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的影响与建议

2022-11-26陆春元汤晓军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跨文化留学生汉语

陆春元,汤晓军

(苏州市职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和教育国际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由于来华留学生深受本国文化环境的影响,当面临一个新的生活、学习环境时,留学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跨文化适应问题。而目前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解决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提供了更多的途径。跨文化适应是指在新的环境中,参与者不断发生转变,并因此形成适当、有效的交际能力的过程[1]。留学生来到陌生的文化环境,在心理上难免出现不适应感,因此需要不断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环境。

1 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语言问题

在一份针对江苏大学2017届部分来华学历留学生汉语综合课教学现状的调查统计中,“汉语零基础水平”者占80%,“通过HSK2级”者仅占20%[2]。由此可见,大部分留学生的汉语水平都比较低。语言困难对留学生学习和理解课程内容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并对留学生的学术发展潜力形成了一定的制约,阻碍了留学生的人际交往适应。而一旦形成了恶性循环,就会使来华留学生出现心理上的挫败感,造成一系列的跨文化适应问题。

1.2 文化距离问题

因为遥远的地理和空间,会造成缺少文化共同点,会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3]。文化距离的远近会对留学生的心理感受产生直接的影响,生源国与中国之间的文化距离越大,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就越困难,由此也会产生更加漫长的跨文化适应过程[1]。

1.3 价值观问题

国外学者提出影响旅居者适应的核心价值观差异假说认为:价值观差异是产生文化距离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会诱发文化冲击和引起文化不适应[4]。来华留学生的价值观与中国本土价值观存在不同层面、多种形式的冲突,而人际交往由于核心价值观的不同,甚至相互冲突,极易造成相互抵牾和敌对。

2 新媒体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的影响

2.1 新媒体对来华留学生学习适应的影响

汉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同时也是来华留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和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工具。因此,来华留学生汉语水平的掌握程度对其学习生活至关重要。研究发现,语言的流利程度与留学生的适应性和心理幸福感密切关联[5]。拥有越流利的语言,也就会有越高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而新媒体的诞生,提升了留学生对汉语环境的适应性。一方面,新媒体为留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新媒体可作为留学生在中国与师生、民众交流的媒介,即便留学生汉语基础为零,也可充分利用社交软件中的翻译功能,与当地人进行无障碍沟通。

但新媒体在促进来华留学生语言学习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新媒体的出现,催生了大量的网络新兴词汇和网络用语。这些网络词汇和用语虽然给留学生快速理解和适应中国语言环境提供了便利,但是有些词汇和用语与规范的语言学逻辑并不吻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习者在初始阶段的汉语学习;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多地接触这些词汇和用语,会对汉语的学习造成误导。另外,过度应用新媒体语言翻译软件,会让留学生失去自主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理依赖,这就违背了使用新媒体促进汉语学习的初衷。

2.2 新媒体对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

部分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因语言不通、文化不同和生活习惯不同,对当地生活环境感到陌生和恐惧,难免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而新媒体实时性、跨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会对置身于异域文化中的留学生心理需求给予极大的满足[6]。一方面,新媒体可作为桥梁和纽带,通过文字聊天和网络视频聊天等工具,为留学生与家人沟通以及与当地的同胞留学生进行联络提供便利,消除留学生因身处异国他乡而引起的压力感和孤独感,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在华的学习生活中去;另一方面,新媒体可以让留学生突破面对面交流的压力,以线上互动为起点进行沟通,从而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方式。同时,也能够让来华留学生在社交平台、娱乐软件中放松自己,尽快提高跨文化适应性。

新媒体的运用固然能够消除留学生与家人、同胞之间的距离感,但也容易使留学生对家人或同胞之间的交流沟通过度依赖,这就会让留学生无意识中建立一道“防线”抵御跨文化交流,形成对自身文化的坚持,而对留学所在地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关系产生消极甚至排斥的情绪。另外,新媒体的过度使用,会使留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中;从中获得的满足感,反而会拉大他们与现实世界的文化距离,逐渐异化他们与社会的交往方式,使其忽略了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产生了新的“孤立”“封闭”等人际障碍。而这些问题,都会阻碍留学生的心理适应。

