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绿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难点

2022-11-26本刊评论员

财政监督 2022年10期
关键词:公共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本刊评论员

“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气候变化、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问题日益突出等多重全球性危机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意味着人类文明形态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这些危机对中国的发展同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是应对这些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文明形态的变化、发展方式革命,也要求财政转型。理论界提出了“黑色财政”与“绿色财政”之分,前者是传统的工业文明形态之下的财政特色,重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后者与生态文明形态相适应,要解决公共财政对生态环境保护缺位的问题,要把生态环境作为公共品来看待,将财政分配的目标拓展到单纯的经济问题之外,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推动“绿色崛起”。 十八大以来,绿色财政职能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支持绿色发展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当然,为绿色发展“买单”是一回事,买到了“物有所值”的绿色发展又是一回事。 本期推出“绿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探索”专题,面对的是一个需要严肃作答的难题。

绿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之难,有现实表现,也有深刻原因。 就现实表现来看,现有调查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形式上的评价可能做得很完善,实质性的审核评价往往难以深入;立项容易,立项精准性评价失之刚性标准;钱花了,资金使用成效则难以认定,评价结果易受人为因素影响。

究其原因,除了与其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面临的共性问题之外,也有绿色财政支出特有的复杂性。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以及以此为目标的绿色制造、绿色消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等等都是受多重因素影响的系统性问题,往往不是单一主体能实现的目标;绿色财政支出项目达成目标也非立竿见影,往往需要久久为功;绿色财政支出“买”的是良好的环境、低排放低消耗的生产生活方式、江河湖海的清洁等等特殊的公共品,不像一般的公共品、公共工程那样有直观的实物和受益者直接的体验,难以进行准确的“物有所值”的评价;绿色财政支出绩效很多都是通过影响生产者、消费者行为来间接实现的,财政部门也不易掌控;环境产品、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具有较强的外部性,接受财政补贴的企业和个人有搞“假绿色”,骗取财政支出的动机,这些行为也难以监控。

因此,绿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必然面临一些特殊的困难。 一是绩效的创造者是多方面的合力形成的,如何评价单一主体的绩效较为困难;二是绩效是长期形成的,绩效显现具有时滞性,短期评价不能反映实际情况;三是对绩效缺乏直观的体验和客观的评价标准,容易使评价重形式,不重实质;四是财政部门和其他评价主体难以掌握评价对象诸多的“剩余行为”,也影响评价的准确性。

这说明, 绿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必须直面这些特殊难点, 要有更具针对性的方法、手段。如何界定特定主体的绩效目标和绩效责任?如何避免短期、片面的评价,做到长期跟踪?如何避免形式主义的评价,更加注重实质效果的评价?如何深入实际,更充分地掌握评价对象的内部行为?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猜你喜欢

公共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基于DRGs的老年医学科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分析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企业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的优化建议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浅谈资本化视域下地方公共品供给的财政激励机制
浅谈资本化视域下地方公共品供给的财政激励机制
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监督的法律建议
地方分权与乡镇财政职能
我国政府采购服务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