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支撑
2022-11-26纪竞垚
纪竞垚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社会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38)
一、人口老龄化对科技创新提出要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在劳动力和资本增长空间既定的情况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满足老年人的迫切需求,进而提高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提升产业体系智能化水平
家庭人口规模缩小、人口结构老化对产业体系智能升级提出了新要求。我国人口长期处于低生育水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人口总和生育率为1.3,远低于人口更替水平(国家统计局,2021)。有研究预测,我国人口将在2100年降到7.3亿人(Vollset et al.,2020)。2021年,我国实施了全面三孩政策。从以往经验来看,鼓励生育的政策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对刺激生育起到一定作用,但从较长时间来看,政策的鼓励效果有限。与此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截至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国家统计局 等,202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年龄人口将大幅缩减,且劳动力将持续老化,甚至将对产业体系造成深刻影响。从产业发展角度看,通过发展智能技术,可以弥补劳动力短缺带来的劳动生产率降低,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养老服务,推进智慧养老服务业发展。
(二)提高为老服务信息化水平
目前制约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养老服务供需不匹配、不衔接。养老服务供求对接不畅对建立为老服务信息平台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建立为老服务相关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资源浪费现象。例如,一些高龄老年人需要助浴、助洁等服务,但普通的家政公司较难提供这种专业化的为老服务,只有专业性较强的居家养老服务商才能做到。由于很多老年人并无相关渠道获取为老服务商信息,因此其需求往往无法得到及时、高效的满足。与此同时,很多为老服务商也表示,无法精准获得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信息。“老年人找不到服务商,服务商找不到老年人”,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通过建立为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将相关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解决供求双方信息不匹配、对接不顺畅问题。
(三)普及老年辅助技术产品应用
人口高龄化趋势与健康服务需求对老年辅助技术研发和应用提出了新要求。2010年,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规模为2 099万人,到2020年已超过3 580万人(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202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 等,2012)。人口高龄化趋势提高了老年群体对日常生活照护等相关服务的需求。特别是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独居老年人越来越多。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显示,独居老年人占被调查老年人的12.2%。在此背景下,现有医疗健康服务体系较难满足老年人在健康管理、紧急救助等方面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需要依托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对康复辅具等方面的多元需求。
二、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基础
(一)推动科技创新的政策陆续出台
1.聚焦大数据、互联网、5G等智能制造技术的政策相继出台
近年来,我国在智能制造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聚焦大数据、互联网、5G等智能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出台《关于公布2018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的通知》,强调务实推动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并提出大数据存储管理、大数据分析挖掘、大数据安全保障、产业创新大数据应用、跨行业大数据融合应用、民生服务大数据应用、大数据测试评估、大数据重点标准研制及应用、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平台、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平台等十个发展方向。
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19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通知》围绕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聚焦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信息物理系统(CPS)、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应用服务、工业电子商务、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等方向,遴选一批试点示范项目,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增强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动能。同年出台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指出:“强化技术支撑作用。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丰富产品种类,满足差异化消费需求。推广数字孪生、可靠性设计与仿真、质量波动分析等技术的开发应用,提升产品质量设计和工艺控制能力。持续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支持建立质量信息数据库,……加强质量数据分析,推动企业建立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该《行动计划》指出:“5G融合应用是促进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引擎。……大力推动5G全面协同发展,深入推进5G赋能千行百业,促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发展模式,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升级,培育壮大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2.智慧健康养老政策不断推进
