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中学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2-11-26鹿贞芳
鹿贞芳
(保定市莲池区职教中心 河北保定 071000)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促进了地理教学目标的升级,新的教学目标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与运用,教学设计从设计一个知识点或课时转变为设计一个大单元。“大单元设计”是在“单元设计”基础上延伸的概念。单元设计是指教师基于对课标、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后再分割为不同的教学单元,对每一单元进行统筹安排并制定教学策略,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相较于单元设计,“大单元设计”是以抽象的学科大概念、大任务、大项目或大问题作为逻辑主线,统整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相关内容和情境素材,实现学生素养培育的情境性、连续性和进阶性。本文以中学地理必修模块中的“大气”大单元为例,探讨中学地理大单元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希望有助于落实“课程内容结构化和情境化”的中学地理课程设计指导思想,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推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
一、优化教学方案
科学规划地理教学方案,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重视课堂教学质量,改善枯燥式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设立各种形式的地理教学项目,提高趣味性问题在课堂中的占比,使师生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沟通,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漏洞。学生在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都会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逐步引导,使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进步和成长过程中予以鼓励和表扬,使学生自己认可自己,树立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增加学习动力,也是地理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要对教学大纲研读透彻,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制订科学的教学方案,结合实际情况更新完善教学内容。
二、明确指向地理核心素养的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的确定,即确定评价的内容。在任何评价中,明确的目标是开展后续评价的导向,也是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后的知识、技能以及素养等的直观体现。在进行中学地理学科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该立足于课本,分析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哪些教学内容可以依靠表现性评价的方式进行评定;其次,在明确好评估内容后,设计相应的评定目标,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基本点,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评价的整体理念,把握现代化地理课程的评定标准,将其逐步解析为现代化的教学目标,以确保表现性评价目标符合相关的课程标准规范;最后,界定学习依据,明确学生在进行课堂的学习后应掌握的相应内容,并以此为判断标准评定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中学地理学科理想化的教学目标。在进行实际地理知识的讲解时,可以将中学地理学科的教学分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高阶的技能。其中:地理教材中阐述的地理区位因素等为事实性依据,因此其属于地理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性知识;在地理教材中,如绘图等,便是地理程序性的知识;而在学生进行地理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层面的内容,则属于地理知识中的较深层面的认知。将中学的地理教学进行知识层面的分层,便于教师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以及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定。因此,在进行实际的检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将直观观察到的学生解题状态作为表现性评价的评定方式之一。以地理教材“大气受热过程”一节的教学内容为例,其教学目标是绘制大气受热过程图,描述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此节的内容来源于实际的生活,包含的知识较为复杂,其要求学生具有基本的绘图能力。另外,此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涉及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动手绘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力等。具体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
三、基于知识联系的知识网络构建
就地理学科知识而言,其包含多个领域知识,这门学科要与其他学科之间构建一定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对地理知识而言,其涉及三个维度的知识:地方综合、时空关系、地理要素,所以教师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需要把每一个维度的知识联系起来考虑,这里还涉及同一水平与不同水平之间的联系,且均与地理有关的知识。总体来看,这些知识联系体现出纵向与横向的关系。以纵向联系为角度分析,其知识的类型有两种:其一,自下而上知识的联系;其二,自上而下知识的联系。以横向联系为角度分析,这些知识体现出并列关系,反映出相关地理概念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在分析地理现象与事物的时候,更加系统更加全面,最终建构地理知识系统,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以非常有效地把一些碎片化的知识联系到一起,且更加系统地理解零碎知识,使抽象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此过程是一个提取和辨别零散知识的过程。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可以完成对地理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强,最终学生养成综合性思维。例如,在开展《河流流向的大小与季节的分配特征》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整理,学生学习起来不是很容易,因此,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地理教师采取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基于此,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重难点知识。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比较,教师要先选择比较对象,此节课应该选择流量差别相对较大的两条河流,从内容来看,教师应该选择如下内容:流域面积与河流的流量补给差等。例如,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长江和密西西比河的时候,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来进行,同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分析与对比地理知识。基于对比法的使用,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知与研究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最终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同时学生的地理学习素养得以形成。
