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中的地理国情监测分类研究
2022-11-26高扬
高扬
(辽宁省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2)
我国经济若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应将生态文明放在重要地位。在对生态文明展开探索期间,对生态环境展开定期评估可以对生态建设效果进行检验,属于有效手段之一。所以,应创建可以体现自然资源质量的评价体系,对生态质量展开定期评估,如此可以让地方政府着眼于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两方面内容挑选科学的发展路径。所以,需研究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中的地理国情监测分类,让改革生态文明的制度存在技术基础[1]。
一、研究基础数据
1.人工建造物
人工建造物涉及人类活动存在联系的居民地、设施、地理单元和交通网络等。在对地理国情监测展开分类时,此种地物展示的关键内容为地表要素,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分类内,呈现出的关键内容为一定范围内土地功能,就是土地的社会属性。在对肉眼可以看见的内容展开区分时,地理国情监测得到更加细致的成果分类。此工作内,一级类对应难度较大的为人工建造类,二级类内一些内容能对应地物,但其指标与定义存在很大区别,很难进行互相引用。出现区别的关键原因就是两项工作来自于不同的学科,且目的也存在差异,针对相同对象而言,二者重视的属性有所差别,所以,在工作内对各类对象展开区分的标准同样存在一定区别[2]。
(1)房屋建筑。根据地表覆盖层面而言,地理国情监测结果比较重视对建筑现状进行的记录,例如:层高。根据国情要素而言,就比较重视功能、部分权属与名称;而从三调成果记录上看,则比较重视社会属性,例如:用地类型。
(2)道路。地理国情监测结果对道路的材质、等级、名称、上下行和路面范围等内容展开记录,三调成果则对坐落单位和路面范围展开记录。不管是道路、建筑物亦或者房屋建筑,三调成果均比较重视路面亦或是建筑所占土地,并不重视建筑本身,这一点同地理国情监测存在本质区别。所以,三调成果能当作补充,在对地理国情展开重点监测的要素属性内加入三调成果,令最终成果同时具有土地权属于地理信息的优点[3]。
2.管理层因素
管理层要素关键就是展示出在管理经济社会期间,管理要素具有的社会属性。在监测地理国情期间,根据管理对地理单元展开划分,参照有关规定确定分类定义,比如:《世界遗产名录》等。通过管理层数据展开基本统计工作,并加以分析,能在地理国情中的大数据内将基本信息提取出来,如人文要素、自然要素等,产生可以体现时序变化、空间分布以及资源数量特点的地理信息成效,且具有基础性。
(1)三调工作将2017年最新版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当做基础展开划分工作,以此为基础,细化分类指标,例如:结合“湿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重新展开归类,对“工矿用地”展开简化分类等,这让数据可以更加清晰展示出土地利用。
(2)同测绘地理信息特征相结合对地理国情监测进行分类,其中一级类包含的“种植土地”将2017年最新版的《土地基本术语》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当做参考,其余分类则大多数同对应的行业标准相结合,例如:对“乔木林”展开定义时,更多的对《森林资源术语》等进行参考,提高定义的量化度与准确性,同专业标准相一致,可以更好的在所有行业中得到应用[4]。
(3)管理层分类上,地理国情监测比较重视划分人文要素,这可以客观体现前期社会中经济活动条件下功能区的具体情况。
3.自然营造物
地表中主要地物对象为自然存在的,其中涉及土质、植被与水系,两项工作内存在的地物一级类和二级类具有对应关系,关键不同就是二级类内所有种类对象的指标与定义存在区别,分类的详细度具有差异,所以,既存在完全对应的地物,也具有部分基本能对应但需有所辨别的地物。
(1)种植土地。三调成果没有细分苗圃、花圃和桑园等,都直接将其纳入其他园地;三调存在的田坎,在对地理国情展开监测期间将其纳入相邻地块。