我国专门针对智慧健康养老的政策是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印发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该《行动计划》提出,重点发展智慧健康养老,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立100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培育100家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领军企业,制定50项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标准。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也提出鼓励发展智慧养老。
在行动计划的指引下,组织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的通知》,组织开展第一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工作,支持建设一批示范企业、示范街道(乡镇)和示范基地。自2018年开始,在第一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每年组织开展一批智慧养老应用试点,到2021年已开展五批智慧养老应用试点工作。此后,各地也相继开展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试点工作。2020年,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安徽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着力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2018年,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第二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名单的通告》;2020年,以上三部门确定了《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公布了智慧健康养老产品类、服务类推广目录,将产品和服务更加具体化。
3.老年辅助技术有关政策持续完善
老年辅助技术是针对老年人生活辅助需求,发展生活起居、出行移动、交流通信、休闲娱乐等方面老年产品的相关技术。我国专门针对老年辅助技术的相关政策是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老年用品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专门强调发展老年辅助技术用品。一是发展适老化智能家居产品。包括适老化家电、家具产品以及新型照明设备、洗浴装置、坐便器、厨房用品、辅助起身设备、安防监控设备和家务机器人等。二是发展智能轮椅、生物力学拐杖、助行机器人等各类助行和跌倒防护产品,发展智能助视器、高端助听器、辅助阅读和发声设备、适老化的计算机软硬件和手机应用程序等交流通信产品。三是发展老年益智类玩具、弹拨乐器、心理慰藉和情感陪护机器人等老年休闲娱乐产品。四是发展智能化康复辅具产品。针对老年人功能障碍康复和健康管理需求,加快人工智能、脑科学、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在康复训练及健康促进辅具中的集成应用。发展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认知障碍评估和训练辅具、沟通训练辅具、失禁训练辅具、运动肌力和平衡训练辅具、老年能力评估和日常活动训练辅具等康复辅具产品。五是老年健康管理和促进辅具。如用药和护理提醒设备、呼吸辅助器具、睡眠障碍干预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健康预警设备、可穿戴生理参数监测设备等。
除了在智慧养老供给方面出台支持政策,为了进一步减少老年群体对智能终端设备和相关服务的应用障碍,2020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着力从技术研发和应用层面解决老年人群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
(二)科技创新取得一定进展
1.智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在涉老技术层面,目前可穿戴设备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技术、为老服务信息化平台所涉及的物联网+互联网融合技术,以及区域人员定位技术等发展较快。
可穿戴设备利用多种传感器构成传感器网络,无线通信技术使得传感器网络更加丰富便捷。无线通信技术将各类传感器整合为一个整体的传感网,WiFi、蓝牙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无线传感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可穿戴设备将收集到的数据传输至远端的服务系统进行数据分析,经过分析后进行信号处理、数据挖掘、阈值警告等,对用户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朱勇,2015)。
为老服务信息平台主要利用物联网和互联网融合技术为用户提供服务,用户能够通过智能终端获得及时有效的涉老信息。此外,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也可运用于远程健康管理系统,通过终端设备采集使用者生理参数,通过互联网及物联网输送至后台管理平台,并推送至相关主治医生手机终端,方便医生对老年人进行远程诊断(朱勇,2018)。
定位技术是根据无线电信号识别某个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的技术,主要包括激光定位技术、红外光学定位技术、可见光定位技术等。采用摄像头捕捉被追踪目标的位置信息,利用定位技术对人和物进行自动识别和区域定位,可以实现对目标的位置管理。
2.智能信息产品不断丰富
目前智能化、信息化以及辅助技术产品日益丰富。在智能化产品方面,《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公布了20类企业的118款智能健康养老产品,涉及手环(腕带)、腰带及胸带类设备、手表类设备、服饰内置类设备、心电监测类设备、血压监测类设备、血糖监测类设备、血氧监测类设备、体温监测类设备、体重/体脂监测类设备、多参数健康监测设备、基层诊疗随访设备、手持式红外测温产品、社区自助体验设备、智能健康筛查设备、全自动红外测温产品、智能监测设备、智能康复设备、智能养老照护设备、护理机器人、陪伴机器人等。在“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方面,建立为老服务智慧化平台、远程医疗平台等。例如:通过线上平台提供家庭医生服务,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基因检测、远程诊疗等慢病精准管理和咨询服务;通过智慧健康生活照护管理系统、智慧养老O2O平台等提供助餐、助浴、助洁等生活照护服务;通过网上社区、网络游戏提供文体娱乐服务;通过老年大学线上平台、老年社团提供老年教育服务等。
(三)“十四五”期间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科技创新需着力解决的问题
1.技术与服务连接匹配不够
