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个课堂”体系的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培育
2022-11-26李小芹
李小芹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政治价值观是人们对所处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基本观点,是其对政治理想、政治现实的基本评价和价值倾向。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是大学生认识、评价政治系统及其政治活动的标准以及由此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一般包含八个维度:政治立场、政治信任感、政治宽容度、政治偏向、现实满意度、人生观、政治效能感和政治价值判断[1]101-141。笔者按照大学生主体对政治客体的认知过程将其归纳为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信任和政治参与五个维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正确政治价值观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本文从“三个课堂”体系角度进行探讨,注重培养大学生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任感,使其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
1 “三个课堂”体系研究概述
学术界依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对“三个课堂”有不同的界定。赵妮娜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角度界定“三个课堂”为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3]。冯刚认为学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活动为第一课堂,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包括知识性的、学术性的、文艺性的、健身性的、公益性的是第二课堂[4]。彭巧胤等人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阐释第二课堂的内涵,认为广义上的第二课堂可以概括为除了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之外的学生所从事的其他一切活动;狭义上的第二课堂指的是与第一课堂相比较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如学生在规定的教学计划课程以外所参加的思想教育、志愿服务、学生社团、勤工助学等活动[5]。从政治价值观培养角度,亓振华、任雅才提出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主阵地,丰富实践教育内容,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打造三维教育空间,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观点[6]。
笔者将“三个课堂”概括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三种形式。其中,第一课堂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价值观培养的主渠道。第二课堂为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开展政治学习、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的重要载体。第三课堂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包含教师对学生进行线上政治价值观教育、政治价值理论传播以及就学生的网络舆论给予回应与引导等。第一二课堂的特征是体系化、相对固定的,第三课堂的特征是随机的、双向沟通的。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培养是多方协同联动的系统工程,需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课堂”,形成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第二课堂主延伸和第三课堂主阵地作用的协同育人模式。
2 “三个课堂”体系育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一二课堂的协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及效果有了质的提升。总体来讲,当代大学生呈现出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趋势,思政教育成效显著。大学生经过系统的思政教育之后建立起愈发严谨科学的思政观念,拥有强烈的爱党爱国热情和参与祖国建设的优秀精神,高度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系列成果,并将其作为前进道路的根本指引,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与实践水平,建立起追求公平正义、敬业奉献的内涵品质,能为社会向好向快发展献策献力[7]6。
同时不可否认,高校思政教育尚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具体来说,第一课堂只重视理论知识灌输,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单一,对于理论知识的实践方向也缺乏很好的启发。第二课堂活动内涵性不强,活动追求形式,或者活动意义表面化,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但弱化了一二课堂的黏性。第三课堂创新及引导能力明显不足。大多第三课堂脱离了与一二课堂内容的联系,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培养,但实效性不够强。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影响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培育的“三个课堂”体系,设计并产出更多适合大学生政治成长的文化产品。
3 “三个课堂”体系在政治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3.1 依托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培育大学生政治认知
“三个课堂”在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培养中分别有不同的侧重,承担了不同的责任。政治认知是大学生对政治价值观、政治制度、政治权力、政治理论等方面的认知和判断,主要依靠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当前,大学生在设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以及陆续开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满足了大学生完整准确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有研究显示:在大学生对国家政策的认同方面,受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影响的分别是17.3%和51.4%,受朋辈群体影响的大学生占6.8%,受父母或其他长辈影响的大学生占12.8%,主要受网络大V 影响的大学生占11.7%。由此可见,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影响最大[8]。只要教师适应时代进步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从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多加改进,对大学生在政治认知上会起到重要影响。当然,思政课教学和教师对大学生政治情感、政治信任感及政治参与也有较大的影响,但从政治价值观培养角度来讲,政治情感、政治信任感和政治参与更多依赖实践途径。
3.2 依托第二课堂培育大学生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任
