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普通高中家校协作长效机制研究

2022-11-26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普通高中共育家校

王 煜 窦 毅

(通化市第一中学,吉林 通化 13400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新时代普通高中学校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放在首位,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的成长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家庭中,家长是学生身边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是对孩子最好的示范;在学校,老师和同学是孩子的益友,对孩子成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只有将家庭教育力量纳入新时代育人体系中,促进家校协作,并形成长效机制,与学校教育相互赋能共同提升,才能确保在新时代背景下普通高中教育目标的落实。当前普通高中家校协作在体系构建中还存在些许问题,需要在常规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不断研究和摸索有效途径,以增强普通高中家校协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家校协作的基本概念

家校协作,英文表述为“Home-school Cooperation”(家校协作)、“Home-school Communication”(家校沟通)、“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父母与教师合作)等,是指在青少年的教育上,学校和家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在教育上的优势,互相取长补短,从而促进对广大青少年学生教育效果的提升。学校负责学生的在校教育,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情况;家长负责学生家庭教育,向教师反馈学生居家情况。教师和家长分别代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基于不同的角度、方向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促进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协助学校教育,二者共同促进学生教育效果提升的目标。家校协作理念起源于国外,我国学者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进行教育的家校协作问题探讨。20世纪70年代后,部分学校开始在教育实践中践行家校协作理念,开始主动与学生家庭进行沟通,谋求协作,以争取家庭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并进一步将教育协作理念扩展到社会层面,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协作开展教育的方式方法。[1]

关于家校协作,理论界主要存在三种基础理论体系:首先是重叠影响域理论。该理论最初是由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爱普斯坦提出的。他在深入研究美国中小学、家庭、社会三者的关系后,认为有必要调整三者的关系模式,并以此理论作为处理学校与家庭关系的基础。[2]该理论认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充分沟通与合作,或者说三方因素的叠加,能产生远大于任何一方因素的作用,三者的交流、互动成为影响家校协作开展成效的重要因素。其次是系统生态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系统生态理论解释了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其中,家庭起主导作用,学校和社会则主要起到帮助和服务作用。该理论认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存在于一个生态系统中,该系统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构成。其核心观点是个体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要嵌套于一系列环境系统中,这些系统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个体,并影响着个体的发展。[2]最后是社会资本理论。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从宏观与微观的连接点出发,对该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主张,人的行为要受到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共同影响,不能脱离社会资本而谈论人的行为。[3]特别是社会资本投入越多,家庭资源获得的也就越多;社会资本的投入保障了学生在成长、发展中能够获得更多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和学生成长呈正相关关系。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联动,共同投入能够保证社会资本达到最大化程度,从而促进并保证学生的良性健康发展。

从以上三种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培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三者是构成学生成长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三者之间处于平等地位。

二、新时代普通高中家校协作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认识与能力存在差异

家长在家庭教育认识、家庭教育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导致家校协作整体效果不够好。部分家长重视家庭教育,能够积极配合学校,协作主观能动性强,相比之下也存在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不足。受传统观念影响,这些家长总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跟家庭、家长无关,因此,对家校协作有抵触心理,认为所谓的家庭与教师配合是学校和教师推卸责任的手段,而不愿意参与到家校协作中。另外一个客观因素是普通高中生家长文化水平存在差异性,教育能力有强有弱,这种情况下进行家校协作,在目标达成的进度上会存在一定障碍。

2. 家校协作过程缺乏长效机制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各有优势,对高中生全面发展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过去高中阶段教育主要由学校负责学生全面的教育和培养,家庭鲜有参与教育行动,或者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之间缺少衔接性,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不同,导致双方教育的目标和效果不一致。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出台,明确了家庭具备与学校同等重要的教育责任,对家庭教育在责任、任务、原则三个方面进行了强调,敦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作,双方合力进行共育。但就当前普通高中家校协作来看,寻求家校长效性合作的方法和途径有待于继续发掘和深入研究。长期以来家校协助最基本的形式是召开家长会,教师和家长围绕学生学习成绩、行为等互通有无,或者是平时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教师利用微信或者电话直接反馈给家长。以上两种方式基本是就事论事,后续很少针对相关情况进行讨论,属于短暂的合作。这种合作缺乏整体计划,往往是学校教师认为必要就开展,学生在校没特殊情况就不开展,出了问题才想起家长。即使偶有沟通,往往也是目的性不强,组织不得力,缺乏记录、总结及专题研究。

