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君毅对中国哲学的贡献
——兼评《唐君毅哲学研究》

2022-11-26程志华

关键词:本体论本体学问

程志华

(河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在国内现代学术史上,唐君毅远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而原因在于学界对他的研究还不够充分。

由于特殊的历史进程,唐君毅的人生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而两个阶段分别在内地和香港度过。就在内地时期讲,他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师从熊十力先生,后转入中央大学。毕业后,先生任教于华西大学和中央大学。就在香港时期讲,他的工作主要有两项,贡献也主要体现在这两方面:一是他甫到香港,便与钱穆、张丕介等创办新亚书院,并兼任教务长、哲学系系主任。后来,新亚书院合并到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的创办,对于中国文化在香港的传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58年与徐复观、牟宗三、张君励联名发表现代新儒家的纲领性文章《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使香港成为复兴中国文化的“道场”。二是哲学研究。香港地区的哲学研究虽不仅源于新亚书院,但新亚书院及后来的香港中文大学却始终是哲学研究重镇。就此来讲,并入到香港中文大学的新亚书院的哲学研究脉络发挥了主脉作用。其中,唐君毅担任香港中文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后来又担任新亚研究所所长,对于哲学研究的推动发挥了组织作用。不过,组织作用只是一面,另一面则是唐君毅本人以中国圣贤义理之学为宗,驰骋于东西哲学广大领域,以“灵根自植”的信念坚守,以返本开新的创造精神,致力于中国哲学人文精神的重建,构建了一个既充满悲情又凸显理性的庞大哲学体系。

唐君毅逝世于大陆改革开放之前,故内地学界对他的哲学思想的研究慢了一拍。不过,改革开放以后,大陆学界似乎在“奋起急追”,涌现出一大批论文、专著,近年也出版了《唐君毅全集》大陆版。尽管如此,客观地讲,与唐君毅哲学本身的贡献相较,大陆学界对其研究还不够。

总的讲,唐君毅对哲学的建构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哲学观”和“本体论”。

就中国的哲学学科奠立来讲,第一代学人如熊十力、胡适、冯友兰对“哲学观”的问题更为敏感和自觉。例如,熊十力有关于哲学就是本体论之说。他说:“哲学家更不宜置本体而不究。除去本体论,亦无哲学立足地。”[1]144之所以如此,在于“本体论”乃“宇宙论”“人生论”“治化论”“知识论”等所有哲学问题的根源;若根源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云哲学家之遐思与明见,不止高谈本体而已,其智周万物,尝有改造宇宙之先识,而变更人类谬误之思想,以趋于日新与高明之境。哲学思想本不可以有限界言,然而本体论究是阐明万化根源,是一切智智,与科学但为各部门的知识自不可同日语。则谓哲学建本立极,只是本体论,要不为过。夫哲学所穷究的,即是本体。”[2]14-15胡适认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3]1进而,他将哲学分为“宇宙论”“知识论”“伦理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等部分。他说:“因为人生切要问题不止一个,所以哲学门类也有许多种。例如:一、天地万物怎样来的。(宇宙论)二、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名学及知识论)三、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人生哲学,旧称“伦理学”)四、怎样才可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呢。(教育哲学)五、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政治哲学)六、人生究竟有何归宿。(宗教哲学)”[3]1-2冯友兰则认为,“哲学”乃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4]4进而,他将哲学分为“宇宙论”,其中又分为“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其中又分为“心理学”“伦理学”“政治社会哲学”;“知识论”,其中又分为“知识论”“逻辑学”。[5]2-3

历史地看,上述这些哲学观对于奠立中国的哲学学科发挥了基础规制作用。

从年龄和资历上讲,唐君毅可谓是中国哲学学科奠立的第二代学人。因为与第一代学人仅有一代人之差,故“哲学观”问题仍是这代学人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此,唐君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唐君毅认为,人类学问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行”即实践为主要特征的学问。这类学问具体包括三种:第一种是指人生所必需的实用生活技能及生活习惯的养成之学,如学说话、学走路、学做工、学种植等。第二种是指艺术及身体游戏一类的学问,如学唱歌、跳舞、绘画等。第三种是指人之自觉规定行为以实现某种人类目标的学问,如道德的实践之学。另一类是以“知”即知识为主要特征的学问,也包括三种,分别是历史、文学和科学。历史学始于人们以语言文字记载对具体生活之变化发展的经验;文学始于人们以语言文字抒发在具体生活中所生起的想象、感情和志愿;科学则始于人们以语言文字陈述所接触具体事物之普遍的抽象性相与关系。[6]5-8