现实的感知更容易激发大学生的政治情感、政治信赖感。人的思想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凭空产生,而是处于社会关系当中的人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而获得的。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二课堂是学校进行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参与性强、渗透性强、辐射范围广的特点。大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将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观念与社会实践巧妙地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形成自身正确的思想观念并主动践行。因此,只有引领学生亲身历练,才能使其内隐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真正转化为外显的行为——政治参与,才能使学生最终形成政治认同。
3.3 依托第三课堂的网络平台培育双向沟通意识
作为第三课堂的网络平台教育具有平等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可以使大学生和教育者在网上实现平等的对话和直接的交流,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和引导。网络的隐匿性和虚拟性特点还可以使大学生在没有思想压力和心理防备的情况下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有利于教育者真实准确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脉络,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创新的“八个统一”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六要”要求[9],蕴含着“三个课堂”间的相关性特征。“三个课堂”所承载的教育侧重点不同,而最终指向是一致的。“三个课堂”协同联动,要求第一课堂强化学生政治知识培养,为第二三课堂提供方法论指导;第二课堂注重政治实践,强化学生政治素质养成;第三课堂强调学生政治心理引导和政治思维升华。“三个课堂”是培养学生“政治知识、政治能力、政治素质”有机体系中相互依赖的子系统,三者的协同联动是构建学生政治价值观培养体系、提升政治价值观培养成效的关键。
4 依托“三个课堂”体系培养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路径
4.1 加强“三个课堂”体系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一大批各方面各领域的优秀人才。这对我们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2]。首先,完善“三支队伍”成员配备。要配备数量充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专职辅导员队伍;选拔专门从事学校党政、共青团、辅导员、班主任干部队伍以及专任教师组成第二课堂指导团队;选拔具有广博知识储备、良好理论素养和互联网思维的教师组建第三课堂运营团队和指导团队,共同开展政治价值观培养“三个课堂”的指导工作。其次,加强“三支队伍”理想信念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在办学方向和培养学生的原则问题上摆正立场,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夯实理想信念之基,提升自我政治理论修养。
4.2 改进“三个课堂”体系育人方式
政治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政治价值观要贯穿“三个课堂”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文化人”,要求教育要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高校要将政治价值观充分融入“三个课堂”,推进理论知识、社会实践和网络文化的有机统一,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不断增强“三个课堂”体系的亲和力、针对性、实效性。
4.2.1 优化“三个课堂”的内容
(1)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建设,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俱进,增强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注重课程教育中政治价值观内容的讲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融入教材中,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纯粹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2)着力实施“思想引领铸魂工程”,深入推进“青年大学习”行动,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与信仰对话”等主题教育活动,创造性地组织编排以革命先驱为原型的文化艺术作品,形成校园文化品牌,引导广大学生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建设史,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3)网络工作队伍要充分运用自媒体、慕课、公开课等媒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英雄模范事迹为主题,运用形象生动的案例、故事、史料传播政治价值观内容,形成优秀网络文化传播阵地。
4.2.2 设计“三个课堂”教导艺术
(1)设计政治性特色突出的活动内容。可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我与祖国共成长”等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推动体验式学习,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察国情民情,在实践中追寻真理,夯实学生政治价值观培育的思想基础。(2)准确分析线下教育的薄弱之处,并加以改进。通过网上互动社区、网上论坛等形式,创建多维师生互动关系,对国家、社会、学校的热点问题尤其是有关政治价值观培养的热点,加强舆论引导力度,深入细致地为学生答疑解惑。
4.2.3 推动“三个课堂”方式时尚
积极探索灵活高效、充满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方式。首先,创新话语体系,要着眼于细微化理念,运用“微形式”打造“微课堂”,构建“微学习”模式。选择唱响主旋律、符合中国实际的政治价值观内容讲好中国故事。其次,充分运用新媒体打造大数据背景下的“微平台”,凝聚“微力量”[10],通过MOOC混合式教学、微课、直播、自媒体平台等优势,推进网络教学、第一课堂答疑、理论宣传与时事热点引导,形成教师与学生间的良性互动。最后,通过创建网上党建、团建园地、网上党校等平台,制作贴近学生特点的政治价值观文化产品,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强化价值判断,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4.3 发挥“三个课堂”体系联动效应
“三个课堂”不是单一的,而是以系统方式共存的,当系统内部各个要素按照最优的原则合理配置时,系统的整体性功能都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11]。政治价值观培养作为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在整体把握“三个课堂”相关性的基础上,统筹把握“三个课堂”的优缺点,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政治价值观培养格局。
第一,紧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制定二三课堂政治价值观培养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只有进入学生的头脑、内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第一课堂教学中除传授基本的政治价值观理论知识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学生体验式学习,提升学生认知的广度和深度,而夯实学生意志定力,引导政治行为,这是二三课堂所要担负的主要任务。第二,积极扩充“三支队伍”,抓好二三课堂指导教师团队建设。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国家对其队伍人数比例作了明确要求。同时,要重视二三课堂教师队伍建设,在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团干部队伍、社会党政研究团体中广泛动员,组建二三课堂指导团队,完善二三课堂导师制度建设,发挥“三支队伍”的指导作用。第三,建立“三个课堂”联动的保障机制,形成“三全育人”体系。要加强学校各部门的纵向联动和横向联动,强化配合,在学校全员参与、全过程培养、全方位促进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促使学生产生政治信任,引导学生进行政治参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