三、普通高中家校协作科学长效机制构建路径

1.借助“育人导师制”,促进家校协作

普通高中家校协作长效机制的形成,可借助“育人导师制”加以实现。实际操作中,需做好育人导师的选择。通常情况下,育人导师应由学生喜欢的教师担任,要确保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和愿意投入到这项工作中的教师成为导师。“育人导师制”实行师生双向选择,班主任要在双选过程中协助学生从多个方面加以考虑,比如结合个人家庭教育情况、特长兴趣爱好、学习亟待解决的短板以及导师的育人特点等进行选择,并最终敲定导师人选。育人导师在带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用来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成长过程与收获、特长与不足等,以此明确学生在学习、纪律、行为、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通过沟通这一有效的交流手段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根据学生实际状况进行疏导和培养,给予学生帮助,助力学生踏上成长道路的正确方向,指导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育人导师除了要对结对子学生进行直接帮扶外,还要经常性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相互反馈所掌握的学生相关信息,包含学习、行为、思想、道德品质等,综合研判,共同确定问题,结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各自的优势,针对性制定改进策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种模式相互补充、促进,相互协调、配合,以促进学生纠正思想行为偏差,在学习、生活上获得帮助并取得进步。“育人导师制”家校协作模式进行过程中,导师同样需要建立家长档案,促进包保学生的家长提高教育水平,以此确定教师在家校共育过程中的地位,起到家庭指导作用,最终在家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改变狭隘教育理念,形成家校共育的长效机制。另外,导师与家长在结对子学生获得进步、取得成绩时,要客观、公正地给予积极性评价和肯定,以此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与自信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学习效率的全面提升。育人导师要授学生以“渔”,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育人导师制”家校协助过程中,教师要形成量化指标,定期对辅导效果进行总结和归纳,不断提高自身家校协作水平与教导能力。

2.定期举行“家校共育”行动

高中家校协作模式下,学校要充分结合重大节日和主题日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要增强活动的开放性,真正让家长参与到学生教育之中。学校要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家长陪餐日”“家长委员会常务会议”等,让家长走进校园、深入教育,了解学校的育人理念、办学目标、学校精神及长远规划。通过实地观摩和共议、共研,给家长的建议和看法建立科学合理的沟通路径。学校要及时对家长的建议进行分析与探讨,积极采纳具有建设性的合理化建议,使家长感受到被尊重和被认同,进而敢于、乐于、勤于、善于配合学校和教师开展“育人”工作。长期坚持开展“家校共育”帮助家长形成大教育观念[4],防止出现只注重学生成绩忽视心理与品行的教育现象,实时对学生进行“诊断”,指导家校双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教育培养策略。

3.构建一体化家校共育平台

高中家校协作要通过开发利用各项资源搭建家校共育平台,便于家校双方更好进行沟通,展示双方特长与优势、规划与发展、目标与导向,为家庭教育和家长进行双向指南。这里重点介绍交流平台、信息平台和资源平台。

(1)借助通信技术构建交流平台。普通高中家校协作可利用QQ、微信等建立班级交流平台,支持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分享教育经验,推荐好的教育讲座内容和视频,互相分享学生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平台设置不同版块,比如班主任信箱、任课教师信箱、风采舞台、评优展示、咨询服务等,让家长能够更加全面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同时还能促进家校交流。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问题时也可以通过平台及时寻求帮助,通过家校协助真正帮助学生获得进步和成长。

(2)借助官方媒介构建信息平台。在当今便捷的信息时代,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推出了官方机构的各种学习资源平台,内容量大、覆盖面广、代表性强,具有政策性、前瞻性、科学性、指导性等实际价值。通过在线观看、下载、推荐分享,形成家校互联互助的学习链条,助力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实现家庭和学校双轨并行的教育新形势。

(3)借助家长力量构建资源平台。在高中家校协作中,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新高考背景下,生涯规划已经成为学生最重要的人生指南,借助家长学历、职业经验进行“360行家长话生涯”分享,可以直观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培养、引导学生建立未来的目标和方向。家长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积累了大量家庭教育经验,通过学校搭建的“家校幸福讲堂”实现分享,可以让有限的方法实现倍增效应,帮助更多家长在家庭教育共性问题上收获便捷的解决方法。

综上所述,新时代普通高中家校协作长效机制的实施对于学生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提高该机制的实效性,要充分发挥家庭与学校教育优势,促进协助育人成效最大化。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实施“育人导师制”、定期举办“家校共育”行动、构建一体化家校共育平台等,实现家校协作的长效化运行,提高协作实际效果,从而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猜你喜欢

普通高中共育家校
学校携手 共育共进
家校距离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