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

2022-11-26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毕节市污水环境保护

余 艳

毕节市生态环境突发事件应急中心 贵州 毕节 551700

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孔隙中的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保证区域内居民用水、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平衡等[1]。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乌蒙山腹地,属于中国西南岩溶的中心地带,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伴随着毕节市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建设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对地下水环境产生的压力逐年增大,岩溶含水层遭受污染的风险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而逐渐升高,叠加特殊的岩溶地质环境导致的严重工程性缺水[2],水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成为制约毕节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3]。毕节市要维持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建成生态文明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必然要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城市地下水污染防治也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毕节市地下水资源现状及污染成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地下水防治及保护措施,为毕节市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 毕节市地下水资源现状

“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这是毕节市当地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也是毕节市水资源状况的真实写照。毕节市处于世界三大岩溶发育区之一的东亚片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多以地下暗河的形式埋藏在地下深部,属于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的双重排水系统,地表漏失情况严重,地表水资源缺乏。毕节市地表为岩溶地表,修建水库等蓄水工程设施较难,面临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和工程性缺水的严峻形势。根据《2020年毕节市水资源公报》,2020年,毕节市地表水资源量146.2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42.94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54.46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2119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239.8立方米。全市供水总量10.3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0.07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97.6%;地下水源供水量0.09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0.9%;其他水源供水量0.16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1.5%。

2 毕节市地下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由以上数据可知,毕节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较低,地下水供水量不到全市供水总量的1%,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因此,做好地下水资源的污染治理及保护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毕节市地下水资源保护迫在眉睫。一般而言,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和难恢复等特点,地下水一旦受到了污染,即使彻底清除了污染源,地下水水质恢复也需要较长时间。毕节市地处岩溶山区,岩溶发育类别多为裸露型,地下水与地表水、降水的相互转换频繁,岩溶地下水对环境的敏感性极强。相较其他地区而言,毕节市由于特殊的岩溶地质,地下水更容易受到人为干扰因素的影响,更容易遭受污染。其次,毕节市地下水资源保护利在千秋。毕节市由于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及工程性缺水,辖区内水资源相对短缺,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毕节市所面临的水资源压力加大。保护好地下水资源,以及有效开发利用好地下水资源,对缓解毕节市水资源压力,破解水资源对毕节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及制约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做好地下水环境保护是毕节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地下水环境是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维持生态环境健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文明进行深入探索,必然要注重地下水环境的保护。一方面,通过对地下水环境的保护,可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对经济社会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地下水环境的保护,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发展。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地下水依赖程度较大,若地下水遭受污染,则会对植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减慢植物的生长速度,对土壤也会形成较大破坏,极易出现土壤盐碱化的现象,致使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影响,不能满足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需求,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5]。因此,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做好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 毕节市地下水污染的来源

毕节市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城镇污染、工业企业污染、农业污染及土壤污染等。

3.1 城镇污染

随着毕节市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毕节市城市化人口快速增加。人们在享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也在迅速增长,导致影响地下水水质的城镇生活污染负荷增大。未进入城市污水管网的生活污水以及城市污水管网渗漏的生活污水会流向化粪池、河流等,通过渗透、灌溉等方式污染地下水。城市产生的大量垃圾经过垃圾收集系统后,被送入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部分生活垃圾填埋场未按照规定进行设计施工,投入使用后出现诸多问题,如:场区覆盖不到位、雨污分流不彻底、渗滤液处理不规范等,导致垃圾渗滤液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流的方法流入地下,从而对地下水造成严重的污染。加上在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得不够彻底,造成垃圾处理效果较差,加剧地下水的污染。

3.2 工业企业污染

在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由于部分工业企业未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未按照相关规定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并实施达标排放,导致较多的污染物质逐渐排放到地下水中,对地下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尤其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镉、铬、汞、铅等,这些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到地下水后,最终会被动植物摄食和吸收,并残留在体内,最后通过食物链到达人体内,对人体造成危害。同时,加油站油品渗漏及泄漏导致周边地下水环境污染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3.3 农业污染

农业生产过程中,为达到农作物高产高质的目的,通常会施加大量的化肥及农药,从而有效提高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然而,化肥及农药的使用过程中,通常含有较多的重金属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通过地表径流入渗、土壤渗透等方式污染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三氮”(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有机污染[6]。并且,农业生产通常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较大,部分农村地区为了缓解用水紧张,长期利用污水灌溉,如:采用化粪池、污水坑等存贮的污水,由于这些污水未经过处理,污水中含有的病毒和细菌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环境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威胁。

3.4 土壤污染

毕节市辖区内矿产资源和煤矿资源丰富,部分企业在资源开发中只顾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未将资源开采过程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规范处置,导致企业周边的土壤和地下水受到了污染。特别是历史遗留的铅锌冶炼废渣、炼硫区废渣及采矿废水等污染源,包含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物,对农用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构成了较大危害。

