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社区理念的城市更新设计实践
2022-11-26杜俞芳
邝 辉 杜俞芳
浙江省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12
在推进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结合基层民众的多元化需求及城市现状,科学对城市空间进行规划建设,技术的创新和革新、人们需求的转变等,推进着城市规划建设理念、视角和模式的创新。2019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未来社区”,未来社区理念主要指的是构建新型城市功能单元,以切实满足新时期我国民众的多元化居住需求,改善人们的居住生活水平。“智慧筑基+空间协同+机制保障”是其实施的主要路径,具体工作的实施要求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物业、居民等多元主体的作用,包括小区、楼宇、园区、公共空间的建设与规划,要满足居住、商业、办公、医疗等多样化功能需求,涉及到多维度的业务,如社区治理、小区管理、便民服务、公共服务等。当前,需要将未来社区理念渗透到城市更新设计中。
1 未来社区理念概述
未来社区要求构建新型城市功能单元,是时代创新的产物,未来社区规划建设要求紧紧围绕社区全生活链服务需求,要很好的凸显出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等特点。未来社区的类型多种多样,如生态社区,要求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维持社区生态系统平衡,实现对资源、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减少污染和排放,进而实现社区和谐、生态良性循环;零碳社区,要求发展低碳经济,使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智慧社区,要求科学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结合社区居民和社区治理等的现实需要,打造智能楼宇、智能家居,涉及到路网监控、数字生活等;智能社区,要求积极引入智能化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积极推进社区智能化建设和自动化管理;共享社区,要求实现各项资源的共享和科学利用,如公共资源共享、闲置物品共享及服务共享等;健康社区,要求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健康水平[1]。具体落实阶段,需满足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需以满足民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核心,推进社区规划与建设、社区治理和管理。应凸显出未来社区建设的人本化、生态化和数字化,搭建好人与人有效沟通的载体,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是积极引导各主体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提升人们对社区生活的参与度,通过组织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协调处理好社区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和人的共同发展。二是积极推进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科学利用绿色节能技术,利用绿色、可再生资源,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垃圾分类管理和回收利用,践行好低碳出行理念,重视绿色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绿化率。三是依托大数据技术、信息化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化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实现社区数字集成服务。
另一方面,需协调构建好邻里、健康、教育、建筑、创业、交通、低碳、服务、治理这9大场景。邻里场景,要求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营造出和睦的邻里关系;教育场景,需要充分考虑适龄儿童入学需求、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以及老年再教育需求,基于不同阶段人们的现实需要,构建更健全完善的全龄化教育系统;健康场景,要求持续优化社区的医疗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并构建个人数字医疗档案,实现动态健康监测等;创业场景,改善和优化创业空间,解决和处理办公设施缺失、环境与人才公寓供给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建筑场景,重视构建绿色建筑,打造“艺术与风貌交融”的未来建筑;交通场景,解决交通问题,满足多样化的要求需求;低碳场景,贯彻和落实低碳经济理念,构建“循环无废”的绿色节能系统;服务场景,打造一体化、数字化管理平台,为居民提供更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治理场景,实施数字化、智慧化和综合化管理,充分发挥政府、平台、社区和居民等的作用,共同参与治理和管理,提高治理水平和质量效率[2]。
2 未来社区理念的城市更新设计实践
2.1 绿色生态城市建设
未来城市发展和规划设计强调贯彻和落实生态理念、绿色和低碳理念,加强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既要求满足民众的实际生活所需,也需要将低碳排放、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放在重要突出的位置,实现城市更新。积极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的绿色转型,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有效节能环保,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通过城市空间结构的科学规划,做到自然生态空间与城市空间和谐共生,努力构建“由多类型、高质量绿色空间和其他环境要素构成的网络”,确保规划设计满足现代化城市发展、各项资源要素有效开发利用、生态恢复和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的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在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逐步融入生态恢复、热岛缓解、能源节约、娱乐休闲等方面的功能,综合考虑和分析城市自然生态情况、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民众的多元化生活需求等,对城市自然格局、各个系统的规划与划分进行统筹考虑和综合布局,促使生活、生产、生态空间格局不断优化。促进绿色工艺和技术的科学应用,如对建筑进行节能性设计,采用节能荧光管、在空调系统中采用变频技术,发展和推广绿色建筑,如积极引入环保的建筑围护结构、建筑室内外环境和建筑空间布局,最大化的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光、热,选择一些隔音性、保温性、封闭性好的建筑材料,减少室内能源损耗,科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贯彻落实好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理念,使低碳、绿色环保理念渗透到人民的生活生产全过程中[3]。同时还需提升城市绿化率,加强污染治理工作。
2.2 保障城市更新规划建设的全面性
需要始终坚持“同步走”的城市更新设计理念,加强新城区更新设计的同时,充分考虑到老城区在朝向未来社区转型方向的薄弱性,制订相应管理条例与办法,鼓励老城区升级改造。在推动城市更新建设的过程中,老城区的改造难度大、任务重,且政策、资金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限制,改造规划难以得到有效落实。为此,可以尝试执行分阶段、分片区的升级改造计划,科学制定规划设计重点。应基于具备高度明确性及执行性的未来社区概念,制订完备的老旧社区改造计划,逐步推进房屋改建、布局规划、设施更新、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改造。应始终坚持以优化及升级为主,以局部拆除代替大拆大建。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房地产开发商需要出资鼓励居民搬迁,从而有效降低小区容积率,便于落实生态建设,逐步趋向未来社区发展。
