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您的孩子也许在逐渐失去活力
2022-11-26于华
文/于华
(作者系北京会明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12355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热线咨询师督导)
您的孩子学习拖拉吗?
您的孩子爱睡懒觉吗?
您的孩子做事情磨蹭吗?
孩子不爱搭理您吗?
…………
也许您会直接把这些现象归结成懒惰或是青春期的特性,但其实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真正的懒人,只有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逐渐失去活力的人。一个有活力的人是一个能够感受到自身和外界环境美好的人。比如,虽个子矮小却能体会到自身的轻盈与灵活。同时,一个有活力的人也是个愿意探索自身与外界各种知识的人。又如,每天学多少知识能满足自身探索的欲望。这样的人总能从环境中找到营养来不断滋养自己,每天乐观积极,学习和工作效率都很高。
您想让自己的孩子也成为一个有活力的人吗?别着急,先来了解一下,孩子是如何一步步失去活力的吧!
一个健康的孩子从降生这天起,就自带着满满的活力,饿了就哭,困了就睡,他们的世界里一切是那么美好,资源充沛,信心满满。他们愿意探索这个世界,积极地模仿学习,这时他们因其天生自带活力,总会令父母惊喜满意。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两到三岁的时候,孩子间的差异逐渐显现,有的孩子说话早一些,有的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强,有的孩子比同龄人走路稳,有的孩子逻辑能力较强……原本一切都很美好,但是有些家长开始不安了,因为这些家长开始习惯性地关注孩子的不足了,筹划着怎么让孩子迎头赶上,于是在孩子没有任何反抗能力和选择权利的情况下,开始有针对性地训练。殊不知,孩子在玩耍中得到的知识更宝贵,更能发挥自己的天赋。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愈演愈烈。我的一位来访者曾说,她的孩子原本活泼可爱,且学习主动、有热情,最近却越来越不爱学习,变得贪玩。后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刚上二年级的他已经被父母要求学习四年级的知识了。这种现象到了中学最为突出,孩子气质类型比较强的会表现出逆反,气质类型比较弱的会表现出学习拖拉。2021年3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单位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国家出台了减负政策,确有家长因担心孩子成绩下滑而忧心忡忡。在如此种种情况下,孩子终于一步步失去了原来的活力。
那么,家长为什么如此焦虑。主要有3点原因:第一,历史原因。虽然我国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在短短几十年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我国近代几百年被欺压剥削,那种贫苦的记忆代代相传,尚未完全消失。第二,攀比之心。很多父母要求孩子听话、优秀,其背后是要通过孩子的听话、优秀来满足自己的内心,因此父母很难到关注孩子的感受和诉求。第三,从众心理。多数家长看到别人孩子样样在行,怕孩子落后于他人,被社会淘汰。
究竟该如何矫正孩子的厌学、学习拖拉、注意力不集中等种种跟活力丧失相关的问题呢?可以大致分成3个阶段进行矫正。
第一个阶段是家长爱自己、掌控情绪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家长一定先要搁置孩子的问题,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有责任心被我们称为美德,但家长忽略自身感受与需要,还要坚持负责任,往往就会失去耐心,进而对孩子发脾气。我经常遇到这样的家长,为了教育好孩子,读了不少关于教育的书,也知道应该保护好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应该有教育的耐心,但是一旦发现孩子学习不用心时就忍不住发脾气。所以,家长一定要先想办法让自己休息好,保持愉悦,不把自己的情绪跟孩子的表现挂钩,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这样,不但能迅速改变家庭氛围,还可以给孩子示范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个阶段是与孩子建立朋友关系阶段。一般有这样问题的家庭,亲子关系都或多或少会出现些问题,需要尽快跟孩子建立起朋友的关系,被孩子信赖,愿意与您倾诉。在此阶段,家长常用的是倾听的方法。倾听是通过问话实现的,问话是关注,而关注是在传递爱。比如,当孩子学习拖拉时,家长可以问孩子:“你希望每天学习多长时间,玩耍多长时间,需要我如何帮你呢?”
第三个阶段才是矫正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调整,孩子的精神面貌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且对父母也有了明显的信任,但学习成绩和厌学的情绪还没有明显好转,这时家长跟孩子商量如何提高每天的学习效率,孩子一般都是愿意的。这里介绍一种常用的“正强化”的方式。简单地说,就是有进步会给予奖励。很多家长也曾用过这个方法,但是很少有家长注意以下几个细节,因此导致效果不明显:①奖励物品要跟孩子商量,不能武断地自行决定;②矫正的靶目标要单一具体,如这段时间只要写作业时间缩短了就给予奖励,而不是笼统地说好好学习就给奖励;③孩子的进步一定是基于孩子的基线水平而定,如孩子写作业平均是两个小时,那么只要孩子一个半小时完成了就给予奖励;④奖励要及时,很多家长承诺孩子只要考试成绩提高或者名次提高就给予奖励,这样奖励的是结果而不是学习的过程,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过程又如何能够有良好的结果呢?⑤对孩子的表现要有积极的回应,实际上,家长欣慰满意的笑容是对孩子最好的奖励。
总之,所有的方法围绕着一个主题就是“人本”,人本就是让孩子可以做自己,能做自己的人才有活力、才活得健康。心理学所有的技术都是影响性技术,根本不存在控制性技术,也用不着控制,因为我们会发现不管孩子现状如何,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的心,我们只是为孩子创建安全的环境,以帮助他们将潜质挖掘出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