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激性高血糖与急性心肌梗死的机制研究

2022-11-26

医学信息 2022年10期
关键词:高血糖抵抗内皮

何 丽

(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体检科,天津 300011)

应激性高血糖(stress hyperglycemia,SHG)是机体在应激源作用下出现的暂时性血糖升高现象,若血糖过高可引起炎性反应、水电解质紊乱及内皮损伤等情况,对脑组织及心肌功能均具有较大的危害[1]。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SHG 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存在密切关联。据流行病学统计显示[2],在AMI 急性期,SHG的发生率可高达25%~50%。对此,有学者认为应激性高血糖是AMI 患者病情严重的附带表现,AMI 发病后SHG 的出现可增加其住院及死亡风险,对其近、远期预后均具有重要影响[3,4]。Roberts GW 等[5]也得出相似结论,表示SHG 是AMI 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在非糖尿病患者中更为显著。因此,探究SHG 在AMI 患者中的发生及损伤机制,强调AMI患者的血糖监测与控制,是改善AMI 患者预后质量的重要方向。基于此,本文对SHG 与AMI 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旨在为该病临床结局的改善提供相关参考。

1 AMI 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机制

应激性高血糖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AMI 患者SHG 的产生机制尚不明确。传统血糖理论认为,高血糖的产生通常是由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及β 细胞分泌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6]。但不同于糖尿病机制,AMI 患者SHG 的发生可能与神经体液调节系统失衡、炎症反应及胰岛素抵抗等有关。

1.1 神经体液调节系统失衡 AMI 引起的应激反应可作用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 or HTPA axis)与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locuscoeruleus-sympathetic-adrenal medulla system,LC-NE),当其受到刺激而强烈兴奋,可引起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生长激素(human growth hormone,hGH)、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细胞因子等反调节激素(countertrgulatory hormones)分泌的增加,在其共同作用下,神经体液调节系统趋于失衡[7,8]。同时,以上激素与细胞因子之间存在复杂的前反馈及后反馈机制,其失衡紊乱状态最终可导致胰岛素抵抗及肝脏葡萄糖的过度产生,引发SHG[9,10]。李欣等[11]在大鼠实验模型中发现,AMI 大鼠的血糖水平存在升高现象,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其血糖升高越为明显,且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生长激素等水平也随之升高。据此推测,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被激活,由此引发机体代谢调节紊乱,导致胰岛素抵抗,最终引起血糖升高。除此之外,应激状态下,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S)的分泌功能可较平常增强10 倍以上,大大提升了蛋白质分解及脂肪动员等作用,在促进糖原分解的同时,可降低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使葡萄糖利用率下降,引起血糖升高[12]。可见AMI 应激反应引起的神经体液调节系统失衡是引起SHG 的重要原因。

1.2 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AMI 血栓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AMI 坏死心肌可作为一种强烈致炎物质,进一步加重局部及全身的炎性反应[13]。在此基础上,AMI 应激状态下,机体免疫细胞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及瘦素(leptin)等细胞因子可引起SHG[14]。以上细胞因子可刺激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促使胰岛素拮抗激素的大量分泌,同时干扰胰岛素信号的传导,引起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引发SHG[15,16]。据骆晓蓉等[17]研究显示,SHG 患者的TNF-α、IL-6 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且血糖与TNFα、IL-6 水平呈正相关。分析认为TNF-α、IL-6 可与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表面受体相结合,抑制胰岛素受体底物(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IRS)酪氨酸磷酸化,刺激IRS 丝氨酸磷酸化途径,阻断胰岛素信号通路,抑制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体4(glucose trans porter 4,GLUT4),减少葡萄糖的转运与利用,促使血糖升高。此外,TNF-α、IL-6 还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促使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升糖激素的增加,最终引发SHG。AMI 炎症反应机制是引起SHG 的重要因素[18]。

1.3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可促进脂肪分解代谢,引起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堆积,导致靶器官胰岛素信号转导系统受损,促使血糖上升。在细胞因子及应激反应的作用下,胰岛素抵抗还可引起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进一步加剧细胞因子的产生,导致炎性反应加重,形成恶性循环,促使血糖不断升高[19,20]。徐杰等[21]研究发现,TNF-α 诱导表达的Ⅰ型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11β-HSD)可促使胰岛素抵抗产生,引起血糖上升,是SHG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见胰岛素抵抗在SHG 的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 应激性高血糖合并AMI 的损伤机制

AMI 发病过程中,应激性高血糖的出现可对其预后结局造成较大影响,导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增加。SHG 合并AMI 的损伤机制多与氧化应激反应、凝血及抗凝系统失衡、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无复流等方面有关。