四、运用思维导图,感知时空发展的动态性
地理事物和现象是不断形成、变化和发展的。从时空和空间的角度对地理现象的认知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综合,同时也是对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的演变。这种演变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人文因素,即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共同作用下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变化。因此,研究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就要把它们放到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加以分析,并结合具体的地域特点进行探讨。地理事物和现象随着时间演变进行空间格局的变化。一般情况下,时间是指空间位置上不可逆转的过程,而空间则表示时间演变过程的空间特征。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有机地融合,才能更好地体现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时间和空间都是地理的客观存在,但两者又是各自独立地存在,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只要是存在就必然具有周期性;而空间是主观概念,是由于受到人的意志活动的控制,所以空间本身没有周期性。空间综合是对地理事物从一个地域范围向另一地域范围延伸的动态过程及其特征的一种概括反映,即将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同属性但不同时存在于同一地点上的不同类型的地理要素组合起来并加以考察,从而揭示出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地理教学中,首先要分析时间尺度,其次再分析空间尺度,最后综合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分析,结合发展现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鱼骨形”思维导图,亦称因果图,是人们整理结构、分析原因、制定对策的常用方法。鱼骨图的特点是简单、直观,以鱼骨的形态在“鱼头”上标明问题或者结果,然后在“鱼刺”中列出理由或者构造关系。它可以用来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也可以用来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鱼骨形思维导图能够呈现出清晰的思维脉络,通过鱼骨形思维导图来描述事件的发展,有助于学生从时间与空间尺度认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变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时空综合素养。例如在“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中同学们能够利用鱼骨形思维导图比较长江流域的上、中、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在空间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空间比较思维的深度发展,也有助于学生从空间上全面地分析不同地区。通过空间线突出长江上、中、下游不同的开发情况,需要统筹规划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以这种形式设计长江流域教学内容不但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与空间演变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五、基于地理学的含义对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教学目标能够指导教学方向、展示预期的学习效果并指导教师选择教学方式、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估,可见在教学设计中,目标设计的作用最为突出,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课程的最终目的能否达到。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即将立体的目标整合,并集中反映了人文关怀的内涵,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此为参考的路径和方向。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结构中,不可忽略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双基”,表现为基础技能与基础知识;第二个层次是问题解决,即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运用的基本方式;第三个层次是“学科思考”,指学生在学习地理时产生的认知、经验、内化等情绪,并形成与之对应的价值观念与思考方式,进而构建对该科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核心素养培养的大背景下,教师只有把握这三个层次的内涵,才能体现学科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双基”。以“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在这节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实地考察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特征,解答教科书中提及的问题,使学生能识别河流地貌类型,描述地形特征;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与地形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地理学科思维,提高人地和谐意识。以河流地貌专题当中的“河曲”为实例,从因素的综合性视角来看,河曲的成因要从地质(水流冲刷和堆积)、河岸的成分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上的综合观点来看,河曲经历了“平坦的河流—河曲—牛轭湖”的演化历程;从地域整体的观点来看,河曲的生成要与地域特性相联系,同时还要考虑人为因素对地域的作用。所以,教师对地理学的内涵进行深入认识,可以为中学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相关课程目标的设置提供依据。
六、课堂结尾环节迁移巩固
一堂好的地理课,有好的开头也要有好的结尾,老师们通常会选择在最后的十分钟时间进行整堂课的知识总结以及进行相应的习题训练加强巩固,然而就是这最后的十分钟左右往往是学生注意力最不集中,开始显露疲倦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还给学生看大量的文字资料的话学生巩固效果或将不甚理想。因而,教师在此时利用较为生动的微课进行知识的拓展及巩固的话,将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这时候选用的微课就要注意尽量以拓展知识为主,但是又跟课堂所讲的有所关联,能让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综合分析方法去分析拓展部分的内容,既能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又能使得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巩固。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国家不断实施新课改,促进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的改变,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围绕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来要求学生,使学生熟悉地理学科自身的特殊性,不断优化与更新自己的教学策略,同时对学生及时进行指导,使其更多地把握地理知识,同时创新学习思路,积极使用信息技术,最终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思维,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