(2)林地。三调成果没有细分绿化林地、人工幼林和疏林,将其一并纳入其他林地。灌木林、乔灌混合林和乔木林属于地理国情监测的内容,三调存在灌木林与乔木林,这是由于在监测内对灌木林与乔木林展开定义的指标为灌木与乔木的树冠覆盖面积在木本植物中占据一大部分的总体覆盖面积,超过65%,灌木和乔木地中同条件不一致的部分则被称作乔灌混合林;三调指标是乔木郁闭度应≥0.2的林地,灌木覆盖度应大于等于40%的林地,与条件不相符的灌木与乔木会列入至其他林地[5]。三调成果在区分草地时的依据为草地是否具有天然性,且可不可以放牧,而地理国情监测将草地是否为天然生长当做标准。
(3)裸露地和荒漠。三调出现的沙地没有滩涂内沙地,但是在地理国情监测内存在的沙质地表则涉及沙滩与沙漠等内容。
(4)水域。三调成果对沿海滩涂展开采集,地理国情监测把海岸线当做关键的地理国情展开采集。
(5)湿地。地理国情监测中的一级类内容不存在湿地,但“自然地理单元”则对沼泽与湿地开展采集工作,“林草覆盖”类则对红树林有所标注。利用对“水域”一级类的相关要素展开分析能得出内陆滩,在“沙质地表”内将沿海滩涂分离出来,在“固化池”内将盐田提取出来。虽然具有很多不同,但两种方式所得的成果反映的关键内容都是地表要素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也就是“是什么”的内容。针对此种类型的地物而言,调查监测在分类上的手段大都相同,即使对采集指标存在不同要求,统计结果也具有一定不同,但不管是地理国情监测亦或者三调,均可以利用监测变化展示出所有类型的自然资源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6]。
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中的地理国情监测分类
对于自然资源而言,分类主体、类型构成、分类方法、类型命名、数据采集的精度与方法等内容在分类体系内均具有一定区别。在2019年举办的地理国情监测分析培训会上,研究人员呈现出与两项成果产生映射关系且可以匹配的研究成果,同时也表示两项数据的关系为互生互补,能创建一对多亦或是一对一的匹配关系,但对匹配关系进行创建时,最关键的目的就是对成果展开对比分析,无法将数据采集时期出现的矛盾解决;部分研究人员展示出自然资源和地理国情分类之间的对照关系,但依然缺少分类方案。在对自然资源数据展开分类时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不利于整合自然资源,所以,应建立共享本体,可以转换与兼容各领域中出现的专题信息,客观呈现人文和自然的地理要素,同时利用对社会经济数据的整合与分析,有效管理自然资源[7]。
1.地表覆盖
自然营造物主要涉及种植土地、水域、裸露地及荒漠、湿地和林草覆盖。将三调工作分类作为参照依据,一级类新增“湿地”层,同时对二级类展开相应调整:若是分类相同,则内容指标要具有统一性;分类比较细致,则地理国情监测在分类上依然不发生变化。
人工建造物涉及构筑物、房屋建筑、人工堆掘地、铁路与道路等,依然采取地理国情监测中的分类标准。
2.对调查自然资源资产提供服务
按照宪法规定和一般资产含义可以得出,自然资源资产即由国家控制亦或者拥有,预期会为人民与国家增加经济利益的自然界中所有物质财富的总称,且可以通过货币进行计量,涉及所有类型的自然资源权利与财富。地理国情依然秉持“所见即所得”的原则对监测数据进行采集,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在编制的过程中具有定量和定性数据,让政府部门掌握自然资源资产和变动情况,让地理空间所得的数据成果具有基础性,使以往单一的数据统计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让统计自然资源资产时的数据支撑更加客观与权威。
3.遥感影像
遥感影像属于佐证材料中最为直接的内容,其问题有:缺乏现势性,使用效率不高等。可以按照对自然资源进行审计时提出的影像需求,创建遥感影像数据库,对遥感影像中的自动解译手段展开探索,创建快速处理和发布影像的平台,让遥感影像数据可以得到快速发布和使用,将浏览应用和数据处理的效率提升,且创建数据的定期更新系统。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中的地理国情监测的基础数据展开分析,提出相关分类方法,可以更好的分析评价监测数据,对监测内容展开调整,如此才可以让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存在更具智能化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