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0%氟啶·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2种天敌昆虫的急性毒性与风险评估*

2022-11-26陈蓓蓓陈迎丽廖朝选

贵州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噻虫嗪赤眼蜂粒剂

魏 杰,陈蓓蓓,陈迎丽,何 伟,谢 源,廖朝选▲

(1贵州省检测技术研究应用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2;2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14)

病虫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严重时可导致农产品产量大减,品质降低,对生产收益影响巨大,为了降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在农业生产中农药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措施[1]。据研究报道,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甜瓜蚜虫1~7 d的防效高达96.49%~99.58%,可有效控制蚜虫对甜瓜的危害,并且该农药对甜瓜生长没有影响[2]。随着农药的广泛应用,对环境生物的生存也造成很大影响,研究表明,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对蜜蜂的毒性为高毒,可导致其行动迟缓、活力降低,严重影响蜜蜂正常生存[3];氟啶虫酰胺对家蚕的急性毒性LC50=10.21 mg a.i./L,具高毒性,可使家蚕食量降低、侧躺、变软甚至死亡[4]。噻虫嗪与氟啶虫酰胺可通过触杀和胃毒产生作用,具有良好的内吸性、渗透性,对刺吸式口器害虫防效甚佳[5-6]。复配制剂在农药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单剂联合用药可能会使药效增加,对虫害防控作用显著,有研究表明氟啶虫酰胺与啶虫脒的复配制剂可显著增加对花椒蚜虫的防效和持效期[7]。目前,噻虫嗪与氟啶虫酰胺2种农药的单剂产品对瓢虫、赤眼蜂、蜜蜂等环境生物的毒性研究与风险评价已有一定报道[5-6,8],但对复配制剂的环境风险研究较少。研究60%氟啶·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七星瓢虫和螟黄赤眼蜂的急性毒性与初级风险评估,可为氟啶虫酰胺和噻虫嗪复配制剂在田间安全规范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仪器与试剂

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中国)有限公司,TLE204E/02,0.0001 g;人工气候培养箱:上海比郎仪器制造有限公司,PRX-250B;指形玻璃管:内表面积S=29.64 cm2。

吐温-80,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60%氟啶·噻虫嗪水分散粒剂,购自陕西康禾立丰生物科技药业有限公司,登记在黄瓜上防治蚜虫,田间施药量45~54 g a.i./hm2,每季作物最多喷雾施用3次,安全间隔期5 d。

1.2 试验生物

七星瓢虫(Coccinellaseptempunctata):采集于贵阳市沙文高新区农田,置于实验室养殖箱内用豆蚜饲喂。待七星瓢虫适应环境并产卵一周后,收集卵片进行孵化幼虫并饲育,待幼虫蜕皮为2龄后用于试验。

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chilonis):采用螟黄赤眼蜂蜂卡进行孵化,使用48 h内羽化的成蜂进行试验,蜂卡购于北京中科白云绿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试验方法

1.3.1 瓢虫毒性试验

根据标准试验导则[9],将60%氟啶·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用去离子水稀释为2.96 mg a.i./L、4.74 mg a.i./L、7.59 mg a.i./L、12.1 mg a.i./L、19.4 mg a.i./L、31.1 mg a.i./L的试验液,然后取0.30 mL置于玻璃管内,于热狗机上不间断滚动,使药液在玻璃管内壁形成均匀药膜。以上每个浓度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支管。药膜管制备完毕后,每管引入一只幼虫进行试验。试验中每日饲喂足量新鲜蚜虫以保证瓢虫生长,环境条件控制为温度25 ℃±2 ℃、相对湿度70%~85%,在光照强度大于1250 lx的培养箱内,调节光暗比L∶D=16∶8进行试验,至对照组瓢虫全部羽化后结束。

1.3.2 赤眼蜂毒性试验

参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第17部分:天敌赤眼蜂急性毒性试验》进行毒性测试[10]。将60%氟啶·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用去离子水稀释为0.296 mg a.i./L、0.504 mg a.i./L、0.857 mg a.i./L、1.46 mg a.i./L、2.48 mg a.i./L、4.21 mg a.i./L的试验液,然后取0.30 mL置于玻璃管内,于热狗机上不间断滚动,使药液在玻璃管内壁形成均匀药膜。药膜管制备完毕后,向每支管引入100±10只赤眼蜂,试验在温度25 ℃±2 ℃、相对湿度70%~80%,无光照的培养箱内进行,赤眼蜂爬管1 h后,在每支无药管中划入两条糖线(10%蜂蜜水)作为赤眼蜂的食物并将试验管中存活赤眼蜂转入其中,测试周期为24 h。

1.4 数据处理

使用Excel对毒性数据进行统计,采用SPSS 19.0分析软件中Probit模型计算半致死用量LR50和95%置信限,采用线性模型获取回归方程。

1.5 初级风险评估

评估参照NY/T 2882.7—2016《农药登记环境风险评估指南 第7部分:非靶标节肢动物》[11]的相关方法进行。由产品标签信息可知,60%氟啶·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登记于黄瓜的蚜虫防治,田间用药量45~54 g a.i./hm2,每季作物最多施药3次,安全间隔期5 d。以此确定评估使用的田间推荐最大用药量(AR)为54 g a.i./hm2,施药次数3次,由于缺少施药间隔,评估时采用安全间隔期5 d代替。黄瓜属于藤蔓植物,后期高度大于50 cm,评估中基本漂移因子(PDF)选用导则附录中“表B.3 3次用药的基本漂移因子”的“高度>50 cm的蔬菜、观赏植物等”数据。根据导则方法,选择农药漂移因子(PDF)及植被分布因子(VDF)和农田外物种分布不确定因子(UF),并计算多次施药因子(MAF)。结合试验毒性终点LR50按以下公式确定农田内、外的预测环境暴露浓度PECin、PECoff和危害商值HQin、HQoff,并通过HQ确定风险是否可接受。计算公式如下:

