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因为讨厌老师 而排斥学习怎么办?

2022-11-26李洋孙苏苏

青春期健康 2022年8期
关键词:分析家长老师

文/李洋 孙苏苏

(李洋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为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中学专职心理教师;孙苏苏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为天津市北辰区实验中学专职心理教师)

“我的孩子是高二的一名学生,现在的英语成绩越来越差,我跟他沟通问原因,他说不喜欢现在的英语老师,因此不想学英语,但是我认为他是在找借口。”一位家长这样陈述自己孩子的学习状况,很多家长也经历过类似的问题,处理方式也各有不同,但是真正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并不多。面临孩子因为讨厌老师而排斥学习,家长会怎样和孩子沟通呢?

第一类家长:家长中心式。像案例中的家长一样,认为是孩子不懂事,找各种理由逃避学习任务,从而推卸自己作为家长的责任。

第二类家长:苦口婆心式。劝导孩子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因为老师不喜欢学习一门学科对自己没有好处,教育孩子要学会理解和尊重老师。

第三类家长:批评教育式。认为是孩子不懂事,不能体谅老师与家长。同样的老师和学习环境,为什么别人能学好?

第四类家长:孩子中心式。认为孩子说的是对的,是老师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于是就要求学校给孩子换老师,不能因为老师耽误孩子的学习。还有其他类型的家长,这里举出比较常见的。似乎每个方式都有其合理性,但是又都有其局限性,难以比较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认真分析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家庭教育其实是一个系统环境下的教育,有时候会出现困惑,部分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有的家长棍棒底下能出孝子,但是有的家长使用棍棒使得亲子之间反目成仇;不能理解为什么有的家长说几句孩子就听话,但是有的家长好话狠话都说尽了,孩子仍然无动于衷;有的家长明明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却不能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遇到这些问题,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培育良好的亲子关系。不同的家长虽然运用同一个方法,但是效果却是完全相反,这是因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模式不同。如果家长在与孩子生活的过程中建立了和谐的关系,并且有着相互理解和认同的交往模式,那么所采用的方式通常都能够得到孩子的良好回应,教育方式也能够得以贯彻落实;如果亲子关系不那么和谐,相互之间没有共同认同的交往模式,那么即使是他人非常有效的方法,也不能得到同样的效果。因此,家长需要培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扩展亲子之间共通的意义空间。这离不开家长平时对孩子的关注和陪伴,与孩子谈心,进行心灵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有效处理在学校所遇到的困扰和矛盾。

其次,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来理解事件。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通常会淡忘自己的其他社会角色,不自觉地把自己上升为一个话语权威的长者地位,认为自己所说的话都是对的,孩子在家长面前是无知且迷茫的,所以家长会站在一个高度上去指导他们要如何去做,但是这样往往会让孩子感觉不到父母是在帮助他解决问题,反而会觉得这是站在他的对立面,不能理解他。所以家长需要把他所面临的问题转化为自身所熟悉的问题,将孩子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从各个方面来分析,例如上文所涉及的问题类似于我们大人所面临的问题“当我遇到不喜欢的老板,我不想工作了怎么办?”如果能够切身体会这种矛盾心理,并且能够把自己解决这样的矛盾心理的过程分享给孩子,再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这样就能够得到孩子更多的认同,也能教会孩子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分析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事件。孩子对老师的看法,有些是直接经验,有些是间接经验,有些孩子因为老师与之发生一些不愉快导致他不喜欢老师,而有一些学生因为听取其他同学对老师的负面评论导致对这个老师反感,所以家长需要从这几个方面了解孩子对老师的态度: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应”,指个人受社会影响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在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就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使人在认知别人时忽视个体差异,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对他人或事物做出正确、全面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以一个笼统的标准或者大众的标准去看待一个人,这样就会容易戴上有色眼镜,无法客观公正看待周围的人和物。如果孩子只是听其他同学私下议论老师,因而间接对老师产生偏见,那么就需要提醒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学会自己去感受、去思考,不能完全听信他人的言语,要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地去了解老师。

2.主观事件与客观事件

有一类学生不喜欢老师是因为老师没有关注他,在一个班集体中,通常老师是一个人面对着几十名学生,这就意味着一位老师无法做到同时关注所有的学生。所以从客观条件上,老师一时只能关注部分学生,而这个时候作为学生如果想获得老师的关注,那么学生需要从自己身上去改变,多去询问老师相关的学习问题,或者在平时多个方面展现自己。

3.因素分析与一概而论

当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如意,并把原因归结为因老师的更换或个人喜恶而导致其失去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时,家长要引导孩子进行因素分析。如果在家里被父母没收了手机,孩子不会因为不喜欢严格的父母就讨厌手机,原因在于自身对手机是热爱的,是有着浓厚的兴趣的,而孩子之所以放弃了学习某科目是因为孩子本身就对某学科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但是在心里却推卸自己的责任,只把原因归结到某科目老师的身上,这样就会导致孩子坦然接受自己因学习惰性导致的学习成绩不佳的情况。所以,作为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进行学习兴趣的因素分析,探讨如何增加学习兴趣,而不仅仅停留在讨论如何与老师相处。

作为家长,需要意识到孩子面临的问题可能也是成人会面临的问题,分享家长自己对待同样问题的处理方式,并教会孩子如何分析和处理事情,然后具体在事件中进行分类分析,让孩子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方法,并且能从自身去反思和寻找改变现状的途径。

猜你喜欢

分析家长老师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家长请吃药Ⅱ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犯错误找家长
六·一放假么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