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多功能电暖炉发热试验最不利状况的探讨

2022-11-26郭记伟李佳琦黄昌远

日用电器 2022年10期
关键词:暖炉直流电机温升

郭记伟 李佳琦 黄昌远

(赛旺检验检测认证有限公司 重庆 401120)

引言

多功能电暖炉是一种组合型器具,集烹饪、取暖等功能于一体,实用、便捷,在西南地区特别是贵州深受普通消费者的喜爱。此器具额定输入功率大、功能多,且大多还具备升降功能,但在对其进行发热试验时,往往忽视升降功能,使容易引起危险的状况漏测,导致最不利状况判定错误,结果不准确。本文就如何确定多功能电暖炉发热试验最不利状况进行了分析、验证。

1 器具基本情况描述

一种多功能电暖炉外观形状如图1所示,属于驻立式器具,Ⅰ类防触电保护类别,额定输入功率:3 000 W,额定电压:220 V~,额定频率:50 Hz,其中,烹饪输入功率:1 500 W,取暖输入功率:2 400 W;额定输入功率是通过“CPU”芯片集成电路精准分配烹饪、取暖输入功率而得到,各输入功率对应的功能分别是烹饪+取暖功能、烹饪功能、取暖功能,也即是器具的主要功能。升降功能通过器具底部内自带的直流电机(直流24 V)运转而实现;在正常使用中可开启一个功能,也可同时开启多个功能;此器具的安全考核标准为GB 4706.1-2005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GB 4706.22-2008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驻立式电灶、灶台、烤炉及类似用途器具的特殊要求》、GB 4706.23-2007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第2部分:室内加热器的特殊要求》。

图1 多功能电暖炉外观形状及功能区域图

2 发热试验测试理论分析

在日常使用中,消费者会根据个人身高、使用习惯,借助升降功能来调整器具的高度,以获得最佳坐姿、舒适感。因此,不管是标准中试验的一般条件[1]所要求,还是基于实际情形需要进行的验证,在发热试验中,都必须考虑器具的升降功能,确定试验的最不利状况,确保器具本身和环境的温度符合标准要求,避免由于温度过高对使用者和环境产生危险。

根据器具的主要功能与升降功能的结合方式,对器具进行了六种形式发热试验测试分析,见表1,试验是在符合标准要求的相同环境条件下进行。

表1 器具的六种形式发热试验

2.1 烹饪功能发热试验测试理论分析

针对该器具烹饪功能,依据标准GB 4706.1-2005、GB 4706.22-2008进行发热试验测试,并从以下条件进行对比分析。

1)器具位置摆放:器具放置在测试角底板上,并尽可能的靠近测试角的两边壁,一矩形箱尽可能靠近器具的任一侧并靠着测试角的后壁。

在灶头上放置盛有冷水的容器。

2)温升测试方法:器具相关部位及周围环境温升通过相关仪器设备用热电偶测得。

3)试验电压:依据标准GB 4706.22-2008第11.6条款规定“组合型器具按电热器具规定工作”[2]和标准GB 4706.1-2005第11.4条款规定“电热器具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以1.15倍额定输入功率工作”,发热试验A、B,试验电压无明显变化。

4)试验时间:依据标准GB 4706.22-2008第11.7.101条款规定“其他灶头工作60 min”。

发热试验A、B,上述条件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点,对发热试验B,测试过程中直流电机处于运转状态。

对发热试验A,器具高度固定在3种位置,即最高位置处、中间位置处、最低位置处,并分别开展测试。模拟使用者在开启烹饪功能时,器具高度已固定在某一位置。

对发热试验B,模拟使用者在开启烹饪功能后,通过升降功能调整器具高度。

针对发热试验A,由于烹饪功能主要发热源集中在器具的上部位,器具高度的升高与降低对限制热散发无明显影响,因此,3种位置处器具相关部位及周围环境温升会无明显变化。

针对发热试验B,测试过程中,直流电机处于运转状态,因直流电机处于器具下部位的内部,烹饪功能主要发热源对其无明显影响,其温升主要受自身运转发热影响,因此,相比发热试验A,直流电机温升会略高,但由于直流电机发热对其他部位影响不明显,器具的其他部位及周围环境的温升会无明显变化。

2.2 取暖功能发热试验测试理论分析

针对该器具取暖功能,依据标准GB 4706.1-2005、GB 4706.23-2007进行发热试验测试,并从以下条件进行对比分析。

1)器具位置摆放:器具放置在测试角底板上,使其背部尽可能紧靠一边壁,并远离另一边壁。

2)温升测试方法:器具相关部位及周围环境温升通过相关仪器设备用热电偶测得。

3)试验电压:依据标准GB 4706.23-2007第11.6条款规定“组合型器具按电热器具规定工作”[3]和标准GB 4706.1-2005第11.4条款规定“电热器具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以1.15倍额定输入功率工作”,发热试验C、D,试验电压无明显变化。