不过,在这两类学问之外,还有一种学问,它以上述学问之关系为契入点,以“统整”、消解这些学问之间的冲突或矛盾为宗旨,这种学问就是“哲学”。质言之,所谓“哲学”,即是指贯通、统整“知”“行”两大类学问的学问。进而,“哲学”这门学问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其一,贯通性。指哲学是追求关联、贯通各种学问并消除其间冲突、矛盾的学问。其二,整体性。以不同学问分别独立为前提,哲学追求学问之间的“整个性”,以实现人生的和谐性。其三,关联性。哲学致力于将各种学问关联起来,并使之与人的生活行为相关联。其四,理想性。哲学在思考知识界与存在界及人的行为界时,表达了人类的价值理想。其五,实践性。哲学意在成就人在存在界中的行为,从而使人成为通贯“知”与“行”的存在。[6]12

进而,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包括四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分别是:其一,“名理论”,包括西方哲学的逻辑学、辩证法、知识论及印度哲学的因明学。其二,“天道论”,包括西方哲学的形上学、存有论或本体论、宇宙论以及印度哲学的法相论、法界论。其三,“人道论”,包括西方哲学的伦理学、人生哲学、美学、价值哲学及印度哲学的梵行论、瑜珈行论。其四,“人文论”,包括西方的文化哲学、历史哲学、宗教哲学、艺术哲学、教育哲学等。当然,上述四大部分亦分别包涵中国哲学以及其他哲学中相应的内容。[6]4

显而易见,唐君毅的哲学观与前述学人不同,而不同主要表现在,他从“学问间性”即已有学问的关系入手界定“哲学”的定义、特征和构成。相较而言,熊十力、胡适、冯友兰的哲学观则为从“哲学”的“个体性”入手讨论这些问题。入手处不同,自然观点也就不同。熊、胡、冯的观点明显具体、集中,有“微观叙事”的特征;唐君毅的观点则宏观、普泛,有“宏大叙事”的色彩。

唐君毅继承了熊十力的观念,对本体论非常重视,并且进行了“心本体”建构,提出著名的“心通三界九境”之说。历史地看,唐君毅的“心本体”建构,既是对熊十力思想的继承,更是对其思想的发展。

在唐君毅看来,尽管现实世界虚幻无常,但背后却存在“恒常真实”的“本体”。一个方面,由人对超越性形上根源的“诉求”可推知本体存在。即,面对虚幻无常的现实世界,人们常常有“希望”“愿望”的诉求,而这些诉求具有“超越性”,由此可以推知形上本体存在。他说:“我之要求中所求之完满、真实、善,都是现实世界之所无”,因此在这要求之后必有超越性的形上根源;而且,既然它是“超越生灭及虚幻之心愿所自发的根原,不能不是恒常真实的”。[7]55另一个方面,由思想的“不灭性”“无限性”可推知本体存在。“从我们思想本身内部看,则我们无论如何不能不承认,思想是统一连贯过去与未来。思想统一连贯过去与未来……这即是反乎现实世界中的时间之前后代谢之另一功能。……这即表示他所自发之心之本体,是不灭的。必须心之本体是不灭的,然后会使思想有灭灭之功能。不灭即是恒常,恒常即是真实,心之本体应是恒常的、真实的。”[7]57基于这样两方面,唐君毅认为,此本体即是“心本体”。

对于“心本体”,唐君毅进行了多个方面的特征分析:其一,就存在来讲,“心本体”超越时空,是无限广大的“绝对”、无始无终的“永恒”和宇宙万象的“主宰”。其二,就地位来讲,“心本体”具有绝对的尊严和明确的目的性,它是“至善圆满”的。“我复相信我之心之本体是至善的、完满的。因为我明明不满于残忍不仁之现实世界……因为它超临跨越在无穷的时空之上,无穷的时空中之事物,便都可说为他所涵盖,它必然是完满无缺。”[7]60其三,就功用来讲,“心本体”涵盖、主宰着现实世界万类众生和人类一切思想活动。总之,“心本体”就是现实世界的主宰。“心之本体即人我共同之心之本体,即现实世界之本体,因现实世界都为他所涵盖。心之本体,即世界之主宰,即神。……从今我对于现实世界之一切生灭,当不复重视,因为我了解我心之本体确确实实是现实世界的主宰,我即是神的化身。”[7]61

