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出专业课程育人功能 纵横交贯落实思政教育

2022-11-26王卫红武锋强吴彩燕刘孟琴

地理空间信息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主干专业课程戏曲

王卫红,武锋强,陈 莉,吴彩燕,刘孟琴

(1.西南科技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2019年他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近年来,实施课程思政逐步从部分高校在“点”上的探索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界在“面”上的共识[3]。西南科技大学在四川省高校中较早启动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测量学》作为学校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已完成了建设目标。2019年11月学校以“直接认定”的方式将《测量学》向省教育厅推荐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得批准,现正在加强建设。

为了形成“课程思政”共建共享工作机制和协同创新机制,凸显品牌效应,由国家级教学名师、地理类教指委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汤国安教授发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联盟。2019年4月组织全国各高校申报GIS思政实验案例库教学项目,《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建设与网络发布》成功入选,目前已完成该项目的建设,并顺利结题。

西南科技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立了由专业课教师和学生思想工作者共12人组成的主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以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测量学》和全国高校GIS思政实验案例库《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建设与网络发布》为主要依托,全面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以文化自信和成才报国为重点,突出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从课程资源、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等方面入手,在12门主干专业课程中实施了课程思政改革,即在横向上第一、二、三课堂交错,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保证课程思政的广度和温度;在纵向上以案例为纽带,设计“思政案例库”,使主干专业课全面贯通,并加强课程考核,保证课程思政与专业技能融合的深度和力度,从而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1 挖掘思政元素,使思政内容更有广度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4]。前文化部部长蔡武认为文化自信有3个来源:①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优秀传统;②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社会进步的伟大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优良传统;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5]。

青年有担当,国家才有希望。作为大学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立志成才、担当责任、报效祖国,也就是说,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能服务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职业操守,对学科专业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建立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基石上。围绕文化自信和成才报国,本文仔细梳理了主干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元素,以课程思政主题、典型案例、综合实践等具体形式嵌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保证了课程思政内容的广度。主要思政元素如图1所示。

图1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主干专业课程的主要思政元素

2 唤醒担当意识,使课程思政更有深度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均明确了思政教育目标,主要通过大量案例教学,特别是系统的“思政实验案例库”达成课程思政教育纵向贯通的目的。《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建设与网络发布》是其代表成果,围绕中国传统戏曲主线,设计了分布在8门课的8个综合实验案例,即中国传统戏曲专题图制作(《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中国传统戏曲互联网搜索热度专题动图(《地图学》)、中国传统戏曲空间数据库构建(《空间数据库》)、中国传统戏曲时空分布格局(《空间分析综合实践》)、中国传统戏曲查询系统构建(《GIS二次开发》)、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建设与网络发布(《WebGIS技术课程设计》)、中国传统戏曲词云制作(《大数据分析》)、中国传统戏曲时间序列分析(《时态GIS原理》)。该“思政实验案例库”从大一持续到大四,使学生不仅能由浅入深地学习专业技能,而且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了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为传统文化保护和振兴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戏曲的传统参与模式和传承模式,丰富了戏曲欣赏与学习资源,加大了传播力度。

《测量学》和其他主干专业课的“测绘与工匠精神”、“红色军测精神”、“测绘与大国安全”、“测绘与智慧中国”、“依托专业技能,践行社会责任”、“防灾减灾意识的培养”、“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职业道德的培养”等思政教育案例,为学生指引了成才报国的具体实现途径。通过寻求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将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采取一种比较潜隐的形式持续渗透到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唤醒学生成才报国的主动担当意识,使课程思政更有深度。

3 创新教学方法,使课程思政更有温度

课程思政内容的讲授不能简单机械地叠加,而应结合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传达[6]。本文牢记课程育人的根本任务,根据思政元素的特色,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使课程思政更有温度,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以《测量学》为例,在主编国内首部《测量学》本科微课教材时,以二维码的形式链接部分思政教育元素,引导学生进行观看或阅读[7]。以学生为主体、以产出为导向、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测绘与文化自信”、“测绘与大国安全”等思政主题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国情,坚持四个自信。由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学生思想工作者组成教学团队,将“课程思政”从第一课堂拓展到第二课堂,通过国家版图意识宣传、“红色军测”主题展览、演讲、测绘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充分利用第三课堂(在线课堂),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课时偏少的缺憾,而且丰富了课程思政的形式。录制课程思政专题视频,作为自主建设、在《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上线的在线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结合测绘重大事件在线组织学生讨论。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形式,在有效保证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测绘史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发历程中领略北斗精神、透过珠峰测高致敬英雄测绘大队、从军事测绘工作者的峥嵘岁月中感受其家国情怀。

4 改革课程考核,使思政教育更有力度

西南科技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主干专业课程对考核方式和内容进行了改革。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进行过程性评价、在实践环节进行仪器和软件操作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大作业并进行口头汇报、在结课考试中增加课程思政方面的考题等形式,建立了以价值判断和思辨能力为目标,知识考核与行为考核相结合的全方位考核方式,将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对学科专业价值的认知、学科专业方面的操守、专业伦理等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中让思政教育更有力度。

5 结语

西南科技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主干专业课程“讲大势、传大道”,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采取课堂讲授、典型实验教学案例、展览、主题演讲、讨论、科技活动、线上线下混合等教学方式,横向交错、纵向贯通,织就一张课程思政教育之网,巧妙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由于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出色表现,该专业已被评为学校课程思政的示范专业。

猜你喜欢

主干专业课程戏曲
全球首条1.2T超高速下一代互联网主干通路
抓主干,简化简单句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二代支架时代数据中糖尿病对无保护左主干患者不同血运重建术预后的影响
高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血运重建术的长期预后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