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2022-11-27■许爽
■ 许 爽
2022 年第7 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战略开启新征程。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擘画了中国乡村发展的美好未来,是激荡在广袤乡土大地上最为嘹亮的乐章,也是回旋在亿万农民心中最为动人的梦想。我们要牢记嘱托,不辱使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稳住基线,夯实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头重头在“三农”,基础和潜力也在“三农”。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深刻把握“三农”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守好这个战略后院。从把握历史主动深刻理解“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历史告诉我们,“三农”问题是贯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一条重要主线。我们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做好“三农”工作的智慧和力量,牢牢把握做好“三农”工作的主动权。从胸怀“两个大局”深刻理解“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只有乡村全面振兴,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复兴,才能从容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与挑战。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实践探索深刻理解“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在陕北梁家河,他与村民们一起战天斗地,称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在河北正定,他探索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的新路子,总结出裕民富民的“二十字经”;在福建,他组织推动山海协作、闽宁对口帮扶,强调扶贫先扶志,提出“滴水穿石”“弱鸟先飞”,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扶贫搬迁“造福工程”;在浙江,他亲自部署“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重要工程,探索推进“三位一体”合作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农业农村重大改革,推动浙江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走在全国前列;在上海这个农业比重不到1%的超大城市,他的足迹遍布郊区乡村,强调只要有农业农村农民,就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二、守住底线,筑牢防止规模性返贫“防护堤”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当,政策不留空白,绝不能出现这边宣布全面脱贫,那边又出现规模性返贫。”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上下功夫。要精准确定监测对象,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全部纳入监测范围。要及时发现苗头问题,抓紧落实帮扶措施,将返贫致贫风险解决在萌芽状态。要打通各部门监测平台数据壁垒,缩短认定时间,提高监测帮扶效率。二是在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上下功夫。把产业就业帮扶作为着力点,千方百计稳住就业,通过组织劳务输出、优化公益岗位等方式,确保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中有增。三是在强化重点区域帮扶上下功夫。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编制实施方案,集中力量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让脱贫基础更加牢固、更可持续。对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持续加大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后续扶持力度,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逐步能致富。
四是在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实上下功夫。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不能掉头就走。要保持5 年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相关政策将在延续中调整,在调整中延续,确保任何情况、任何时候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筑牢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防护堤”。
三、不越红线,上牢粮食稳农“安全锁”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安全的弦要始终绷得很紧很紧”“粮食生产必须年年抓紧。”我们要时刻上牢粮食稳农这个“安全锁”。保障粮食安全,一是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守住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的面积红线和产量红线两条“底线”,把党中央部署的一系列“藏粮于地”措施落实到田间地头,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良田配良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粮食安全的核心是种子安全,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拿出攻破“卡脖子”技术的干劲,硬核坚守。二是建立“辅之以利、辅之以义”机制保障。“辅之以利”就是要让农民种粮有钱赚,政策手段上要坚持和完善农业的价格和补贴政策。“辅之以义”就是要压实地方党委政府在粮食安全上的义务和责任,明确粮食安全要实行党政同责。三是农产品要保多样、保质量。进一步推动“三品一标”即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让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种类更多、质量更优、销路更畅、效益更好,多向度提升食物保障能力。
四、把握主线,奏响乡村振兴“共鸣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要举全党全国之力深入抓、具体抓、有效抓,紧紧围绕七个方面主线,奏响“共鸣曲”。一是夯实乡村振兴产业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拓展乡村多种功能,通过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新产业新业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要求,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二是铸就乡村振兴精神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注重农村青少年教育问题和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彰显乡村振兴生态之美。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健全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加强长江、黄河流域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等工作。四是激发农村资源要素之活。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就要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五是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之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要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合理布局村庄,分类指导。六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之制。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县乡村统筹,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七是创新乡村治理有效之法。要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巩固农村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五、确定路线,把稳党对“三农”工作领导“定盘星”
面对新阶段新任务,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须臾不可放松,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确定乡村全面振兴的“路线图”,念好“真”经,当好“定盘星”。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抓实干”。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政策,把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压下去,把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硬杠杠”立起来,树立“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的政绩观,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干在实处、取得实效。公共财政要“真金白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要加大真金白银的投入。”公共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要不断进行创新,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源用于乡村振兴,形成多元投入的新格局。基层干部要“真情投入”。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把优秀本土人才、返乡创业能人、大学生村官等吸收到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中来,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农民群众要“真正参与”。通过教育、培训、宣传、典型引导、边干边学等方式,帮助农民了解、熟悉参与村级事务决策、协商和监督的权利、规则和途径,提升农民作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和受益主体的能力,逐步培养农民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