4 生态文明视角下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4.1 严控影响地下水的城镇污染

城镇污染是影响地下水的重要因素,为此,毕节市积极加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首先,开展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能力评估,加强配套城市污水管网改造和建设,完善污水收集体系,提高城镇污水管网覆盖率,组织实施雨污错接混接改造、管网更新及破损管网修复改造,探索解决暗涵截污不彻底等问题,实施清污分流,提升城镇生活污水治理能力。其次,规范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加快改造污泥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处置不达标的处理设施,鼓励污泥采用垃圾焚烧、水泥窑协同处置,推广用于土地改良、荒地造林、园林绿化、堆肥等污泥处置方式。最后,加快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结合城镇建设现状、发展需求,构建全市生活垃圾处理“焚烧发电为主、其它利用为辅、填埋处置保底”的格局。加强城市老旧转运站升级改造和建制乡(镇)垃圾转运站建设,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收转运能力。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规范化建设,要求垃圾填埋场安装渗滤液在线监测装置,并按相关规范标准加强地下水水质、填埋气体和场界恶臭污染物监测,以及场界周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公布监测数据,接受公众监督。

4.2 强化工业企业地下水污染防治

毕节市积极开展涉水行业企业污水治理,推进企业技术升级改造,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推行工业污染集中处理,消减工业污染负荷。同时,加强工业聚集区、矿山作业区等面源污染防治,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工业聚集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同步规划、建设和完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开展危险废物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针对铬渣、锰渣堆放场及工业尾矿库等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示范工作,防止对地下水的污染。对正在运行的加油站,要求地下油罐更新为双层油罐或设置防渗池,并进行防渗漏自动监测。并且,加强对重点工业行业地下水环境监管,对煤矿、化工、屠宰、工业废渣场、危险废物处置等重点行业按照“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开展日常监管,强化执法检查,确保治污减排效果不反弹。

4.3 分类控制农业面源对地下水污染

毕节市全面推广农业清洁生产,组织实施化肥使用量、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大有机肥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制定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认证鼓励机制。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技术,推广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优先种植需肥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4.4 加强土壤对地下水污染的防控

土壤污染是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土壤中的一些污染物可以通过淋溶、渗水等方式进入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污染。毕节市开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严格实施重金属总量控制,鼓励涉重企业采用先进技术降低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对历史遗留铅锌冶炼废渣、炼硫区废渣及采矿废水等污染源进行集中整治,切断污染物迁移途径。加强地下水水源补给区污染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开展农用地土壤中铅、镉等重金属异常区域污染物成因的分析研究,查明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受人为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程度及范围,明确污染物对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造成的影响。针对土法炼锌污染地块,开展联合科技攻关,提出治理修复和风险防控的技术。

4.5 制定水环境保护考核制度

在地下水环境保护过程中,毕节市建立了符合地方特色的生态法规体系,实行最严格水资源保护制度、落实水环境质量责任红线、加强重点污染源企业监管以及强化环境监测运营管理等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生态环境损害问责制度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机制等环境保护考核制度,积极推进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落实相关制度,确保地下水环境保护的规范性,为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促进地下水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得以有效开展。在地下水环境保护过程中,开展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地下水环境保护标准以及相关要求,及时对制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提升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效果,彰显环境保护制度的实施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渐完善地下水环境保护机制,明确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充分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6 构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

为提升地下水环境质量,相关部门需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地下水环境监管,实时掌握地下水质量情况,有助于工作人员及时对污染情况进行处理,以达到水资源保护的目的[7]。在地下水环境保护过程中,毕节市积极构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合理运用相关监测系统,对地下水环境进行全面监测。对地下水分布以及污染程度进行详细调查检测,以检测数据为基础,对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析,掌握地下水环境变化趋势。同时,积极完善生态监测体制机制,建立专门的土壤和地下水监测部门,强化生态环境监测队伍建设,建立监测人员考核机制,促进监测质量管理及数据的有效交流,持续提高环境监测管理质量,从而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准确掌握地下水环境变化情况,确保地下水环境得到及时的保护。

5 结语

综上所述,地下水环境是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地下水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应当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政府部门应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及保护工作,维持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发展。毕节市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城镇污染、工业企业污染、农业污染及土壤污染等,针对以上污染因素,毕节市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强化城市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能力,严控工业企业、农业面源及土壤等对地下水的污染,并制定水环境保护相关管理考核制度,建立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积极推进地下水环境保护,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猜你喜欢

毕节市污水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17个鲜食玉米品种同台比拼
污水厂设计与工艺选择研究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瑞雪兆丰年
夏日荷景
污水罐坍塌
发挥地方立法作用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污水零直排,宁波已经动起来
黑皮游戏大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