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妈妈语录”走俏网络是“教育事业的悲哀”?
2022-11-26
“妈妈为什么逼我学习?”
“为了你将来点餐的时候,可以不看价格。”“为了你在累的时候,随時可以打车回家。”“为了你在外出旅游的时候可以住自己喜欢的酒店。”……
近日,电商平台销售的“清华妈妈语录”引发关注。该商品有木质相框摆件、也有墙纸形式,内容均为激励孩子努力学习的话语。这类商品在部分网店销量不菲,有买家评价称,“买给孩子的生日礼物,太惊喜了”“送给读高中的儿子,很有激励作用”等。
家长们为何要逼孩子学习
“儿女双全”的二胎家长瓜瓜(化名)说,逼孩子学习的家长大多数可能会说是为了孩子,为了上“双一流”高校,为了孩子以后过得更好。
但瓜瓜认为,有时家长需要反思的是,就像曾经年少时无法判断现在元宇宙、大数据发展趋势,当下的自己又如何得知孩子未来会经历什么、从事什么职业?所以,学习的目的是补缺和提升,补缺指学习生活和做人的道理,提升指增加兴趣和知识。
瓜瓜此前从事媒体行业,早期只会采访和写作,后来要负责视频拍摄、剪辑,于她而言,学习的目的是丰富自身能力,大学是全日制学习的终点,但可能是行业知识学习的起点,特别是走上社会,每个“赛道”都从起点开始,所以长辈们会说学无止境。
瓜瓜说,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关键还是培养习惯。她让女儿从小学习钢琴,是因为认为女儿专注力不够好,但她不要求女儿考级,只是练专注力和对音乐的启蒙。
从事金融行业的王俞刚成婚不久,他觉得这个语录的逻辑把生养孩子作为一笔巨大的投资,要求未来产生的现金流必须能够覆盖父母的支出,所以才逼孩子学习。
教育的目标是让孩子身心健全
“时至今日,我们竟然还在讨论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教育事业的悲哀。”教育学者熊丙奇听闻这一“语录”时痛心疾首。在他看来,这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现代演绎,只不过更具体更功利化。
熊丙奇提出,如果以财富作为教育的目标,大概率会有一个错误的结局。在他看来,在中国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只有1%,而99%是其他孩子,父母给孩子提出了不切实际的目标,孩子无法实现后,可能一辈子以失败者的身份面对自己、面对父母。
此外,在部分父母眼中,考上名校或许等同于百万年薪。现实生活中,名校毕业生和高薪并不能画等号。如果被灌输了“清华妈妈语录”理念,毕业后如果落差很大,有的人会不想回家,甚至回避自己的毕业院校。
因此,熊丙奇说,如今的教育,父母首要的目标是教孩子做人,成为一名身心健全的人。
在这则“清华妈妈”的语录中,达成后续的目标,有一个核心前提,就是“逼孩子学习”。
熊丙奇则表示,孩子的学习能力是逼不出来的,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天赋,家长要给孩子创造好的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逼的概念就是给孩子树立过高的目标,根本是孩子达不到的地方,除了给孩子制造焦虑,并没有什么作用。
(据上观新闻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