PERin=AR×MAF

2 结果与分析

2.1 急性毒性效应

在瓢虫急性毒性试验中对照组瓢虫正常死亡2只,死亡率为6.7%,低于20%符合标准要求。高浓度处理组对瓢虫幼虫期毒害作用大,试验蛹期前导致大量幼虫死亡,中高浓度处理组对预蛹期的瓢虫影响较大,可能是其作用机制阻碍瓢虫进入化蛹期,导致部分幼虫一直停留在4龄后期无法化蛹最终死亡。在赤眼蜂毒性试验中对照组死亡率为1.0%,低于标准要求10%以下。试验赤眼蜂爬行1 h后每个处理组均出现抖动挣扎的症状,当处理组浓度升高,该症状数量也随之增加,抖动挣扎的赤眼蜂无法爬行至无药管且状态极差,该症状的赤眼蜂最终统计为死亡。

在60%氟啶·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的急性毒性暴露下,对七星瓢虫在3 d前死亡率小于50%,半致死用量LR50>31.5 g a.i./hm2;当试验4 d时最高浓度处理组死亡率超过50%,各处理组瓢虫在整个周期发生不同程度死亡,对4 d、7 d、10 d及14 d试验点瓢虫死亡数据进行分析计算LR50和95%置信限等,结果见表1。供试农药对七星瓢虫半致死用量4 d-LR50为36.0 g a.i./hm2,7 d-LR50为21.7 g a.i./hm2,10 d-LR50为16.4 g a.i./hm2,处理组全部羽化时(14 d)的LR50为9.03 g a.i./hm2。供试农药对螟黄赤眼蜂具有较高的毒害作用,毒性数据分析结果见表1,半致死用量24 h-LR50为0.815 g a.i./hm2。

表1 供试农药对七星瓢虫和螟黄赤眼蜂的毒性数据分析

2.2 初级风险评估

导则规定,当农药对非靶标节肢动物的危害商值HQ>5时,风险不可接受,当HQ≤5,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如表2所示,按产品规定条件在黄瓜上施药,60%氟啶·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七星瓢虫和螟黄赤眼蜂的农田内危害商值HQin分别为13.2、146,风险不可接受;对七星瓢虫和螟黄赤眼蜂农田外危害商值HQoff分别为0.912、10.1,对于七星瓢虫的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但对赤眼蜂的风险不可接受。

表2 供试农药对七星瓢虫和螟黄赤眼蜂的风险评估结果

3 结论

研究发现,60%氟啶·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通过药膜管法对七星瓢虫和螟黄赤眼蜂的急性接触毒性LR50分别为9.03 g a.i./hm2、0.815 g a.i./hm2,该剂量低于农药的田间用药量,表明产品在田间施用时,可能对田间的瓢虫或赤眼蜂等产生接触危害。噻虫嗪是新烟碱类触杀型杀虫剂,其对环境生物具有触杀毒性,有研究表明30%噻虫嗪悬浮剂对七星瓢虫和螟黄赤眼蜂的急性接触毒性LR50分别为25.3 g a.i./hm2、1.39 g a.i./hm2[8]。而氟啶虫酰胺对非靶标节肢动物相对毒性较低,在75 g a.i./hm2的田间最大推荐用药量下,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对七星瓢虫和玉米螟赤眼蜂的LR50均大于75 g a.i./hm2[5]。由此可知,复配制剂60%氟啶·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的急性毒性较高,可能主要源自噻虫嗪,但两者复配的联合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

初级风险评估结果显示,60%氟啶·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农田内的七星瓢虫和螟黄赤眼蜂的危害商值HQin>5,风险不可接受。表明按产品推荐用药量于田间施用时,对农田内的非靶标节肢动物风险较大,在使用赤眼蜂、瓢虫等开展生物防治或综合防控的田间不能同时使用该农药。对七星瓢虫的农田外危害商值HQoff<5,风险可接受;但对螟黄赤眼蜂的HQoff>5,风险不可接受,表明了田间施用产品后,对农田外的非靶标节肢动物可能存在一定暴露风险,但可能因物种或接触方式不同而风险不同。在生态脆弱区域,为保护生态多样性,使用该产品时需严格注意施药漂移。

猜你喜欢

噻虫嗪赤眼蜂粒剂
5种赤眼蜂品系对米蛾卵和梨小食心虫卵的选择偏好研究
四种赤眼蜂对槐尺蠖卵的寄生能力及适应性
噻虫嗪、吡虫啉灌根防治苹果绵蚜及砧穗组合抗性试验
水分散粒剂在农药生产中的应用与发展探究
噻虫嗪在农田土壤中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①
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效果初探
75%醚苯磺隆水分散粒剂的制备
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冬枣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推广新型农药噻虫嗪防治甘蔗叶部害虫突破14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