上,通常采样人员会使用自动采样器、单层采水瓶、聚乙烯塑料桶等专业设备,以此确保水质样本质量。另一方面,在水质样本的保存和运输上,采样人员也会使用符合要求的设备。而如果在水质样本采集、保存及运输设备的选择上出现疏漏,都会对水质样本的质量造成影响,同时使后续工作无法有效展开。
1.3 采样人员因素
在水质采样工作中,采样人员的专业能力、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是影响水质采样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国家虽然为水质采样工作制定了配套的执行标准,但是人为因素依然具有的不可控性,削弱了执行标准的执行力度。例如,不同的水质样本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因素,选择合适的存储和检测设备,如果采样人员对环境因素有所疏忽,就容易选择错误的采样设备,进而影响水质采样质量。又或者在水质监测环节中,如果采样人员在水温和pH值设置中出现误操作,就会影响样本质量,从而使水质样本的最终呈现数据产生误差。除此之外,在水质样本的运输环节,需要采样人员认真规划运输行程、妥善保存水质样本,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影响样本质量。由此可见,人为因素对于水质样本采集质量控制具有显著影响。
2 水质采样现场的质量控制
2.1 严控样本采集过程
为了确保水质采样过程中样本具有代表性,需要严格控制水质样本的采集过程,具体可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2.1.1 对水质样本进行预处理
一方面,采样人员需要预先对采样地点水体表面、周围的杂物、废弃物进行清理。另一方面,严格按照采样规范,采样人员在采样时应该选择合理的采样深度,并且避免杂质对水质样本的影响,采集到最具代表性的水质样本作为监测样本[2]。
2.1.2 确定采样量和固定剂
不同的水体类型直接影响水质采集工作的开展。水体类型不仅是大众熟知的江、河、湖、海,同时还包括水体中的溶解物质、水生生物等。采样人员唯有预先对水体类型、监测项目、污染程度展开调查,才能确定合适的采样量和固定剂。
2.1.3 单独采样
在水质监测工作中,在面对诸如含有石油类、微生物、BOD5等特殊监测项目的水体时,采样人员需要对水质样本进行单独采样[3],并合理确定采样顺序。
2.1.4 隔绝空气
在采集需要监测某些项目的样品时,采样人员需将水质样本注满事前准备的容器中,避免瓶中残留空气对水质样品造成影响。
2.1.5 记录采样过程
采样人员在采样结束后,需要通过纸质和摄像对过程进行记录。同时,要将采样时间和地点、样本数量、采样方式等进行详细标注,以方便后续监测工作开展。
2.1.6 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监测工作
在水质样本监测过程中,采样人员除了使用常规的监测技术外,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起一套自动化的水质监测系统,从而实现水质监测的自动化发展。另外,借助该监测系统的大数据功能,能够随时调取水质历史监测记录,从而为水质保护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2.2 树立职业道德意识
在采样人员获得采样上岗证之前,环境监测机构需要为每名采样人员开展职业道德培训,帮助采样人员树立职业道德意识,同时将职业道德内容写入水质采样工作规范当中。另外,在水质采样现场,需要质量监督员对采样人员的工作流程和规范实时监督,并对其与环境监测规范行为相悖的操作予以纠正。其中,对于严重影响水质样本采集质量的采样人员,环境监测机构需要对其进行相应处分。进而做到绝不因人为过失,对水质样本采集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2.3 确保水质监测数据信息的实时性
为了确保水质监测数据信息的实时性,采样人员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对水质样本开展实时监督,从而及时了解水质样本的动态信息。通过信息化设备的运用,能够为水质采集质量控制的落实奠定基础。除此之外,由于采样人员能够实时对水质样本的动态信息进行监测,就能凭借水质样本数据及时判断污染的形成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防控举措,进而减少污染的进一步扩散。此举对于环保工作的展开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3 水质样品保存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3.1 具备水质样本分类保存意识
为了有效增强水质采样质量控制,采样人员在对水质样本采集后,需要严格、严肃执行水质样本的分类措施。由于不同水质样本之间的污染程度各不相同,且相互之间的水质成分存在差异,因此采样人员可以对水质样本进行分类,以此满足不同类型水质样本的运输需求,并为之后实验室检验水质样本提供质量保证。
3.2 选择合理的水质样本保存方法
水质样本在采集之后,由于周围环境、温度、微生物新陈代谢、化学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将会引发水质样本某些物理参数及化学成分的变化,从而影响水质样本质量。为了降低这种影响,采样人员就需要选择合理的水质样本保存方法。通常情况下,冷冻冷藏保存法和化学试剂保存法是较为常用的水质样本保存方法。冷藏冷冻法较为简单直接,即通过将水质样本放在低温保存容器中,从而起到抑制微生物活动,减缓物理发挥和化学反应速度的作用[4]。化学试剂保存法则需要采样人员根据不同类别的水质样本,在样本中加入不同的化学试剂,进而确保水质样本中微生物、物理化学变化的稳定性。在化学试剂保存法中,常用的几种化学试剂如下所示。一是加入生物抑制剂。在测定含有酚的水质样本时,可以加入磷酸将pH值调配到2时,再加入0.01-0.02 g抗坏血酸除去残余氯,就能够起到抑制苯酚菌的分解活动。二是调节pH值,防止化学反应。在测定含有铜、锌、铁等金属离子的水质样本时,可以加入硝酸将样本的pH值调配到1至2时,就能防止金属离子水解沉淀。三是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在测定含有汞的水质样本时,可以加入盐酸,能够使汞始终保持稳定价态。在测定含有硫化物的水质样本时,可以加入抗坏血酸,防止氧化现象发生。在测定溶解氧水质样本时,可以加入少量硫酸锰和碘化钾,以此固定溶解 氧[5]。
