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发展是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外语人才的迫切需求
——兼评龙翔教授译作《语言经济:语言,历史与经济学》

2022-11-26杨梅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跨学科经济学外语

杨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一、引言

语言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很少,语言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分支也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不过,分析语言在人们经济活动以及在社会交往中的习俗、惯例和制度生成和演化中的作用,从经济思想史上来看,应该说是非常久远的事了。因此,历史与经济学也有着重要的相关性:通过阅读前人的知识遗产,在当今的世界进行再认识,进而实现理论的突破与创新,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也是我们在当今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道路的实践真知。

牛津经济学研究系列丛书发表了经济学和社会科学历史学家的前沿学术成果,借鉴了知识史、思想史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史的方法。它涵盖了从古至今的经济思想史、学科本身的演变、经济学与其他研究领域的关系,以及经济思想在学科内部、政策领域和更广泛的公众中的传播。这种扩大的范围使我们有可能重新审视制约经济学持续发展的知识、社会和专业力量。其中《语言经济:语言、历史与经济学》[1]中文版的面世是龙翔教授翻译团队的一个丰硕成果。该译著的出版关联经济与外语教育,笔者从梅西大学商学院经济学博士毕业,现从事外语高等教育,受龙翔教授邀请,就此书探讨翻译的经济学内容及外语教育的跨学科发展诸问题。

二、《语言经济》主要内容

《语言经济》的主要内容涵盖了斯密、马克思、瓦尔拉斯和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思想。该书写作准备时间始于2007年,2012年开始动笔,作者基思·特莱布用了两年的时间成书,前后横跨7年。《语言经济》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语词与数字”(Word and Number)主要解释了“经济”一词从古代到现代的含义变化,将经济这一概念历史与对20世纪上半叶国民收入观念如何转变为数字的考察结合起来。第二部分阐述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首先是斯密处理国际贸易的方式,然后谈及19世纪人们阅读这本书的方式。第三部分解读了卡尔·马克思和里昂·瓦尔拉斯在发展经济分析时使用的资源,并提请人们注意他们在法国政治经济中的共同知识背景。作者对政治经济学的语言问题很敏感,在阅读该学科的规范文本时,确定了关键的转折点,如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卡尔·马克思(Karl Marx)的《资本论》、里昂·瓦尔拉斯(Leon Walras)的《纯政治经济学纲要》等,并将它们前后串联起来,为读者展示它们是如何塑造现代经济学的。作者所选的史料包括:斯蒂芬·杜路阿弗(Steven Durluaf)和罗伦斯·布鲁姆(Lawrence Blunme)编著的《“19世纪早期”的德国经济学》(German Economics in the"Early Nineteenth Century");帕格雷夫·马克米兰(Pal-rrave Macmillan)编著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第二版,贝辛斯托克(Basingstoke)出版社2008年出版。书中第三章“经济活动的衡量和增长指标:国民收入构造1907-1941”包括的文献史料有:《英国国民收入的构建,1907—1941》(Constructing National Income in Britain,1907—1941);《经济思想史》(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第47卷第一部分。书中第四章“《国富论》中的‘贸易’研究”史料包括“《国富论》中的阅读贸易”(Reading Trade in the Wealth of Nations)[《欧洲思 想 史》(History of European ldeas)第32卷(2006)第57-89页]。第五章“亚当·斯密问题及其流派的起源”重点阐释了《亚当·斯密的文献批判》(A Critical Bibliography of Adam Smith)是作者2007年6月的一个报告;还参考了一篇题名为“亚当·斯密有问题吗及现代斯密奖学金的起源”的文章[《欧洲思想史》第34卷]。第六章“卡尔·马克思的批判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个评论”的资料来源于作者基思·特莱布在伯明翰大学给大学生讲解《经济思想史》的两份讲课稿,并对马克思1847年10月9日发表在《北极星》“自由贸易演讲”的文献作了重要评论。第七章“准确的价格”包括论文《“价格正确”:里昂·瓦尔拉斯和经济公正》(瑞士历史杂志“Schweizeris cheZeit schrift fitr Geschichte”,第50卷(2000)第388-402页)。作者重点对里昂·瓦尔拉斯在其专著《纯粹政治经学纲要或社会财富理论》(1874)里对经济学家有关财富均衡分配的几何代数换算方式展开论述,同时对奥古斯特·瓦尔拉斯,里昂的父亲相关政治经济学原理进行了分析。本书第八章的标题内容是“来源,论点与发展”,重点介绍了经济学文献史来源、经济学问题、科学思维及其观点存在的不足与发展。特莱布还特别强调《知识考古学》可以作为当代语言学理论在科学与文学领域的进一步应用(第212页)。本章作者以威赫姆·亨尼斯的一句名言“下辈子我想成为一个文献学家”[1]208为开场白,吸引读者对文献学的关注,足以证明历史文献学在考证经济学家思想理论演进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核心理念述评