目前我国很多养老服务商聚焦于智慧养老服务和产品的研发制作,例如生产定位手环、老人手机等;但由于老年群体对养老服务和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而现有智慧养老服务和产品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和可替代性,与老年人需求的匹配度不高,因此,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供给中无效供给较多。与此同时,很多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的适老性需要通过大规模的市场试验来检验。而这需要投入大量内在经济成本和附加社会成本,远远超出一般企业的承受能力。由此导致智慧养老产品及服务供给看似数量多、种类全,但仍然无法实现与老年群体需求的精准匹配对接。
造成养老服务供需对接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受制于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很多老年人尚未充分认识到智慧养老产品及服务的有效性,且相对于很多其他养老服务和产品而言,一些智能涉老产品和服务定价较高,超出老年人预期支付范围;另一方面,现有涉老科技产品和服务难以精准满足老年人的刚性需求,因而技术手段在融入养老服务时需要深入考虑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参与需要。
2.关键技术领域需进一步突破
虽然从时间跨度上看,近年来我国老龄科技发展较为迅速,例如2015年北京市涉老科技企业约30家,2018年增加至近90家,涉老科研院所和高校40余家①数据为作者在北京市科委调研所得。;但是相对于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格局而言,在关键技术创新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智慧养老基础技术大都不在养老领域,而是在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等领域。目前我国在很多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仍有待提升。例如,部分智能机器人存在缺“芯”问题——芯片是机器人的控制中枢,机器人的物理定位、深度学习算法、视觉识别、处理传输、规划执行等,都需要芯片技术,但目前我国芯片核心技术尚有待突破;部分可穿戴设备缺乏精确性,如手腕式血压计与臂式血压计存在测量偏差;辅助技术和器具产品品种少、质量低、生产厂家少,且缺乏知名品牌,很多康复辅具需要从国外进口,本土生产无法满足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3.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需着力解决
从需求侧看,老年群体在智慧养老产品的应用方面面临着数字鸿沟的困境。目前我国约1.5亿老年人陷入数字鸿沟,其表现为,不愿、不会、不能、不敢使用智能信息技术。数字鸿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年群体与年轻一代的代际矛盾,部分老年人被排斥在信息化社会之外,享受信息技术红利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容易产生被抛弃感,久而久之或成为群体性风险点。从供给侧看,数字鸿沟阻碍了适老化技术产品的技术研发和服务供给,不利于发展银发经济。《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1.6%,而60岁以上网民群体占比仅为12.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在中国大力推进数字化社会建设进程之时,老年人群因信息素养较为缺乏而难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难以获取高质量信息服务,从而容易遭遇信息时代的数字鸿沟。我国正在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持续提高互联网普及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客观上提供了更丰富、更便捷的信息资源,但由于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缺乏适老化设计,加之语言信息素养缺失,部分老年人反而难以接受新知识、应用新技术,成为数字鸿沟中的“信息贫困者”(周蓬安,2021)。
三、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现状
总体而言,发达国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方面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财政支持或政策倾斜着力发展涉老科技、相关产品及服务;另一种是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注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政府在其中主要扮演监管者角色。
(一)以政府为主导的涉老科技发展现状
政府主导型涉老科技发展模式以日本、澳大利亚为代表。政府通过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并给予相关企业补贴等政策,支持智慧养老企业发展。政府为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一方面可以激发企业等社会力量的研发动力,提高涉老科技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形成“政府扶持+企业研发联动”及“政府扶持+社会资本投入”等模式。
日本政府主要对移动辅助、步行助力、自动排泄处理、健康监测、走失监视等产品的研发和推广进行重点扶持(周聪聪,2017),并鼓励老年人使用生活支援机器人。日本政府将三分之一的预算用于开发护理机器人,被选中参与研发的企业,将获得高达研发成本三分之二的财政补贴(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2020)。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相关企业积极研发智慧养老产品特别是护理机器人,很多护理机器人的生产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例如:本田、丰田等许多知名的汽车制造企业开始研发可以为老年群体提供洗头发、喂饭等生活照料服务的护理机器人。
澳大利亚政府主要提供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企业主要进行智慧养老服务供给和产品研发。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推行了一项“黄金机遇计划”(golden opportunity plan)。该计划主要利用远程医疗、电子病历等,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护理服务。在企业研发方面,澳大利亚的养老机构逐渐开始使用智慧养老设备和机器人。例如,澳大利亚蓝宝石集团开发了照护信息系统,将机构照护服务信息化。在智能医疗方面,开发临床支持设备、心脏康复设备、呼吸道通气设备等,为老年人提供精确度更高、更安全的医疗护理服务。
(二)以市场为主导的涉老科技发展现状