4)试验时间:依据标准GB 4706.23-2007第11.7条款规定“加热器应工作至稳定状态建立”。

发热试验C、D,上述条件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点,对发热试验D,测试过程中直流电机处于运转状态。

对发热试验C,器具高度固定在3种位置,即最高位置处、中间位置处、最低位置处,并分别开展测试。模拟使用者在开启取暖功能时,器具高度已固定在某一位置。

对发热试验D,模拟使用者在开启取暖功能后,通过升降功能调整器具高度。

针对发热试验C,由于取暖功能主要发热源集中在器具的中部区域,器具高度的升高与降低对限制热散发影响较大,因此,3种位置处器具相关部位及周围环境温升会有明显变化;当器具高度处于最低位置时,由于器具中部空间区域最小,限制热散发,器具的相关部位及周围环境温升会略高。

针对发热试验D,测试过程中,直流电机处于运转状态,除了受取暖功能发热源的影响外,还受自身运转发热的影响,因此,相比发热试验C,当器具高度从最低位置处向上上升的短时间内,直流电机温升会略高,但由于直流电机发热对其他部位影响不明显,因此,器具的其他部位及周围环境的温升会无明显变化。

2.3 烹饪+取暖发热试验测试理论分析

针对该器具烹饪+取暖功能,依据标准GB 4706.1-2005、GB 4706.22-2008、GB 4706.23-2007进行发热试验测试。根据标准GB 4706.1-2005第5.5条款规定“器具或它的任一运动部件、都应处在正常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最不利位置上进行试验”和本文2.2、2.3的相关分析,从以下条件进行对比分析。

器具位置摆放、温升测试方法、试验电压:和本文2.2所述的一致。

试验时间:取暖功能工作至稳定状态建立、烹饪功能工作60 min,且直至最后一个功能完成试验为止。

结合本文2.1、2.2的理论分析,相比发热试验E,发热试验F在器具高度从最低位置处向上上升的短时间内,直流电机温升会略高,且相比发热试验B、D,发热试验F由于烹饪、取暖功率都不同程度的降低,而矩形箱表面温升主要受烹饪功能的辐射影响,测试角壁、测试角底、金属外壳温升主要受取暖功能的辐射影响,因此这些部位的温升都会不同程度的降低,也基于此,所以对器具的各主要功能分别进行发热试验测试。

3 发热试验测试结果验证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对器具进行了多次试验,得到发热试验A、B的温升数据,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发热试验A的3种位置处的温升数据无明显变化;对直流电机温升而言,发热试验B的比发热试验A的高6.9 K,但对测试的其他部位温升而言,发热试验A、B无明显变化。

图2 发热试验A、B温升数据图

发热试验C、D温升数据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对发热试验C的3种位置,当器具高度处于最低位置时,测试角壁、金属外壳的温升略大些;对直流电机温升而言,发热试验D的比发热试验C的高2.1 K,但对测试的其他部位温升而言,发热试验C、D无明显变化。

图3 发热试验C、D温升数据图

发热试验E、F的温升数据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对发热试验E的3种位置,当器具高度处于最低位置时,测试角壁、金属外壳的温升略大些;对直流电机温升而言,发热试验F的比发热试验E的高1.6 K,但对测试的其他部位温升而言,发热试验E、F无明显变化。相比发热试验B、D温升数据,发热试验F的矩形箱表面、测试角壁、测试角底、金属外壳温升分别低了1.6 K、5.1 K、1.0 K、19.1 K。

图4 发热试验E、F温升数据图

从上述发热试验测试结果可以看出,相关部位温升大小与理论分析相一致,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4 多功能电暖炉发热试验最不利状况的确定

1)对烹饪功能,运行至稳定状态,再调整器具高度,可确定此功能发热试验的最不利状况;

2)对取暖功能,运行至稳定状态时,再调整器具高度,从最低位置处向上上升的短时间内,可确定此功能发热试验的最不利状况;

3)对烹饪+取暖功能,运行至稳定状态,再调整器具高度,从最低位置处向上上升的短时间内,可确定此功能发热试验的最不利状况。

5 结束语

本文对多功能电暖炉各功能发热试验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用测试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确定了多功能电暖炉发热试验的最不利状况。希望本文内容能对相关检测人员有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猜你喜欢

暖炉直流电机温升
基于模糊PID的无刷直流电机速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生物质水暖炉 农村节能减排好帮手
电机温升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定子绕组的处理对新能源汽车电机温升的影响
基于模糊自适应ADRC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技术
基于simulation分析高压电机铁心分段对电机温升的影响
暖炉列车
单程票传送机构中直流电机的驱动设计
LED照明光源的温升与散热分析
日本高中生暖炉被没收,雪天受冻1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