就“心本体”的建构讲,唐君毅提出“心通三界九境”,将本体“超越而内在”的性质具体展现出来,成为哲学史中非常独到的新见。

在他看来,“心本体”会推扩到人的整个生命存在和心灵活动,展示为人生的不同层面,形成一个“心通三界九境”的“生命心灵”体系。

唐君毅认为,“心灵”观照“境界”大致有三种“观法”:其一为“横观”,指“心灵”活动往来于内外左右,目的在于确定“种类”。其二为“顺观”,指“心灵”活动往来于前后,目的在于确定“次序”。其三为“纵观”,指“心灵”活动往来于上下,目的在于确定“层次”。进而,以三种“观法”为依据,分别对应“体”“相”“用”“三德”,便形成九种境界,而九种境界可分别归为“客观界”“主观界”“超主客观界”。“综观此心灵活动自有其纵、横、顺之三观,分循三道,以观其自身与其所对境物之体、相、用之三德,即此心灵之所以遍观通观其‘如何感通于其境之事’之大道也。”[8]5

“客观界”以“觉他”为特征,具体包括三种境界:其一,“万珠散殊境”,指“心灵”由内向外“开辟”出一个分散而殊异的“个体界”。其二,“依类成化境”,指“心灵”从个体界出发接触事物种类,从而进入“类界”。其三,“功能序运境”,指“心灵”由“类界”出发深入内在,认识到世界的“次序”,从而进入“因果界”。

“主观界”以“自觉”为特征,具体包括三种境界:其一,“感觉互摄境”,指“心灵”自觉意识到,所谓客观事物之“相”、时空观念均源于主体,由此进入“主体自觉界”。其二,“观照凌虚境”,指“心灵”超越客观世界发现“纯相世界”,即以语言文字符号表征的世界,由此进入“意义界”。其三,“道德实践境”,指“心灵”形成道德理想并指导实践,从而实现道德生活,由此进入“德行界”。

“超主客观界”以“超自觉”为特征,具体亦包括三种境界:其一,“归向一神境”,指作为现实世界主宰的形而上最高实体“神”落实于人心,人们将其视为超越的实在予以信仰。其二,“我法二空境”,指破除“我执”“法执”甚至对“神”的信仰,使“心灵”进入有情生命的“内里”,以慈悲、智慧彰明“无执”本体,解释烦恼,救度生命。其三,“天德流行境”,指当下生命存在及道德践履即是“天德流行”,既不依赖对“神”的信仰,也不需要破除“我执”“法执”的救度。

在唐君毅,“三界九境”有顺序、层次之别。“此九境者以类而言,而各为一境,自成一类;以序而言,则居前者为先;以层位而言,则居后者为高。”[8]25不过,“三界九境”之间和内部分别存在“体”“相”“用”的关联。在“客观界”当中,第一境偏于万物之“体”;第二境偏于各物之“相”;第三境偏于各物之“用”。同样,“主观界”之三种境界和“超主客观界”之三种境界亦分别有“体”“相”“用”之不同侧重。更为重要的是,“三界九境”均由“心灵”依不同“观法”而显,故所谓主观、客观之分并不是知识论意义的,而是同属于本体论意义。也就是说,尽管“三界九境”纷繁复杂,但其终究要“归于纯一之理念”即“心本体”。此乃“心通三界九境”之宗旨。他说:“以此九境之可依序以升降言,则此九境既相差别,亦相平等,而可销归于纯一之理念。……最后根源之在吾人当下生活之理性化、性情化中所昭露之神圣心体。”[8]25

同样显而易见的是,这样一种“本体论”开展亦非常独到,而“独到”的关键是其关于“心通三界九境”的理论建构。

上述为唐君毅关于“哲学观”和“本体论”的核心内容,以这两个方面的核心内容为基础,唐君毅哲学展现为一个庞大体系。他本人曾对自己的学术使命有过“三极”“三界”之说:第一,“原太极而立人极”,以开显顶天立地的“人格世界”;第二,“承人极而立皇极”,以开显广大无限的人伦世界;第三,“成皇极而立太极”,以开显圆融统摄的人文世界。他的意思是,要通过学术研究,实现“三界”并开、“三极”并立的理想。[9]2-3可见,唐君毅哲学有本有末,有体有用。