美国主要采取市场化、多元竞争的方式,通过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促进对涉老科技、产品及服务的开发和应用。政府通过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在监管和政策保障方面对企业给予一定的支持。美国20世纪80年代从探索智能家居产业开始,逐渐步入智慧养老领域。21世纪初,弗吉尼亚等州建立了老年人医疗服务车队,运用物联网技术上门提供多方面的优质养老护理服务和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此后,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匹兹堡大学等建立了美国生活质量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开展了针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辅助技术研究,在智慧养老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在涉老科技产品及服务发展方面,远程医疗与养老社区成为以市场力量为主发展涉老科技产品和服务的主要代表。通过互联网和信息化设备,将医生与患者通过视频方式连接起来,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慢病管理、远程治疗、康复指导、建立健康档案等服务。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将对远程医疗的应用推向了高潮。
四、“十四五”时期我国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科技创新支撑的主要举措
(一)加强对技术与服务的连接匹配
明确智慧养老的应用场景。将硬件设施建设与软性服务场景相联结,跨越自上而下的“家长式”服务陷阱,回归老年人主导。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紧贴用户需求,形成服务闭环,强化服务配套,力求价廉物美,注重人文关怀。老年人可以作为服务的“主人”,畅通表达服务意愿与服务反馈,参与到养老服务产业链的决策中,助推养老服务行业实现以老年人需求为主导、以提高老年人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准则的目标。
科学合理分析和利用养老服务大数据。通过智慧养老平台对数据的积累与分析,专业运营团队可以深度挖掘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及时调配合适的养老服务供应商,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同时,通过深入分析老年人的历史养老服务需求等信息,为养老服务机构及相关组织提供较为精准的产品、服务发展和营销建议,为社会资本进入涉老科技产品市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二)重点发展关键技术
重点发展生物科学、照护服务、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核心技术。聚焦“众包+养老”“数字孪生+养老”“AI+养老”“机器人+养老”等涉老科技,掌握一批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朱勇,2018;左美云,2018),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养老服务企业,并将技术落地于老年群体日常生活。充分利用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布设互联感知的智慧养老设施。加强对人体机能增强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发展视网膜植入、听觉增进装置等智能产品。
加大对核心科技的投入力度。构建包含战略、组织、文化、流程等各个层次在内的涉老科技产品创新平台,在科学细分老年人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以老年消费群体需求为出发点,以核心科技为支撑的创新体系,鼓励更多企业投入开展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产业链。同时,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更大限度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涉老科技产品承接商范围,扶持重点产业发展。
注重激发科研人员活力。切实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力度。减轻科研人员的事务性负担,落实科研财务助理制度,改进财务报销管理方式,推进科研经费无纸化报销。改进科研绩效管理方式,健全差异化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强化绩效导向。
加强关键技术领域的国际经验借鉴交流。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经验以及与服务对接的产业模式,鼓励智慧养老服务机构及有关科研机构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发挥专业行业协会等组织的作用。
(三)着力弥补老年人数字鸿沟
技术研发应以人为本,要努力采取措施,让老年人愿意使用信息技术。智能信息技术终端的设计需更加适老化,从而增强老年人的技术获得感,提高老年人使用信息技术产品及服务的主观意愿。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给老龄社会及老年人生活带来的影响。数字化、信息化不是老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绊脚石,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通过弥合数字鸿沟,信息技术将给老龄社会和老年人生活带来莫大益处。增强老年群体使用智能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可支付性。对于特殊困难、失能失智老年群体,应将与基本安全需求相关的涉老智能产品及服务纳入基本养老服务清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其有能力支付和使用涉老智能产品及服务。
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为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生活环境和习惯的老年人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对于无能力和条件使用信息技术的老年群体,须保留传统的服务方式,如服务部门须增设人工服务窗口;对于有潜力使用信息技术的老年群体,须进一步简化技术流程、降低使用门槛,同时通过志愿服务、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帮助老年人学会使用智能设备终端;对于已经使用网络和智能设备的老年人,须进一步普及人机交互思维,帮助老年人加深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并更好地使用智能设备。
着力将信息技术内嵌于老年人生活,增强信息技术的可及性、便利性,让老年人能够方便地使用信息技术。一方面,加强对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的普及。例如:可以通过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帮助老年人更方便地获取智能设备及网络;对网络和智能信息技术进行适老化改造,建议开发技术产品的老年人模式,对功能性智能产品进行简化,使其更加符合老年人的心理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须加强线上和线下协同,强化线上产品与线下养老服务场景相融合,引导涉老科技企业与养老服务商开展合作,让老年人真正能够通过线上途径得到及时有效的服务。
提高监管效能,让老年群体放心使用信息技术。一方面,加强对电信网络的安全监管,进一步明确监管主责部门,发挥好行业监管职能,调动街/乡、村/居基层组织反诈工作的积极性,打破数字孤岛,多部门形成合力,真正打通反诈“最后一公里”,实现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体系化、制度化、常态化;另一方面,在出台相关政策时,须配套责任险制度,当出现纠纷时,及时通过制度安排保障产品及服务提供方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