2.3 新媒体对来华留学生社会环境适应的影响

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是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从某种程度来说,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社会环境的适应与否,决定了其在中国学习生活质量的高低。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经过五千多年的融合发展,创造出了深刻隽永、积极向上的优秀传统文化。各个国家、地区文化差异明显,思维方式、道德观念、风俗习惯、个人隐私等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近年来,大量的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华留学,带来了不同的意识形态观念,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新媒体的出现,为来华留学生快速了解中国的社会准则和文化习俗提供了便利—既为留学生适应中国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便利,避免因信息缺失造成麻烦和误会,也为留学生与当地人开展有效沟通,建立深厚的友谊搭建了桥梁。

但是,新媒体在推介“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好声音”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这主要是由于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很难从法律层面进行严格约束。通过新媒体,留学生也可能会了解到一些虚假信息和不实报道;另外,一些自媒体进行非法宗教宣传活动,对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3 借助新媒体提高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的相关建议

3.1 加强新媒体信息平台建设

当前,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因此,确保新媒体发布信息的公信力和实时性尤为重要,各个教育管理机构、高校和培训机构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首先,要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多组织、发布一些有利于提高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性的线上线下活动信息,缩小文化差异;同时,发布与留学生衣食住行、签证、医疗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通知,使留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来华留学生活中。其次,要建立信息发布审核机制,有效开展新媒体信息发布、审核等运维管理工作,避免发布不当言论和不实信息。再次,还要建立互动回应机制和舆情引导机制,充分吸收留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回应留学生关切的问题,释疑解惑,澄清不实传言,维护政府、高校形象,主动转载、转发重要政务信息,发挥集群效应,放大正面声音,形成传播合力,提升传播效果。

3.2 开设新媒体在线课堂,提高来华留学生新媒体学习应用能力

首先,为了将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高校可开设新媒体在线课堂,并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鼓励学生通过新媒体,对汉语及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和使用。同时,为了使留学生能快速适应中国的汉语语言环境,可通过新媒体开展实时互动,紧密联系授课与作业、课上讲解与课后反馈,使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效率进一步提高[6]。其次,学校可依托新媒体在线课堂,甄选新媒体资源,创建丰富、纯净的新媒体学习资源库,为来华留学生正确学习和使用新媒体语言,提高汉语学习成效创造条件。

3.3 建立中外学生融合机制,增强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首先,利用社交媒体,建立中外学生融合机制。通过社交媒体,中国学生能和留学生建立良好的友谊,加深对留学生的了解,并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留学生能快速融入当地文化,适应当地政府和院校的管理,以此促进其社会适应水平的不断提高[6]。其次,利用平台建立公众号,充分共享教学资源、中国文化和校园活动等信息,激发留学生参与学校生活、学习和管理的积极性,促使其从一个跨文化环境中单纯的接受者,向参与者的角色转变。再次,为了增强留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认同感,高校还可以组织不同形式的社团活动进行文化交流,以此有效缩短留学生跨文化危机的适应期。

3.4 拓宽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中华文化价值

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需要克服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文化距离引发的价值观冲突。而通常情况下,价值观念的冲突又会诱发更多的冲突和矛盾。高校作为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单位,需要充分运用新媒体的超媒体性、个性化等特征。在微信、微博等留学生经常使用的新媒体平台上,推出专门针对留学生群体的内容。如将微视频等通过微博发布,或建立微信公众号,将中国的节庆文化和风俗习惯等,通过生动有趣的图片、视频辅之以文字的形式,向留学生进行介绍,以此拓宽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降低因为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造成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增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包容性的理解[7]。另外,高校还应构建良好的媒体环境,利用新媒体传播中华文化和价值观。而留学生也可以借助新媒体,在来华之前提前结交中国友人,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国的认知水平。

4 结论

中外文化差异是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随着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它也改变了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高校应对新媒体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以增强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留学生在充分保留原先的社交网络的基础上,还可通过新媒体搭建与中国同学和朋友沟通的桥梁,使自己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环境。

猜你喜欢

跨文化留学生汉语
学汉语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追剧宅女教汉语
留学生郑睿:我是奶粉“小买手”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