该书从一开始就对交易是“以物交易,或以物换物,或者用一件东西换另一件东西”[1]这一说法的严密性质疑,问大家对这种说法怎么看?虽然作者基思·特莱布对这种说法并没有更深入的解释,因为它不属于作者该书需要查证的主题,但语言被作为载体用来解释该书所关注的经济学词汇这一经常被人们忽略的现象却让读者思考:语言本身就涉及所有学科,进而语言的教育及发展本身就含有跨学科的意味。然后作者引用亚当·斯密《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调查》(第I.ii.2节)告诉读者,这种说法读起来很有可能需要一系列理性和言说的能力。紧接着作者指出其(语言——本文作者加)对于经济学而言是基本原则问题,不能匆忙得出结论,需要展开论说。因为没人可以无缘无故地就成为一位语言学家。之后作者以阅读为例,指出人们是慢慢地学会写东西。“语言学是一门令人尊重的学科,它意味着没有偏差”,作者在这里明明白白地对语言学及语言运用的严密表示敬意。这让读者对经济学家基思·特莱布的作品《语言经济》及其即将陈述的内容开始重视。的确,在《语言经济》里,基思·特莱布使用严密的词语与数字来论证语言与经济的紧密关系,并单列出两章:“经济这个词”(第二章),“经济活动的衡量和增长指标:英国国民收入构造”(第三章)。第三部分解读卡尔·马克思和里昂·瓦尔拉斯时,指出他们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观点,以作者的身份进入政治经济领域来研究工业社会的经济理论问题,主要是研究空想社会主义(Saint-Simonian)的观点。这两位作者的核心问题是有关不平等社会的平等交易机制问题。他们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而且他们的回答各有各的历史性。

基思·特莱布的《语言经济》顾名思义,其核心是经济学,但是作者却从语言、历史的角度去论证。作者将这个作品划分为经济学文献学,即把经济思想史看作一个正在进行中的工作,而不是现代经济思想出现的故事。作者用独到的“经济的文字”视角观察经济学,关注经济文本的构建,并展示不同语境下经济论证的工作。该书引言的题目暗示该书作者的经学文献学是语法而不是方法,借此指出某些经济学家会滥用语言,把读者的理解导入完全错误的方向。在当今这个经济修辞比其他任何东西都要被高看的时代,经济语言和经济学语言实际上已经被贬低了。人们对使用这些语言所谈论的内容的理解也相应地降低了。该书多层次地探讨经济语言的运用是经济历史问题研究的对象,提醒读者在理解经济观点时,应注意必须小心使用我们认识的词和“词语的经济学”问题。

《语言经济》的发表既具有历史意义,又具有政治意义。一方面作者通过研读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和里昂·瓦尔拉斯的历史文稿,让读者清楚地看到经济学家的语言是如何被书写及如何被反复解读的。这本书为经济学史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方法,对经济思想的各个领域的传统研究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挑战。作者在经济学史料中侦探般的工作,向读者展示他在经济思想史及其各种习语和迭代的真实历史中所惊喜发现的堪比财富的经济语言。作者渊博的跨学科知识为他提供了一个经济学创造和发展的精深、渗透和漂亮的解释。通过阅读该书,曾经抽象的经济学词语,一个个原来可能仅仅是名字的经济学家都逐渐变得鲜活起来。读者通过阅读经济学史料文献,了解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和里昂·瓦尔拉斯等经济学家对其经济语言的甄选过程,以及他们创造的经济学理论的来龙去脉、发展形成过程。另一方面,这使得读者所知道的经济学理论不再枯燥,并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经济学重要词语(经济、贸易)的演变、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发展运作由来。读者同时可以看到当年这些伟大的经济学家们如何通过研读前辈的著作、市场调研、思考、传承、发展,形成了今天的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四、《语言经济》及其作者对当代高等外语教育育人的启示

《语言经济》一书跨语言学、历史学、经济学三个学科,另辟出一条语言跨学科转换、研究之路。身为经济学家的作者的研究,虽然从语言学角度看,似乎还显得幼稚,但这个研究方向却意义重大。因为他接触到了后现代经济中最前沿的部分,在话语的转向方面做出了突出的尝试。作者是一个独立的学者和专业的翻译家,圣安德鲁斯大学Richard Whatmore教授在该书的扉页上的推介词(第VII页“推荐辞”)中称作者为“一直是跨学科、范围最广的学者,而这本书对经济思想的各个领域的传统研究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挑战”。此外,作者的个人经历也令人印象深刻。20世纪70年代,他在剑桥大学完成了社会和政治科学的研究生工作;80年代初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德国学习18世纪的德国经济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在德国基尔大学经济学系任教。2002年,他离开大学后一直担任职业赛艇教练和翻译。这让人不得不提该书的翻译龙翔教授及其团队,龙翔教授长期致力于语用学的研究,但随着教育职业的发展及团队的壮大,近年来他带领的团队开始积极尝试跨学科翻译工作,该书也是他们跨学科发展的一个可喜成果。这虽然是一个微观现象,却有着宏观的意义。无论是《语言经济》的作者基思·特莱布,还是龙翔教授及其团队对该书的翻译成果都反映了新时代跨学科的创新正在驱动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而这所有的基础都是语言能力。