3.3 对水质样本进行处理
和水质样本采集、保存工作一样,预处理工作同样是水质样本管理质量控制的一部分。水质样本管理人员需要依据水质样本的检测结果以及水质成分,选择诸如活性炭吸附、蒸馏、过滤等水质样本处理方式。在此以蒸馏技术为例。采样人员将吸收剂放入吸收瓶中,通过一段时间的蒸馏工作,就会将水质样本中的污染物转移到吸收瓶中,从而去除干扰物质,以此达到准确检测的目的[6]。
4 水质采样质量控制的保障工作
4.1 完善采样前的准备工作
在水质采样工作开始前,需要完善的前期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采样现场勘测、资料收集、明确监测项目、拟定监测方案、采样人员分配等[7]。唯有确保前期工作准备就绪,才能使水质采样过程井井有条,进而为质量控制提供保障。除此之外,水质采样设备与储存方式的选择,也应该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完成。例如,采样人员在预先了解采样现场的情况后,就可以直接根据现场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采样设备和储存设备。
4.2 加强采样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在水质采样过程中,对于采样设备的依赖是十分明显的。如果环境监测机构未能对采样设备进行日常的管理和维护,极易影响水质的采样质量。首先,环境监测机构需要建立专门的采样设备管理、维修小组,负责对采样设备进行日常的保养工作。其次,制定科学、完善的设备管理条例以及规范流程,并实行采样设备专人管理责任制。即将每种采样设备都分配到专人负责,同时由专人对每次采样设备管理进行登记。最后,当采样设备出现故障问题时,需要由专人对故障原因进行排查。而当故障无法有效解决时,需要对故障内容进行记录,并及时向采样设备供应商进行反馈,从而做到每台采样设备时刻保持在最佳状态。
4.3 提前确定样本的保存方式
由于水质样本在保存过程中容易受到生物、物理、化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注重对水质样本的保存,为之后水质监测的准确性提供保障。在水质样本采集之前要根据监测方案,充分准备器具,做到现场采样时,能根据样本类型选择不同的保存方式。特别是水质样本需要冷藏或避光时,务必能满足低温和避光条件,从而确保水质样本在运输途中,水质中的生物、物理、化学性质不被改变。当水质样本顺利运输到实验室后,需要根据水质样本的类别进行分区存放,同时在水质样本上贴上醒目标识,防止实验人员混淆[8]。与此同时,实验室的水质样本保存条件,同样需要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4.4 严格落实实验室质量控制
当水质样本在实验室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水准将直接影响水质采样质量控制的结果。当前,实验室质量控制主要分为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以及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其中,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指的是实验室自身对于水质样本分析过程的控制。其外在表现主要为实验室人员在水质样本分析过程中的自我控制,以及实验室人员是否遵照质量控制程序的过程。实验室人员通过维持相对较高的质量控制开展质量分析工作,不仅有利于提高水质采样的质量,还有利于当水质采样质量控制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在解决问题后持续对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进行改进。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标准样本分析、密码样本分析、质量控制分析、仪器比对实验、人员比对实验、方法比对实验等。而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指的是通过将水质样本交给具有先进分析技术、经验丰富的实验人员的实验室展开质量分析,进而确保水质采样质量控制。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开展的目的在于依托外部的不同实验室,通过实验室差异,找出实验室内部发现不了的问题,从而有助于实验室内部修正误差,并对分析方法进行改良。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比对、质控考核、能力检验、测量审核等。
4.5 提高采样人员的业务水平
首先,所有采样人员都需要持证上岗,同时对环境监测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要求烂熟于心。其次,采样人员需要随时关注行业动态,主动了解最先进的水质采样知识,掌握最科学的水质采样方法,才能满足持续变化的环境监测需求。再次,环境监测机构应搭建和完善水质采样质量管理体系,为水质采样工作制定详细的程序流程,并安排专门的监督人员对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以此提升采样人员的业务水平。最后,环境监测机构可以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采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为强化水质采集质量控制提供相应的保障。
5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水质采样过程中的科学性,提高水质采样质量,环境监测机构需要履行水质采样质量控制职能,执行水质保存质量控制的相关措施,并加强对水质采样质量控制保障的日常监督,才能最大程度降低环境因素、采样设备因素、人为因素对水质采样质量控制的不良影响。同时,在水质采样质量控制中,通过完善前期准备工作、加强采样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注重样本的运输、严格落实实验室质量控制、提高采样人员的业务水平等,为水质采样质量控制提供相应保障,才能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