总的讲,唐君毅对于中国哲学的贡献有很多方面,但是,它们均以“哲学观”和“本体论”为基础,故“哲学观”“本体论”可代表唐君毅对中国哲学所做出的贡献。也就是说,从根本上讲,唐君毅对中国哲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哲学观”和“本体论”两个方面。

如前所论,大陆关于唐君毅哲学的研究还不够。不过,近年来,相关研究从没有中断,许敬辉博士就是一位相当倾注精力的唐君毅哲学研究者。他以本末、体用为立足点,以“三界”“三极”为视域,对唐君毅哲学多有研究,发表了系列论文。不久前,作为这些研究最终成果的专著《唐君毅哲学研究》正式出版。[10]专著分为五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哲学之诠释,系统考查了唐君毅的哲学观。第二部分,名理论思想,系统疏解了唐君毅基于《墨辩》《易经》而开展的名理论探讨。第三部分,天道论思想,系统疏解了基于中西哲学比较而开展的形上学探讨。第四部分,人道论思想,以疏解唐君毅对圣贤之学、人伦之学为重点,具体展开为价值论诸问题。第五部分,人文论思想,以疏解唐君毅文化哲学、历史哲学、宗教哲学、艺术哲学、教育哲学诸方面的精辟论述为主。在作者看来,这样一种结构安排,体现着唐君毅所主张的“从道德自我到心灵境界”的学术历程,反映了唐君毅“承续中国传统哲学的学脉”和“融合会通中西文化”的学术理路,更标示出唐君毅“突破”宋明儒学以来“狭窄的道德形上学”的局限,“面向生活世界”建立“将整个生命存在的所有向度涵摄在内的意义更加丰富广大”的哲学体系。很显然,在这个结构体系当中,第一部分、第三部分为整个体系的“本”和“体”,其余三部分为整个体系的“末”和“用”。总体上讲,“本”与“末”、“体”与“用”这样先后安排、上下展开,较为切实地诠释了唐君毅庞大的哲学体系,也反映了唐君毅基于“道德理性”而开展哲学思考和理论建构的特质。这是《唐君毅哲学研究》这本专著之所长。不过,此专著在内容开展和结构安排似乎亦有不洽之处,即,专著名为《唐君毅哲学研究》,依名称理解,著作内容应以“哲学”为主,但从上述五部分安排和书中内容来看,其中大部分并非“哲学”,而属于“文化”层面。

当然,这种情况似乎也情有可缘,因为唐君毅所建构者即是一种基于“道德理性”而对“人文精神”探讨的“文化哲学”,而且,在“文化哲学”建构时,亦体现基于辨析而擅于综摄的特点。正是因此,牟宗三在悼念唐君毅时曾誉其为人类文化意识宇宙中的巨人。“唐先生是‘文化意识宇宙’之巨人,亦如牛顿、爱因斯坦之为科学宇宙中之巨人,柏拉图、康德之为哲学宇宙中之巨人。……这一个文化意识宇宙是中国文化传统之所独辟与独显。”[11]298-299牟宗三还说:“中国式的哲学家要必以文化意识宇宙为背景。儒者的人文化成、尽性至命的成德之教在层次上是高过科学宇宙、哲学宇宙乃至任何特定的宗教宇宙的;然而它却涵盖而善成并善化了此等等之宇宙。唐先生这个意识特别强。”[11]301由牟宗三所论可知,唐君毅的视野和“心境”比科学家、哲学家和宗教家都要广阔,他的“文化意识宇宙”包含了诸种具体的宇宙。正因为如此,他遂有“心通三界九境”之论。总之,既然如此,就其内容来讲,许敬辉博士专著的名称若改为《唐君毅文化哲学研究》,则更为准确、精当。愿就此与作者商榷。

猜你喜欢

本体论本体学问
继齐韵往昔,以今声开来——思考自五音戏主奏乐器的演变、本体及延伸
眼睛是“本体”
“一”的学问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本体论视域下大学本体要素及资源分类探析
“法律解释”与“法律诠释”之术语辨析
浅议古代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裁剪的学问
赛跑中的学问
微电影本体论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