当代逻辑学家本森(Johan van Benthem)指出:“语言是我们思考和交流时所呼吸的空气,常常不为人们所注意。语言使人类的认知成为可能,且同时通常以一种不可见但非常真实的方式对人类的认知进行约束。当语言这一至关重要的媒介成为人们公开——尤其是在分析传统中——关注的焦点时,在本世纪哲学就发生了一个‘语言转向’”[2]。语言是一种“social institution”(索绪尔)[3],语言本身是讨论、研究、描述以及理论再现种种其他习俗、惯例和制度的必用工具。由此,探讨语言的本质和不同语言的特征以及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生活形式的语言与其他生活形式(包括习俗、惯例与制度)的关系及其在其他社会生活形式生成、形构、建构、演化和变迁中的作用,就成了对人类的种种生活形式——包括习惯、习俗、惯例、规范、传统、法律和其他种种制度——进行探索,从而推进经济学的秩序生成机制研究和制度分析所必须要做的一项前提工作了。奥地利维特根斯坦在其代表作《逻辑哲学论》就直言:如果语言能说明白的请说明白,说不明白的请保持沉默[4]。

听话与说话构成了人生在世的一种主要的“活着”方式[5],“话”是必须在“说”的流动中才有意义。因为人的言语由人说出来的时候就代表人类的思想,所说的内容代表每个人从他自己的有限的观点所形成的意见,所以都是或多或少带着各人“偏见”的色彩的。钱冠连在《钱冠连语言学自选集理论与方法》里概括出客观世界里人与语言的“三活”状态:人活在语言中;人不得不活在语言中;人活在程式性的语言里[6]。这些都说明人类独有的技能语言与人类的所有活动息息相关,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离开语言的表述。

面对语言这一共性,继中国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2年是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一年。放眼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人类社会站在何去何从的新十字路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进一步促进和加强中国的国际大国地位,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7]。响应时代的呼唤,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在天津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新文科的特点相对于传统文科是进行学科重组和文理交叉,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其内涵就是“创新”[8]。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多次倡导要讲好中国故事,向全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新时代背景下,高等外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直接与中国的国际化程度相挂钩,应提早谋划,积极发展跨学科的创新优势。有学者称这样的高等外语教育的跨学科理念即外语深度教育[9],笔者深表赞同。“一带一路”的倡议实施是高等外语教育重要发展机遇。从语言哲学的视角看,语言是我们存在的家园,我们生活在语篇的世界里。人类通过种种语言形式,如言语、语篇和话语,认识世界,也建构着世界。对个体而言,正是透过须臾不可缺失、无所不在的语言(言语和语篇),完成了对社会的认识、经验的获取和知识的掌握,维系了与他人的互动,也形塑了自己的世界。任何的课程教学都依赖语言展开,相比较其他学科,语言教育,或外语教育自身就呈现出与其他学科交叉和融合的趋势,反映出新文科交叉创新的需求和特点。事实上,我国外语教育界也已对此作出部分回应,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等专业的兴办。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发展,市场上对各种语言服务(翻译)的刚性需求将呈上升趋势,而要应对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数字技术革命,外语教育都将在其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外语教育应主动融跨学科创新发展浪潮中。《语言经济》译作的出版发行本身也是外语界人士的一次语言、历史与经济的跨界尝试,是一次创新。希望此举为我国高校外语教育和从业人员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和新的启示。

五、余论

《语言经济》除了体现新文科理念以及跨学科驱动外语教育发展的特色之外,译著语言得体、流畅、忠实。事实上,该译著原文为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原文中穿插着大量的德语与法语,可见译作之难度。然而仔细研究译者与译审团队发现,其中不乏德国海归硕士与博士,也有广西师范大学长期从事法语教学的邢程副教授。该译著负责人龙翔教授不仅是外语教育专家,也是一位对翻译理论与实践具有深度研究的著名学者。不算中国知网(CNKI Scholar)所收录他的相关翻译文献,笔者就发现他有11篇相关翻译的文章[12-23],而且有多篇翻译类文章收录于核心期刊[10-12]。

综上,译著团队负责人无论在团队组建还是翻译质量都值得读者信任,而他们团队的发展方向也是外语教育跨学科融合发展的一个很好实证。

猜你喜欢

跨学科经济学外语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简明经济学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大山教你学外语
经济学
大山教你学外语