2.1 氧化应激反应 氧化应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SHG 可通过多种途径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诱发氧化应激反应,促使体内细胞因子浓度的急剧上升,加重炎性反应,促进动脉硬化发展,进而影响心肌细胞血供,导致心功能恶化[22,23]。研究发现[24],急性高血糖可引起血液IL-6、TNF-α 等炎性因子水平的升高,而TNF-α 可诱导核转录因子(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κB,NF-κB)途径的激活,促使心肌细胞的凋亡。但当血糖降至正常后,其炎性因子水平也随之下降。由此说明,急性血糖升高可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加重其炎性状态,但并不属于持续性高血糖状态。除此之外,SHG 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及高游离脂肪酸水平,可进一步促进ROS 的产生,加剧氧化应激。据Kitano D等[25]研究证实,应激性高血糖可增加患者的氧化应激,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不利于患者预后改善。以上研究可知,SHG 可诱发氧化应激反应促使炎症反应加剧,推进AMI 病情进展。

2.2 凝血及抗凝系统失衡 凝血与抗凝系统失衡是AMI 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SHG 的出现可促使炎症反应加剧,引起促凝因子大量释放,同时降低抗凝物质活力,增加血液黏滞度,导致微循环缺血及心肌缺血缺氧的加重,扩大梗死范围,引起血栓形成[26,27]。分析认为,高血糖可激活血小板,缩短纤维蛋白原半衰期,增加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与纤维蛋白肽A(fibrinopepide-A,FPA)的合成与激活,导致纤溶减少,同时增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水平,引起高凝状态[28]。另一方面,高凝状态可引起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导致血氧浓度降低,大大加重了心肌缺血缺氧程度,促使心肌功能损伤加剧。同时,高凝状态还易造成细胞膜极化障碍,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29]。谭春月等[30]研究发现,AMI 合并SHG 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正常AMI 者,其聚集能力显著更强。Su H 等[31]在AMI 大鼠模型实验中也有类似发现,其研究认为,高血糖可引起自由基损伤作用加剧,同时活化促凝血因子,导致斑块不稳定及破溃加重,促使心肌梗死面积增大,同时引起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由此说明,SHG 可引起凝血机制改变,导致凝血及抗凝系统失衡,促使高凝状态出现,进而加重AMI 进程。

2.3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促进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参与因素。而SHG 的出现可降低内皮细胞对乙酰胆碱的反应性,引起内皮细胞舒张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AMI 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引发内皮细胞功能紊乱[32]。同时,SHG 可诱导线粒体产生超氧阴离子,影响血管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活性,抑制血管舒张作用,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33]。除此之外,氧化应激可促使ROS 产生,用以灭活一氧化氮,由此可导致内皮细胞舒血管因子(endotheliumderived relaxing factor)生物利用度下降,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徐文静等[34]研究显示,应激性高血糖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白细胞介素-1β(IL-1β)、超敏C 反应蛋白、及近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呈正相关。提示SHG 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诱发炎症反应,增加近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不利于AMI 患者预后。

2.4 无复流现象 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常见于AMI 患者,是指局部血管严重阻塞且行血管再通后,缺血区无法得到充分血流灌注的现象,其发生机制与白细胞聚集、血小板激活、冠状动脉微血管结构破坏、微血栓、氧自由基等因素有关[35]。而SHG在以上机制中均具有重要的参与作用,是形成其致病因素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促使无复流的发生。杨颖等[36]研究显示,SHG 并AMI 患者急诊PCI 术中的无复流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HG 的AMI 患者。可见SHG 可增加AMI 患者的无复流发生风险,对其左心室重构及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3 总结

AMI 多伴有应激性高血糖现象的出现,其发生机制可能与神经体液调节系统失衡、炎症反应及胰岛素抵抗等原因有关。其中应激反应可引起神经体液调节系统失衡,导致各种反调节激素及细胞因子的产生,造成胰岛素抵抗,促使血糖上升;同时,胰岛素抵抗及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可加剧炎症反应,形成恶性循环,引发应激性高血糖。另一方面,AMI 合并应激性高血糖可促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其损伤机制可涉及氧化应激反应、凝血及抗凝系统失衡、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无复流等方面,对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临床需重视应激性高血糖的早期预测与防治,进一步改善AMI 患者的预后结局。

猜你喜欢

高血糖抵抗内皮
锻炼肌肉或有助于抵抗慢性炎症
血糖超标这些都不能吃了吗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iNOS调节Rab8参与肥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
UCP2基因敲除小鼠在高血糖加重脑缺血损伤模型中的应用
高血糖相关偏身投掷和舞蹈症的CT及MRI表现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不同水平控制应激性高血糖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