针对新城区,需要遵循现阶段所提出的具备可行性的最高未来社区建设标准执行规划设计。应视社区建设为关键的城市建设内容,坚持以舒适宜居为主要发展理念,执行配套化建设,贯彻落实好生态环保、节能共享理念。新城区的改造建设可倾向于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方面,坚持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实现城市更新设计,改善城市管理和服务。针对现代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等,需以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构建来予以缓解,实现城市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实现城市和社区的精细化、智能化管理,为现代民众的生活提供更大便利,构建一个便利、安全、舒适、高效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其多元需求[4]。
2.3 推行多主体投入及产权创新机制
应当认识到未来社区建设的长期性与综合性,充分调动企业、社区住户及政府部门多方的力量,全面创新投资方式,实现全员参与性的社区运行设施建设,让社区住户参与其中,以可持续的投入来为未来社区建设注入持久的动力。政府投入需集中于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市场主体投入则是集中于基础运行设施建设方面,如冷热水网络、信息网络及电力网络等,需坚持谁投入、谁获权、谁负责的原则;社区住户个人投入则侧重于个人住宅设施的升级与改造方面。为此,相关政府部门需出台管理办法,鼓励社会企业参与其中,并运用低价销售、以旧换新及购买补贴等方式引导住户自行展开设施升级。
3 未来社区规划模式
3.1 多领域协同的组织模式
未来社区规划建设涉及到的内容和事项比较多,无论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还是加强生态化和数字化建设,或者是打造邻里、健康、教育、建筑、创业、交通、低碳、服务、治理等场景,都是系统且复杂的工作。要求多领域、各主体积极参与,在共同协调下促使相关工作有序推进和落实。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企业、物业、居民等多元主体需要发挥好自身的作用,明确自身在未来社区规划建设中的职责和工作,通过构建互动、协商、反馈等机制,为各主体积极参与提供机会和平台,在共同协商和不断优化过程中保证规划设计的专业性和科学合理性。在共同协调下,实现对小区、楼宇、园区、公共空间等的科学规划和建设,确保满足居住、商业、办公、医疗等多样化功能需求,提高社区治理、小区管理的水平,提高便民服务、公共服务的水平,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政府在政策上需要支持,政府各部门和单位要积极配合各项政策和策略的实施,企业要积极参与,为其提供技术、人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物业要提升自身管理和服务水平,居民也需要提升参与规划建设和治理管理的积极性,在多方配合和参与下,促使相关工作有序进行[5]。
3.2 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公园社区模式
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化,在城市规划建设、社区规划设计的时候,也需要贯彻和落实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理念,重视打造绿色城市和公园社区。在确保满足城市和社区居民生活需求的同时,持续改善和优化区域生态格局,重视城市绿化、公园、林荫道建设,提升城市和社区绿化覆盖率,打造生态舒适的居住环境。有关工作的开展也需要科学利用节能技术、绿色技术,如通过保育水源、太阳能供能系统、凉风输送系统的建设,构建一个零碳排放的生态社区;打造智能电网,利用科技提高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降低污染和碳排放量,实现社区和谐、生态良性循环。
3.3 网络化、智能化模式
科技创新和技术发展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支撑,需要积极推进城市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未来城市和社区规划建设要持续加强网络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建设,搭建社区内人与人有效沟通的载体,为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提供更大便利。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等新,辅助城市运营和管理工作的开展,通过构建电子政务系统、完善的管理平台和服务系统,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的质量。将智能化应用到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各个领域,如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数字生活等,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数据信息的大范围收集、分析和共享利用,依托网络平台,方便企业、居民等开展线上云办理,借助网络化建设,打破“信息孤岛”;通过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实现社区数字集成服务。
3.4 可持续、共享开放发展模式
要求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基于未来社区规划建设的目标要求,对城市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重点解决和处理城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公共服务不足、资源短缺、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问题,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功能体系,这就要求转变以往建设用地低密度、粗放型开发的模式,坚持实施集中统一规划和集约化发展,确保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目标一致。从绿色建筑、海绵城市、邻里中心、垃圾分类、资源循环等多个维度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规划建设的时候,要有意识的盘活居住区内闲置场地或资产,促进公共资源共享、闲置物品共享及服务共享,提升资源和资产的综合利用效率及价值,坚持共享开放的理念,实现资源的再分配和有效利用。此外,还要求持续完善和优化城市及社区的功能服务,要为城市居民工作高质量的管理和服务,既要求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也要求解决教育教学、医疗服务、交通出行、健康管理、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问题,持续改善和优化创业空间。
4 结束语
未来社区理念的提出,符合当前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相关实践的不断推进,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城市规划和发展。在“十四五”期间,将会有更多城镇迈向新型现代化的未来社区,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管理和服务创新和优化,各项政策的支持,居民素质的提升及理念的进步,都将赋予社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要求基于未来社区理念,积极推进城市更新设计。在城市规划和社区建设的时候,要求着眼于满足当前城市人们全生活链的需求,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推进规划理念、科技手段等的创新,打造生态、舒适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实现“生态、人本、科技”的全面融合,确保城市和社区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切实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